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辩论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辩论文化

对于什么是辩论,以及辩论是为了什么,中西方的角度和理解不同。

《现代汉语词典》对“辩论”的定义是:“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揭露对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出正确的认识或共同的意见。”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辩论”的定义是:“两个人、组或集团之间正式的智力交锋,一般是按一定的方式或程序提出论据以支持一个问题相对立的一方。”

从这两个简短的定义,可以看出相当的差异。

首先,什么是辩论?中国人认为说明自己、揭露对方;西方人则认为辩论是智力交锋。辩论是为了什么?国人认为是为了获得正确认识或共同见解;西方人认为是一种智力游戏。

中国文化没有辩论的传统,原因有二:一是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大部分时间与专制制度相随,这种制度不提倡甚至禁止平等的辩论;二是从技术层面来看,中国从秦统一之后,书同文,却不同音,各地都使用自己的方言,造成不同地域人们之间口头沟通的困难,也就难以辩论。

中国文化传统中,能言善辩往往不被认为是一种才能,反而是一种狡猾的技巧。过去中国人说某人能说会道、弄口鸣舌、巧言如簧,通常是带有贬义的;不善言辞、老实木讷被认为是美德。这也限制了辩论的发展。

打官司的不同方式也导致中国辩论文化的不发达。中国古代打官司,起诉者要写状子,写状子的讼师被称为刀笔吏;行政官判案也用笔批。而在西方,法庭辩论无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普通法系都有重要地位,律师必须能言善辩,辩论技巧在法庭辩论中就不是智力游戏而是工作能力了。

在中国内地,辩论之风大盛,是在一个非常特殊的时空环境,即在“文化大革命”中,特别是在1967年春夏全国的文革进入高潮时,各地普遍产生了对立

的两派,派性组织要争取群众的支持,要表明自己才是正统,于是政治辩论非常活跃,大学生和机关干部往往是这种政治辩论的主角。不过随着“全面内战”的爆发,政治辩论之风只能是昙花一现,因为“文革”就本质而言,并不是一个能够让对立者在平等的游戏规则下展开辩论的政治运动。

我觉得辩论应该是一种智力游戏,而不是为了获得正确的结论或共识(虽然某些辩论是可以达到这种效果的,如议会就某个议案展开辩论)。辩论文化不发达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已经完全改变了,今日的中国社会流动性是空前的,大众媒体的发达也是空前的,普通话已经成为全国大部分民众特别是受过教育者的共同语言,这一切都为辩论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雄辩,是对辩者综合素质的全面要求,口才只是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内涵,只有具有全面的丰富的学识,也包括辩论所需要的技巧,才能逐渐形成雄辩的能力。

普及辩论宜首先从学校开始。华人地区的大学生辩论比赛是一个突破,可惜尚不够普及。应该从中学就设立辩论比赛,鼓励中学生展开辩论,经常组织校内和校际、地区性乃至于全国性的辩论比赛,既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刺激学生学习辩论。

辩论风气的形成,与法制社会和民主政治的建立是相辅相成的。在法制社会中,在民主政治体制中,辩论之风一定大盛。

凤凰卫视的《时事辩论会》为华人媒体首开辩论之风。这个节目越来越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同行的关注。我觉得时事辩论最重要的是命题,题目设计得好,参加辩论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容易发挥,容易产生激荡和互动,观众容易被吸引和参与。我坚信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辩论文化必定越来越兴盛,会促进社会的贡献和公民素质的提高。

真正精彩和激烈的时事辩论,应该还在未来的岁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