绽放的色彩背后——来自澳大利亚沙漠的绘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6
总第209期 2010 09 纸上展览 Exhibition on Paper
绽放的色彩背后
——来自澳大利亚沙漠的绘画
Behind the Blooming Colour: Painting from the Australian Desert
李蕴慧 Li Yunhui
赭红(石料研磨后加树胶)、亮白(石膏)、碳黑(碳)、 赭黄(石料研磨后加树胶),这几种澳大利亚最有代表性的 天然矿物颜料,以点的形式连接成线,闭合为圈,铺陈成面, 用独特的构图传递出南半球澳洲沙漠深处的独特气息,像一 阵从洪荒尽头刮来的长风,风静后,美如世界之初。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作为 2010 至 2011 年澳大利亚 文化年的活动项目,由中国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共同合作举办。展览分两个部分,一是 “帕潘亚绘画:来自澳大利亚沙漠”,其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 中部帕潘亚地区原住民的艺术作品,展现了沙漠艺术运动的 开端十年(1971 年—1981 年)的艺术成就;“宝歌——澳大 利亚当代原住民艺术”,展示了来自西北部沙漠宝歌丘地区 原住民的艺术风采。展览开展至今接待了大量的访问观众,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文化年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盛宴。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在哪里?画面背后隐藏 了什么谜团?这个听起来熟稔的南半球国家,忽然间似乎变 得神秘起来。
原住民的历史 澳大利亚主陆是世界第一大岛,同时也是全世界面积最
小、地势最平坦的大陆。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对澳大利亚原
住民的确切身份仍有争议,但他们确信,原住民在澳大利亚 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环境中已经生活了 5 万多年。在上一次冰 河世纪中,海平面急剧下降,远低于今天的高度。他们从东 南亚跋山涉水来到澳洲大陆。土著人的祖先们远渡重洋的迁 移之旅大概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1 万年。此时冰河世纪已经结 束,冰雪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从此,澳洲便与世界其他地 方遥遥向望了。
在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有多达一百万的原住民生 活在这片大陆的 300 个国邦或部落里,讲 250 种语言和 700 种方言。他们用木、石、骨、贝等制作简单的工具,靠打猎 和采集为生,同时也会进行一些贸易活动。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澳大利亚土著人进行了无数次 的探索之旅。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有证据表明,大约在公 元前 3 万年,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了整个澳大利 亚。
这些伟大的早期探索之旅在澳大利亚艺术和文化中被称 为“梦时代”。土著人认为,在这一时期,祖先的神灵游走 于四方,创造了天地万物。也正是在这个土著人历史上的重 要时期,各个族系占据了自己的领地,这段历史成为澳大利 亚各派土著艺术主要的创作主题。
澳洲大陆是欧洲探险家发现的最后一块大陆,1770 年 詹姆斯 · 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登陆波坦尼湾
纸上展览 Exhibition on Paper
总第209期 2010 09
57
1. 空中俯瞰帕潘亚 (Papunya),摄于 1981 年 J v s · 梅高(M e g a w)教授 拍摄 弗林德斯大学艺术博物馆收 藏
2. 正在创作中的《玉玛里》 1981 最右侧为主创人尤他尤他·坦 格拉(UtaUta Tjangala) 摄影:弗雷德 · 迈尔斯(Fred Myers)
(Botany Bay),他以乔治三世的名义宣布占有这块土地。当时, 英国的监狱已是人满为患,于是 1788 年跟随第一舰队抵达 悉尼的,还有六艘载满犯人的船只。 土著人岩石壁画中的小船、马车、牛羊等图案清楚地反 映了欧洲人的到来。然而遗憾的是,这两种文化之间鲜有积 极有利的接触和往来。对于原住民来说,他们的土地被剥夺, 外来人带来的病毒引起天花、风疹等各种疾病,定居者的牛 羊也毁掉了很多土著人传统的水洞,破坏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英政府虐杀土著人的“白澳政策”在二百年间使土著人口由 原来的三四十万锐减到四万。同任何其他被殖民的土地一样,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这一历史片段同样沾满了血泪。 直到 1967 年,澳大利亚政府最终承认土著人为完全公 民,他们享有同其他澳大利亚人同等的权利。土著人为获得 土地所有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也终于赢得了许多澳大利 亚白人的支持。20 世纪 80 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一系 列法律保护土著文化。在 20 世纪 90 年代,新法律得以颁布, 土著人的土地所有权最终得到了法律承认,他们可以继续享 有土地所有权。
“梦时代”与土地权证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包括岩石
壁画和雕刻、以地面为媒介的沙画和地面雕塑、树皮画、木 板画、武器和盾牌上的装饰、祭祀歌舞等等,但几乎所有的 艺术形式都与“梦时代”以及他们的土地有着无比紧密的联 系。
土著人相信祖先神灵在“梦时代”创造了世间万物,这 种信仰成为各种土著艺术和创作的核心,这些艺术反映了梦 时代所发生的一切。每个地区和族系都拥有自己的祖先神灵, 他们可以是动物、植物、岩石、树木,还能变身成其他一些 有生命或者没有生命的实体。根据土著人的信仰,在“梦时 代”,祖先神灵游走于四方,留下了纵横交错的足迹,在途中, 他们创造了万物,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川风貌。
“梦”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信仰,它让人相信,人的生前 死后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土著人口述他们的“历史”,代 代相传,从而保证了土著文化和社会的连续性。
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保护土著人的土著文化, 并设立聚居点保障他们的生活。位于中部沙漠西边的帕潘亚 就是这样的一个聚居区,政府用卡车把原住民转移到设有学 校和餐厅的生活区,为土著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定期供给,“但 是也要必须付出代价,那就是服从欧洲人的治理”。[1] 有一 部分土著人似乎并不愿接受政府的“良苦用心”,他们不久 便开始从聚居点慢慢向自己故土的方向迁移。
澳大利亚土著人对自己的土地有着极为深切的眷恋,那 是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紧密的纽带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帕 潘亚的绘画,这些作品在集体诉说着同一个词汇,那就是“土 地权证”,那些代表了这一时期艺术文化成就的巨幅作品尤 其体现出这一点。“对于西部沙漠而言,这些巨幅作品的意 义就是:土地权证。他们的祖先通过把自己的痕迹留在地貌、 水源、植物、昆虫和动物上来声称其所有权。”[2] 这对土著 人来讲具有神圣的意义,不管澳洲的官样文字如何改变土地 的归属权,这些土地以前是,今后也将一直是他们的国度。
帕潘亚绘画与西部沙漠运动 西部沙漠艺术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一群来自帕
潘亚土著人定居点的艺术家们创造的一种新型艺术,他们在 延续传统主题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在帆布上使用丙烯酸做颜 料进行创作,这种全新的绘画风格被称作“西部沙漠艺术”。 艺术家们进入了尝试颜料和画布属性的新阶段,画面也更为 宽松。
帕潘亚的画家将画作视为自己对其国度享有权利的证 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唤起土著人强烈的回归故土生活的 愿望,回迁声势越来越浩大,最终以平图琵人建立自己的社 区而达到顶峰。从这个意义讲,帕潘亚绘画作为先驱引领的 沙漠绘画运动充满激情地阐释了土地与土著社会的联系,对 澳大利亚主流文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从艺术角度而言,帕潘亚绘画是本土文化与欧洲审美共 同作用的产物,是文化撞击后迸发出的最为璀璨的艺术繁星。 这些绘画在过去二十年间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追捧,被认为 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
此次展出的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跨越 20 世纪 70
1
2
58
总第209期 2010 09 纸上展览 Exhibition on Paper
3.“人之‘梦’盾牌”,1972
作者:安娜塔利 · 塔卡马拉
(Anatjari Tjakamarra)
在这个盾牌中心部分的同心
圆表示充满水的岩洞,对角
斜线表示“亭噶里人”装饰
在去圣地路上的圣物,后来
圣物被偷窃。当小偷到达这
个神圣岩洞时,他感到了羞
耻,从而揭示了该地点名字
的字面意思,即“知耻地”。
木 板 颜 料 680×190×80 毫
3
米
年代到 80 年代,正是西部沙漠艺术兴起的第一个重要十年。 帕潘亚绘画最常使用几个基本颜色,赭红(石料研磨后
加树胶)、亮白(石膏)、赭黄(石料研磨后加树胶)、煤黑(碳), 后经过对色彩的试验,将不同颜色混合而产生创造性的色彩 效果,绘画达到极好的调和境界。这些色彩鲜艳明快,组合 在一起却十分稳重大方,得体不逾矩。这是因为土著的传统 绘画是地面画,画家在画布上最先涂上一层暗色的背景,赭 红或黑色,就像传统的皮肤或大地表面,然后勾勒图案轮廓, 并在图案周围添加大片密集的好像植物绒球的圆点,具有仪 式风格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画中包含的仪式环境和文化传统 产生强烈的共鸣。
帕潘亚绘画中使用很多具有特别意义的符号,不同符号 代表不同含义,但即使同一艺术家笔下的同一符号,也很可 能具有多种层面的含义和解释。比如“U”形符号,放在同 一幅作品中,有时它代表族里的年轻人,而同时处于另一个 位置的则代表男人,或者女人,而那边的则是老人。帕潘亚 土著绘画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它对画家解读的依赖性是极高 的。
这些作品讲述了土著部落神圣也很神秘的事物,如果 我们以为只要依赖出售作品的画家就可以了解作品的全貌那 就错了。他们也许会解释画面中的某些符号,但涉及作品深 处的文化传统,比如教导族内年轻人的禁忌之事(《玉玛里》 中所揭示的),他们对族外人避而不谈,那我们也便无从知 晓了。
对土著人而言,绘画作品从来都不是“艺术”作品,而 是他们对梦境的一种表达和再现,是他们与古代祖先的沟通 和对话,是一种敬意的表达和膜拜,它有着近乎宗教的神圣 意义,有些秘密当然也就不足为外人道了。这虽然也许构成
4
5
了帕潘亚绘画的一个局限,但却更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也 使得我们对这些作品多了一分敬意。
宝歌展,当代原住民艺术的载体 与其他几个展厅的沉稳色彩相比,宝歌展厅的作品要更
加鲜艳,着色更加大胆,构图也呈现出更加抽象的意境。这 批作品是 20 世纪 80 年代继帕潘亚绘画之后的起源于澳洲西 部沙漠的土著艺术运动,有些作品是 2003 年才新近购入的。 它从帕潘亚的绘画技法和表达方式中得到了突破和跃升。作 品表现的主题依然是传统的祖先神灵的故事,或是地貌特征 的描绘,它使用布面丙烯,配色特别鲜艳绚丽,活泼开放, 近乎热辣。如果将帕潘亚色彩比作土著艺术土壤中即将开放 的花蕾,那么宝歌绘画就如同绽放得毫无保留的艳丽芳华。 那些浓郁的化不开的颜色迎面扑来,传递着现代土著居民的 梦想和思想状态。作品透露出的当下性让身处现代都市的人 们感到赏心悦目,体会到一种热烈但却自在的舒服。
4.“老人之‘梦’”盾牌, 1972 作者:尤他尤他 · 坦格拉(Uta Uta Tjangala) 这个盾牌外面的图案讲述的 是“老人”的故事,和该艺 术 家 后 来 在 1981 年 的 大 型 《玉玛里》(Y u m a r i)布面绘 画一样,同属于“梦”故事。 木 板 颜 料 650×210×70 毫 米
5. 弯曲的蛇,1973 作者:克利福德 · 袋貂 · 塔 帕 塔 利(C l i f f o r d P o s s u m Tjapalitjarri) 这位艺术家擅于捕捉动物瞬 间的状态,活灵活现。蛇和 蜥蜴是他作品的主体,都是 神氏祖先。 木板颜料 705×400×150 毫 米
注释: [1] 约翰 · 肯恩(John Ken):《帕潘亚,
希望大家在欣赏作品鲜艳的色彩、和谐的构图的同时, 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来自原始梦境背后的故事,能够在靠近 画面细看用小木棍点出的图案时,观察到粘在上面的那些风 沙、种子甚至是艺术家拂掉的额上的头发。因为这都是构成 作品的细小组成部分。在这些色彩背后,才有故事,才是文化, 而任何一个有文化的民族都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认知的。
地方与时代》,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和中国美术馆,北京,2010,第 3 页。 [2] 维 维 恩 · 约 翰 逊 (Vivienne Johnson):《当帕潘亚绘画跻身艺术 的行列》,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中 国美术馆,北京,2010,第 28 页。
李蕴慧 中国美术馆
总第209期 2010 09 纸上展览 Exhibition on Paper
绽放的色彩背后
——来自澳大利亚沙漠的绘画
Behind the Blooming Colour: Painting from the Australian Desert
李蕴慧 Li Yunhui
赭红(石料研磨后加树胶)、亮白(石膏)、碳黑(碳)、 赭黄(石料研磨后加树胶),这几种澳大利亚最有代表性的 天然矿物颜料,以点的形式连接成线,闭合为圈,铺陈成面, 用独特的构图传递出南半球澳洲沙漠深处的独特气息,像一 阵从洪荒尽头刮来的长风,风静后,美如世界之初。
“澳大利亚土著艺术展”作为 2010 至 2011 年澳大利亚 文化年的活动项目,由中国美术馆、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 澳大利亚外交贸易部共同合作举办。展览分两个部分,一是 “帕潘亚绘画:来自澳大利亚沙漠”,其主要内容是澳大利亚 中部帕潘亚地区原住民的艺术作品,展现了沙漠艺术运动的 开端十年(1971 年—1981 年)的艺术成就;“宝歌——澳大 利亚当代原住民艺术”,展示了来自西北部沙漠宝歌丘地区 原住民的艺术风采。展览开展至今接待了大量的访问观众, 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文化年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盛宴。澳大利亚土著艺术为 什么会有这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在哪里?画面背后隐藏 了什么谜团?这个听起来熟稔的南半球国家,忽然间似乎变 得神秘起来。
原住民的历史 澳大利亚主陆是世界第一大岛,同时也是全世界面积最
小、地势最平坦的大陆。到现在为止,学术界对澳大利亚原
住民的确切身份仍有争议,但他们确信,原住民在澳大利亚 富有挑战性的自然环境中已经生活了 5 万多年。在上一次冰 河世纪中,海平面急剧下降,远低于今天的高度。他们从东 南亚跋山涉水来到澳洲大陆。土著人的祖先们远渡重洋的迁 移之旅大概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1 万年。此时冰河世纪已经结 束,冰雪消融导致海平面上升,从此,澳洲便与世界其他地 方遥遥向望了。
在欧洲人踏上这片土地之前,有多达一百万的原住民生 活在这片大陆的 300 个国邦或部落里,讲 250 种语言和 700 种方言。他们用木、石、骨、贝等制作简单的工具,靠打猎 和采集为生,同时也会进行一些贸易活动。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澳大利亚土著人进行了无数次 的探索之旅。这个过程虽然缓慢,但有证据表明,大约在公 元前 3 万年,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了整个澳大利 亚。
这些伟大的早期探索之旅在澳大利亚艺术和文化中被称 为“梦时代”。土著人认为,在这一时期,祖先的神灵游走 于四方,创造了天地万物。也正是在这个土著人历史上的重 要时期,各个族系占据了自己的领地,这段历史成为澳大利 亚各派土著艺术主要的创作主题。
澳洲大陆是欧洲探险家发现的最后一块大陆,1770 年 詹姆斯 · 库克船长(Captain James Cook)登陆波坦尼湾
纸上展览 Exhibition on Paper
总第209期 2010 09
57
1. 空中俯瞰帕潘亚 (Papunya),摄于 1981 年 J v s · 梅高(M e g a w)教授 拍摄 弗林德斯大学艺术博物馆收 藏
2. 正在创作中的《玉玛里》 1981 最右侧为主创人尤他尤他·坦 格拉(UtaUta Tjangala) 摄影:弗雷德 · 迈尔斯(Fred Myers)
(Botany Bay),他以乔治三世的名义宣布占有这块土地。当时, 英国的监狱已是人满为患,于是 1788 年跟随第一舰队抵达 悉尼的,还有六艘载满犯人的船只。 土著人岩石壁画中的小船、马车、牛羊等图案清楚地反 映了欧洲人的到来。然而遗憾的是,这两种文化之间鲜有积 极有利的接触和往来。对于原住民来说,他们的土地被剥夺, 外来人带来的病毒引起天花、风疹等各种疾病,定居者的牛 羊也毁掉了很多土著人传统的水洞,破坏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英政府虐杀土著人的“白澳政策”在二百年间使土著人口由 原来的三四十万锐减到四万。同任何其他被殖民的土地一样, 澳大利亚土著人的这一历史片段同样沾满了血泪。 直到 1967 年,澳大利亚政府最终承认土著人为完全公 民,他们享有同其他澳大利亚人同等的权利。土著人为获得 土地所有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也终于赢得了许多澳大利 亚白人的支持。20 世纪 80 年代,澳大利亚政府颁布了一系 列法律保护土著文化。在 20 世纪 90 年代,新法律得以颁布, 土著人的土地所有权最终得到了法律承认,他们可以继续享 有土地所有权。
“梦时代”与土地权证 澳大利亚土著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包括岩石
壁画和雕刻、以地面为媒介的沙画和地面雕塑、树皮画、木 板画、武器和盾牌上的装饰、祭祀歌舞等等,但几乎所有的 艺术形式都与“梦时代”以及他们的土地有着无比紧密的联 系。
土著人相信祖先神灵在“梦时代”创造了世间万物,这 种信仰成为各种土著艺术和创作的核心,这些艺术反映了梦 时代所发生的一切。每个地区和族系都拥有自己的祖先神灵, 他们可以是动物、植物、岩石、树木,还能变身成其他一些 有生命或者没有生命的实体。根据土著人的信仰,在“梦时 代”,祖先神灵游走于四方,留下了纵横交错的足迹,在途中, 他们创造了万物,塑造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川风貌。
“梦”实际上已成为一种信仰,它让人相信,人的生前 死后是永远结合在一起的,土著人口述他们的“历史”,代 代相传,从而保证了土著文化和社会的连续性。
澳大利亚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保护土著人的土著文化, 并设立聚居点保障他们的生活。位于中部沙漠西边的帕潘亚 就是这样的一个聚居区,政府用卡车把原住民转移到设有学 校和餐厅的生活区,为土著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定期供给,“但 是也要必须付出代价,那就是服从欧洲人的治理”。[1] 有一 部分土著人似乎并不愿接受政府的“良苦用心”,他们不久 便开始从聚居点慢慢向自己故土的方向迁移。
澳大利亚土著人对自己的土地有着极为深切的眷恋,那 是一种近乎宗教信仰的紧密的纽带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帕 潘亚的绘画,这些作品在集体诉说着同一个词汇,那就是“土 地权证”,那些代表了这一时期艺术文化成就的巨幅作品尤 其体现出这一点。“对于西部沙漠而言,这些巨幅作品的意 义就是:土地权证。他们的祖先通过把自己的痕迹留在地貌、 水源、植物、昆虫和动物上来声称其所有权。”[2] 这对土著 人来讲具有神圣的意义,不管澳洲的官样文字如何改变土地 的归属权,这些土地以前是,今后也将一直是他们的国度。
帕潘亚绘画与西部沙漠运动 西部沙漠艺术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是一群来自帕
潘亚土著人定居点的艺术家们创造的一种新型艺术,他们在 延续传统主题的基础上,首次尝试在帆布上使用丙烯酸做颜 料进行创作,这种全新的绘画风格被称作“西部沙漠艺术”。 艺术家们进入了尝试颜料和画布属性的新阶段,画面也更为 宽松。
帕潘亚的画家将画作视为自己对其国度享有权利的证 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唤起土著人强烈的回归故土生活的 愿望,回迁声势越来越浩大,最终以平图琵人建立自己的社 区而达到顶峰。从这个意义讲,帕潘亚绘画作为先驱引领的 沙漠绘画运动充满激情地阐释了土地与土著社会的联系,对 澳大利亚主流文化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从艺术角度而言,帕潘亚绘画是本土文化与欧洲审美共 同作用的产物,是文化撞击后迸发出的最为璀璨的艺术繁星。 这些绘画在过去二十年间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追捧,被认为 是澳大利亚最重要的文化成就之一。
此次展出的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的藏品跨越 20 世纪 70
1
2
58
总第209期 2010 09 纸上展览 Exhibition on Paper
3.“人之‘梦’盾牌”,1972
作者:安娜塔利 · 塔卡马拉
(Anatjari Tjakamarra)
在这个盾牌中心部分的同心
圆表示充满水的岩洞,对角
斜线表示“亭噶里人”装饰
在去圣地路上的圣物,后来
圣物被偷窃。当小偷到达这
个神圣岩洞时,他感到了羞
耻,从而揭示了该地点名字
的字面意思,即“知耻地”。
木 板 颜 料 680×190×80 毫
3
米
年代到 80 年代,正是西部沙漠艺术兴起的第一个重要十年。 帕潘亚绘画最常使用几个基本颜色,赭红(石料研磨后
加树胶)、亮白(石膏)、赭黄(石料研磨后加树胶)、煤黑(碳), 后经过对色彩的试验,将不同颜色混合而产生创造性的色彩 效果,绘画达到极好的调和境界。这些色彩鲜艳明快,组合 在一起却十分稳重大方,得体不逾矩。这是因为土著的传统 绘画是地面画,画家在画布上最先涂上一层暗色的背景,赭 红或黑色,就像传统的皮肤或大地表面,然后勾勒图案轮廓, 并在图案周围添加大片密集的好像植物绒球的圆点,具有仪 式风格的特点。这些特点与画中包含的仪式环境和文化传统 产生强烈的共鸣。
帕潘亚绘画中使用很多具有特别意义的符号,不同符号 代表不同含义,但即使同一艺术家笔下的同一符号,也很可 能具有多种层面的含义和解释。比如“U”形符号,放在同 一幅作品中,有时它代表族里的年轻人,而同时处于另一个 位置的则代表男人,或者女人,而那边的则是老人。帕潘亚 土著绘画的这一特性就决定了它对画家解读的依赖性是极高 的。
这些作品讲述了土著部落神圣也很神秘的事物,如果 我们以为只要依赖出售作品的画家就可以了解作品的全貌那 就错了。他们也许会解释画面中的某些符号,但涉及作品深 处的文化传统,比如教导族内年轻人的禁忌之事(《玉玛里》 中所揭示的),他们对族外人避而不谈,那我们也便无从知 晓了。
对土著人而言,绘画作品从来都不是“艺术”作品,而 是他们对梦境的一种表达和再现,是他们与古代祖先的沟通 和对话,是一种敬意的表达和膜拜,它有着近乎宗教的神圣 意义,有些秘密当然也就不足为外人道了。这虽然也许构成
4
5
了帕潘亚绘画的一个局限,但却更增添了某种神秘色彩,也 使得我们对这些作品多了一分敬意。
宝歌展,当代原住民艺术的载体 与其他几个展厅的沉稳色彩相比,宝歌展厅的作品要更
加鲜艳,着色更加大胆,构图也呈现出更加抽象的意境。这 批作品是 20 世纪 80 年代继帕潘亚绘画之后的起源于澳洲西 部沙漠的土著艺术运动,有些作品是 2003 年才新近购入的。 它从帕潘亚的绘画技法和表达方式中得到了突破和跃升。作 品表现的主题依然是传统的祖先神灵的故事,或是地貌特征 的描绘,它使用布面丙烯,配色特别鲜艳绚丽,活泼开放, 近乎热辣。如果将帕潘亚色彩比作土著艺术土壤中即将开放 的花蕾,那么宝歌绘画就如同绽放得毫无保留的艳丽芳华。 那些浓郁的化不开的颜色迎面扑来,传递着现代土著居民的 梦想和思想状态。作品透露出的当下性让身处现代都市的人 们感到赏心悦目,体会到一种热烈但却自在的舒服。
4.“老人之‘梦’”盾牌, 1972 作者:尤他尤他 · 坦格拉(Uta Uta Tjangala) 这个盾牌外面的图案讲述的 是“老人”的故事,和该艺 术 家 后 来 在 1981 年 的 大 型 《玉玛里》(Y u m a r i)布面绘 画一样,同属于“梦”故事。 木 板 颜 料 650×210×70 毫 米
5. 弯曲的蛇,1973 作者:克利福德 · 袋貂 · 塔 帕 塔 利(C l i f f o r d P o s s u m Tjapalitjarri) 这位艺术家擅于捕捉动物瞬 间的状态,活灵活现。蛇和 蜥蜴是他作品的主体,都是 神氏祖先。 木板颜料 705×400×150 毫 米
注释: [1] 约翰 · 肯恩(John Ken):《帕潘亚,
希望大家在欣赏作品鲜艳的色彩、和谐的构图的同时, 能够更多地了解这些来自原始梦境背后的故事,能够在靠近 画面细看用小木棍点出的图案时,观察到粘在上面的那些风 沙、种子甚至是艺术家拂掉的额上的头发。因为这都是构成 作品的细小组成部分。在这些色彩背后,才有故事,才是文化, 而任何一个有文化的民族都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认知的。
地方与时代》,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 和中国美术馆,北京,2010,第 3 页。 [2] 维 维 恩 · 约 翰 逊 (Vivienne Johnson):《当帕潘亚绘画跻身艺术 的行列》,澳大利亚国家博物馆和中 国美术馆,北京,2010,第 28 页。
李蕴慧 中国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