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与历史教学的联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词与历史教学的联系

浏阳市山田中学张正江

内容摘要: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古人喜欢以诗咏史。适当地运用诗词,可以改进历史教学,增强教学的艺术性。运用诗词可以创设情境,构建历史人物形象,有助于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诗词在历史教学中可以

起到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联系情境人物形象历史事件作品风格素质

中国素有文史不分家的传统,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文学和史学结合的典范。诗词在中国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古人喜欢以诗咏史,运用诗词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浓缩历史事件,凸显教学的美感和艺术性。温家宝总理在很多重大事务中就喜欢引用古诗,言简意赅,切合主题。在谈到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时,温总理引用“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的诗句,显示战胜危机的信心;在批驳“中国掠夺非洲资源论”时,引用“故交如真金,百炼不回色”的诗句,说明中非友谊是牢不可破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运用诗词,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落实“让诗词走进校园”的精神,又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改进历史教学,实现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有机融合,达到一举多得之功效。那么怎样将诗词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去呢?

一、运用诗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一首好的诗词,往往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它叙事清晰,短短数十个字就能将重大的历史事件形象地反映出来,并且独具诗歌的感染力,听了、读了之后,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选取一首紧扣内容的诗词进行教学,就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融入课堂。如在中国近代史《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教学中,教师播放或者让学生朗读毛泽东的《长征》,诗中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的描绘与抒怀,让学生热血沸腾,仿佛置身于山高路陡、水深流急、白雪皑皑的长征途中,一下子走进了当年那段不同寻常的历史,这为后面教学的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红军将士藐

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运用诗词构建历史人物形象

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普遍规律。“形成的感性知识越完善、越丰富,则理性知识的形成也越顺利、越牢固”(1)。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发展的,容易记住具体生动的形象,对于抽象的东西则容易遗忘。历史人物浩如烟海,学生如果对之没有深刻的印象,就容易造成张冠李戴的情况,也不利于对与该历史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的掌握。历史课文对历史人物的描述,比较苍白无力,没有血肉,容易流于一般化。而“对感性形象的深入感受,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性格更加典型”(2)。教师要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可以借助多媒体,而优秀的诗词作品也可以比较方便地起到这方面的作用。有的诗词对人物的刻画是饱满鲜活、生动传神、画龙点睛的,可以使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毛泽东《沁园春·雪》对成吉思汗的描绘就令人印象深刻,一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就让成吉思汗那剽悍勇猛、逞强尚武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教师接下来指导学生学习成吉思汗征战草原、统一蒙古的内容就可谓水到到渠成了。如学习彭德怀这个人物,教师引用毛泽东“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诗句,彭德怀那驰骋疆场、敢打敢拼的硬汉形象就勾勒出来了,以后学生学习他率军转战陕北打退国民党重点进攻、勇

挑重担担任志愿军总司令抗美援朝的内容时还会记忆犹新。

三、运用诗词评价历史人物、事件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是借鉴历史经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北宋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的目的从其书名就可以反映出来,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也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历史教学中,组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可以培养学生辨别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初中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容易脸谱化,喜欢给历史人物贴上标签,而历史上有很多诗词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都有独到的见解,有时是一针见血、鞭辟入里的,这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如评价隋炀帝时,学生很容易将他说得一无是处,甚至对他做的所有事情都一概否定,这时教师若能引用唐朝诗人皮日休的“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龙舟水殿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的诗作,学生就能打破思维定势,发现另外一方天地,豁然开朗,逐渐形成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如评价隋唐科举制度时,学生也容易一边倒,眼里只有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这时若能引用一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的诗句,让学生分析“古人为什么这样说”?学生很可能会想到,科举制度刚刚兴起时它就隐藏着暗伤:耗费了许多读书人的才智、年华,培养了一些只知穷经皓首的书呆子,忽视创新型、开拓型、实干型、技能型年轻人才的培养。这种倾向后来愈演愈烈,科举制度到明清时期终于走上

了不归之路。

四、引用诗词突出作品风格

历史课文中有很多文化史的内容,其中有相当多的篇幅是介绍名家的作品,其中就包括他们的诗词。俗话说:文如其人,一个人的诗词作品既能体现他们文学素养,又能反映他的人品和气质。在学习爱国诗人屈原作品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事迹后,引用他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屈原忧国忧民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离骚》的句式结构也明晰了。在介绍李清照的词作风格时,引用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让学生体味揣摩“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词句,词人那多愁善感、细腻入微、哀婉缠绵的婉约风格就流露无遗。在介绍苏轼的作品时,引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生就能领略到作者那慷慨激昂、气吞河山、挥洒自如的豪放风采。教师如果脱离诗词本身去分析作品风格,就难免天马行空,作品风格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学生

也会一头雾水,教学效果就要大打折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学习的过程,必须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学生是素质的承担者和体现者,我们不能离开学生的主体性来谈素质教育,也不能抹杀学生的主体性来实施素质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3)。在教学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诗词走进历史教学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习惯,教师可要求学生平时多留意与历史内容相关的诗词,试着写一些诗词评价所学过的历史人物、叙述所了解的历史事件。运用诗词开展历史教学还需要遵循这样一条原则:诗词应用必须服务历史教学这个中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这两点:1、不能喧宾夺主。历史教学与语文教学不同,有自己的学科特点与任务,不能将历史课上成了语文诗词分析课而忽视了对历史内容的学习,以致本末倒置;2、不能牵强附会。教学中必须选择与历史内容相吻合的诗词,不能运用一些不相关的或联系不大的诗词,要做到宁缺勿滥。总之,诗词在历史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