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卷A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同步试卷
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
1. (2分) (2019高一下·泉港期中) 明嘉靖年间开始,各地试行“一条鞭法”,财政收支、丁粮征收及官府征发徭役均以银计算,计亩征银,将人丁和人户的庸调都转移到了田亩中,加大了田产在赋税中的比重。
此举在客观上()
A .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 . 阻碍了租佃制度的发展
C . 将加快土地兼并的进程
D . 导致银贵钱贱现象出现
【考点】
2. (2分) (2017高二下·吉林期中)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减免土地税成为惯例。
常常“一年蠲及数省”或“一省连蠲数年”,全部免征当年的应纳钱粮。
这一做法旨在()
A .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 为推行新税制创造条件
C . 推动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
D . 增强民众对朝廷的认同
【考点】
3. (2分) (2020高一上·沧县期中) 北宋时期,我国古代钱币铸造量最多时高出唐朝十多倍,并在四川地区开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 边境地区榷场互市贸易的兴起
B . 海外贸易空前繁荣的直接推动
C . 外贸税收成为国家的重要财源
D . 国内商品流通规模扩大的需求
【考点】
4. (2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是
①农产品商品化加强②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③区域性大商帮形成④贵金属白银广泛使用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考点】
5. (2分) (2018高三下·江西模拟) 下表是明代米价表:
期间每公石平均价格(单位:公分银)每公斤银所能购得之米(单位:公石)14世纪后半期17.1958.17
15世纪前半期10.8492.22
15世纪后半期16.3561.16
16世纪前半期20.1949.52
16世纪后半期23.0043.48
17世纪前半期32.1931.07
平均18.0052.91
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 . 明初大明宝钞升值和政府控制使银价上涨
B . 钱价上涨和白银增加导致白银购买力下跌
C . 赋税征银导致米价上升白银价格上涨
D .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米价上升银价上涨
【考点】
6. (2分)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
读图7,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A . 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 . 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 . 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 . 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考点】
7. (2分) (2020高一上·乾安期末) 宋代时大量南方水果北运,且用途广泛.除直接食用外,还大量投放市场,用来做菜肴.饮料、药品等。
这反映出当时()
A . 商业活动的繁荣
B . 重商观念的兴盛
C . 百姓生活的富足
D . 农耕经济的发达
【考点】
8. (2分) (2019高三上·扶沟模拟) 如表为六朝和唐代江南地区户均赋税量表(单位:唐匹绢)。
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时间六朝初唐盛唐中晚唐
户均赋税0.2 4.7 6.97.4
A . 是国家财税主要来源区域
B . 对国家经济影响力提高
C . 重视对纺织品原料的种植
D . 成为了国家经济的重心
【考点】
9. (2分) (2019高一下·洛阳月考) 下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
由此可以推知()
出处记载
《田舍》“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补逸》“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令集》“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史》“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俱章程。
……置令百姓无处安放,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
A . 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 . 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 . 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 . 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考点】
10. (2分) (2019高一下·临漳月考) 据《元丰九域志·两浙路》记载,北宋时,越、明、温、台四州的市镇分别只有9,3,7,9个,到南宋时已分别拥有53(含草市),143(其中村坊119处),9,81(其中村坊60处)个。
该现象说明()
A . 农村中商品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 . 北宋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抑制
C .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向广大农村延伸
D . 商税是南宋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考点】
11. (2分)(2019·江苏) 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
州县官凡有所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
据此可知()
A .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考点】
12. (2分)(2017·成都模拟) 晚清文人叶调元《汉口竹枝词》记述:“米市都居米厂台,砌成白石净无埃。
坛场数亩排茶桌,顽雀人来坐一回。
……局中明白旁人昧,说话由来橘子多(当时汉口商业各行皆有隐语,以米行隐语为最,俗谓之‘打橘子’)。
”隐语风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
A . 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经济发展加剧了市场竞争
C . 商帮制定和操纵市场价格
D . 区域间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考点】
13. (2分) (2016高二上·青海期中) 有人认为:明清文学观念的演进,使世俗生活日渐成为小说关注的焦点,通过家庭、爱情、婚姻的纠葛变化,来反映社会人际关系,展现时代风貌,提供生动、完整、细腻的社会生活画卷。
明清小说的这一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 . 专制主义强化
B . 商品经济发展
C . 拜金主义盛行
D . 轻商思想淡化
【考点】
14. (2分)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 . 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
B . 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
C . 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商业区
D . 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夜禁的限制
【考点】
15. (2分) (2020高一下·商州期中) 都城往往是农业社会皇权与文化中心。
从如图(唐和北宋的都城)的城市布局上可以看出,都城在功能上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
这种变化实际反映了()
A . 政治中心的逐渐东移
B . 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
C .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 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考点】
16. (2分) (2019高一下·安阳期中) 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 . 张生非常勤奋,所开店铺每天经营到深夜
B .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 . 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子去休闲娱乐
D . 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考点】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
17. (15分)(2020·静安模拟) 丝路风雨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
由长安到西域,到中亚,到西亚,再绵延至欧洲。
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印度的佛文化、伊斯兰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间交集共生。
丝绸之路是中国融入世界,并渐而有发言权和影响力的一条大国之路——穆涛:《丝绸之路是世界观》,载《文汇读书周报》,2017年7月3日
(1)结合汉、唐史实,说明丝绸之路是一条“中国融入世界”之路。
(2)历史上,丝绸之路虽多次受阻,但在更长时间内保持通畅。
以唐代为例,简要概述丝绸之路保持畅通的原因。
(3)明清时期,丝绸之路的地位有所下降,简析其下降原因。
【考点】
18. (10分)通货膨胀,意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某一时期内,连续性地以相当的幅度上涨的状态。
它对社会发展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西欧的物价在数百年内一直是比较稳定的。
只有当战争、欺收、瘟疫时才会发生暂时波动。
但在16世纪欧洲各国流通的贵金属重量增加了3倍,相应地从16世纪30年代起,物价一直迅速上涨。
……到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比16世纪初平均上涨了4.2倍,法国物价指数比16世纪初高2.2倍,英国高2.6倍,荷兰的主要城市高3倍,阿尔萨斯、意大利和瑞典高将近2倍。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著《世界经济史》
材料二法币发行与物价指数表
年月法币发行量(亿元)发行指数上海批发指数重庆批发指数
1937年6月14.1l1
1945年12月103197328851405
1946年12月37261264257132688
1947年12月33188523538340107
1948年8月66369464707054927000
——摘自刘克祥、陈争平著《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
材料三 1985—1989年我国物价指数上涨情况表
年份1985年1986年1987年1988年1989年
物价指数11.9%7%8.8%20.7%16.3%——据《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相关数据整理
材料四从1988年8月中旬开始,各地先后出现抢购先兆,在上海,8月17日、18日,抢购的迹象已经明显,……从8月19日起出现全国性抢购狂。
……银行门前提款的人拥挤不堪,上海银行告急。
——摘自尹永钦、杨峥晖《巨变:1978年—2004年中国经济改革历程》
(邓小平)在1988年5月19日说:“理顺物价,改革才能加决步伐。
物价问题是个历史遗留下来的。
过去,物价都是由国家规定。
”“这种违反价值规律的做法,一方面使农民生产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另一方面使国家背上一个大包袱,……所以不解决物价问题就不能放下包袱,轻装前进。
”
——摘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第四卷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16世纪欧洲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从社会转型角度,分析物价上涨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依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物价变动的特点,并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
【考点】
19. (5分)(2016·渭南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清朝以武力迫使朝鲜称臣纳贡之后,基于中国中心和中外一统的传统理念,琉球、安南、等先后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清朝将三跪九叩礼作为最重要的朝贡礼仪,要求所有朝贡使臣觐见时比照中国臣子行此礼,以彰显其共主地位。
朝贡使团在华期间的活动和清朝遣使册封朝鲜、琉球、安南三国国王等都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和礼节。
清廷将“厚往薄来”的传统理念用于对外交往的具体实践,主要手段就是开展朝贡贸易。
──摘自李云泉《再论清代朝贡体制》
材料二强权主义导致条约制度的不平等……对他们来说,国际法是保障和补充不平等条约的执行工具,中西方之间的交往基本都是以战争为前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条约来确立法则的实现。
所以当时的国际法有着浓厚的强权主义色彩,体现出两面性,一方面是列强国家欺负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工具,为了自己的侵略目的要求弱小国家遵守国际法,另一方面如果涉及到列强国家的利益,即使违反国际法原则的行为也被认为是合法的。
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晚清中国也不断受到国际法的影响与冲击: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晚清国人也对西方的领事制度有了初步的接触,逐渐萌生了国际法上向国外派遣公使和领事的需求,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
中国外交开始重视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谈判在这一时期对国家权益的挽回及维护国家主权方面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摘编自董临瑞《从(南京条约)看晚清时期国际法在中国的运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朝贡制度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条约制度下国际法的特点,并阐述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考点】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6题;共32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
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考点:
解析:
答案:8-1、
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答案:14-1、考点:
解析:
答案:15-1、考点:
解析:
答案:16-1、
考点:
解析: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30分)答案:17-1、
答案:17-2、
答案:17-3、
考点:
解析:
答案:18-1、
答案:18-2、
考点:
解析:
答案:19-1、答案:19-2、
考点: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