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与历史教学的联系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论文一、引言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古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传承着民族的智慧与精神。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弘扬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有效手段。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如何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成为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课题。
本文试图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
二、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与价值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感受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培养审美情趣。
2.传承民族文化。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学习古诗词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育民族精神。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培养良好的品质。
三、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方法单一。
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2.教学内容枯燥。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诗词的背诵和默写,忽视了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使得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流于表面。
3.评价体系不完善。
在古诗词教学评价中,部分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应试心理。
四、古诗词教学策略探讨1.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应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注重诗词意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品味诗词的意境,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感受诗词的魅力。
3.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诗词创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4.完善评价体系。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表现。
润物细无声——浅谈古诗词教学
润物细无声——浅谈古诗词教学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史当中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它们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我国广袤的历史文化星空。
那么如何让学生传承这一文化精髓,并从中体会古诗词的韵味却是一个教育者面临的难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感兴趣的是流行歌曲偶像剧作。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让学生从心里感受到诗歌的韵味,体会到诗词丰富的内涵,学生才能想学、学好。
因而在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学诗词应从熟读成诵、展开想象、古为今用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熟读成诵,享受音韵之美。
曾有人说,语文是读出来。
因此学古诗词朗读尤为重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古诗词的押韵,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
我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让学生谈林俊杰的歌《曹操》,然后将关于三国的脍炙人口的成语、俗语写出来,气氛一下就高涨起来,学生都很有兴趣,这时就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学生一下子就被词的音韵所吸引,大家读的是一唱三叹,甚至有学生模仿老夫子摇头晃脑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我提出比赛背诵,大家情绪很高,很短的时间内,大多数学生能背得声情并茂。
大家不再觉得古诗词离自己太远,太枯燥,并感受到了词的意蕴,词的精髓。
其次,展开想象,品味意境之美。
“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古诗词的一种境界。
好的诗词可以用精炼含蓄的语言创造出深邃优美的意境,学生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只有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品味出诗的意境,而一字一句的生硬讲解只会破坏诗的韵味。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句,字面的意思就是烟是直的,落日是圆的。
这样怎能让学生感受到这是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写景名句?此时,就要引导学生想象: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极目望去,只有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直上云霄,格外醒目;沙漠荒凉,横贯其间的黄河亘古不变,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之上落日正圆。
让学生边想边画,通过“直”和“圆”两个字的线条美体会诗雄浑苍凉的意境,感受边塞特有的风光。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学生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视逐渐增加。
核心素养是指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四个方面的能力。
在这文化素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学生培养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科的整合性和交叉性。
古诗词作为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其间的词句和意境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诗词教学不能孤立于语文学科中,而是应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全面的知识网络。
在历史课上学习唐代的繁盛和兴衰,可以引入唐代的古诗词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在音乐课上学习民歌或古乐器,也可以通过古诗词展示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这样可以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更加融入到整个学科体系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科交叉学习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
古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创作、朗诵、演唱、写作等形式,去感受和体验古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和意蕴。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诗词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可以学会欣赏古诗词,更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古诗词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
古诗词的学习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活动,而是应该通过合作来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一起分析古诗词、朗诵古诗词、编写古诗词等,通过合作探讨和互相学习,提高整个班集体的学习能力。
通过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古诗词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整合学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可以提高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浅谈学习古诗词的意义
浅谈学习古诗词的意义摘要】随着部编教材的正式使用,在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增加了大量的古诗词的学习,并且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学习要求。
古代教育教孔子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
"诗言志,词传情。
因而,学习古诗词不仅丰富学生的知识,还提高学生的写作,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诗词学习意义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0-096-01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古诗词的学习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阶段目标。
一阶段要能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体现语文的优美;二阶段体验情感,领悟内容;三阶段通过诗词的声调、节奏等体会内容和情感;四阶段要有意识地积累情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自身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标志,有利于被世界各民族所接纳、借鉴,有利于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各阶段的语文都要求学习古诗词,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的重要途径。
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古诗的教育作用不容小觑,不论是对于审美素养的提高,还是对于文华底蕴的积累,还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古诗的教育教学都有着极大帮助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教学的过程中,侧重对古诗的讲解,让学生们感受古诗的美,领悟诗中的所描写的意境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们受到诗歌的积极影响,促进他们日后更良好的发展。
下面就浅谈一下学习古诗词的意义何在。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近年来,一些媒体书刊上讲,现在的一些青少年,受够了假劣商品的欺骗,纯净的校园开始社会化,开始沾染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金钱至上、六亲不认、无所寄托、无所顾忌、既不温柔又不敦厚,缺乏同情心,没有使命感,尚恶求"酷",正在向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形势发展。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
浅谈中国古典诗词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学习古诗的意义:第一,学习古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具有简洁、抒情、篇幅短小而丰富的特点。
在学习中,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补充和领悟,这就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作为一个起点,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
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即是这个道理。
第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古诗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的空间,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
学生在读古诗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
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第三,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古诗把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引发学生思想情操上受到美的陶冶和升华。
因此小学古诗教学的过程其实是鉴赏美的过程。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下定论,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情感,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文中,正所谓“诗以道志”。
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经验,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第四,古诗教学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不仅体现诗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思想结晶。
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典诗词教学
展开课堂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古典诗词的艺术美感非常的深刻,不是某个学生单面的理解能够进行感悟的。而且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的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进行合作性教学与交流。例如,在南唐词人李后主李煜的《虞美人》的鉴赏过程中,首句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词人李后主为何要思考“春花秋月”,他又有“什么往事”,教师对肯定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而学生对李后主的思考很懵懂。所以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探讨词人作为后唐的国主,此刻“思念故国、亡国之痛”的悲伤情绪。通过展开课堂互动,不仅能够对词人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能够有很好了解,体验词人当时的情绪。而且在互动中,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课堂。
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在中考或高考中能够得到“诗词鉴赏”这道题目的分值。所以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不注重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而是注入式的向学生传授各种考试题型、标准答案。教师片面性的引导,使得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下降,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情趣、范围也变得非常的局限,很多学生也只是按照老师的要求,记住诗词中的几个关键句、词,以便应付考试。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了诗词的性质,让优美的诗词变得生硬。
2.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古典诗词教学
利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现代学科的教学中,情境教学法最适合于古典持诗词教学。因为古典诗词本身是诗人、词人受某个特定环境的影响,引起心中的共鸣,进行的即兴创作,具有极强的情境性。所以,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法,对诗词进行现场模仿重现,使得学生能够对诗词的印象、理解能够更加深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目的。例如,在对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的鉴赏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江南的美景,让学生对江南的印象进行了解,使得学生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能够把将江南的美景融入到诗歌中的江南中。或者显示其它诗人、词人写的关于江南的诗或词,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思考,在课堂上对“白居易的‘江南’与其它诗人的‘江南’有什么区别?”与学生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如何去理解白居易的江南。这不仅激发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得学生学习中能够感悟到诗中、词中的美好风景,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感。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语文和历史是互相促进融合的学科,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和相互依存的特点。
语文教学与历史教学的相互促进和融合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语文对历史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历史是一门记叙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而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历史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提高阅读理解和文章分析的能力,更好地理解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背景、意义和发展过程。
历史对语文教学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历史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本活的教材。
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到许多古代文献和经典著作,这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和丰富他们的语文知识。
历史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古代文献和历史故事,学习到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素养。
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和融合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历史教学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而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批判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教学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通过学习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变迁,认识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公民素质。
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
语文以文学为基础,历史以人类发展为核心,两者都关注人的生活和人的情感。
通过学习语文和历史,学生可以了解到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文精神,培养对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的尊重和热爱,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
浅谈语文和历史的互相促进融合语文和历史是人们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学科。
语文是人类认识和表达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感受和体验的工具,历史则是人们对过去发生事情的记录和整理,是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历程的学科。
语文和历史作为学科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联系和互动,它们之间的互相促进融合不仅有利于语文和历史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人文素养,还有利于学生发展多元化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语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历史中往往使用的都是语文,语文是历史信息的载体和传递方式。
只有通过语文的帮助,学生可以深入地理解历史。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如果能采用语文的阅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认真阅读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献资料,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政治风貌等,在纵向上完整地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也可以让学生在横向上把握社会现实与历史背景、人物始末的关系。
同时,合理地运用语文的阅读技能,可以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把握重点,发现规律,辨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兴趣和自学能力。
其次,历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
历史教学中,学生需要阅读一些文献资料和名著,通过阅读学生可以锻炼理解力和阅读能力。
同时,历史中充满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语言,历史教学也常常涉及到对战争、政治、经济等内容的描述和比较,这要求学生要具备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
另外,翻阅历史书籍,了解文化背景、人物渊源等,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长知识,从而更加自信地进行演讲、辩论等语文校内外交流活动。
因此,帮助学生从历史入手,提高语文水平是非常必要和有意义的。
最后,两个学科的互相促进融合有利于多元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和历史本身就是非常宽泛、多样化的学科,两者在实践中的结合,必然会呈现出更多的交叉和组合,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我国古诗词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欣赏古诗词,了解古代文化、风俗、制度等,扩大思维深度和广度,促进多方面发展。
浅谈历史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融合
摘要: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决定了语文这门学科的综合性更强,自古就有文史不分家的说法,文学作品同时也承载着很多历史信息,“文以史载,史以文传”,文史结合,把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文史结合语文教学历史知识学科融合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下应运而生的能够有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新型课程。
不同学科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互为关联的知识点上,打破学科壁垒,采取学科融合进行教学,将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各科知识并灵活地转换思维方式,这无疑能够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实际的教学经验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中蕴含了很多历史学科的元素,实际操作中对知识进行合理渗透和融合,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体验的质量。
一、历史知识融入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与历史有着重大的关系的古诗文,甚至有的古诗文必须借助历史知识,学生才能理解古诗文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且学习一篇古诗文时,如果能够适时地引用一些历史典故、名人名言等材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与文本的距离,有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学习《出师表》,先用“卧龙”一词引出中心人物,再出示给学生“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诗句,然后引导学生列举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如:三顾茅庐、三分天下、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欲擒故纵、鞠躬尽瘁、淡泊明志等成语典故,这样就能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了历史知识的铺垫,学生更能深刻地体悟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文学作品融入历史环境文学作品的创作是基于一定的历史环境的,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如果学生能深入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身处的环境等,就能更明白得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很好地将文学作品还原到真实的历史环境当中,不但增添了学习的乐趣,更能让学生体悟真实的历史与艺术加工过的历史之间的差别,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提高写作水平。
《使至塞上》教案:了解文化与历史的交融
《使至塞上》教案:了解文化与历史的交融《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主题是通过一席话表达了自己国家的壮丽和底蕴。
表面上看,这首诗是在让国王意识到边疆的危险,派人加强边防防止异族的入侵。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这首诗更多地体现了一种文化精神与历史背景的交融。
本文将从文化、历史和时代背景三个方面来探究《使至塞上》的深层含义。
一、文化《使至塞上》诗的意境源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墨客游仙”,即练功之人孤独修炼心性,砥砺性情,向道屈度的场景。
这种一心向佛的修行实际上是一种精神上的富足,是对于和谐的追求。
王之涣在描写地貌的同时,以精神追求的高度抒发了他对于祖国的深情厚爱,用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这种追求所包含的美好与梦想。
同时,王之涣也从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顺应自然、追求和谐的思想。
二、历史历史上,中国曾经辉煌一时,是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而这一辉煌的历史,是和马背上的草原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唐朝时期,天山以北地区的突厥、吐蕃、回纥等民族崛起,成为中原王朝最大的威胁,加上魏徵事件,使得唐朝成为一个险象环生的时代。
王之涣的《使至塞上》诗,其实是唐朝文化与时代背景有一定联系的表现。
诗中的“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意境,是在唐朝文化与传统的历史文化之间达成了一个互通的过程。
三、时代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不仅是文化艺术的盛世,还涌现了一批坚持民族团结、反抗异族侵略的英雄。
《使至塞上》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诞生。
从国际政治背景来看,王之涣的这首诗,其实是在表达唐朝高涨的民族主义精神,表达了中国人民特别是边疆人民的爱国之情,反映了唐朝时期、中国历史上具有别样意义的文化价值。
在《使至塞上》中,王之涣通过塞上的秋景,展示了中国文化与历史的一种交融态势,展现了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这首诗给我们带来了一种鼓舞和勉励,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爱惜我们的祖国,从而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壮大。
而当下,加深了对于文化与历史的了解,对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当下现实、实现发展进步至关重要。
基于诗词入历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基于诗词入历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作者:雷晶晶来源:《学生之友·素质教育》2019年第03期“文史相通”一直是大家的共识,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读史,可以使我们在形象、具体的文学氛围里感受到了历史的苍凉与凄美; 读文,又使我们在抽象、概括的历史王国里感受到了文学的严肃与深沉。
然而当前的中学生人文素养欠缺,基本礼仪较差,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不够。
概而言之,对青少年的教育危机乃当今世界最大的隐忧。
那么到哪里去寻找拯救的出路?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法国巴黎集会,会后发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二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
”将诗词引入到历史教学的具体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此应用实施的可行性。
而诗词之所以能应用到历史教学中,主要得益于诗词具备很多优点和与众不同的特点。
诗词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
不像小说那样大篇幅创作; 不像散文那般惯于抒情;也不像楚辞、汉赋那样艰涩难懂,不易吟诵。
所以当诗词入历史课堂的时候,也展现了其应用实施的自身可行性。
1、简洁性诗词从其形式上说,一般古诗的字数以五言、七言为主,又称五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现代詩在形式上已突破古代诗的字数限制。
词是诗的别体,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等,词的字数不定,句式长短也是参差不齐。
字数仍较为简短。
诗词这种文学体裁形式上的简短,并不影响其包含了大量的写作内容。
姑且将这种用简短文字概括大量内容的特点称为简洁性。
诗词的简洁性,可以考虑将其应用到历史教学中,通过记忆特定的诗词来学习特定时期的相关历史知识,这种应用为历史教学和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吸引性课堂导入是在历史学科的教学活动中至关重要,中国古代诗词优美的旋律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比如在讲唐朝时,可以引用诗歌《忆昔》再现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
浅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是有差距的 。同时, 些“ 有 史诗 ” 流 露 出明 显 的 阶 也
级 偏 见 等 思 想 基调 因此 , 在课 堂教 学 中 引入 诗歌 时 , 要
精 心 选 择 , 正 “史” “ ” 关 系 , 用阶 级 分 析 的 观 摆 与 诗 的 并
点 , 行 恰 当处 理 进
的利 益 , 国 人 民 更是 进 行 了 不 屈 不 挠 的 斗 争 , 现 出 中 涌
反 映 昭君 和 亲 , 进 民族 团结 的 “ 娥今 下嫁 , 子 自同 促 仙 骄
期 , 建社 会 出现 了 空前 的 繁 荣 。 封
古典 诗 词 揭 露 了 阶级 社 会 中 ,统 治 阶级 的 荒 淫 、 腐
朽和 对 人 民 的掠 夺 , 以及 社 会 的 腐 败 、 暗 , 现 了人 民 黑 表
着 丰 富 历 史 内容 的 “ 史诗 ” 有许 多千 古 之 绝 唱 。在 课 堂 ,
教 学 中 , 当地 引入 , 恰 对加 强 “ 与 “ ” 的联 系 , 高 文” 史 间 提
中 国 是 一 个 多 民 族 的 国 家 , 史 上 各 民 族 间 长 期 和 历
睦相 处 , 持 着 密切 的 政 治 、 济 和 文 化联 系。但 在 汉 族 保 经 和 其 他 民 族 的 相 互 融 合 中 ,在 某段 历 史 时 期 或 部 分 地 区 , 同民 族 间也 曾进 行 过 激 烈 的 战 争 。 这 就 出现 了许 不 多反 抗 民 族 压 迫 , 抗 外 来 侵 略 的 民 族 英 雄 ; 历 史进 抵 在 入 近 代 以 后 , 反 抗 列 强 的 侵 略 和 瓜 分 , 护 中 华 民族 为 保
敲骨 吸 髓 地 剥 削和 在 政 治 上 的 残 暴 压 迫 ,数 千年 来 , 有 无数 次 农 民起 义和 反抗 地 主 、 族 黑 暗 统 治 的战 争 。 他 贵 们 不 屈 不挠 的抗 暴精 神 和 壮 举 , 中 国历 代 诗 歌 中都 有 在
引用咏史诗词 推动历史教学
诗言 志 , 想性是 诗词 的灵魂 。 咏史诗词 的 宇里行 思
间都 蕴含着 作 者对 世 事 变迁 、 物沉 浮 的感 叹 , 表达 人 或
对 国 家 安 危 、 会 治 乱 的 深 思 , 抒 发 对 人 材 得 失 、 度 社 或 制 更 替 的 情 怀 , 等 。 因 此 咏 史 诗 词 , 让 中 学 生 有 感 而 等 能 发 , 强 历 史 教 学 的 德 育 功 能 。 有 利 于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增
实 。 ” 学 生 感 受开 元 盛 世 时 经 济 繁 荣 的 画 面 ; 用 林 洪 让 引
的《 湖 》 山外 青 山 楼 外 楼 ,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 暖 风 熏 得 西 “ 西
游 人 醉 ,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 ” 学 生 铺 开 了 一 张 南 宋统 治 直 向 者 不 思 进 取 、 安 一 隅 、 且 偷 生 的 腐 败 景 象 。 引 用 李 白 偏 苟
引 用咏 史诗词 推动 历史教 学
诗 词 作 为 文 学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历 史 有 着 千 丝 万 与
缕 的联 系 , 其是 咏史 诗 词 , 一 座 丰 富 的历史 资 源宝 尤 是 库 。“ 史 相 通 ” 文 。如 何 开 发 的 利 用 这 一 重 要 的 课 程 资 源 , 发 掘 咏 史 诗 词 的合 理 内 涵 , 动 历 史 教 学 , 值 得 深 入 推 学 生 的视 野 , 发 学 又 诱
、
咏 史 诗 词 的 写 实 性
咏 史 诗 词 作 品 大 多 用 笔 婉 转 、 意 精 深 , 取 历 史 寓 截 上 的 一 时 一 事 , 龙 点 晴 地 描 绘 世 事 兴 衰 的 历 史 事 件 以 画
提升教师诗词素养,浓厚诗香校园文化
提升教师诗词素养,浓厚诗香校园文化发布时间:2021-11-16T03:05:25.53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7期作者:张乔峰[导读] 树立报效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浅谈我校加强教师诗词培训的做法和效果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治平中心小学322204一、提高教师古诗词素养的优势1.古诗的审美教育功能。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形式,蕴藏着隐晦的语言、精妙的词义,充满韵律之美。
要想学好古诗词,首先要引导教师认识和欣赏古诗词超越时空的永恒之美。
一是享受其语言之美,古诗的学习和鉴赏不仅停留在掌握诗的表面内容上,还需要引导教师注意灵活运用诗的语言和独特的表达技巧。
诗情画意的笔触,夹杂着情境的文字……教师需要耐心地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细细感受。
2.古诗词之教化功能。
文学总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古诗词也不例外,它对人的精神传播、人格养成、习惯养成、人格养成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引导教师学习和欣赏古诗词的同时,不仅引导他们领悟古诗词的美,而且引导教师在生活中体会生活的哲理、生活的智慧和追求的精神。
诗,让古诗顺利完成从历史到真正价值的美丽过渡。
比如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主要是处理现实政治、人民生活和苦难,具有强烈的融入世界的精神和世界的家国情怀。
读这些诗,可以鼓舞教师,树立远大理想,树立报效祖国、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3.古诗词之文化影响功能。
诗词是在祖先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许多诗歌早在劳动民歌中就诞生了。
他们记录了劳动的场景,描写了劳动者的幸福与艰辛,能透过诗歌隐约看到先辈们生产劳动的情景。
从这些诗词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中国早期农耕社会的特点和历史文化,还可以学习继承其文化精神和表现方式。
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一定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优秀文化,会长期流传,影响几代人的成长。
二、提高教师诗词素养的方法1.积极开展“诗词入校园”活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的美育功能探析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具有历史、文化、思想的价值,更具有深厚的美育功能。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词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对于学生的美育素养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古诗词的美育功能入手,探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发挥古诗词的美育作用。
一、古诗词的美育功能1. 提升审美情操古诗词在形式、内容、意境上都具有独特的审美特点,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美学情操。
古诗词中的优美意境、细腻情感,能够启迪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对于美的感受和认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 塑造良好的情感品质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高尚、纯真、深沉的,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影响学生的情感品质,塑造他们的情感世界。
古诗词中对于家国情怀、爱情之美、人生感慨等方面的描绘,能够引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
3. 拓展思维空间古诗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具有独特的韵律、音韵和比喻手法,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古诗词的语言之美、意境之深,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言艺术的追求,促使他们在写作、表达上更加丰富和灵活。
4. 培养人文素养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使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
古诗词中所涵盖的历史故事、传统风俗、哲理道德等内容,能够引导学生秉持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古诗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发挥1.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立古诗词诵读、朗诵比赛、古诗词创作比赛等多样化的活动,激发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审美情操。
2. 开展古诗词鉴赏课堂通过精选经典的古诗词作品,开展古诗词鉴赏课堂,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品味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促使他们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欣赏。
3. 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创作通过学习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于语言艺术的追求,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浅谈诗歌在历史教学中
的运用
陈婕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改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将诗歌引进历史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学生思维;同时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以笔者自身教学实践浅谈文史结合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总页数】2页(P113-114)
【作者】陈婕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七高级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谈作文教学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J], 赵菊兰
2.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读张亚群著《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厦门大学校长林文庆》 [J], 谢长法
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从《计算词典学与新型词典》到《计算词典学》 [J], 孙文龙;邹晓玲
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社会热点事件类材料的立意 [J], 焦文林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8”教学设计 [J], 李星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古诗词可以为教学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深度。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将古诗词融入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提高历史素养。
一、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1、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历史往往给人以遥远和抽象的感觉,而古诗词则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历史的画面。
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生动地展现了战争时期战士们的紧张与豪情,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氛围。
2、反映社会背景许多古诗词都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示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贫富悬殊和人民的苦难,有助于学生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诗词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引用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唐朝的繁荣时,可以引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让学生对唐朝的鼎盛时期产生好奇和向往。
2、讲解历史事件在讲述历史事件时,通过古诗词来补充细节和情感。
例如,在讲述楚汉相争时,可以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项羽在失败时的悲壮和无奈。
3、分析历史人物古诗词也是分析历史人物性格和品质的重要依据。
例如,通过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展现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总结历史规律在课程结束时,引用古诗词来总结历史规律,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以诗助史——浅谈古典诗歌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光的“ 封侯非我意 , 但愿海波平” 民族英雄林则徐的“ , 苟利国家生死 以, 岂因祸福
避趋之” ……言为心声 , 这些 代表英雄 心迹 的诗句 , 真可谓铿锵 有力 、 地有 声 , 掷 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绝好素材。 3 .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指 出: 历史教学要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 、 联想 和 初步分析 、 综合 、 比较 、 概括等认知活动 , 通过对历史 问题 进行 简要评述 , 培养学 生历史思维能力。 .
学 生 的论 证 能 力 。 在古人 留下 的大量古典诗歌 中, 咏史诗对培养学生评述判 断历史事件和历
课前 我见 学生 有些 昏昏欲睡 , 就在黑板上写下宋代 诗人陈与义 的《 中牟道 中》 一
诗 :杨柳 招人不待媒 , “ 蜻蜓 近马忽相猜 。 如何得与凉风约 , 不共风沙 一并 来” 并 , 带领学生解读这首诗 。大家不禁会心一笑 :看来早在宋朝时郑州风沙就不小了
呀。 精神振奋之后 , 学生们很快专心转入学习之中。 古典诗歌具有句子整齐 、 构匀称 、 结 讲求 押韵 、 注意格律及感情表达充 沛的 特点 。 如李 白的诗清新飘逸 、 想象丰富 、 昂奔放 , 激 杜甫 的诗苍凉沉郁 、 气壮山河 , 二者的艺术魅力都深深感染熏陶着学生 , 使学生在美的享受 中, 在浓厚 的趣 味中
晦的特点 , 也使得其能够逃过古代“ 文字狱 ” 的删改 与销毁 , 留其本来面 目。 保 这
是和其他史料相 比9 诗歌所具有 的不可比拟的优势。
初中古诗与历史结合教案
初中古诗与历史结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能够分析古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3. 能够理解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4. 能够运用古诗来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
2. 掌握分析古诗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和把握古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 运用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四、教学内容:
1. 选取一首古诗,例如《观沧海》;
2. 分析古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探讨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古诗的背景和历史;
2. 学习:学生阅读《观沧海》,并分析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讨论:学生就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展开讨论,参与到历史中去体验;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从古诗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
六、教学评估: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讨论,能够对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有所认识,并能够理解古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七、课后作业:
1. 选择一首古诗,分析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撰写一篇文章,介绍古诗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诗与历史之间的联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古诗中的历史信息,对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与历史教学的联系
浏阳市山田中学张正江
内容摘要: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古人喜欢以诗咏史。
适当地运用诗词,可以改进历史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性。
运用诗词可以创设情境,构建历史人物形象,有助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诗词在历史教学中可以
起到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联系情境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作品风格素质
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文学和史学结合的典范。
诗词在中国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喜欢以诗咏史,运用诗词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浓缩历史事件,凸显教学的美感和艺术性。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重大事务中就喜欢引用古诗,言简意赅,切合主题。
在谈到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时,温总理引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诗句,显示战胜危机的信心;在批驳“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时,引用“故交如真金,百炼不回色”的诗句,说明中非友谊是牢不可破的。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诗词,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落实“让诗词走进校园”的精神,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改进历史教学,实现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达到一举多得之功效。
那么怎样将诗词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呢?
一、运用诗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一首好的诗词,往往言简意赅,一字千金。
它叙事清晰,短短数十个字就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形象地反映出来,并且独具诗歌的感染力,听了、读了之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选取一首紧扣内容的诗词进行教学,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融入课堂。
如在中国近代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中,教师播放或者让学生朗读毛泽东的《长征》,诗中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描绘与抒怀,让学生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山高路陡、水深流急、白雪皑皑的长征途中,一下子走进了当年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为后面教学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红军将士藐
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运用诗词构建历史人物形象
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
“形成的感性知识越完善、越丰富,则理性知识的形成也越顺利、越牢固”(1)。
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容易记住具体生动的形象,对于抽象的东西则容易遗忘。
历史人物浩如烟海,学生如果对之没有深刻的印象,就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情况,也不利于对与该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的掌握。
历史课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苍白无力,没有血肉,容易流于一般化。
而“对感性形象的深入感受,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典型”(2)。
教师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可以借助多媒体,而优秀的诗词作品也可以比较方便地起到这方面的作用。
有的诗词对人物的刻画是饱满鲜活、生动传神、画龙点睛的,可以使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毛泽东《沁园春·雪》对成吉思汗的描绘就令人印象深刻,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就让成吉思汗那剽悍勇猛、逞强尚武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教师接下来指导学生学习成吉思汗征战草原、统一蒙古的内容就可谓水到到渠成了。
如学习彭德怀这个人物,教师引用毛泽东“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彭德怀那驰骋疆场、敢打敢拼的硬汉形象就勾勒出来了,以后学生学习他率军转战陕北打退国民党重点进攻、勇
挑重担担任志愿军总司令抗美援朝的内容时还会记忆犹新。
三、运用诗词评价历史人物、事件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是借鉴历史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从其书名就可以反映出来,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辨别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脸谱化,喜欢给历史人物贴上标签,而历史上有很多诗词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都有独到的见解,有时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这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
如评价隋炀帝时,学生很容易将他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对他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概否定,这时教师若能引用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作,学生就能打破思维定势,发现另外一方天地,豁然开朗,逐渐形成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
如评价隋唐科举制度时,学生也容易一边倒,眼里只有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这时若能引用一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诗句,让学生分析“古人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很可能会想到,科举制度刚刚兴起时它就隐藏着暗伤:耗费了许多读书人的才智、年华,培养了一些只知穷经皓首的书呆子,忽视创新型、开拓型、实干型、技能型年轻人才的培养。
这种倾向后来愈演愈烈,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终于走上
了不归之路。
四、引用诗词突出作品风格
历史课文中有很多文化史的内容,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介绍名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他们的诗词。
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诗词作品既能体现他们文学素养,又能反映他的人品和气质。
在学习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事迹后,引用他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离骚》的句式结构也明晰了。
在介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时,引用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让学生体味揣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词人那多愁善感、细腻入微、哀婉缠绵的婉约风格就流露无遗。
在介绍苏轼的作品时,引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生就能领略到作者那慷慨激昂、气吞河山、挥洒自如的豪放风采。
教师如果脱离诗词本身去分析作品风格,就难免天马行空,作品风格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学生
也会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
“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性来谈素质教育,也不能抹杀学生的主体性来实施素质教育。
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3)。
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让诗词走进历史教学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平时多留意与历史内容相关的诗词,试着写一些诗词评价所学过的历史人物、叙述所了解的历史事件。
运用诗词开展历史教学还需要遵循这样一条原则:诗词应用必须服务历史教学这个中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这两点:1、不能喧宾夺主。
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不同,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与任务,不能将历史课上成了语文诗词分析课而忽视了对历史内容的学习,以致本末倒置;2、不能牵强附会。
教学中必须选择与历史内容相吻合的诗词,不能运用一些不相关的或联系不大的诗词,要做到宁缺勿滥。
总之,诗词在历史教
学特别是中国历史教学中有着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教师在实践中一定要重视积累、
用心把握。
参考文献:
(1)《现代教育学》第364页扈中平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语文美育论》第399页彭天翼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中学素质教育》第40页魏宗宣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