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优秀ppt课件
合集下载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bb5d89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5f.png)
”
“本蒹诗葭每章采开采头,均以白“露蒹未葭”已“白露”起兴,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为人
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景,烘托了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白露为霜”“白露未
”
晞”“白露未已”的变化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时空序列,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
者的深情执着。
—重章叠句悟情动
——伊人动情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点明主人公所思慕的对象及其所 在的地点,写出了主人公的爱慕 之切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之情。
”
“从所“谓在水伊一人方,”到在“水在之水之涘湄”再到“在水之涘”,伊人行踪不定,既增加了 追寻的难度,也”表现了追寻者的执着。
—重章叠句悟情动
——追寻牵情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知识拓展:什么是“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 修辞方法。 比:一般指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 “比喻”之意。) 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 歌内容有一定联系。《蒹葭》主要是运用了“兴”的 手法。
—若即若离是何人
——朦胧美
孔子评《关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相较 于《蒹葭》,这首诗“朦胧”和“距离”也许正是它 的动人之处。
《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 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 处不在。那么这个伊人到底指何人?
—若即若离是何人
——朦胧美 蒹葭中伊人的形象究竟是怎样的??
1、“伊人”必定是个美丽高洁的人.通过诗人热切执 着的追求,可见“伊人”必定是个美丽高洁的人.蒹葭 的修长柔韧也可视为“伊人”的形象;柔美修长而坚 贞高洁.
2、“伊人”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 她可以是我们心目中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可 以是我们一直苦苦追求却无法实现的“理想”,还 可以是我们的一种信仰,一份期盼,一个甜蜜的梦, 这使得“伊人”的形象更加多元和立体。
蒹葭的ppt课件
![蒹葭的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0f7bb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aa.png)
色彩搭配
在色彩搭配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冷色调,以蓝色和白色为主,给人一种 清新、明亮的感觉。同时,我们在某些关键点上也使用了鲜艳的颜色, 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表现手法详解
故事化呈现
我们试图用故事化的方式呈现PPT的内容,让观众更 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我们的主题。
大量使用图表
图表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以清晰地传达 复杂的信息。我们在PPT中大量使用了图表,包括流 程图、柱状图、饼图等。
语言风格
简练、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
《蒹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历史地位
《蒹葭》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和文化内涵
影响
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和 艺术追求
02
蒹葭的背景及创作过程
蒹葭的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蒹葭是中国古代的一首经典诗歌,它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富有 诗意的爱情画面。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人 们对真爱的追求和向往。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要点二
多媒体元素
我们使用了多媒体元素来增强PPT的效果。例如,我们使 用了视频和音频来展示某些关键信息,这使得信息更生动 、更易于理解。
05
作品价值与社会影响
作品价值分析
80%
内容深度
该课件所涵盖的内容是否深入、 全面,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 求。
100%
视觉效果
课件的排版、图片、图表等是否 清晰、美观,是否能够吸引学习 者的注意力。
时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都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和追求。
在色彩搭配上,我们主要采用了冷色调,以蓝色和白色为主,给人一种 清新、明亮的感觉。同时,我们在某些关键点上也使用了鲜艳的颜色, 以引起观众的注意。
表现手法详解
故事化呈现
我们试图用故事化的方式呈现PPT的内容,让观众更 容易产生共鸣,更容易理解我们的主题。
大量使用图表
图表是一种非常直观的表现方式,可以清晰地传达 复杂的信息。我们在PPT中大量使用了图表,包括流 程图、柱状图、饼图等。
语言风格
简练、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 感染力
《蒹葭》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历史地位
《蒹葭》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和文化内涵
影响
对后世文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和 艺术追求
02
蒹葭的背景及创作过程
蒹葭的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蒹葭是中国古代的一首经典诗歌,它描绘了一幅美丽而富有 诗意的爱情画面。这首诗以其简洁而深刻的文字,表达了人 们对真爱的追求和向往。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要点二
多媒体元素
我们使用了多媒体元素来增强PPT的效果。例如,我们使 用了视频和音频来展示某些关键信息,这使得信息更生动 、更易于理解。
05
作品价值与社会影响
作品价值分析
80%
内容深度
该课件所涵盖的内容是否深入、 全面,是否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 求。
100%
视觉效果
课件的排版、图片、图表等是否 清晰、美观,是否能够吸引学习 者的注意力。
时代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都与现代社会有很大的不同。然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无论在哪个时代,人们都对爱情充满了渴望和追求。
第12课《蒹葭》课件(共17张ppt)
![第12课《蒹葭》课件(共1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7a9e36f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ff.png)
回
顾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民谣。
旧 知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颂”是祭祖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祖。
“赋”:陈述铺叙的意思。
“比”:就是比喻,对人或事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
特征更加鲜明突出。
“兴”:烘托、衬托,借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他事物为所咏之事做铺垫。
听 读 蒹(jiān)葭(jiā)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课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文
分
析
1.《蒹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讨
论
开头两句以秋景起兴,交代了时令,展现了一幅萧瑟
、冷寂(或凄清、凄凉)的秋景图。为全诗渲染了萧索
凄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所思不见的怅惘心情。
分
析
2.“宛”字在本首诗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请从炼字的
讨
角度赏析其妙处。
论
“宛”是“好像”的意思,将实景与想象结合,创造
水边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向右迂曲
水中的小块陆地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并且高而陡。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
就在水中的小洲上。(河边)芦苇一片茂盛的样子,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干,(我) 所爱的人在哪儿,(那人正)在水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向右迂曲。 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写法借鉴
1.反复咏叹,凸显感情
《蒹葭》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写“可望而不可 即”的渴慕深情,但在重章复沓中景物有变化,感情也有发 展,这样就显得富于变化而无呆滞之弊。
第12课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1张PPT).
![第12课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2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2bcf80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12.png)
小结
《蒹葭》四字一句,节奏鲜明而短促,重 章叠句、回环复沓,产生了一唱三叹,余 音绕梁的效果。
品读悟情
结合以下词语含义,朗读第一章,感知内容,体会情感。
苍苍:茂盛的样子。 伊人:那个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寻找。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蒹葭
蒹葭 苍苍,白露 为霜。所谓 伊人,在水 一方。 溯洄 从之,道阻 且长。溯游 从之,宛在 水中央。
蒹葭 萋萋,白露 未晞。所谓 伊人,在水 之湄。 溯洄 从之,道阻 且跻。溯游 从之,宛在 水中坻。
蒹葭 采采,白露 未已。所谓 伊人,在水 之涘。 溯洄 从之,道阻 且右。溯游 从之,宛在 水中沚 。
拓展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郑风.风雨》
谢 谢
思考:
1、诗人是怎样一个形象? 2、诗中的“伊人”是何人?
1、诗人是一个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 矢志不渝的青年。
2、“伊人”也许是诗人心中倾慕、努力追求的女子,也可以泛 指一切美好的事物,诗人对“伊人”的上下求索象征人生中对美 好事物的执着追寻。
第一章借景抒情,在以景起兴要稍慢、
表现手法上 《蒹葭》比《关雎》的“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 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做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 整的艺术世界。
拓展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诗经.郑风.子衿》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轻柔,读出凄清冷寂的气氛。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3张PPT)
![《诗经二首——蒹葭》课件(共33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2cf3675add36a32d737581cd.png)
❖ 一组意象构成了优美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 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 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直接连缀,产生的悲凉 气氛就是意境。
❖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品味诗的意境美
《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 氛 凄清哀婉 苍凉幽缈 ❖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 关于《蒹葭》主题的几种说法:
❖ 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也有人说: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 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 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 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 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秦风·蒹葭
❖闻一多:
❖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 得它百读不厌。”
诗的主人公 是怎样一个
形象?
❖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 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 ,矢志不渝的青年。
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 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 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 史上第一朦胧诗。
❖ 通过这两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意象与意境的鲜明区别。
品味诗的意境美
《蒹葭》意象:蒹葭、霜露、秋水、诗人、伊人
❖ 景 秋晨雾霭 烟水迷离 ❖ 氛 凄清哀婉 苍凉幽缈 ❖ 情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神情恍惚 惆怅失意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 关于《蒹葭》主题的几种说法:
❖ 一、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也有人说: “‘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 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 二、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 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 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起的困惑,反映了 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秦风·蒹葭
❖闻一多:
❖ “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 得它百读不厌。”
诗的主人公 是怎样一个
形象?
❖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 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 ,矢志不渝的青年。
朦胧的意境、朦胧的人物、 朦胧的主题,给予人们的 美感非常丰富。堪称中国 史上第一朦胧诗。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说课教学PPT电子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蒹葭》说课教学PPT电子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a9d341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882ad04.png)
蒹葭
起兴
时间的推移
地点的变换
上下求索
飘忽不定
《蒹葭》生动地再现了一个执着地寻求爱情的 青年形象,突出了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表达了寻 而无果的无限惆怅之情。
1.运用“兴”的手法。 本诗同样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每章的开头
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这些景 物描写展现了秋天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了霜露的 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情此景,使得热恋者
作业:完成教材上的课后习题
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 下册
感谢各位的聆听
12 蒹 葭
诗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在 社会交往中就不会说话)”这里说说的“诗”,就是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 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这节课, 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抒情诗 《蒹葭》。《蒹葭》被誉为中国的第一首朦胧诗。朦胧 最容易产生美感,产生联想。在我们揭开《蒹葭》朦胧
原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注释: 蒹葭:芦苇。 溯洄:逆流而上。 溯游:顺流而下。
译文: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
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 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原文: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注释: 晞:干。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高。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水那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又太长。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ded71a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dbfcb66.png)
蒹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 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 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皆生于水边。
读准字音
蒹 葭 jiān ji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 huí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 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 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译
芦苇长得很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
文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翻译诗歌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提示:
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 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
茂盛的样子。
在水的另一边, 那人,指所爱的人。 指对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艰险。
顺流而下。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开头以“蒹葭苍苍,白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
➢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露凝霜结的凄清晚秋图。为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丁
全诗渲染酉了凄清萧索的气氛,
年
烘托主人公孤寂彷徨、幽思
百结,所思不见的怅惘心绪。
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在情感和表现 形式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1.同属“国风”;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3.重章叠句; 4.四言一句; 5.双声叠韵。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 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 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 ,皆生于水边。
读准字音
蒹 葭 jiān ji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Sù huí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 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 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译
芦苇长得很茂盛,秋天的露水凝结成霜。我那所爱的人,在水的另一边。
文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好像在水的中央。
茂盛的样子。
干。
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翻译诗歌
结合注释,试译全诗。 提示:
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 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结合注释,读懂词句大意。 选自《诗经·秦风》。
蒹葭
茂盛的样子。
在水的另一边, 那人,指所爱的人。 指对岸。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艰险。
顺流而下。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开头以“蒹葭苍苍,白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露为霜”起兴,描绘了一幅
➢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露凝霜结的凄清晚秋图。为
➢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丁
全诗渲染酉了凄清萧索的气氛,
年
烘托主人公孤寂彷徨、幽思
百结,所思不见的怅惘心绪。
比较阅读《关雎》和《蒹葭》在情感和表现 形式上有何异同?
相同点: 1.同属“国风”; 2.都运用了“兴”的手法; 3.重章叠句; 4.四言一句; 5.双声叠韵。
《蒹葭》课件
![《蒹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7dde36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90.png)
05 《蒹葭》的实践应用
《蒹葭》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蒹葭》在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
01
通过解析《蒹葭》的意境、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阅读
理解能力。
《蒹葭》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02
引导学生模仿《蒹葭》的写作技巧,提高其写作水平。
《蒹葭》在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03
通过朗诵、背诵和讨论《蒹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蒹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被 后世文学家广泛借鉴和应用,对中国 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历代文人墨客对《蒹葭》的评价
历代文人墨客对《蒹葭》的评价极高,认为它是中国诗歌的瑰宝,具有无穷的艺 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诸如杜甫、苏轼、辛弃疾等文学巨匠,都曾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或化用《蒹葭》 的诗句,表达对它的崇高敬意和赞美之情。
《蒹葭》的意象分析
蒹葭
蒹葭是芦苇的一种,生长在水边,代 表着孤独、寂寞、清冷等意象。在诗 歌中,蒹葭既是爱情的象征,也是诗 人自我形象的象征。
白露
白露是秋天的象征,代表着季节的转 换、时间的流逝等意象。在诗歌中, 白露既暗示了爱情的季节性,也隐喻 了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蒹葭》的修辞手法
象征
本诗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如蒹葭象征着孤独、寂寞、清冷的爱情,白露象征 着季节的转换、时间的流逝等。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而 富有韵味。
总结词
《蒹葭》所体现的审美价值在于其情感表达和意境营 造,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详细描述
《蒹葭》所体现的审美价值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 意境的营造,更在于其情感表达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 考。诗歌通过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细腻描绘,让读者感 受到了人生的苦与乐、得与失。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色 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诗歌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 意义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深刻的审美思考 和情感表达使得《蒹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意 义。
蒹葭ppt 课件
![蒹葭ppt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21c2434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9.png)
与后世诗歌的比较
蒹葭与后世的诗歌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对 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04
蒹葭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01
蒹葭中所描述的朦胧、含蓄的情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
追求和谐、含蓄的人际关系,避免过于直白和冲突。
重视家庭和亲情
02
蒹葭中家庭和亲情的元素,提醒我们家庭和亲情在现代社会中
的重要性,应当珍惜和呵护。
关注环境保护
03
蒹葭中自然景色的描绘,启示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与自然和
谐共生。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追求文学的艺术性
蒹葭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为现代文学创作 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蒹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在现代文学中应得到进一步 挖掘和传承。
启示文化传承
《蒹葭》作为中国古典诗 歌的瑰宝,彰显了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应当得到 传承和发扬。
对《蒹葭》的未来展望
探索诗歌的现代意义
《蒹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 神,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
展望诗歌在未来的发展
《蒹葭》作为经典诗歌,其影响力和 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 未来将有更多人关注和研究。
3
探讨诗歌的创作背景
《蒹葭》创作于春秋时期,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 矛盾的激化和人民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
对《蒹葭》的感悟与启示
感悟爱情真谛
《蒹葭》所表达的爱情观 念,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 爱情需要执着、真诚和勇 气。
思考人生追求
诗歌中“伊人”的形象, 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真正 渴望的东西,勇敢面对人 生的挑战。
蒹葭与后世的诗歌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等方面也有所不同,但都表现出对 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04
蒹葭的现代意义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提倡和谐的人际关系
01
蒹葭中所描述的朦胧、含蓄的情感,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
追求和谐、含蓄的人际关系,避免过于直白和冲突。
重视家庭和亲情
02
蒹葭中家庭和亲情的元素,提醒我们家庭和亲情在现代社会中
的重要性,应当珍惜和呵护。
关注环境保护
03
蒹葭中自然景色的描绘,启示我们要关注环境保护,与自然和
谐共生。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追求文学的艺术性
蒹葭作为古典诗歌的代表,其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为现代文学创作 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
蒹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在现代文学中应得到进一步 挖掘和传承。
启示文化传承
《蒹葭》作为中国古典诗 歌的瑰宝,彰显了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应当得到 传承和发扬。
对《蒹葭》的未来展望
探索诗歌的现代意义
《蒹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人文精 神,对于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 意义。
展望诗歌在未来的发展
《蒹葭》作为经典诗歌,其影响力和 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强, 未来将有更多人关注和研究。
3
探讨诗歌的创作背景
《蒹葭》创作于春秋时期,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 矛盾的激化和人民对于社会变革的渴望。
对《蒹葭》的感悟与启示
感悟爱情真谛
《蒹葭》所表达的爱情观 念,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 爱情需要执着、真诚和勇 气。
思考人生追求
诗歌中“伊人”的形象, 启示我们要追求内心真正 渴望的东西,勇敢面对人 生的挑战。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0487a5c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1.png)
邓稼先献身戈壁二十八年, 潜心研究,建设国防。 他追寻的伊人是“强国”
再读品析
• 思考:“伊人”除了君子、淑女,还可能是什么?
持“爱情说”者认为“伊人”是意中人;持“政治 说”者认为“伊人”是贤能之人;持“理想说”者,认 为“伊人”象征着理想……
诗中主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历尽波折,苦苦追寻,说明美好的事物 总是可望难即的。不管最后能否得到“伊人”,追寻过 程已经赋予了追寻意义。
《毛诗序》说:“《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 无以固其国焉。”郑玄《笺》补充:“秦取周之旧土,其人 被周之德教日久矣。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 人未服焉”。讽刺秦襄公有夷狄之风,不习周人礼仪,所以 渴求贤人辅助而不可得。
“在水一方”,是“假喻以言远”;“溯洄逆礼,则莫能 以至也”,求贤人而不可得;“溯流从之”,“以敬顺求之, 则近耳,易得见也”(《毛诗注疏》卷十一)
“白露为霜”:白露代表秋季(深秋) “未晞”“未已”:早晨
2.《蒹葭》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人在秋天早晨的河边,苦苦追求心上人。
再读品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用白露的变化写时间 的推移,暗写追寻时 间之长,男子的执着。
3.诗歌营造了怎样的画面?
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清凉景色。 营造出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凄凉婉转的气氛,烘 托主人公追寻不到的忧伤、怅惘。
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译文:河畔芦苇长得非常繁茂,清晨的白露还没有干。我 所怀念的心上人,就站在水边。
整体感知
艰险
顺流而下
水中的小块陆地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仿佛好像
《蒹葭》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88738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15.png)
课文研读
➢诗中的“溯洄”“溯游”有什么含义及表达效果? 答: “溯洄”指逆流而上,“溯游” 指顺流而下,两词连用,侧面刻画 了主人公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着, 以及内心的焦急与忧愁。
课文研读
译读完这首诗歌,请用一句话来概括诗歌内容。 概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秋天的河边,芦苇苍苍、白露茫茫,男子在苦苦 寻觅心中的伊人却终未寻到。
初读诗歌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蒹葭(jiān jiā):芦荻,芦苇。 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 萋萋:茂盛的样子,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晞(xī):晒干。 湄(méi):水和草交接之处,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指岸边。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
②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郁;
托物寄意;
巨鹿之战 ② 《关雎》叙事线索明晰,画面形
③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象可见。
反复咏唱;
④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 ① 《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
《蒹葭》
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 是富于变化;
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 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思考:诗中的“伊人”可以是什么呢?
爱情: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 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理想: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 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 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惜时:诗歌之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 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蒹葭》PPT【优秀课件】36页PPT
![《蒹葭》PPT【优秀课件】36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1e5229992b160b4e767fcfe7.png)
《蒹葭》PPT【优秀课件】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蒹葭》PPT精品课件
![《蒹葭》PPT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dd46d7f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b.png)
中国古代经典爱情诗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汉乐府《上邪》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用反复咏叹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啊,祖国!您是大地,我就是大地上的一粒泥沙。 啊,祖国!您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啊,祖国!您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 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 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 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 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 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第六节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4.《关雎》这首诗的各节,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 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这就叫重章叠咏。运用这 种方式表达情感,有什么作用?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 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 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 种回环往复之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第七节
布置作业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
用反复咏叹的手法写一段话,表达出强烈的情感。
啊,祖国!您是大地,我就是大地上的一粒泥沙。 啊,祖国!您是花园,我就是花园里的一束奇葩。 啊,祖国!您是大海,我就是大海中的一朵浪花。
谢谢观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入探究 3.《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 了什么作用?
诗的每章景物描写都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 拂晓时;第二章“白露未晞”,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 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 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而主人公的这种 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使这首诗 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蒹葭的意思是 “芦苇”,皆生于水边。
2
蒹葭的出处
• 《蒹葭》是十首秦风中的第四首。 • 秦,国名,其地即今天陕西、甘肃部分地区。 • 关于国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者,
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还说:“凡诗之所 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 与歌,各言其情者也。”
3
教学目标
•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重章叠句,一唱 三叹;
19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
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
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美丽的女子啊,那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
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
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
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
11
3、含蓄美
•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 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 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 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 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 (2)未着意刻画双方形象,主人公追求行动含蓄地勾画 •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 2、 “伊人”所指何人; • 3、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
意义; • 4、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
4
5
蒹葭 jiān jiā 晞 xī 跻 jī 涘 sì
溯洄 sùhuí 湄 méi 坻 chí 沚 zhǐ
6
试着背诵
蒹葭
蒹葭 白露 伊 人 道 宛 在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水一方 晞 水之湄 已 水之涘
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
9
2.音乐美:节奏、音调、声情
• 韵脚
•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āng)
•
第二章:萋、晞、跻、坻;
(ī)
•
第三章:已、涘、、沚
(ì)
叠词
•
苍苍,萋萋,采采……
• 重章叠唱
• 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 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
10
4.朦胧美
• (1)主题的朦胧。 • 写爱情 • 写理想 • 写隐士 • (2)意境朦胧。 • 景色:秋晨迷雾、烟水迷离。 • (2)“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 (3)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13
“伊人”所指何人?
•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 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 指也。”
•
——朱熹《诗集传》
• 关于“伊人”之所指,众说纷纭。有的认为 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的 认为是想念朋友之词;有的认为是贤人隐居 不仕之作;有的认为是一首思慕恋人的情歌 。
12
4、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 移
•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体现了空间的移动
• 描绘蒹葭的繁茂——“苍苍”、“凄凄”、“采采” • 表现道路的艰难——“长”、“跻”、“右” • 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艺术特征
• (一)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 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 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 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 秋水——柔和 沉静 明净 •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 • 渲染气氛:空灵缥缈 清冷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凄美 迷离 • 情 ——失意追求恋人的热烈、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
•
14
• 一是“爱情”说。
• 今人杨任之、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 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 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 是含蓄的隐喻.”
• 二是“招贤”说。
•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东润的《诗经原 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 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
在水一方
•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1
《蒹葭》选自十五《国 风》 《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 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 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 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际遇。
15
意在言外
词语意义
在 表现意义 水 一 再现意义 方
哲理意义
在河的那一边 可望难即的人生境况1 人生的悲剧处境和心态 人类对美好的执着追求精神
16
中 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他的情 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
心 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 思 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想
18
芦苇茂密又繁,晶莹的露水还未干,诗人 的心上人仿佛在河水的对面,但道路崎岖,难 以攀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行 之不易,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以到达。这时, 诗人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但流水 环绕小岛人,任诗人怎么游也游不到她身边。
芦苇片片,晶莹的露水珠如泪痕,伊人的身
影仿佛还在河水中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 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急切的 想要见到伊人,只剩一副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 痴如醉的样子……
长 水中央 跻 水中坻 右 水中沚
7
《蒹葭》结构内容
•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主人公相思、艰难之情; •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体现期求和失望; • 三、反复咏叹,可望而不可见,深沉的相思之情。 • 两句借景起兴,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对象及地点;三四句
点明主题,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
8
17
《蒹葭》改写
清晨,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 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 那河边的芦苇,颜色苍青。
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的张望 寻求,诗人确信她一定就在河的对面,并充满 着信心去追求。可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啊! 诗人逆流而上去找她,而道路险阻又太长,他 又顺流而下去寻他的心上人,他幻想伊人就在 中央,好与他相见。
2
蒹葭的出处
• 《蒹葭》是十首秦风中的第四首。 • 秦,国名,其地即今天陕西、甘肃部分地区。 • 关于国风,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风者,
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还说:“凡诗之所 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 与歌,各言其情者也。”
3
教学目标
• 1、以景起兴,借景抒情;重章叠句,一唱 三叹;
19
秋水,伊人。无数次地寻觅之后,是否会
有无数个遗憾?遗憾,总是在你离去时浮出水
面,而相思,却永久地沉在了水底。
美丽的女子啊,那深秋的寒气可曾侵蚀到
你娇嫩的肌肤?踏过河岸,你见到了什么?村
庄,炊烟,还是阡陌?
只有白雾,蒹葭的背后还是蒹葭。你看见
了露珠,那些叶片上晶莹的眼泪,随风吹落,
11
3、含蓄美
• (1)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主人公是如何思 念,而只写了他(她)左右求索、不断寻找的行动。主人 公追求恋人的热烈感情、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的相思 和失望的痛苦等,都是通过这寻求的行动、左寻右找的连 续匆忙过程,形象而又含蓄地表现出来。
• (2)未着意刻画双方形象,主人公追求行动含蓄地勾画 • 伊人----高洁、可敬、可亲、可爱。 • 主人公----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着追求,坚贞不渝
• 2、 “伊人”所指何人; • 3、理解《蒹葭》主题的多义性和主题升华
意义; • 4、掌握《蒹葭》的艺术特色。
4
5
蒹葭 jiān jiā 晞 xī 跻 jī 涘 sì
溯洄 sùhuí 湄 méi 坻 chí 沚 zhǐ
6
试着背诵
蒹葭
蒹葭 白露 伊 人 道 宛 在
苍苍 萋萋 采采
霜 水一方 晞 水之湄 已 水之涘
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
9
2.音乐美:节奏、音调、声情
• 韵脚
•
第一章:苍、霜、方、长、央; (āng)
•
第二章:萋、晞、跻、坻;
(ī)
•
第三章:已、涘、、沚
(ì)
叠词
•
苍苍,萋萋,采采……
• 重章叠唱
• 一唱三叹 , 余音袅袅 三章句式结构,诗意既相似,又有 发展,表达感情更深刻
10
4.朦胧美
• (1)主题的朦胧。 • 写爱情 • 写理想 • 写隐士 • (2)意境朦胧。 • 景色:秋晨迷雾、烟水迷离。 • (2)“伊人”身份不确定,若隐若现,可望不可即。 • (3)主人公的追寻如梦如幻、如醉如痴。
”、“在水之涘”以及“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宛在水中沚”
13
“伊人”所指何人?
•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 一方,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 指也。”
•
——朱熹《诗集传》
• 关于“伊人”之所指,众说纷纭。有的认为 是秦之君子隐于河上,秦人慕之而作;有的 认为是想念朋友之词;有的认为是贤人隐居 不仕之作;有的认为是一首思慕恋人的情歌 。
12
4、词汇丰富,富于变化
• 白露之“为霜”、“未晞”、“未已”——体现了时间的推 移
• “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体现了空间的移动
• 描绘蒹葭的繁茂——“苍苍”、“凄凄”、“采采” • 表现道路的艰难——“长”、“跻”、“右” • 表现“伊人”的可望不可即——“在水一方”、“在水之湄
艺术特征
• (一)以景起兴,借景抒情。
• 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 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 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 秋水——柔和 沉静 明净 •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 • 渲染气氛:空灵缥缈 清冷 如痴如醉 如梦如幻 凄美 迷离 • 情 ——失意追求恋人的热烈、焦急心绪,以及那种痴迷
•
14
• 一是“爱情”说。
• 今人杨任之、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 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 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阻隔, 是含蓄的隐喻.”
• 二是“招贤”说。
• 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东润的《诗经原 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 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 。
在水一方
•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
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下佛她在水的中央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踪迹
却见仿佛依稀她在水中伫立
1
《蒹葭》选自十五《国 风》 《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 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 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 三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人生际遇。
15
意在言外
词语意义
在 表现意义 水 一 再现意义 方
哲理意义
在河的那一边 可望难即的人生境况1 人生的悲剧处境和心态 人类对美好的执着追求精神
16
中 描写一位青年在怀念他的情 人。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
心 真诚的向往,执著的追求以及追 思 求不得的失望,惆怅心情。 想
18
芦苇茂密又繁,晶莹的露水还未干,诗人 的心上人仿佛在河水的对面,但道路崎岖,难 以攀登。尽管相距不远,但眼前秋水茫茫,行 之不易,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以到达。这时, 诗人忽然觉得所爱的人又出现在前面,但流水 环绕小岛人,任诗人怎么游也游不到她身边。
芦苇片片,晶莹的露水珠如泪痕,伊人的身
影仿佛还在河水中晃动,诗人尽管立于河边, 但他那恍惚迷离的心神早已飞动起来,急切的 想要见到伊人,只剩一副思见伊人而不得的如 痴如醉的样子……
长 水中央 跻 水中坻 右 水中沚
7
《蒹葭》结构内容
• 一、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主人公相思、艰难之情; • 二、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体现期求和失望; • 三、反复咏叹,可望而不可见,深沉的相思之情。 • 两句借景起兴,点明了时间和环境、对象及地点;三四句
点明主题,描述追寻伊人而不可得的境况
8
17
《蒹葭》改写
清晨,那晶莹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结成白 刷刷的浓霜,那微微的秋风送着袭人的凉意, 那河边的芦苇,颜色苍青。
诗人思见心切,望穿秋水,一个劲的张望 寻求,诗人确信她一定就在河的对面,并充满 着信心去追求。可是,河水隔绝,相会不易啊! 诗人逆流而上去找她,而道路险阻又太长,他 又顺流而下去寻他的心上人,他幻想伊人就在 中央,好与他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