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哈尔滨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哈尔滨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9dcd3421bcd126fff7050b40.png)
哈尔滨市环境状况公报(2010年度)2010年,哈尔滨市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为目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松花江治理、大气污染防治、居民区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及生态保护工程,圆满实现各项规划目标任务,取得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效。
水环境一、地表水水质1、总体状况2010年,哈尔滨市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57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71.9%,同比升高13个百分点;Ⅳ类断面比例为14.0%;V类断面比例为5.3%;劣V类断面比例为8.8%。
2、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松花江哈尔滨江段水质为优。
松花江哈尔滨江段自双城市入境至依兰县出境,全长466公里,共设11个监测断面。
11个断面中,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0.9%,Ⅳ类水质断面比例为9.1%。
10个断面达到水体功能区划目标。
3、松花江一级支流松花江哈尔滨江段12条一级支流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27个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18个,占66.7%;Ⅳ类水质断面3个,占11.1%;V类水质断面3个,占11.1%;劣V类水质断面3个,占11.1%。
从支流汇入松花江口内断面水质看,有7条支流的水质达到水体功能区划目标,达标率为58.3%。
运粮河、阿什河、少陵河、巴兰河、倭肯河等5条支流的水质未达到水体功能区划目标。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4、水源地水质哈尔滨市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磨盘山水库。
水源地水质现状为Ⅲ类,达到水体功能区规划目标。
2010年取水总量26663万吨,市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磨盘山水库综合营养状态属于中营养。
二、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全市废水排放总量为25114.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3282.8万吨,占13.1%。
市区废水排放总量为17696.8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为2115.4万吨,占12.0% ;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为41570.3吨,其中工业废水COD排放量为5739.0吨,占13.8%;氨氮排放量为2762吨,其中工业废水氨氮排放量为246.3吨,占8.9% 。
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
![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58e2763fcc17552707220852.png)
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法规类别】植树造林与绿化【发布部门】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日期】2011.03.12【实施日期】2011.03.12【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2010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2011年3月12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国土绿化部门及社会各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全国绿化委员会第二十八次全体会议精神,努力克服干旱、低温、洪涝等灾害影响,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造林绿化,取得显著成绩。
一、全民义务植树蓬勃开展领导示范带动不断加强。
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日,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北京市义务植树活动。
胡锦涛总书记指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对于改善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持之以恒地把这项活动开展下去,动员全社会为建设祖国秀美山川作出不懈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
”植树节前后,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共和国部长、百名将军相继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带头参加义务植树。
宣传发动不断深入。
4月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召开第28次全体会议,部署全民义务植树和国土绿化工作。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河南省人民政府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充分展示和宣传国土绿化取得的新成就,激发了人们参与生态建设的热情。
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务院三峡办、全国政协人资环委、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绿化基金会共同发起“绿化长江、重庆行动”,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绿化长江、保护三峡。
各地相继召开动员会,明确目标,发出号召,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义务植树活动。
江苏提出“绿色江苏”的建设目标,辽宁发出“大干四年,绿化辽宁”,黑龙江发出“用三五年的时间绿化龙江大地”的号召;福建开展了以“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海西”为主题的“四绿”工程建设;广西开展了“绿满八桂”春季植树大行动;山东开展“打造绿色黄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主题义务植树活动;浙江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千校万人同栽千万棵树”活动;甘肃各级绿委组织植树节大型主题宣传咨询活动,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点,悬挂义务植树横幅,发放绿化科普读物。
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
![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6525eb1f76c66137ee0619e3.png)
2011-06-03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浙闽区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良好,西北诸河水质为优,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
204条河流409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9.9%、23.7%和16.4%。
主要污染指标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其中,长江、珠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2010年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长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10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8.6%、6.6%、1.0%和3.8%。
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水质总体良好。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十大支流中,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大渡河、沱江、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
但岷江眉山段、湘江衡阳段和赣江南昌段为轻度污染,主要污染指标均为氨氮。
省界河段水质为优。
20个断面中,Ⅰ~Ⅲ类和Ⅳ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95.0%和5.0%,无Ⅴ类和劣Ⅴ类水质。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2010年长江水系水质状况黄河水系总体为中度污染。
44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2%、4.5%、6.8%和20.5%。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河支流总体为重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主要污染指标为五日生化需氧量、石油类和氨氮。
伊河、洛河和沁河水质为优,伊洛河为轻度污染,湟水河、大黑河、北洛河为中度污染,其余支流为重度污染。
渭河西安段和渭南段,湟水河西宁下游段,汾河太原段、临汾段和运城段,涑水河运城段污染严重。
省界河段为中度污染。
11个断面中,Ⅰ~Ⅲ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3.6%、9.1%和27.3%。
2010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b7c5e10716fc700aba68fc00.png)
长江日报/2011年/3月/18日/第004版幸福武汉2010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武汉市环境保护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关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规定,现发布2010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
一、环境质量现状(一)环境空气质量2010年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为78,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为良。
全年有284天空气质量为优良,比2009年少1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7.8%,比2009年下降4.7个百分点。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见图1.各监测点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优良率见图2.监测结果表明:2010年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1毫克/立方米,比2009年下降0.003毫克/立方米,下降6.8%,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见图3。
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57毫克/立方米,比2009年上升0.003毫克/立方米,上升5.5%,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见图4。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08毫克/立方米,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0.08倍,比2009年上升0.003毫克/立方米,上升2.9%,见图5。
2010年,全市降尘年均值为10.89吨/平方公里・月,比2009年上升0.51吨/平方公里・月。
2010年全市酸雨样品检出率为24.5%,比2009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全市降水pH年均值为5.44,比2009年上升0.23;酸雨pH年均值为4.93,比2009年上升0.24。
酸雨状况与2009年基本持平。
(二)水环境质量河流水质评价项目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和石油类。
湖泊(水库)水质评价项目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石油类、总磷、总氮、透明度和叶绿素a。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1babe2e6bb4cf7ec4afed0be.png)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
2010年,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年均浓度值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年均浓度限值相比较,海口市达到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占0.9%;青岛、昆明等82个城市达到二级标准,占72.6%;太原、南京等30个城市超过二级标准,占26.5%。
)年均浓度值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拉萨、环保重点城市中二氧化硫(SO
2
福州、深圳、湛江、珠海、克拉玛依、吉林、汕头、湖州、泉州、北海、合肥13个城市,占11.5%;达到二级标准的有厦门、镇江等87个城市,占77.0%;超过二级标准的有淄博、乌鲁木齐等13个城市,占11.5%。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有北京、天津等67个城市,占59.3%。
)年均浓度值全部达到二级标准,其中达到环保重点城市中二氧化氮(NO
2
一级标准的城市有湛江、张家界等78个,占69.0%;达到二级标准的有渭南、石家庄等35个城市,占31.0%。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有上海、汕头等42个,占37.2%。
)年均浓度值达到一级标准的有海口市,环保重点城市中可吸入颗粒物(PM
10
占0.9%;达到二级标准的有湛江、拉萨等89个城市,占78.8%;超过二级标准的有兰州、乌鲁木齐等23个城市,占20.3%。
与上年同期相比,年均浓度下降的城市有枣庄、乌鲁木齐等44个,占38.9%。
2005年以来,环保重点城市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呈稳步下降趋势,较2005年同期,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分别下降了26.3%和12.0%,二氧化氮基本持平。
2010年环保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统计。
2010年 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年 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9129416548d7c1c708a14554.png)
2010年贵阳市环境状况公报综述2010年,在中共贵阳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和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目标,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载体,将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通过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强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我市圆满实现了“十一五”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列全省前列,生态环境呈良好状态。
2010年,我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3.97%,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地表水水质达标率为95.83%;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平均值分别为55.6分贝、67.8分贝,达到国家考核标准。
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贵阳市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57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27毫克/立方米,继续保持在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以内;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075毫克/立方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大气环境质量整体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2009年与2010年贵阳市空气质量变化见下图。
2010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3天,优良率为93.97%,其中,空气质量一级(优)的天数为105天,二级(良)的天数为238天,三级(轻微污染)的天数为22天。
空气质量API指数平均值为63,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2010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质量等级比例见下图。
2010年我市中心城区降尘年平均值为9.14吨/km2·月,比去年有所上升。
降水pH年平均值为7.01,酸雨未检出。
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2010年贵阳市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7.13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45万吨,占排放总量的49.3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为8.68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0.67%;烟尘排放量为2.9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为1.26万吨,占排放总量的43.40%,生活烟尘排放量为1.64万吨,占排放总量的56.60%;工业粉尘排放量为1.49万吨。
2010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
![2010年成都市环境质量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a9d33d49c850ad02de804170.png)
环境质量概述空气:2010年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6.6%。
空气质量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达标,可吸入颗粒物超标,浓度年均值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空气污染特征为扬尘、机动车排气、煤烟混合型污染。
郊区(市)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于城区。
水质:2010年岷江成都段、沱江成都段水质与2009年总体持平。
国控和省控出境断面未能全部达标。
城区锦江、沙河水质以Ⅳ类为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生化需氧量。
城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水质达标率为100%。
郊区(市)县(除彭州市外)政府所在地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噪声:2010年成都市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均值为69.0分贝,区域环境噪声均值为54.1分贝,均处“较好”水平,城区功能区噪声的1、2、4类区夜间超标。
城区道路交通、区域声环境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较上年略有下降。
生态:2009年成都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68.2,生态环境质量为良。
2009年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比2008年的64.7上升5.4%,比2007年的66.8上升2.1%。
121环境空气质量1.1城区环境空气质量1.1.1监测概况成都市是全国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之一, 城区8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均经过国家环保部认证,为国控监测网点。
成都市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193-2005)及《空气质量日报技术规范》等相关要求开展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和上报工作,逐步建立健全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管理制度,包括控制中心、子站巡视及维护维修、质量控制等相关管理制度。
2010年,8个国控子站共获得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有效日均值监测数据8350个。
1.1.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1.1.2.1监测项目成都市环境空气监测开展的项目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
1.1.2.2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2010年成都市城区环境空气中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全年空气质量以良为主,空气污染指数(API)范围为21~255,其中空气质量级别为优的有58天,良258天,轻微污染43天,轻度污染5天,中度重污染1天,无重度污染。
中国2010年是大环境事件 (按发生时间排序)
![中国2010年是大环境事件 (按发生时间排序)](https://img.taocdn.com/s3/m/af8acc659b6648d7c1c7465e.png)
中国2010年十大环境事件(按发生时间排序)2011年1月14日中国—2010年又是不太平的一年。
旱灾、洪涝、石油泄漏……每一场灾难都带给我们伤痛,也引起我们深思。
回顾这一年,中国的环境又经历了哪些灾难和考验,又有哪些进步和收获呢?这是绿色和平眼中的中国2010环境事件,与我们一同回忆昨天,是为了明天而反思。
1.西南大旱:事件回放:从2009年年底开始,中国西南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省陷入严重的持续干旱,在一些地区,干旱长达半年,受灾人口达60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
绿色和平点评:贫困人口正成为因气候变化而恶化的旱、涝、暴雪等气候灾难的受害者,而他们却是排放最少的人群。
远在都市的人们可以通过自身减排来“低碳救灾”,但从长远来看,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根本仍然在于减少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2. 海南毒豇豆事件事件回放:1月25日至2月5日,武汉市农业局在抽检中发现来自海南省英洲镇和崖城镇的5个豇豆样品水胺硫磷农药残留超标,消息一出,全国震惊。
而同时,海南农业厅官员又曝出“不排除其他农产品涉…毒‟可能”,使事件又平添变数。
绿色和平点评:据统计,仅2008年中国的农药使用量便有16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
大量施用农药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并威胁生物多样性,不仅如此,环境中的农药对人体健康也存在极大的威胁。
民以食为天,然而近年来中国人餐桌上事故不断。
我们希望,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能够加强各项监管,切实担负起为公众提供健康、放心食物的职责。
3. 污染源普查结果发布事件回放:2010年2月9日,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农业部联合发布《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标志着历时两年多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结束。
绿色和平点评:举全国之力,耗时两年完成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无疑是我国环境保护史中的一个里程碑。
海量的第一手污染源数据无疑将大大增强环保部门对环境进行“数目字”管理的能力,给目前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的节能减排、重金属污染控制等工作提供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2fe716d628ea81c758f57862.png)
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一)2011-06-07 | 作者:| 来源:国家海洋局| 【大中小】【打印】【关闭】1 概述我国是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面积为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6 900余个,管辖海域总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入海河流众多,流域范围广阔,有鸭绿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等1 500余条河流入海。
海洋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已记录的海洋生物22 629种,分布有红树林、珊瑚礁、滨海湿地、海草床、海岛、海湾、入海河口和上升流等多种类型海洋生态系统。
海洋资源环境为沿海经济社会和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掌握我国管辖海域环境状况,国家海洋局组织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海洋环境质量、海洋功能区、入海污染源及海洋环境灾害监测工作,推进了全海域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专项监测工作。
2010年,各级海洋环境监测业务机构完成了全海域约9 800个监测站位的现场监测工作,共获得各类海洋环境监测数据250余万个。
2010年,我国海洋环境质量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主要海洋功能区环境质量基本满足海域使用要求,海洋赤潮和绿潮灾害有所减轻,但江河污染物入海量增加,溢油等突发事故灾害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损害严重。
近岸局部海域富营养化、海洋环境灾害频发和海岸带生境破坏是影响我国海洋环境状况的突出问题。
我国管辖海域的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94%,但尚有4.8万平方公里的近岸海域水质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
近岸沉积物质量状况总体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均在91%以上。
我国近岸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总体处于健康和亚健康状态。
90%监控区域的生态系统基本维持其自然属性,生态服务功能能够正常发挥;局部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健康状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结构变化较大,生态服务功能受损。
2010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
![2010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c6b8d887ec3a87c24028c4bd.png)
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环境保护部公布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环境保护部日前公布了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状况报告,据国家环境质量监测网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环境质量与去年相比保持稳定。
地表水总体为中度污染,重点湖库未发生大面积水华,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为轻度污染。
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基本持平。
全国酸雨污染依然较重。
重点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夜间噪声污染相对较重。
典型农村地区地表水为中度污染,空气质量良好。
从环境监测结果来看,"十一五"以来,全国地表水水质持续好转,环保重点城市空气质量逐年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城市的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但个别地方和区域污染指标超过国家标准,污染依然严重,全国环境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存在差距。
地表水Ⅰ~Ⅲ水质比例上升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比例为51.9%,较2009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4.4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为20.8%,与2009年基本持平,较2005年降低了6.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22%)要求。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年平均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10年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较2009年下降了3.9%,较2005年下降了31.9%,好于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Ⅲ类水质标准。
地表水氨氮年平均浓度超过Ⅲ类水质标准,成为影响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西南诸河、海河、长江、黄河等水系共有40个断面出现铅、汞等重金属超标现象。
七大水系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59.6%,较2009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了18.6个百分点,达到《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目标(〉43%)要求。
七大水系中,长江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水质良好。
2010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2010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db28850f79563c1ec5da719d.png)
2010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采用可再生纸印刷1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BEIJING ENVIRONMENTAL STATEMENT 2010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十一条“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的规定,现发布2010年《北京市环境状况公报》。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二O一一年五月CONTENTS目 录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2010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将环境保护工作与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深入落实“绿色北京”行动计划,着力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污染减排、环境安全监管等重点工作,胜利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经过共同努力,在常住人口达到1961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2%、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80万辆的情况下,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了3.07%和6.88%;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达到78.4%,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声环境质量基本稳定,辐射环境质量保持正常,生态环境状况良好。
综 述01OVERVIEW环 境 质 量大.气.环.境ENVIRONMENTAL QUALITY02环 境 质 量ENVIRONMENTAL QUALITY大.气.环.境03大.气.环.境各区县空气中二氧化氮年均浓度值各区县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值04水.环.境环 境 质 量ENVIRONMENTAL QUALITY05水.环.境五大水系达标河段长度百分比(%)湖 泊全年共监测有水湖泊22个,水面面积720万平方米,达标湖泊水面面积百分比为83.2%。
其中:II类、III类水质湖泊共有13个,占监测湖泊水面面积的76.2%;IV类、V类水质湖泊6个,占监测水面面积的17.5%;劣V类水质湖泊3个,占监测水面面积的6.3%。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https://img.taocdn.com/s3/m/153a5986b307e87101f696da.png)
年度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合计 工业 生活
2001 433.0 202.7 230.3 1404.8 607.5 797.3 125.2 41.3 83 232.3 1366.9 584.0 782.9 128.8 42.1 86.7
2003 460.0 212.4 247.6 1333.6 511.9 821.7 129.7 40.4 89.3
2
生活污水排放量 379.8 亿吨,比上年增加 7.0%;生活污水排放量占废水排放 总量的 61.5%,高于上年。
自 2001 年以来,废水排放总量呈持续上升趋势。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始 终呈增长趋势,而工业废水排放量近年来总体上稳中有降。
表 1 全国废水及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年际对比
项目 废水排放量(亿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氨氮排放量(万吨)
2007 556.8 246.6 310.2 1381.8 511.0 870.8 132.4 34.1 98.3
2008 571.7 241.7 330.0 1320.7 457.6 863.1 127.0 29.7 97.3
2009 589.7 2010 617.3 增长率(%) 4.7
234.5 237.5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 2185.1 万吨,比上年减少 1.3%。烟尘 排放量 829.1 万吨,比上年减少 2.2%。工业粉尘排放量 448.7 万吨,比上年减 少 14.3%。氮氧化物排放量 1852.4 万吨,比上年增加 9.4%。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24.1 亿吨,比上年增加 18.1%;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利用量 16.2 亿吨,比上年增加 16.9%;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 2.4 亿吨,比上 年增加 14.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 5.7 亿吨,比上年增加 20.5%;工业固体废 物排放量 498 万吨,比上年减少 2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66.7%,比 上年减少 0.3 个百分点。
201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
![2010中国国土资源公报](https://img.taocdn.com/s3/m/7564d92abd64783e09122bcc.png)
2 2010
2010 中 国 国 土 资 源 公 报
土地资源
批准建设用地
全年全国批准建设用地 48.45 万公顷。其中转为建设用地的农用地 33.77 万公顷,耕地 21.19 万公顷。
万公�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8.32 25.89 26.95 30.21 12.28 2006 15.39 2007 12.93 2008 2009 20.42 2010 年
出��面� 出��价款
招拍挂出�面� 招拍挂出�价款
图1-6 2006-2010年国有建设用地出让面积及成交价款情况
重点城市地价
全国 105 个主要城市年末综合地价为 2881 元/平方米,同比增长 8.6%, 环比增长 2.5%;其中商业、住宅、工业用地分别为 5181 元/平方米、4244
��率 (%) 14.0 �合 商� 居住 工�
图2-1 基础地质调查情况
地质矿产勘查
地质矿产勘查投入快速增长,全年投资 953.0 亿元,同比增长 14.7%, 其中油气矿产投资增长 6.7%,非油气投资增长 21.5%。 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 202 处,其中非油气矿产地 172 处。石油、天然
图1-2 2006-2010年农村土地整治新增农用地和新增耕地情况
“农村土地整治” : 为促进耕地保护,增加高产稳产基 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在 全国重点划定的 15.6 亿亩基本农田范围内,有计划地对 田、水、路、林、村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十一五” 期间, 全国通过土地整治新增耕地 150 万公顷,超过同期建设占 用耕地的面积,保持了耕地面积基本稳定,对坚守 18 亿 亩耕地红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 2008 年以来, 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部署实施了黑龙江三江平原东部土 地整理等 10 个重大工程和湖北仙洪等 10 个农村土地整治 示范建设,今后每年还将安排 3-5 个示范省份的土地整治 重大工程和项目。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https://img.taocdn.com/s3/m/6c645a2b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21.png)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2012-01-18|来源:总量司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
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
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
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
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
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
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
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
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
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
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
2010 2011 国家环境状况公报 中 淡水环境状况
![2010 2011 国家环境状况公报 中 淡水环境状况](https://img.taocdn.com/s3/m/5f67bc81d0d233d4b14e69f9.png)
2010 2011 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淡水环境状况2010年地下水环境质量状况2010年,对全国182个城市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监测点总数为4110个。
分析结果表明,水质为优良级的监测点为418个,占全部监测点的10.2%;水质为良好级的监测点为1135个,占27.6%;水质为较好级的监测点为206个,占5.0%;水质为较差级的监测点为1662个,占40.4%;水质为极差级的监测点为689个,占16.8%。
全国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水质为优良-良好-较好级的监测点总计为1759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 2351个监测点的水质为较差-极差级,占全部监测点的57.2%。
全国主要城市的地下水水质状况与上年比较以稳定为主。
其中,水质变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仅有少数城市水质变好;水质变差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华东及中南、华南地区仅有少量城市水质变差。
全国重点城市主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2010年,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共监测395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源地245个,地下水源地150个。
监测结果表明,重点城市年取水总量为220.3亿吨,达标水量为168.5亿吨,占76.5%;不达标水量为51.8亿吨,占23.5%。
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238.1万吨,比上年下降3.1%;氨氮排放量为120.3万吨,比上年下降1.9%。
2011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环境保护部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等部门历时八年共同编制完成《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地下水规划》),国务院于2011年10月10日正式批复。
《地下水规划》首次对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地下水污染防治的重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中国环境状况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〇一一年五月二十九日目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淡水环境 (5)海洋环境 (23)大气环境 (29)声环境 (35)固体废物 (38)辐射环境 (42)自然生态 (46)土地与农村环境 (50)森林 (54)草原 (57)气候与自然灾害 (59)专栏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0)环境执法检查 (71)国际生物多样性年 (72)渔业水域环境质量状况 (73)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情况 (74)环境保护国际合作 (75)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6)环境状况公众满意度调查 (77)环境经济政策主要进展 (78)化学品管理 (79)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 (80)环境卫星工作进展情况 (81)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2010-2012年) (82)环境宣传教育 (83)生态建设和生态文明 (84)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性文件总体情况与进展 (85)第一届全国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大比武 (86)2010年10月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防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新华社记者摄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及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等工作。
新华社记者摄2010年是中国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
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工作主动权,把工作重点更多地转移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上来,妥善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党中央、国务院把环境保护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提出节能减排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重要变化,进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干线、主战场和大舞台,污染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环境质量稳步改善,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任务。
一是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
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2.45%和14.29%,双双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落后产能淘汰力度空前,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日益显现。
完成环渤海、海峡西岸、北部湾、成渝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等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评。
不断深化项目环评,对不符合要求的59个项目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暂缓审批或退回报告书,涉及总投资904亿元,给“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防火墙”。
三是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
深入推进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会同有关部门对2009年度重点流域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评估。
建立健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新机制,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圆满完成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任务。
四是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饮水安全保障工作扎实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全面开展,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2010年首次下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重点防控区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和推广。
环境执法监督力度不断加大,突发环境事件得到妥善处置。
五是农村环保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作继续加强。
落实李克强副总理关于推进农村“连片整治”的重要批示精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
组织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体系得到完善。
六是环境保护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取得丰硕成果。
圆满完成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形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一系列重要成果。
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进入攻坚阶段。
七是政策法制、环保规划、环境监测和国际合作稳步推进。
环保法规不断完善,环境经济政策的作用日益显现,“十一五”环保规划执行情况中期评估顺利完成,科技支撑进一步强化,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推进,国际环境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八是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水平得到提升。
核能与核技术利用安全状况良好,放射性污染防治工作稳步开展,全国辐射环境质量状况保持良好。
九是环保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环保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环保系统机构队伍建设取得突破。
2010年,中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近岸海域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
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良好,酸雨分布区域保持稳定。
城市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
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基本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约束性指标。
到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2005年下降10%,即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由2005年的1414.2万吨减少到1272.8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5年的2549.4万吨减少到2294.4万吨。
2010年污染减排工作目标主要有:二氧化硫排放量力争比上年再削减40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削减20万吨以上。
确保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000万立方米以上,新增燃煤电厂脱硫装机容量5000万千瓦,新增30台(套)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
通过工程减排,新增削减化学需氧量80万吨、二氧化硫100万吨以上。
分别淘汰炼铁、电力、水泥、焦化和造纸落后生产能力2000万吨、1000万千瓦、5000万吨、2000万吨和52万吨。
主要污染物削减情况2010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238.1万吨,比上年下降3.0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85.1万吨,比上年下降1.32%。
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均超额完成10%的减排任务。
主要措施2010年,温家宝总理先后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和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研究部署节能减排工作;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2010年节能减排工作安排》,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组成6个督查组对18个重点地区进行了节能减排专项督查,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工作。
2010年,先后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环境保护部污染减排工作部署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通知》、《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2010年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分解表〉的通知》和《关于火电企业脱硫设施旁路烟道挡板实施铅封的通知》等文件,积极推进污染减排工作。
发布了2009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和五大电力集团公司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结果及2010年上半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指标公告,对30多个地区和企业实行了区域限批、挂牌督办及经济处罚等一系列处理措施。
结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每季度开展减排形势分析和工作调度,对2010年上半年污染减排出现反弹的7个省区进行预警通报,约谈当地政府领导,进行督查指导。
河北省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双三十”工程;山西省出台了《山西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列》,将减排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天津市把污染减排列入市委年度工作;上海市制定了化学需氧量超量削减补贴政策和二氧化硫超量削减奖励政策,积极挖掘减排潜力;山东、广东、甘肃、重庆等省(直辖市)实施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有效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河南、江苏、重庆等省(市)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工程,宁夏在西部地区率先启动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贵州、广西等省(自治区)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挤出资金支持重点减排工程建设,努力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
2010年,全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继续稳步推进,全面发挥效益。
一是工程减排,2010年,全国新增燃煤脱硫机组装机容量1.07亿千瓦,火电脱硫机组装机容量达到5.78亿千瓦,占全部火电机组的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2.6%;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1900万立方米,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1.25亿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钢铁烧结机烟气脱硫设施累计建成运行170台,占烧结机台数的比例由2005年的0%提高到2010年的15.6%。
二是结构减排,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7210万千瓦,提前一年半完成关停5000万千瓦的任务;钢铁、水泥、焦化及造纸、酒精、味精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均超额完成任务。
2010年,全国电力行业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占火电装机容量比重从2005年的47%提高到70%以上,火电供电煤耗下降9.5%;造纸行业单位产品化学需氧量排污负荷下降45%。
三是管理减排,“十一五”中央财政投入100多亿元,用于支持全国污染减排“三大体系”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建成污染源监控中心343个,对1.5万家企业实施自动监控,配备监测执法设备10万多台(套),环境监管能力显著增强。
南方电网公司和多个省份开展节能减排发电调度,对燃煤脱硫机组实行投运率考核并扣减脱硫电价,投运率由2005年不足60%提高到2010年的95%以上。
国控重点污染源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达标率分别为92%和94%,较2005年分别提高22和34个百分点。
淡水环境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
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浙闽区河流和西南诸河水质良好,西北诸河水质为优,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河流条河流409测断面中,Ⅰ~ⅢⅤ类和劣Ⅴ例分别为59.9%、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
其中,长江、珠江水质良好,松花江、淮河为轻度污染,黄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长江水系 水质总体良好。
105个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8.6%、6.6%、1.0%和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