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绘画走向水墨色彩的主观必然性

合集下载

解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水墨运用技巧

解读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水墨运用技巧

中国绘画虽然是一种图画艺术,但是它与书法中的笔、墨、纸、砚不可分割。

中国绘画的内容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如山水、花鸟和鱼虫等,这些内容的表达都与这四种书法工具不可分割。

中国绘画技术是世界上引人注目的艺术形式,尤其是水墨技法在创作中国绘画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绘画中水墨的使用非常困难,创作者需要对纸张的特点、水墨技法和用笔技巧十分熟悉。

一、水墨元素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应用中国绘画艺术的用笔和水墨是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优质的绘画作品不可能与文化表现分开。

水墨的运用技巧非常多,比如线条和留白,它们增强了绘画表达效果,展现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魅力,再加上彩色元素的整合,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已经十分丰富。

水墨文化元素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笔者认为艺术家需要深入了解水墨文化,以便更好地将水墨应用于中国绘画艺术创作。

水墨在我国传统文化和艺术史上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沉积,更重要的是它是绘画和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关于传统的水墨,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是绘画的一种元素,是中国绘画众多技巧中一个简单的组成部分。

单从纸墨来看,其也是一种简单的材料,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工具创造了许多瑰丽的艺术作品。

创作者通过使用独特的水墨和色彩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在创作过程加入一系列的技巧,使得中国绘画的创作具有独特的意义。

中国绘画艺术中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在中国绘画创作中应用水墨文化元素可以展示中国传统艺术的内在精神,并使观者能够发现更深刻的内在美。

目前在中国绘画艺术创作中,水墨文化元素的应用主要是以下几点:首先是线条的应用。

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基本构成元素,展示了图画的外部形状和图像内涵。

在绘画艺术中,水墨线条表现力十分丰富,它的各种形态变化都有不同的表现效果,例如长度、曲率和粗细等,在图像构造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场景中,突出了绘画表达的特殊含义,从而增强了艺术感染的能力。

中国绘画创作过程中只运用线条框架也可以显示出作品真实的特征。

表现的艺术——谈中国水墨画

表现的艺术——谈中国水墨画

表现的艺术——谈中国水墨画关键词:众所周知,中国水墨画有着独特深厚的民族内涵,在整个艺术领域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

中国水墨画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悠久的历史性和独特的民族性,无论是表现方法、表现形式,还是使用工具和艺术特色上,都是其他民族的艺术所不可替代的,体现出独特的艺术规律和美学思想。

本文从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艺术、渲染艺术、意境之美三点对中国水墨画的表现艺术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水墨画的艺术鉴赏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表现艺术;中国水墨画;意境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孕育了中国水墨画的诞生与发展,中国绘画艺术经历了改朝换代的更替与演变,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演变中国水墨画融合了艺术的审美精神、美学思想、文化修养、艺术思维等为一体的完整的绘画艺术。

中国水墨画以笔墨的趣味性为基础,以线条的丰富性为表现特征,以对空白的妙用为其特色,以构图章法的灵活性为其变换法则,另有诗书画印这极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为手段,致使中国绘画成为世界文化发展史中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载体。

1.中国水墨画的审美艺术水墨画起源于唐朝,创始人是王维,他是中国唐朝的诗人、画家,创造了水墨山水画派。

经过历朝历代画家们不断对绘画理论与实践的概括提炼,发展到北宋时期时,无论从技巧、理论上都日臻完善。

中国水墨画作所追求的是笔与墨,情与景之间的美妙结合。

画家受到现实生活之中的优美景色、美妙形象的刺激,即受到景物的感染,从而对这些景物产生自己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驱动之下,萌生出创作欲望,在这样的方式之下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仅有着景物的本相,而且包含着作家对于这一景物的自我情感,作品因此也就变得情景相生。

这也是其不同于写生画的区别之处。

反之,如果作者没有做到这些,而是一味地堆砌表面的景象,忽略了一幅画作应当包含的内涵,那么,再形象的作品都无法变得鲜活也就没有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只有当中国水墨画的审美与境界之间有一些若即若离的联系时,这一画作才能真正的让观赏者感受出艺术所在。

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自学考试《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政治学的研究范畴?() A. 政治哲学 B. 政治经济学 C. 政治思想史 D. 政治文化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哪个学派的观点?() A. 唯物主义决定论 B. 唯心主义目的论 C. 结构功能主义 D. 行为主义3、下列哪一项不是近代民族国家的特点?() A. 独立性 B. 整体性 C. 人民性 D. 排他性4、下列哪一项不是公民的基本权利?() A.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B. 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 C. 宗教信仰自由 D. 保卫祖国、参加民兵组织5、“议会主权”理论是哪个国家的首创?()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中国二、多项选择题1、下列哪些方面属于政治社会化的内容?() A. 政治文化的传承B. 政治技能的培养C. 政治权力的维护D. 政治角色的培养2、下列哪些因素会影响政治发展?() A. 经济因素 B. 政治制度C. 文化因素D. 国际环境3、下列哪些选项属于公民的基本义务?() A. 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B. 遵守宪法和法律 C. 参加民兵组织 D. 参加劳动和接受教育4、下列哪些理论属于国家学说的范畴?()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论 C. 民主集中制论 D. 两权分立论5、下列哪些国家采用了总统制?() A. 美国 B. 中国 C. 法国 D. 英国三、判断题1、政治学是一门科学,研究的是客观规律。

()2、国家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

()3、政治制度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5、我国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四、分析题请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为什么要进行机构改革。

五、论述题请结合实际,论述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并阐述公民在行使权利时应承担的义务。

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

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

文/ 路 琼 内容提要:本文从绘画理论和创作两个方面,论述了色彩在传统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并以绘画品评中的“随类赋彩”为中心考察传统中国绘画中所特有的色彩观念,指出色彩在传统中国绘画中超越物类色彩的伦理观念,进而剖析了色彩与水墨在传统中国绘画发展历史进程中互为进退的交替过程。

关键词:传统绘画;随类赋彩;色彩观念;水墨论传统中国绘画的色彩观念相对于中国绘画研究中的水墨问题,色彩的问题却没能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

考察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我们方知,中国绘画的色彩问题远较水墨、笔墨等问题为早,并且曾经是中国绘画创作和品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方面。

从绘画创作方面来说。

在中国古代,中国画又叫作“丹青”。

唐代诗人杜甫就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

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熏殿。

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

”[1]可见中国画本来是很重视色彩的。

从历史遗留物来看,远在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就已经有了较为复杂的色彩,而战国时期和西汉时色彩斑驳的帛画、辽阳棒台子汉魏墓壁画如《车骑图》等,更是运用了朱、赤、黄、绿、白、赭、黑等多种色彩,可谓是五彩缤纷;隋代展子虔的重彩青绿山水《游春图》,唐代称为“大小李将军”的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金碧辉煌的山水画,以及五代黄筌鲜艳夺目的花鸟画等,都是历代流传下来的中国绘画重视色彩的有力证明。

传统中国绘画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了异常丰富的色彩系统,以至于到明代杨慎时提出了“画家有七十二色”说法。

[2] 而从绘画品评而言,东晋顾恺之在其具有第一部划时代意义的、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关于中国画创作和品评的理论—“六法”论中,就把“随类附彩”作为其中的法则之一提出来。

“随”,当为“隋”,古代两字通用。

隋,《说文》《广韵》均解释为裂肉,引申为“分”,“随类”就是“分类”。

同时,“随”又可以解释为顺、依,“随类”也就成为依据不同的对象而进行归类的意思了。

[3]“随类附彩”就是要求作画时依据所描绘对象的“类”来填充颜色,用颜色将不同“类”的物象区别开来。

浅析中国花鸟画色彩主观的实践创新

浅析中国花鸟画色彩主观的实践创新

浅析中国花鸟画色彩主观的实践创新摘要:色彩是作品独特的思想和造型手段,艺术家主体对世界的独特体悟通过对色彩语言运用的发展与变革来完成画家艺术精神的表征,绘画色彩的主观表现性成为绘画表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色彩语言;创新;形式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49-01百年来的中国花鸟画,经历了从传统型到近代型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尤为运用色彩去表现物象的变化方面更为突出。

在这个过程中,从五代两宋时期的礼学精神到近现代的中西交融中,很多画家从时代与自身出发,作了一些观念、技法与色彩形式运用上的尝试,也由此形成了具有探索精神的色彩表现力的花鸟画风。

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

不论是黄筌的写实细腻风格还是赵佶的享乐主义皇家风范,都是当时政治环境和礼学影响,是一种简单的随类赋彩,是一种写实主义,是一种宫廷统治阶级的产物,是一种时代的反映。

①而近现代画家通过吸收借鉴传统改革创新,使色彩语言成为一种绘画语言,成为一种主观性表达,一种色彩运用的创新,开始了色彩真正成为绘画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和内涵。

②近现代绘画创作中色彩语言的变化和色彩观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从远古时期的“无色”观到魏晋时期的“随类赋彩”观,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文人画“水墨至上”的色彩观,以至二十世纪以后的现代多元色彩观的变化中,尤其是在近现代时期中,众多的中国画家度中国画的色彩语言进行了开拓式的创新,使现在色彩语言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③近代中国画家对色彩语言形式的探索以岭南画派尤为著名。

高剑父的代表作《南瓜图》深刻的反映了他在用色方面的变革。

画南瓜使用了“撞水法”和“撞粉法”。

“撞水法”即在画颜色时趁颜色未干时,用水注入颜色中,将颜色赶开,使之汇积到别的地方沉淀,呈现较深色泽,可以表现物体的背光面,而水注入的部分则颜色较淡,可以表现物体的受光面;“撞粉法”,就是在画纸将干未干时,以白粉敷色,使白色自然渗透,可以表现南瓜表面毛茸茸的质感。

论中国画以水墨为最上--关于中国古代文艺原理的思考

论中国画以水墨为最上--关于中国古代文艺原理的思考

人人 皆 知 的 主 张 :夫 画道 之 中 , 墨 为 最 上 。肇 结和提 高 , 中 国画早 期 也是 以 “ 青 ” 代 绘 画 , “ 水 而 丹 指 可 自然 之性 , 造 化 之 功 。【 这 其 实正 是 唐 以及 之 后 见 , 国画 并 非 一 开 始 就 是 水 墨 。 因 为早 期 中 国画 成 ”2 J 中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5期 ( 总第 1 1 ) 3期
广 西社会 科学
GI ANGXIS OCI CI AL S ENCE S
NO . 20 5. 06
( u l ie , C mua vl NO. 3 ) t y 1 1
论 中 国 画 以 水 墨 为 最 上
[ 中图分类号] G 2 [ 19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 972 0 )5 0 7 —0 04 6 1 (06 0 — 18 4
从 中国哲学 观 点来 看 , 相是 变 幻 不 定 的 , 色 要达 的切 身实 践 。笔 者 也 同意 这 一 观 点 , 即认 为 中 国 画 到 “ ” 一最高 境 界 , 必 须超 越 物 象 的 表 面迷 障 , 以水 墨为最 上 。 道 这 就
最妙 之 艺术境 界 。这 是 中 国传 统 文 人 在对 宇 宙 万 象
彩色画是从新石器时代 陶器上的各种装饰 图案
“ 色之 工 ”说 的是 画缋 之 事 , 五色 : 方 谓之 青 , 设 , 杂 东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进行 深刻 思 索 之 后 所 抽 象 出来 的 一 种 艺 术 敏 感 , 中 开始 的 。约公 元 前 五 世 纪 成 书 的 《 记 ・ 工 记 》 礼 考 有
— —

墨韵——中国画墨色美学审美之道

墨韵——中国画墨色美学审美之道

墨韵——中国画墨色美学审美之道尹星【摘要】中国画运用墨色的独特表现形式,是中国绘画艺术独树一帜的瑰宝,读懂这一特殊的艺术表达语言,需要了解中国画创作中传移模写的作用,感悟墨分五色的独特审美意趣以及中国传统中崇尚黑色的这一审美意识.这些有助于欣赏者理解艺术家们在画面中所呈现的高超的技法和出色的艺术创造力,明白墨之意趣和神韵的艺术追求使中国水墨画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7(000)012【总页数】3页(P65-67)【关键词】中国画;传移模写;墨分五色;尚黑意识【作者】尹星【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通识教育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面旗帜传承了数千年,其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成为艺术成就较高的一种表现形式。

由于水墨画墨色的单纯性和自然性特点,水墨画深受历代文人喜爱。

古代文人常常通过水墨画创作以表达气韵清高、典雅自然、平淡天真的艺术趣味。

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水墨画与青绿画的两种表现形式,最终以墨色为表现手法的水墨画更为大众所推崇。

在中国水墨画中,墨色是唯一且是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

研究画家如何通过墨色将自身想要表达的各种感情反映到画面当中,有助于理解水墨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有助于体会墨韵的意趣,从而提升审美经验。

一、传移模写,感悟笔墨中国画的表现形式在于“笔墨”。

“笔墨”所要表达的内涵既是实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看到画家笔墨的表现:浓淡、干枯、勾皴、点染、泼墨、积墨、破墨、焦墨等各种用笔用墨的绘画方法,同时“笔墨”也是虚的,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可视可观的技法表现,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感觉,当将这种文化感觉带入画里去欣赏,才能体悟画作各种技法所呈现的墨色趣味和意境。

万青力先生认为:“笔墨不仅仅是抽象的点、线、面,或是隶属于物象的造型手段,笔墨是画家心灵的迹化、性格的外现,气质的流露,审美的显示、学养的标记。

”因此,中国画中所呈现的“笔墨”,是虚实的结合,是意境内隐和墨色外现的双重结合,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探析色彩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探析色彩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

探析色彩在中国画创作中的重要性色彩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国的绘画,我们发现中国画往往注重画面色彩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色彩是构成任何画种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画家可以通过色彩表达出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

对于中国传统绘画过于重视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而忽略了色彩,这必然使得画面在表达感情这一方面的欠缺。

对于西方的绘画,我们应该兼收并蓄。

色彩是任何绘画中流动的生命。

现代社会是以一个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前进,所以我们对于色彩的认识也不能停留在原有的色彩理论阶段,要融合多元化的色彩理论,使我国的中国画色彩理论能够表达出鲜明的时代气息。

色彩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中国的绘画,我们发现中国画往往注重画面色彩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在古代绘画中,例如原始彩陶上漂亮的纹饰和质朴的色彩,还有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画,都表现出色彩在绘画上的重要作用,直到唐宋时期,色彩的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峰,到了明清时期,中国画都是以丹青两个字来命名,所谓丹青,就是色彩中非常重要的两种颜色。

南齐的谢赫叶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气韵生动,古法用笔,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随类赋彩,传移模写,在这六法当中的“赋彩”就是上色的意思,所以可见中国古代绘画是以物象的真实性来上颜色的,不需要夸张处理,尽量使设色简单,不复杂化,同时在设色上主张加入画家的主观性颜色,甚至有时可以放弃物体本身的颜色,例如,竹子的颜色本身是绿色,那么画家也完全可以用墨色来画竹子,也别有一番风味,还有的画家用朱砂来画竹子的,例如苏东坡。

中国唐代是中国绘画发展的繁荣时期,尤其是当时的人物画,唐代的服饰也与以往有所不同,例如著名的人物画周昉的《簪花仕女图》,画面任务十分华贵,色彩华丽而典雅,色彩属于重彩画,赋色虽然复杂,但层次清晰,绸缎之间的相互重叠,表现的十分清楚。

整幅画卷设色浓郁而不庸俗。

色彩是构成任何画种的最为重要的因素,画家可以通过色彩表达出自己丰富的情感世界。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研究

究2023-10-29•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目录程•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代表画家及作品分析•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意义与目录价值•对当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与思考01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发展背景青绿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是当时宫廷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深受皇室贵族的喜爱。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墨山水画逐渐兴起,并在宋代成为主流。

这主要是因为文人画的兴起,强调个性和情感的表达,与青绿山水画的装饰性有所不同。

历史背景青绿山水画的兴起与唐代社会的繁荣和稳定密切相关。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皇室贵族对艺术品的收藏和赞助也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宋代时期,社会逐渐趋向保守和内敛,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社会背景唐代文化繁荣,各种艺术形式百花齐放,青绿山水画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其色彩鲜艳、画面华丽的特色与当时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宋代文化更加内敛和深沉,文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表达,因此水墨山水画逐渐成为主流。

同时,宋代文化对于个性和情感的强调也促进了水墨山水画的发展。

文化背景02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演变过程早期的水墨山水起源早期的水墨山水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山水画以描绘自然风光为主,用笔简单,色彩朴素。

特点早期的水墨山水以简约、朴素为主要特点,注重用笔的轻重缓急和线条的流畅度,画面以黑白二色为主,表现出自然山水的空灵和神秘感。

唐宋时期的青绿山水起源唐宋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青绿山水逐渐成为主流。

特点青绿山水以色彩鲜艳为主要特点,用笔细腻,画面注重细节表现和层次感,山水的形态和纹理更加丰富。

元明清时期,水墨山水逐渐回归主流,与青绿山水形成了对比。

特点水墨山水以黑白二色为主,用笔简练,注重笔墨的意境和气韵,画面追求自然与和谐的氛围。

起源元明清时期的水墨山水VS03青绿山水转向水墨山水的艺术特点从青绿山水到水墨山水,线条的表现力逐渐增强。

对当代水墨的看法

对当代水墨的看法

当代水墨是中国艺术领域中一个重要的艺术形式,它是传统水墨画在当代语境下的创新和发展。

以下是一些关于当代水墨的看法:1. 创新与突破:当代水墨在传承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进行了形式、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

艺术家们尝试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元素相融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语言。

2.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当代水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张和笔墨,还包括综合材料、装置、影像等多种媒介的运用。

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3. 反映时代精神:当代水墨作品往往关注社会现实、环境问题、人性等当代议题,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观念性。

它们通过艺术的方式引发观众对现实的思考。

4. 国际化交流:随着国际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当代水墨逐渐走出国门,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受到关注。

这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理解。

5. 市场潜力:近年来,当代水墨在艺术市场上逐渐受到青睐,一些作品取得了较高的价格。

这也为当代水墨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

然而,当代水墨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1. 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在创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与传统水墨画的联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突破传统,是一个需要艺术家们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2. 艺术品质的把控:随着当代水墨市场的火热,一些低水平、商业化的作品也开始出现。

如何维护当代水墨的艺术品质和学术价值,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当代水墨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与国际艺术潮流融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总体而言,当代水墨是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为传统水墨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可能性。

然而,当代水墨仍需在创新与传统、艺术品质、国际化与本土化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发展。

浅谈中国现代水墨画的特点 - 经典论文

浅谈中国现代水墨画的特点 - 经典论文

浅谈中国现代水墨画的特点- 经典论文:中国画又名国画,是现代人为区别于西洋画而对中国传统绘画的泛称。

它包括水墨画、墨笔画、彩墨画、工笔重彩画、白描画等。

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独树一帜。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中国画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必然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或者说中国画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特点。

历朝历代有着众多的著名画家,有着数不尽的作品,可时至今日,画中国画的人,看中国画的人,很多并没有弄清楚中国画的本质特征,这就影响了从文化的高度欣赏中国画,影响了判断中国画与西方画的各自特性,影响了画家坚守中国画独特优势的自信心。

所以弄清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中国画的本质特征。

(一)、注重个体心灵体悟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作中国画首先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宇宙观是它的理论基础。

众所周知,人类的精神文明受不同的宇宙观制约。

依照不同的宇宙观而产生不同的民族精神,产生不同的审美观和不同的艺术观,创造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和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民族艺术发生发展的生命路线。

宇宙观是指人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也就是人对世界万物的看法,以及人怎样与它们相处。

我们的祖先与西方先人相比有其独特的地方,西方文化比较看重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西方文化中xx与科学交错而行、并行不悖的特色。

中国的先哲几乎从一开始就着力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探玄求奥,而不看重人与“天”(神)、人与“地”(物)的关系,从而中国文化中xx文化贫乏,在人与物关系上,强调感彩的“役万物为人所用”。

中国文化思考方式是整体性的,所谓“天人合一”就是中国文化信奉人与自然合一的观念。

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也就是人与自然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的融为一体的关系之中。

由此形成中国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中庸之道”等精神品质,渗透到审美意识中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无为”、“不着意”、“以人之天而合天之天”,崇尚自然优美。

一画之道--试论中国抽象水墨的发展

一画之道--试论中国抽象水墨的发展

一画之道--试论中国抽象水墨的发展
肖舜之;左剑虹
【期刊名称】《文艺研究》
【年(卷),期】2002(000)005
【摘要】@@ 中国的抽象水墨正方兴未艾.水墨实验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中国的抽象水墨画应该是当代中国画的一部分,是当代中国人精神的反映.如何借外来的抽象形式来突破中国画原有的传统模式的局限,使中国画走向现代形态?中国画与抽象画有哪些结合点?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站在中国人的文化立场来吸收、学习、借鉴外来文化艺术,目的是建立自己的现代绘画语言体系.【总页数】2页(P146-147)
【作者】肖舜之;左剑虹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副教授;桂林市旅游专科学校教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试论中国传统绘画为什么没有走向极端的具象与抽象——从哲学基础角度看中国传统绘画的具象与抽象 [J], 徐万清
2.一画与万象——论中国画的抽象方式和艺术境界 [J], 黄国松;沈亚丹
3.论中国当代抽象水墨艺术的发展历程 [J], 杨芳
4.一画一世界——大山的水墨之道 [J], 李小榕
5.传承中国水墨意象——浅谈吴冠中丹青艺术中的抽象美 [J], 戴正涛;杜俊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中国画色彩的艺术特点

论中国画色彩的艺术特点
中 国 画 色 彩 与 西 方 绘 画 的 色 彩 运 用 有 着 明显 差 异 ,西方绘 画强调 在特定条 件下分析光源 色 、固有
中国画色彩 艺术 的发展 是错综复 杂的 ,并 经历 了从有色到 无色 的发展过 程。从绘 画艺术 的产 生到 隋唐时期是 中国画色彩 的第一个发展 阶段 ,这 一时 期 的 画家有 着较强 的色 彩意 识 ,绘 画作 品 多以朱 、 黄、 白、 绿、 黑等 色彩 为主 , 但 在两宋 之后 , 色彩在 中 国画 中的地位逐 步下降 , “ 水 墨为主 , 色彩 为辅” 成为 基 本绘 画理念 , 并形成 了重墨轻色的用色风格。
究。这些文化传统 与思维方 式上的差异使 中西方绘 画色彩观产生 了巨大差异 ,使 中国传统绘 画具有更 注重整体感悟 、 感性认识 的特点 。画家宗炳提 出“ 应 会 感神 , 神 超理 得 ” , 即画家应 摆脱 事物 表面现 象 的
色彩的运 用可 以追溯 到远古 时代 ,许 多原 始壁 画、 岩 画就是用黑色 、 赭红 、 白色 等描绘而 成的 。 新石 器 时代 的陶器 就是 用黑 、 白、 红等色 彩描 绘 的 , 色泽 深沉 , 浓郁艳丽。春秋 战国 时期 的《 人 物龙凤 图》 《 人 物御龙 图》 等就是用石绿 、 朱砂 、 白色 、 黑线等勾 描而 成的, 色彩端庄秀丽 , 有 着鲜 明的楚 文化色彩 。魏晋 南北朝 时期 , 绘画艺术 进入新 的发展 时期 , 出现 了顾 恺之、 曹仲达 、 宗炳 、 谢 赫等一批 杰出 的画家 , 并形成 了较为完整 的绘 画理论体 系 ,而佛教 的传入也 使 中
国画色彩变得 更加丰 富 ,如敦煌壁 画 中的色彩 就浓 艳 强烈、 端庄典雅。 隋唐 时期的绘画色彩艳丽 、 富丽灿 烂, 多用朱砂 、 黑 白、 石绿等色彩 进行搭配 , 李思 训的 “ 青绿为衣 , 金碧 为纹” 的金碧 山水 画更是气势恢弘。 在 工笔重彩 画发展 的过程 中,以笔墨 为主 的文 人 写意画也逐步 发展起来 ,并在 画坛 上 占据 主流地

中国画的色彩和表现力的探讨

中国画的色彩和表现力的探讨

着衣用色的特征归纳 , 同样反映 了古
维普资讯
唐 ・ 周防《 挥扇仕女图 》局部 ( 左、右 )
的表现推向 了一个新里程。 总的来说 , 方画家是 用色彩来 西
表 现 世 界 ,在 直 面 客 观 物 象 时 ,把握
同 ,还有上色 的工具材料的不一样 , 决定 了配色的方法和最终要达 到的效
中国绘 画色彩表现 的优势互补 ,
被 现 代 中 国 工笔 画家 作 为探 索色 彩 变
革 的一个 重要 内容 。中国绘 画史上 , 宋元 之后 的重墨色轻彩 色的色彩观 ,
维普资讯
审 ■
尚 可
国 画 的色 彩 和 表 现 力 的探 讨
绘 画 的 两 大 要 素 是 形 和 色 ,然
代 画家择色的象征心理 。
虽不囿于客 观因素的局限 , 却又有着 因太多的主观因素的干预而引发的表
现 上 的 不 自 由。
而, 色彩却是 中国画发展 中的相对薄 弱环节。历史上 , 曾创造过 中国画 虽 色彩的辉煌 , 终究 因水 墨的流行 而 但
理 论
探 讨
传 统绘 画在 色 彩 上 的 审美 规 定 与
形 式规 范 , 又产 生 了 另 一 方 面 的 局 限 , 导致 的是 画 即 家 对 色 彩 世 界 的
的摹拟为追求 目标 , 而只是将客 观作
为依据 , 并按照传统的审美要求去实 现主观意象的表现。古代 画家的择色 心理和设色调配 ,有着象征性、主观 性和审美规定性的特 点。

具有鲜 明的特色 , 从其择色的强调主
观 这 方 面 来 看 , 它 抛 开 了客 观 的 限
整套的审美规 范和 理论体 系。 从世

绘画中诗画一律的意境追求——以王维为例

绘画中诗画一律的意境追求——以王维为例

天工|2023年第18期[摘 要]阐述王维绘画中诗意化意境的随缘追求,进一步分析其在绘画中运用的艺术构思、构图、笔墨,并从时代背景、艺术家自身受到禅宗和道家思想影响以及当时接受者的审美趣味中分析王维诗画一律的缘由,总结出对后世创作者追求艺术“原始性”的影响,并借助王维的画作提出跨门类艺术研究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意境;诗画一律;道释美学[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18-0058-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刘颖,杨美嫒.绘画中诗画一律的意境追求:以王维为例[J].天工,2023(18):58-60.刘 颖 杨美嫒太原师范学院绘画中诗画一律的意境追求—以王维为例作者简介:刘颖(1998—),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艺术史。

杨美嫒(1970—),女,汉族,山西交城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艺术史。

一、诗画一律及意境溯源首先,诗歌和绘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其表现形式也有较大的差别,但是从创作过程来看,都讲求“意在笔先”,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而这种情感也是艺术家通过外界事物、景象而产生的。

从本质上而言,诗歌和绘画在意境中是相互融合的,也可以看作诗歌是对绘画意境的一种补充,所以王维在画面中追求诗意化的意境,正如他在《为画人谢赐表》中云“乃无声之箴颂,亦何贱于丹青”,其将绘画比作了无声之诗,故而苏轼称其画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其次,意境是我国传统的美学观,在绘画中“意”与“境”的正式形成较晚,明代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提出:“若使无题,则或意境两歧,而四时朝暮,风雨晦冥,直任笔之所之耳。

前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如唐人佳作有道尽意中之事,写出眼前之景,清新俊逸,读之恍神游其间,而吾一一描画出之,一一生动,讵不妙哉。

”在这段话中就已经详尽描述了何为意境,“意”正为他所言“意中之事”,“境”就是“眼前之景”,可见意境是情与境的交汇。

大道至简 真水无香——论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变化

大道至简 真水无香——论中国古代绘画色彩的变化

真水无香
文 / 励 强 戴
论中国古代绘 画色彩的变化
画” 其 实 这 也 是 苏 东坡 乃 至 历 代 文 人 画 家 的 创 作 思 想 。元 . 代 倪 云林 也 曾评 论 自 己 的 绘 画 是 “ 笔 草 草 , 求 形 似 , 逸 不 聊
以 自娱 尔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 色 彩 和 水 墨 上 . 人 域更 注 重 水 墨 的 运 用 , 究 “ 文 讲 墨
金 碧 辉 煌 , 个 则 朴 实 无 华 , 现 了不 阶层 荚 学 观 点 上 的 一 体
分 歧 , 正 是 这 种 分 歧 , 以后 巾 团 绘 画 色 彩 的 发 展 与 变 化 而 对 产 生 了 深 远 的影 响 。
等等 , 如顾 恺 之 的 《 史 箴 图》 阎立 本 的 《 代 帝 王 图 》 都 女 、 历 等
是 此 类作 品 这 类 题 材 的 绘 画 需 要 鲜 艳 而 强 烈 的色 彩 引 人
注 目, 以有 助 于 其 目的 的达 到 。唐 以后 , 着 山水 、 鸟 的 兴 随 花
起, 两者 的教 育 与 认 识 功 能 都逐 渐 退 化 , 在 感 情 的 陶 冶 与 而 情趣 的追 求 方 面 形 成 特 色 ,使 人 们 开 始认 识 和 重 视 绘 画 的 审美 功 能 与价 值 。 因此 , 山水 、 鸟 取 代 人 物 成 为 中 国古 当 花 代 绘 画 主 流 地 位 之 时 , 畅 神 、 情 、 人 意 ” 成 为 画 家 们 “ 悦 快 就 追求 表现 的 宗 旨 。 正 如 清 代方 熏 在 《 静 居 画 论 》 说 : 画 山 中 “
WE ID 0 H N N L A A G

传统水墨画产成的原因

传统水墨画产成的原因

从宇宙观、材料、笔墨看水墨画的发展郑文水墨画是中国人以水墨材料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画种,它的产生无疑与中国人的宇宙观和审美意识有关。

其历史悠长,早在唐代就已开始萌芽,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则是其成熟的标志。

水墨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博大精深和丰富的养料,已成为学习中国画的重要源泉。

本文试从其产生的原因、水墨材料、笔墨形式入手,来探讨水墨画传统的发展成因。

“天人合一”——水墨画产生的原因对宇宙由来已久的兴趣,使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即从探讨宇宙的本原入手进行美学思考,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道”的本原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章》),这以“道”为核心的宇宙观体系,直接衍化了中国哲学和中国艺术的思想体系。

在中国文化中,“道”是“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望,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莫知其端”(《吕氏春秋·下贤》),又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老子·十四章》),这个既没有限定性又不可认识的“道”,导致了人们对宇宙本原的把握只有通过心灵的静观方式才能实现。

当观照者达到心斋、坐忘的虚静之境,全部精神都已融入宇宙之中时,由此而感到宇宙就是真实存在的一切,这种“物我为一”主客体相交融的宇宙本原论,使人与自然的距离消失了。

人与宇宙自然融合一体的宇宙意识,及依靠内心的体悟来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使中国人的思维情致导向了人的内心世界。

因此,中国绘画着重表现的不是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艺术家主体与大自然相激相荡,完成人格修养之后,从人的心灵中生发出来的形象。

由此传统水墨画呈现出来的世界完全不是靠再现来创造的,而是出自艺术家的心灵观照。

魏晋南北朝时就已形成的以道家、佛学为主要基础的艺术胚胎,虽在中唐以前一度受到儒学的抑制,但仍在悄悄发育、成长。

那融合着老庄道家意识的中国式佛学——禅宗在盛唐、中唐时开始复苏。

在绘画上表现为放弃对美丽眩目的自然色彩的追求,导向寂寞、静谧的水墨,其中王维、王墨即是代表。

中国画中笔墨和色彩的关系浅谈

中国画中笔墨和色彩的关系浅谈

中国画中笔墨和色彩的关系浅谈关于中国画笔墨和色彩的关系,自古至今一直议论不断,有的人主张重墨轻色,有的人主张重色轻墨,而中国画笔墨和色彩在数千年来所经历的不同绘画表现形式。

在此,我仅以个人体会和看法对中国画笔墨和色彩的关系作一点浅议杂谈。

中国画在数千年以来,经过了从形成至成长到成熟的坎坷路程,其表现形式和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

特别是笔墨和色彩的发展,在各个时期并不是齐头并进的。

中国画最早采用的表现形式是色彩和线条。

早在新石器时期,彩陶就采用了这两种形式。

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和马家窑文化的旋涡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制的鱼、蛙、鹿、鸟、舞乐、人面以及各种纹饰。

彩陶是在橙红色的陶坯上,用、黑、白和天然矿物质颜料赭石进行描绘。

古朴的色彩,豪放的纹样,大小不一的点线面的装饰美,显现了色彩与线条相辅相成关系的雏形。

可以说,用笔工具是形成中国画艺术表现方式的前提条件。

彩陶上各种各样的生动灵动的线条美,是形成中国画用笔技法的源头,而天然矿物质颜料,可以说是今天中国画颜料的鼻祖。

在前古不同时期活跃着青铜器艺术、雕塑艺术、书法篆刻艺术、工艺艺术、建筑艺术,它们对中国画艺术有着启示作用,而与中国画艺术有一定渊源关系的,却是用于送葬仪式的一部分具有旌幡形式的帛画,这些先后出土于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战国时期楚墓和马王堆汉墓等地方的几幅帛画,都采用了平纹绢。

绢画与帛画有一种渊源关系,是中国画表现形式的底本。

这些帛画的表现形式大部分使用以墨线勾描对象,虽然用笔还未定型,但是笔法坚挺质朴。

另外,彩绘在西汉的帛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彩绘帛画中,使用的颜料主要有矿物色朱砂、土红、银粉、黄丹,植物色青黛、藤黄,动物色蛤粉等颜料,色彩种类比以前增多了,更好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能力。

如今,这些用大自然材料制作的颜料虽历经几千年的时光,然仍在绢画上依旧闪耀着姿彩。

五代之前,绘画重视色彩。

《周礼考工记》说: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 美 。 当说 禅 宗 综 合 了道 、 、 思 想 的 积 淀 , 为 了文 人 士 大 应 玄 儒 成 夫 内心 的 孤 独 和 痛 苦 的避 难 所 。 因 此选 择水 墨 而 不是 青绿 已成 为 了中 国画 色 彩 样式 的 宿命 : 后 , 家 文 化 的 ” 事 后 素 ” 色 最 儒 绘 的
至大至刚的气 魄 , 也没有庄子 “ 磅礴万物”“ 斥八 极” , 挥 之宏伟气势 , 于是 醉心 于“ 空山无人 , 水流 花 开 ” 的禅 宗 幻 境 势 在 必 然 . 破 执 而 随 缘 在 自在 的禅 悟 中超 脱 生 死 的 迷 雾 :在 体 味 自然 的 禅 心 中 获 取 美 得 享 受 ; 与禅 相 通 的艺 术 中 以取 慰 安 , 是 禅 与 人 的 亲 和 力 。禅 在 这 成 痛 的 安 心 立 命 之 所 , 而 导 致 色彩 也 由 以前 富丽 堂 皇 的青 绿 山水 转 向 了清 冷 、 从
心理 上 与 官 方 亦 与 民间 世 俗 相 间 距 。可 以说 道 家 的色 彩 观 为 文 人 水 墨 画 奠 定 了 基 调 : 次玄 学 简 淡 、 远 、 旷 的 玄 学精 神 , 其 玄 清 表 现 出 了一 种 新 的 美 的 理 想 , 就 是 认 为 “ 发 芙 蓉 ” 那 初 比之 与 “ 彩 错
乎 寻 常 的 想 象并 在 信念 中 坚 定 它 是 一 个 可 以 实 现 的 理想 。却 要 在 黑 暗 中探 索 实践 的行 为 。 实验 之 于 艺术 ,意 义在 于 它 执 意要 ‘ 敢 地 探 索前 人 从 未 涉 足 之 处 ’ 这 种实 验 艺 术 态 度 包 含着 对 勇 。” 传 统 笔 墨 言说 方 式 的偏 离 、对 西 方 标 准 的 否定 以及 对 自身 昨 天 的否 定 ,实 验 水 墨 正 是 在这 种 不 断 的偏 离 与否 定 中体 现 出 了实 验 艺 术 的特 质 。正 是 这 种 实 验 艺 术 特 质 使 实验 水 墨 在 水 墨艺 术 领 域 中扮 演 着 前 卫 的角 色 , 总 是 冲 在 最 前 沿 , 探 索 前 人 未 涉 它 去 足 之 处 。而 都 市 水 墨并 不 具 备 实 验 艺 术 的 特 质 , 水 墨 艺术 中也 在
论 色彩 观 不 重 视 现 象 界 之 色 彩 而 重 视 一 种 诗 性 的素 淡 , 黑 白。 即 这 种 黑 白的 水 墨 画 既 和 青 绿 以 及 其 它 工 笔 重 彩 画 拉 开 了距 离 , 又成 为 了文 人 士 大 夫 心 灵 逃 逸 的栖 身 地 ,使 文 人 士 子 们 至 少 在
认 识 可 以说 . 墨 取代 青绿 是 中 国古 代 绘 画 发展 的 最终 宿 命 , 水 中国 古代 文人 之 所 以倾 心 于黑 白墨韵 , 这 种 素 洁 淡 雅 的 色彩 样 式 来 用 描 绘 这 个 绚 丽 多彩 的世 界 , 其 主 观 意 向性 的 一 种 必 然选 择 。那 么 , 什 么 中国 - - 人 士 大 夫 要 选择 用 这种 “ 是 为 g G文 - 文人 画” 色彩 样 式 ?为 什 么说 中国 绘 画 色彩 的 最 终 宿 命 就是 这 种 “ 白之韵 ” ? 黑 呢 这就 需要 我 们 深 入 挖掘 到 中 国 古代 水 墨 画 所 蕴 含 的 哲 学基 础 以及 文 人 士 大 夫的 审 美意 向 。 关 键 词 : 国古 代 ; 人 画 ; 大夫 ; 中 文 士 水墨 画 中 国古 代 水 墨 画 兴 起 于 唐 , 于 宋 元 , 熟 于 明清 , 历 朝 盛 成 在 历 代都 涌现 出 了一 大 批 水 墨 画 巨 匠 。从 唐 王 维 提 出 “ 水 之 中 , 山 水 墨 为上 ” , 一 路 以水 墨黑 白之 韵 为 色彩 样 式 的 “ 人 画 ” 始 这 文 便
艰 , 生 坎 坷 。 年 被贬 海 南 岛 , 一 晚 最终 死 于途 中 。 此 的例 子 不 胜 如 枚 举 。严 酷 的 封 建 制 度 和 政 治 斗 争 迫 使 这 些 文 人 们 只 能 选 择 隐 逸 。而 正 是 这 隐 逸 的 苍 凉 使 得 黑 白墨 色 的 “ 人 画 ” “ 情 冷 文 以 深 眼” 的荒 寒 之 境 为 最 高 的美 学 意 境 。 实验水墨是 “ 潮美 术运动 ” 新 以来 , 国 现 代 水 墨 艺 术 中 偏 中
彩 ” 变成 为 了一 种 体 现 文 人 士 大夫 主观 意 向 的黑 白墨 韵 。 转
文 人 水 墨 画 是 古 代 士 大 夫 们 “ 善 天 下 ” 挫 失 败 而 “ 善 兼 受 独 其身 ” 的选 择 , 是后 退 深 藏 . 以 自娱 的心 灵 避 难 所 。很 多 杰 出 的 抑 水 墨 画 大 师 都 经历 过官 场 的残 酷 和 儒 家 理 想 的破 灭 。 维 。 位 王 这 被 尊 为 文 人 画之 祖 的水 墨 画代 表 人 物 ,也 曾少 年 得 志 ,仕 途 顺 利 . 在安史之乱 中 . 被迫接受伪 职而受杖刑 , 而 因 自此郁 悒 不 得 志 , 来 成 为 南 宗 禅 的 信 徒 。儒 家 的济 世 、 家 的清 静 无 为 、 家 后 道 佛 禅 宗 的“ 空漠 ” “ 生 如 梦 ” ,人 感都 综 合 地 在 他 这 里起 着作 用 。 如 再 “ 人 画 ” 倡 导 者 苏 轼 。 处 王 安 石 和 司 马 光 为 首 的新 旧两 党 文 的 身 之 争 , 又对 两派 都 不 完 全认 同 ,一 肚 子 的 不 合 时 宜 ” 仕 途 多 他 “ 而
彩 样式 ? 为 什 么说 中 国绘 画色 彩 的 最终 宿命 就是 这种 ”黑 白之
韵 ” ? 就 需 要 我 们 深 入 挖 掘 到 中 国古 代 水 墨 画 所 蕴 含 的哲 学 呢 这 基 础 以及 文 人 士 大夫 的 审美 意 向 。 水 墨 画 的 哲 学 基 础 较 为 复 杂 ,首 先 它 融 合 了 老 庄 “ ” 虚 、 “ ” “ ” 道 家本 体论 色 彩 观 即 虚 空 之 黑 白 , 庄 道 家 的本 体 空 、无 的 老
镂 金 ” 一 种 更 高 的美 的境 界 , 种 审 美 情 趣 的转 变 , 是 这 为水 墨 画 的发 展 做 好 了 充 分 的 准 备 ; 次 禅 宗 的 “ 青 翠 竹 尽 是 法 身 , 再 青 郁
郁 黄 花 无 非 般若 ” 强 调 不 执 著 于 翠 竹 黄 花 的 物 象 实 在 . 是 现 , 而 象 还 原 后 的 黑 白照 相 般 的 本 体 虚 空 。 这 种 禅 宗 色 彩 观 对 文 人 水 墨 画 有 着 至 深影 响 。禅 宗 有 多 深 , 有 多 美 , 墨 旨趣 即 有 多 深 诗 水
不 具 有 前 卫 性 。 因为 对 学 术 前 沿 问题 的探 索 并 不 是 其 关 注 的焦 点 问 题 , 更 关 注 于 都 市状 态 的研 究 , 者说 更 关 注 内容 。 它 或 综 上 所 诉 , 中 国水 墨 这 种 独 特 的 色 彩 样 式 正 是 文 人 们 主 观 意 向 的 一 种外 在 体 现 , 这种 色彩 样 式 蕴 含 了特 定 的人 文 内涵 。 文 人 画 家 既 要 区 别 于 宫 廷 画 家 富 丽 堂 皇 之 色 ,也 要 和 民间 画 工 艳 俗 活 泼 之 色拉 开 距 离 。 黑 白的 世界 中 , 们后 退 似 开 辟 的是 第 在 他 二 自然 , 干 净 自 由 的心 灵 世 界 , 谓 “ 团 团 中墨 团 团 , 黑 丛 是 所 黑 墨 中花叶宽。”石涛) ( 因此 , 墨 成 为 中 国 绘 画 的 正 宗 是 历 史 发 展 水 的 必 然 ,是 在 中 国 这 种 特 定 的 社 会 历 史 背 景 下 孕 育 出 的 独 特 的 色 彩样 式 。 它 的 出 现 , 展 , 大 乃 至 最 终 压 倒 青 绿 重 彩 而 成 为 发 壮
彩理论 . 其和谐 、 净 、 朗的色彩气质 和典雅 、 和、 重 纯 清 平 内敛 的 色 彩情 感 , 更是 在潜 意识 中影 响 着 古代 文人 士大 夫 的 思 想 。这 四 种 哲 学 观 相 互 交 融 、 透 , 中禅 宗 和 庄 子 道 家 互 成 一 脉 , 禅 渗 其 庄 之 境更 是 众 多 文 人 画所 追 求 之 最 高 境 界 。 这 种 水 墨 画 哲 学 基 础 的形 成 有 着 特 定 的历 史 原 因 和政 治 背 景 。 中唐 以后 , 着 国力 日渐 衰 弱 以及 后来 的朝 代更 迭 , 人 士 随 文 大 夫 阶层 的心 境 普 遍 消 沉 , 儒学 理想 破灭 之 痛 . 科 举 受 挫 之 有 有 伤 , 异 族 统 治 之 辱 . 使 科 举 成 功 而 优 仕 的 当 道 之 人 在 险 恶 有 即 的仕 途 上 亦 有 如 履 薄 冰 之 感 , 因此后期文人 士大夫多没有 了原 儒之
开 始 了数 百 年 的 发展 壮 大 。水 墨 画不 仅 取 代 了青 绿 山 水在 唐宋 时 期 的重 心 地 位 , 且 成 为 了 中 国古 代 绘 画 的 主 流 , 中 国 绘 画 而 使 走 向 以水 墨 为正 宗 ,形 成 了今 天人 们 对 于 中 国 画 的一 种普 遍 认 识 。可 以说 , 墨 取 代 青 绿 是 中 国 古 代 绘 画 发 展 的 最 终 宿 命 , 水 中 国 古代 文 人 之 所 以倾 心 于黑 白 墨韵 ,用 这 种 素 洁淡 雅 的 色 彩样 式 来描 绘 这 个 绚 丽多 彩 的世 界 ,是 其 主 观意 向性 的一 种 必 然 选 择 。那 么 , 为什 么 中 国古 代 文 人 士 大夫 要 选 择 用 这 种 ” 人 画 ” 文 色
・人文


诒 中国绘 画走 向水墨色彩的主观必然性
口 海 妙 甘 肃 政 法 学 院 艺 术 学 院
摘 要 : 国古代 水 墨 画兴 起 于唐 , 于 宋元 , 熟 于 明 清 , 历朝 历 代 都 涌现 出 了一 大批 水 墨 画 巨匠 。 墨 画 不仅 取 代 了青 绿 山 中 盛 成 在 水 水 在 唐 宋 时 期 的 重心 地 位 , 而且 成 为 了 中 国古 代 绘 画 的 主 流 , 中国绘 画走 向 以水 墨 为 正 宗 , 成 了今 天 人 们 对 于 中国 画 的 一 种普 遍 使 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