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西方文论笔记】6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6.1识记:瑞恰兹的主要论著《意义的意义》、《实用批评》、和《修辞哲学》;艾略特的主要论著《传统与个人才能》、《玄学派诗人》和《批评的功能》。
6.2 识记:新批评派的发展概况:奠基阶段、“南方集团”和“耶鲁集团”。
①产生背景:19世纪西方文学批评以实证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文学批评为主导。实证主义只注重作家个人的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只强调文学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热衷于谈论灵感、激情、天才、想象和个性。这两种批评方式都忽视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研究。新批评的兴起正是对这一理论倾向的反拨,它一开始就抓住了传统文学批评最薄弱的环节而以一整套完整具体操作性极强的阅读批评文学作品的方法进行批判,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流派在西方文论界都占据主导地位。
②发展历程: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退特、布鲁克斯与沃伦在30年代成立了“南方集团”。维姆萨特、韦勒克、布鲁克斯、沃伦等人在40年代后期成立“耶鲁集团”。从艾略特和瑞恰兹到南方集团再到耶鲁集团体现了新批评发展的一条主线。
1
6.3 领会:瑞恰兹语义学批评的基本特征:
(1)“细读法”和语义分析;(2)对心理学问题的重视;(3)内在的批评。
⑴语义分析方法是语义学批评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能够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防止主观因素导致的误读,瑞恰兹提出了“细读法”的具体阅读方法,通过对诗歌详细的阅读,结合诗评中出现的误读,进行细致的语义分析,以便找到误读的原因所在。“细读法”后来被新批评派广泛运用、继承和进一步发挥,产生了重大影响。
⑵语义学批评十分重视心理学问题。细读法所排除的产生误读的主观因素都是从读者的心理原因出发进行寻找的,在文学批评中引进心理学方法是一种可贵的尝试,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定会打上读者和作者的心理印记,因此借助心理学手段是必要的。
⑶语义学批评是一种内在批评。瑞恰兹主要研究文学内部组织结构,如诗歌语言文字分析和语词的多义性等问题,并集中研究了文学作品本身的性质,这一从作者到作品的转移对新批评派的基本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6.4 应用:瑞恰兹的语境理论:
语境对于词汇的内在含义的理解十分重要。传统语境是指某个词句段与它们所处的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正是上下文决定了该词句段的意义。
(1)就共时性而论,语境包括与所要诠释的对象有关的某个时期中的一切事情(2)就历时性而论,语境则表示一组同时再现的事件(3)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矛盾的解释均应排除在复义之外。
2
6.5 领会: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要点:
(1)文学传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文学家应当适应传统;(2)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
(3)文学家应逃避个人情感。
⑴艾略特继承休姆的反浪漫主义立场,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立场,为新批评派开辟了道路。非个人化理论认为诗歌以及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应当是非个人化的,他针对浪漫主义张扬感情和个性的观点,明确指出诗歌不是感情的放纵而是感情的脱离,诗歌不是个性的表现而是个性的脱离。
⑵任何一位文学家都不具有完全的意义,只有将其放在与前人的比较对照之中才能获得对其的客观评价。因为每一个作家都受到文学传统对他的影响,而其文学作品也将对文学传统产生作用。文学历史的意识使得每一个作家意识到自己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因而不应该突出自己的个性,而是使作品适应文学传统,作家只有不断地为文学传统的延续放弃自己的个性才能前进。
⑶文学家应当消灭个性,文学作品中最好的部分应该是前辈文学家足以使他们永垂不朽的地方而不是文学家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因此只有消灭个性艺术才能达到科学的地步。诗人的心灵相当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没有诗人的心灵,作品就不会被创作出来,但创作出来之后,作品应该不包括任何作者个人的色彩,如果有一点个人化的风格,这个作家就是下等作家。
⑷非个人化还应当逃避文学家个人的情感,诗人所未经验的感情与他所熟悉的感情都可以被运用到诗作之中,诗人的任务就是把寻常感情升华成诗歌,在诗歌中表现实际情感根本
3
没有的感觉,从根本上说,诗歌根本不是感情,它之所以有价值也不在于感情的伟大与强烈,而在于艺术过程的强烈。
⑸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一反从社会历史及作家生平背景等方面解释作品的传统批评方法,完全割裂了文学作品与作者的联系,要求文学批评把注意力只放到作品本身中去,要求批评家的兴趣从诗人转移到诗歌,文学作品不是作家个人情感的表现,作家也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真正具有个性。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从作品本身出发进行内在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文学批评观。
6.6 领会:艾略特寻找“客观对应物”的观点:
强调感性和理性的密切结合,一种思想同时也就是一种经验。
6.7 领会: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
“构架”指文本内容的逻辑陈述;“肌质”指文本中的个别细节。在文学作品中,“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它才是作品的本质和精华。
⑴所谓构架指的是诗歌内容的逻辑陈述,即诗歌中可以用散文转述的主题意义或思想内容部分。
⑵所谓肌质指的是作品中不能用散文转述的部分。
⑶肌质是作品中的个别细节,与构架是分立的。肌质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构架,只有肌质才是诗歌的本质和精华。诗歌表现世界本质存在的能力在于肌质而不在构架。诗歌的根本特征就在于肌质和构架的分立,且肌质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作为一种本体存在,是被充分肌质化了的。构架的作用在于与肌质相互干扰,作品的魅力就在这种干扰中产生。
4
⑷构架与肌质的关系虽然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完全等同,但是构架是对实在的逻辑陈述,而肌质又是一种内容的秩序,这与内容和形式大致相当,因此兰色姆的构架—肌质理论实际上是典型的形式主义论,将肌质作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本质和精华,显然是一个错误,他割裂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误区。
6.8 应用:布鲁克斯论悖论与反讽:
悖论: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反讽:所说的话与所要表示的意思恰恰相反。
⑴悖论是修辞学上的一种修辞格,指的是表面上荒谬而实际上真实的陈述,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各种平面不断倾倒产生种种重叠、差异和矛盾。这样一种悖论的语言正是布鲁克斯心目中理想的诗歌语言,他把悖论的使用从语言上扩展到结构,把它作为诗歌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在诗歌创作中有意将词语扭曲变形,并把在逻辑上不相干的词语联结在一起碰撞矛盾,诗意正是在这种不协调中产生的。悖论产生的奇异效果让平常之物看起来不平常,从而充满了诗意。玄学诗运用悖论的手法炉火纯青,所以布鲁克斯认为玄学诗是英诗的最高峰。
⑵反讽指的是所说的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恰恰相反,是语词受到语境压力造成意义扭转而形成的所言与所指之间对立矛盾的语言现象。这也是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的区别,科学语言是不会在语境的压力下改变意义的。但诗歌语言则是多义的,诗人使用的词包含多种意义,是具有潜在意义能力的词,是意义的网络。反讽鲜明地表现出诗歌语言的这一特征,是语境对于一个陈述语的明显扭曲,作为对语境压力的承认,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