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天一阁藏书楼导游词5年级_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天一阁藏书楼导游词5年级
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范文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占地面积2.6公顷,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
馆。
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
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3)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紧邻天一阁的陈氏宗祠、闻家祠堂和秦氏支祠,以及白云庄、银台第、鼓楼、天封塔、伏跗室等文保单位(点)纳入天一阁统一管理,并在陈氏宗祠内增设《麻起源地陈列》、白云庄设置了《浙东学术文化陈列》、银台第开设官宅博物馆;秦氏支祠、白云庄相继列入第五批、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宁波市城市口号中的"书藏古今"便指天一阁的藏书文化。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范文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
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
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
宁波的历史溯源。
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分享到:宁波著名景点
天下玉苑(4A)北斗湾漂流白溪漂流凤凰山主题乐园(4A)梁祝文化园九峰山网岙(4A)溪口(5A)五龙潭(4A)东钱湖(4A)东钱湖小普陀更多宁波旅游注意事项
宁波象山檀头山岛怎么乘车?宁波九龙湖怎么去?宁波石浦渔港古城自驾怎么去?雅戈尔达蓬山在哪里?宁波东钱湖福泉山怎么去?怎么去宁波五龙潭?宁波天童森林公园怎么去?雅戈尔动物园怎么去?
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范文3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
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
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
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
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
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燮《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因为
火是藏书楼最大的祸患,而"天一生水",可以以水克火,所以取名"天一阁"。
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
楼前有"天一池",引水入池,蓄水以防火。
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文光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
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
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
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
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
"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下一页分享天一阁导游词详细介绍
看了天一阁导游词5年级的人还看了:
1.浙江省博物馆的导游词
2.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3.四年级天一阁导游词
4.绍兴优秀导游词大家好!
俗话说的好:"到宁波不到天一阁,等于没有到过宁波。
"欢迎大家来到我国现存历史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
非常高兴能成为大家本次的导游(导游自我介绍)。
宁波藏书文化是浙东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底蕴深厚的浙东人文培育和促进了宁波藏书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我们的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它位于宁波城西月湖之滨,占地2.6万平方米。
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年)之间,是明代兵部省侍郎范钦的藏书之处。
天一阁是一个饱经风雨的老人,440多年来经受了人间的沧桑,成为亚洲现存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三个家族图书馆之一。
古朴的建筑,幽雅的园林,恬静的环境,真是令人神往。
然而过去的天一阁只是一个普通的私家藏书楼,历经几代的沧桑,如今的天一阁却是宁波一颗闪亮的"明珠",它集藏书、文物、旅游于一体。
天一阁就象一个小型的图书馆,所有的书籍都是主人自己喜欢并精心收藏,每个书柜就是一段历史。
书籍的排列显得
很有条理,按书籍的目录,你可以查找你所需要的图书,颇有现代目录检索的味道。
历代的文人墨客到了宁波,没有不到天一阁一饱眼福的。
但是几百年来,能真正登上天一阁的也只有寥寥十余人。
现在的天一阁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专家学者一饱眼福,也使楼阁中的珍贵藏书"古为今用"。
1982年2月23日,天一阁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宁波人最引以自豪的一个文明星座。
西大门
现在我们到的是天一阁的西大门了。
宽大的奔马墙面石雕是天一阁欢迎各位朋友最好礼物,整个天一阁的风格从进门开始就定下了它的古朴基调。
大家先看大门两侧,它是一对清代石狮。
这木结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匾额,上面写者"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于1962年所书。
大门两侧还有一幅对联,不知各位能不能把这副对联读一下?......还是让我告诉大家吧!这是继甲骨文之后的另一种文字――钟鼎文,读作"天一遗行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所写。
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楼悠久的历史,下联讲的是第一个外姓族人、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以后的感慨心情。
他当时感慨道:"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
堆塑
各位团友,现在请跟随我进入天一阁。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
范钦,字尧卿,又字安卿,号东明,宁波鄞州人。
他出生于一个没有什么财富和政治背景的家庭,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勤奋学习。
在明嘉靖十一年(1532)中进士,之后就在各地为官,三九年(1561)升任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在同年十月,辞官回乡。
他为官二十八年中,足迹他边了当时的大半个中国。
范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做官后,到处留意购书,一地留心收集,广泛购抄,罗致海内奇书,尤其注意收集当时各地出版的地方志和明代科举文献,因此,在他的藏书中明代地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也就特别多。
范钦不仅竭尽全力收藏书籍,而且勤于研读校勘,手自题笺,精细详审。
他刻书、论书则是有清鉴而无妄作,最终聚藏高质量的书籍达七万卷。
在范钦后面有一幅堆塑――溪山逸马图。
这幅堆塑作品是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
馆内还有其它很多的作品。
大家看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
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其实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我们从右边的洞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大家会发现在照壁上有似
麒麟的怪兽,有一个龙角,一张牛嘴,它叫"獬豸"。
它可是古代传说中的异兽,据说它能辨是非曲直,见人争斗就用角去顶坏人,是正义的象征。
东明草堂
在天一阁建成之前这里就是范钦的藏书处了。
因为创始人范钦的号是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作为会客厅,也是重要领导休息的地方。
范氏故居
范钦宅第的东厅,是其后代原来居住生活的地方。
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范氏故居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作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这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精心安排的。
请大家注意了:在这道小黑门和门上"禁止烟火"几个字,千万不要带火入内。
" 历年二百书无恙,天下储藏独此家"。
天一阁能历经440多年保存完好,这与范钦生前作了周密安排,定下严格的规矩是分不开的。
范钦一直活到80岁,临终是把大儿子大冲和二媳妇(次子大潜已故)叫到榻前。
他把遗产分成了两份,一是白银万两,还有一份则是全部藏书。
结果,大儿子大冲体察老父心情,继承了藏书,被后人传为佳
话。
此后,天一阁所藏的书籍不再作为财产分配,而归家族共同所有。
"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要看书必须各房子孙云集,方能开锁入阁。
范钦的后代对天一阁藏书的保护制定了许多严格的禁约,至今,天一阁里仍保存着禁牌:禁牌一烟酒切忌登楼。
禁牌二子孙无故开门入阁者罚不与祭三次,私领亲友入阁及擅开书橱者罚不与祭一年,擅藏书借出外房及他姓者罚不与祭三年、因而典押事故者除追惩外永行摒逐不得与祭。
这种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做法,也不为是防止藏书流失的一个好方法。
据传,清嘉庆年间,宁波知府邱铁卿的内侄女钱绣云是一个酷爱读书的才女。
她听说范氏家族有很多珍贵的藏书,为求登楼看书,就托邱太守为媒,与范氏后裔范邦柱秀才结为夫妻。
婚后的绣云满怀希望,以为这下可以如愿以尝了,不料族规不准妇女登阁,竟使之郁郁含恨而终。
凡是都有变通,更何况登阁看书呢!第一位破格登楼看书的是清初黄宗羲。
黄宗羲的人格,气节,学问在当时受到各界的钦佩。
他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在范氏族人的帮助下出乎意料的得到了各房的同意登阁阅览。
六年之后,著《天一阁藏书记》,还为天一阁藏书整理编目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家看这就是书橱,"前后有门,两面书橱,取其透风"。
房屋、书橱的通风,是一个创新。
而保护古籍最令人瞩目之处,当推芸香避蠹、英石吸潮。
不只大家有没有闻到一股香味?这就是芸香草,是古人通常采用的一种书籍防虫药物。
范钦在藏书中较好地运用了这一技术,但所用之草有独创性,是产于广西的一种灵香草。
而"橱下各置英
石一块,以收潮湿",这更是范钦独创,还没见有其他藏书楼运用此方法。
天一阁
范钦取"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
他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
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不知大家发现没有这柱子也是黑!在五行五色中,黑就是水,水就是黑。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
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这九狮一象在哪呢?各位不妨到处找找!看还有美女照镜子呢,这个美女就是钱绣云了。
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天一阁在漫漫历史长途中先后经历了许多次浩劫。
虽说乾隆年间的进呈对于修《四库全书》来说是贡献巨大,进呈的638种珍贵的古籍真正得到归还的寥寥无几。
乾隆虽再三警告经手者不准扣留和索要地方藏书者进呈的书籍,凡进呈的书抄录后务必认真发还,但侵吞这些书籍的正是过手的翰林学士和地方官员,这对天一阁藏书是一次较大的打击。
清道光,十年(1840年)英军侵占宁波,闯进天一阁,掠取舆地方数十种。
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进驻宁波前后,当地的小偷乘混乱之际拆毁阁后墙垣潜运藏书,论斤贱卖给奉化造纸商人,还雇佣窃贼薛继渭潜入阁内,早上在梁上睡觉以枣充饥,晚上就偷书,这样他窃去藏书1000多部,后来商务印书馆搜集了数百种,放在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内。
上海"一·二八"事变以后,不幸涵芬楼遭到日本轰炸而被毁,这批散出的文献也就被毁。
经过数次浩劫,加上零星的散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除清代新增的《古今图书集成》外,只剩下1.3万多卷,仅及原藏书的1/5左右,而不少还遭受虫蛀霉烂,成了断编残简。
民国二十二年到二十四年(1933—1935),天一阁被台风吹倒东墙,藏书危在旦夕,范氏族人已无力维修这座文化宝库。
宁波地方人士组成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款维修天一阁,并将原在府学内的尊经阁连同当地保存下来的历代碑石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建立了"明州碑林"。
以后范氏后裔和地方人士组成"天一阁管理委员会",开始了天一阁的公共管理。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
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
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石173方,其中近90仿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
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
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一九三三年九月,天一阁遭台风袭击,东垣倾圮,宁波地方人士发起募捐,成立重修天一阁委员会。
维修工程历时三年告成,其间,移建宁波府学尊经阁于天一阁后园,又搜集碑碣八十余方,罗列尊经阁之北,署称《明州碑林》。
把出土的或被废置的古代碑碣集中起来建成碑林,这是保护文物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宁波古称明州,人文荟萃,碑碣不少。
一九二八年拆除城垣,出土宋元碑石多种,有宋《楼公告记》、《耕织图诗》、《能仁院新佛殿记》、元《庆元绍兴等处海运达鲁花赤千户所记》、《唐刺史吴侯庙碑》、《张循王庙碑》、《移建海道都漕运万户府记》等残碑。
自宁波府学改建公共体育场,旧存碑碣倾覆土中,雨淋日炙,剥蚀严重。
上述碑石后来都移到明州碑林,才得到保护。
千晋斋
1927—1931年间,宁波拆毁城墙,改建马路。
在拆城过程中,出土了大量汉晋以来的古砖。
北大教授马廉等人纷纷拣选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古砖加以珍藏和研究。
马廉教授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
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然用这个名字。
目前尚存五百余枚。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
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
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
1982年东园扩建,
挖土成池,取名为明池,与园名相合为范钦的号东明。
园内那只千斤重的铁牛和一对石虎,皆为古时候的遗物。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
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在古代大族清明祭祀的时候,要杀很多鹅来祭天,祭地,祭祖宗,所以称它为百鹅亭。
凝晖堂
凝晖堂原来在宁波机械工业学校内,1986年迁建于此地。
它是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明代四明书法家薛晨、薛选父子的"千字文"等等。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现代中国社会,麻将这种娱乐方式可谓是家喻户晓,但说起麻将的起源,我想几乎没有人知道,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麻将陈列馆了。
在这里我们能真正了解麻将的起源和历史,国内唯一介绍介绍麻将历史的专门陈列馆。
现代麻将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博戏,骰子、诗牌、叶子戏是博戏的主要构成,其中的叶子戏发展到后来的"马掉",又称"马吊",到清代中期"马吊"发展成麻雀纸牌,即现代麻将的雏形。
然而原先的纸牌抓拿不便,特别是在船上风大玩时极为不顺,于是麻将发明人陈鱼门在清咸丰年间结合纸牌和骨牌的特点,制成了流传至今的现代麻将。
此种麻将一经问世,便迅速盛行南北。
后来相继传到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
1998年6月18日麻将已被正式批准为一
种体育竞技项目,1998年6月15日《中国麻将竞赛规则》正式编写完成。
麻将运动在我国广大的城乡更是普及,流行范围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已经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我国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智力体育活动
麻将与宁波文化息息相关,还与航海密不可分很多术语皆由宁波话改变而来。
"麻将"本是" 麻雀"的宁波方言;和牌的"和"念"hu",也是宁波音; 宁波是个靠海的城市,航海业发达,麻将中的许多术语与航海有关:"索"象征船的缆绳和鱼网;" 筒"象征船上的盛水桶;"万"象征船家对财富的渴望;"风"则为出海的风向,吃"渔民开饭就是吃,"朋(碰)"就是两船相碰。
等等。
陈列馆里还引用了多位名人对于麻将的评说,毛泽东说,中国对世界的三大贡献是中医、麻将、红楼梦。
梁启超称,惟有打麻将才能忘记读书,惟有读书才能忘记打麻将。
在平和堂有个麻将局坐在中间那位就是传说中麻将的发明者宁波人陈政钥(字鱼门)。
铜像中一左一右各坐着一个英国人(英国驻宁波理事)和一个普通的日本商人,明显就是"三缺一"。
不过不管谁坐上这个空位,都要输,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祖师爷他已经赢了这胡牌了。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
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
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是村姑的母亲是个大嘴巴,把小康王与她女儿之间的暗号给泄露了。
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秦氏支祠
秦氏支祠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于一体,具有与众不同的宁波地方风格。
为何称为支祠呢?秦君安是颜料商,常往返于上海与宁波之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商人以低廉的价格把刚从德国运来的优质颜料卖给秦君安,大战结束,颜料成倍上涨,秦君安变成了富商。
但在一年一度的祭祀大典上,秦君安因为是偏旁所生,还是遭族人的鄙视,他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仍无法提高,于是他赌气召集甬上能工巧匠,耗银20余万两,建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