《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的生死观及其对生命教育的启示【摘要】《论语》为儒家的经典著作,其中叙述了有关生与死的内容。

既有敬生重生的价值倾向,也有以生来观死的基本态度,还有超越生死达至的不巧追求。

这一切,都给我们进行生命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关键词】《论语》;生死观;生命教育
生死之问题,我们并不陌生,古已有之。

中国古代有“三不巧”的说法,即立德、立功和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从这个简单的“三不朽”,我们便可看出,中国人是有过关于生死问题的深入思考,通过生反观死。

本文选取了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的《论语》,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思想,能够代表儒家学派的观点,其中关于生死观的内容更是成为我们现代人应该努力学习并借鉴的。

一、生死之义
要探讨《论语》中的生死观,首先得明确“生”与“死”在整部《论语》中的意思。

在《论语》中关于“生”共有三种意思①,分别是①出生,生长,发生;②生存,活着;③活物,而在本文所讨论的“生死观”之“生”为第二种意思,即生存,活着,在文本中共出现9次。

同时,在《论语》中“死”字即与生相对之义,共38次,具体可查看《论语》。

通过《论语》关于“生”与“死”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
几点结论:
1.《论语》谈“生”基本上都是与“死”结合起来谈的,谈生自然就免不了谈死,可以说生死问题是一体两面的问题,也是一个起点到终点的必然过程。

儒家是通过生来观照死的,他们不会单独地谈死,甚至有谈“死“色变的倾向,只能够通过死的对立面生来谈论这个让人感觉十分忌讳的问题。

2.《论语》谈“死”除了与“生”相对应而谈之外,还涉及到他人的离世,他物的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本书中有7条是关于颜回之死的,可见颜回之死对于孔子的影响,也可以看出颜回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3.承认人之必死的自然规律,即使孔子不正面谈论死,但从其他话语可以看出,他是很明确地知道并认同人是会死的,他能够接受这个客观的事实。

二、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生死观探讨
1.生命观与死亡观
对生与死的认真且仔细地思考,并形成基本的观点和方法,就构成了生死观。

不同的人生观,对生与死有不同的评价,就会产生不同的生死观。

生死观包括了生命观与死亡观两个方面,其一是如何看待生命,生命是目的还是手段,是过程还是结果,是权利还是义务,是快乐还是痛苦;其二是如何看待死亡,是直面死亡还是惧怕死亡,是把死亡当作人生的必然还是一种惩罚。

每个人都有生命,而且这个生
命仅有一次,每个人都会死亡,而且这种死亡是不可逆的。

那我们是以一种怎么样的态度去面对生命、面对死亡呢?只有将生与死的问题考虑清楚了,我们才能自觉地掌握自己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

2.儒家生死观的特点
(1)敬生重生,珍爱生命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看出孔子对人生命的关爱程度。

“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论语·卫灵公》)战争意味着杀戮,意味着残杀人的生命,这正是孔子所激烈反对的。

“子之所慎:斋、战、疾。

”(《论语?述而》)这三者都与生命息息相关,因此孔子十分看重。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论语·述而》)“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论语?泰伯》)等都可以看出孔子对生命的重视。

人的生命至为珍贵,面对生命的凋谢任何人都应怀有悲伤与同情,“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论语·述而》)孔子在有丧者旁边吃饭,从来没吃饱过。

孔子把对待丧事的悲哀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2)以生观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儒家将死亡看作是自然规律,并把死亡与天命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死亡本质上是由天命所决定的:“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论语·颜渊》)“伯有有疾,子闻之,自脯执
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若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虽然这番议论有着命定论的成分,但也显然包含着“人死是自然规律”的观念。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忧患愈深,使命感愈重,追求使命的精神愈执着,从而实践死而后已的使命人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这种价值观造就了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以救世安民为己任,以身殉道,铸造了不朽的民族精神。

(3)超越生死,实现人生的不巧
在生死态度上,儒家文化向来表现出“贵生、乐生、轻死”的倾向。

据《论语·先进》记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在人与鬼之间,孔子重视人;在生与死之间,孔子重视生。

当然,孔子并非不重视死亡问题,他是通过重视生命来正视死亡,通过珍惜人生来彻悟人的死亡,“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子罕》)都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审视人生的有限性。

在对待死亡问题上,孔子提出“死生有命”(《论语·颜渊》)的命题,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不为人类自身所左右。


三、从儒家生死观到生命教育的实践
1.迷茫、困顿、危机:大学生歪曲的生死理念
2011年,在这短短的一年里,据不完全统计③,全国共有57起
自杀事件,其中,2011年1月1日,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坠楼身亡。

华东理工大学宣传部向媒体表示,死者的成绩不好,各门课程及格的比不及格的少很多,有些甚至是零分。

2011年3月28日傍晚,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化学工程系一黄姓女生被舍友发现在宿舍内上吊自杀身亡。

对于女生上吊的原因,一位知情女生表示,因其是一名大三学生,明年就要面对大四和考研等问题。

2011年5月15日,中山大学大学城智善园10栋楼下昨晨被发现一女生坠楼身亡。

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坠楼女生疑因心理问题坠楼。

2011年6月21日,南京林业大学研三女生刘宇化从21楼跳下,死因为担心论文通不过,会毕不了业。

年轻的大学生在对待生死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的扭曲,这就亟须对其进行生命教育。

2.生命教育:大学生必修的一课
(1)设立专门的课程
现在教材上关于的生死观方面的教育,有的还只是停留在革命战争年代中的以“不怕死”为核心的观念上,这已经大大滞后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许多生死的困顿,甚至是严重的生死问题。

在大学生中加强生死观教育,温乾利讲到,“高校通过生死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生命,让学生从生命的诞生、成长、死亡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从生到死的‘不可逆转’,从而更加爱护与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也能泰然
处之,学会欣赏在人生不同阶段、不同状况下的生命之美。

”④在现今的实践上,江西师范大学的郑晓江教授倡导并身体力行,开设《生命教育与生死哲学》这一选修课程,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生死体验
因为死亡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现象,我们不能直观地让学生了解到死亡的状态。

但我们可以通过其它活动来达到生死之体验。

例如,我们可以亲身参与一些野外生存的项目,寻求强烈的求生意志,也可以通过模拟场景和情境,假设自己和亲人要离开了,将怎样度过余下的时间。

并且,如真有亲友不幸离世,亦可做好临终关怀。

临终关怀是现代医学的最新发展之一,其目的是运用一切医疗技术的、宗教的、哲学的等方法,协助临终者(预期生命6个月内)有尊严和安祥宁静地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当然,也可以通过参加清明扫墓等一些祭祀活动来缅怀先人,让死者安息,让生者坚强。

(3)倡导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


因此,应在学生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

3.敬生重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郑晓江教授在《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与“生死互渗”观》⑥中谈到任何人都将面对四类死亡现象:一是世上不相识者的死。

二是
亲人之死。

三是自我之死。

四是如何对待自杀、安乐死、器官移植、克隆人等等生命伦理学的问题。

愚以为这些说法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是可以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的。

现代社会,我们面对的死亡现象,其一是不相识者之死,包括从电视、报刊、网络等的新闻事件中得知的死亡,也包括通过言语交流中得知的,与自己无直接联系之人的死亡;其二是相识者之死,包括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以及无血缘关系的朋友的离去;其三是自身之死,思考自身的死亡问题;其四是关于自杀、安乐死等与生死学或死亡哲学相关的问题。

人在生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创造,留下创造的物品:如不巧的画作,优美动听的音乐,伟大的科学发明,凝聚思想的作品,这些创造品不会随着其主人肉体死亡而消失,它们会作为精神产品的物质载体而世代保留下来,它们会凝结着主人的精神和意识达到永存。

这些精神关系以及创造品使我们超越了死亡,让我们做到了死而不亡。

4.推己及人:既爱惜自我的生命,也爱惜他人的生命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荀子曾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董仲舒也讲过:“人受命于天。

固超然异于群生。

入有父子兄弟之亲,出有君臣上下之谊,会聚相遇,则有耆老长幼之施;粲然有文以相接,欢然有恩以相爱,此人所以贵也。


“儒家认为,人作为有主体意识、思想智慧、道德义礼的伟大
者、高贵者,要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真正做到始终一贯,善始善终,关键不在于死的终结之时,而在于生的过程之中,就是说,在于生,不在于死。

”⑦我们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从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中获取鼓舞现代人前行的力量和支持。

注释: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229-230.
②路晓军,路小燕,田根胜.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死观[j].求索,2004(6).
③刘超.盘点:2011年大学生自杀事件[bd/ol]http:
///blog.aspx?bid=3829155.2012-02-14.
④温乾利.论高校对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j].教书育人,2008(6).
⑤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⑥郑晓江.论中国传统死亡智慧与“生死互渗”观[j].中国哲学史,1999(3).
⑦姜国柱.儒家的生死观[j].中国文化研究,2000(1).
【参考文献】
[1]傅伟勋.死亡的尊严与生命的尊严[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郑晓江.生命与死亡[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郑晓江.感悟生死[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4]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5]刘明.先秦儒家生死观探析[d].郑州大学,2004.
[6]郑晓江.“乐天知命”与“安之若命”——儒家生死智慧之现代诠释[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7]郑晓江.从生命教育兴起的背景看中国生命教育的特色[j].思想理论教育,2007(20).
[8]郑晓江.论生死学与生死哲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