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第1期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No.1,2008 (第10卷第1期)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Vol.10.No.1)

社会人文

宗教的社会功能与和谐社会⒇

盘 运 安 阳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730030)

[摘 要] 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正确理解宗教社会功能的作用问题,对于维护宗教和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宗教;社会功能;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53(2008)01—0196—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要素、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能彼此合作、互相协调、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同推动社会整体健康运行的良好状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结构要素之一,与其他社会要素发生着关联:一方面为宗教依靠这些社会要素获得自身存在和发展的一般条件和动力;一方面为宗教也构成作用于这些社会要素的存在和发展的特殊力量。宗教社会功能在这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这也是宗教现象产生、发展和长期存在的一个客观原因。

一、宗教社会功能的两重性

宗教的社会功能,是指宗教在社会中的不同活动方式及其对社会体系所具有的客观结果,即它对所属的社会体系所能起到的作用。[1]

宗教作为一种对于生命和生存的态度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人类社会当中具有一定的功能和作用。从宗教对社会的关系来看,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

积极作用:一是促进社会整合。宗教通过诉诸超自然的力量,以其信仰体系、礼仪体系以及组织体系在社会整合中发挥作用,为人类构建的社会秩序涂上神圣化的色彩,有利于控制社会,维系社会的稳定。二是宗教作为法律、道德的辅助手段,具有净化社会道德的作用。宗教关怀个体生命,塑造健康人格,营造群体生活,主张止恶扬善,调和社会成员心理矛盾,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氛围及行为。三是宗教作为一种特殊媒介,为与世界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提供了桥梁的作用,传播、交流了各国、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成果,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四是宗教作为一种纽带,具有加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作用。历史上,各种宗教在一定地区内形成了各自的宗教文化圈,维系着人们之间的关系,在思想文化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具有牢固凝聚力。了解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民族的宗教感情,关系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和社会的发展。五是宗教丰富了人类文化。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及其重大的影响。浩如烟海的宗教典籍、博大精深的宗教哲学、异彩纷呈的宗教艺术、风景秀丽的宗教圣地、内涵丰富的宗教礼仪等等,是一个文化宝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对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思想、伦理、审美和知识的价值。

消极作用:一是破坏社会稳定。宗教有着虚幻的精神追求和终极真理,如其信仰遭到挑战,宗教信徒、神学家和宗教组织就会群起捍卫。宗教价值观的相互认同、行为的相互感染、往往会导致社会群体冲突的爆发,破坏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阻挠社会进步。宗教本身具有保守的因素,历史上,宗教以其虚幻的允诺来麻痹群众的斗争和反抗意志,利用心理功能阻挠群众实现其利益的社会活动,维护宗教既得利益,阻挠社会的进步。

历史证明,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究竟发挥的是积极作用还是对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不能简单地以某个历史时段为依据而做出判断,而是看其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影响、效应。

二、宗教的社会积极功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界应着力从自身进行“相适应”的调整,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积极阐发宗教教义和宗教伦理道德中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共同点。

第一,关于社会和谐的理念和传统。佛教提倡“和合众缘”的思想,用“六和敬”的规约约束教徒的自身行为,主张众生平等,以宽容、慈悲情怀对待他人;道教讲求“齐同慈爱、和光同尘”,倡导天人合一,敬重生命,关爱自然;伊斯兰教信奉和平安宁,当行则行,行止有度的“中道”思想,要求信徒互称兄弟,对人友善宽容;基督教广泛宣扬博爱思想,爱上帝,同时要有“爱人如己”的基本精神。以平等、宽容、博爱为基本原则的宗教伦理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的基本精神,不仅有助于宗教自身的稳定,而且有助于宗教与社会的和谐。

第二,规范人们的行为。一个民族的精神体现于道德,道德的支撑在于信仰。宗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充当了评判人类行为、目标、理想、观念,甚至社会道德本身的标杆。没有道德的宗教犹如一具空壳。宗教通过教义、教规来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实质上是要告诫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将宗教道德意识灌输给每一位信徒,提供行为准则和评判的标准。宗教宣扬和平平等、弃恶从善思想,信徒把这种思想贯彻到社会的具体行为当中,宗教道德成为社会道德的有益补充。构建和谐社会,不能简单排斥宗教,要承认和尊重宗教道德的合理成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第三,凝聚情感与社会认同。宗教仪式是对精神信仰追求的一种现实的表现方式。参加宗教仪式,提高个人对群体目标的热诚,加强对族群、社群和国家的认同。宗教对人的言行举止有一定的规范作用,能有效地培养信徒的角色意识。宗教通过共同信仰所带来的凝聚力,加强信徒在精神、行为上的社会认同感。和谐的社会,是有着高度凝聚力的社会,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和谐运转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道德理念表现出绝对认同的社会。发挥宗教在凝聚社会力量、培养社会认同感方面的积极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第四,慰藉心灵,关爱生命。没有任何一种文化能像宗教一样,有效地帮助人们应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宗教借助信仰,为社会成员如何面对不公正的社会现实提供了心理慰藉。和谐社会追求各方面的稳定与平衡,包括和谐的社会心理。如果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充满怨恨,对社会抱有不信任乃至怨恨的态度,将会危及社会的团结与稳定。就个人而言,现代社会的快节奏、高效率以及社会分工、分化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无情,也会成为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宗教教义倡导尊重生命,遵从社会规范,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们和平相处,培养人们的爱心,并将这种爱延伸到家庭、邻里关系、工作单位乃至国家的感情。例如,基督教以神对人无条件的爱为参照,要求信徒在处理他人的(下转第208页)

⒇[收稿日期]2007-07-24

[第一作者]盘 运(1981-),男,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专业05级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