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肌生物能量代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医药卫生2011年第27卷第5期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脏疾患的终末状态。大量研究发现,正常心肌和心力衰竭(HF)心肌的能量代谢的特点有所不同,研究发现调节心肌能量代谢有望成为治疗心衰的一种新策略[1]。本文对正常心肌的能量代谢,心衰时能量代谢的变化、能量调节,心衰的评估以及临床应用的相关进展做一综述。
1正常心脏能量代谢
每天,人的心脏搏动约10万次,将8000L左右的血液泵到全身各处,同时消耗35kg ATP。为发挥其正常功能,它通过能量代谢将储存在脂肪酸或葡萄糖中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
正常情况下,心脏维持收缩功能和基础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酸(60%~90%)和碳水化合物(10%~40%)[2]氧化代谢产生的ATP提供。其能量代谢过程主要包括3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底物的利用过程。心肌细胞从血液中摄取脂肪酸、葡萄糖等底物进行B-氧化和糖酵解产生乙酰辅酶A(CoA)。后者参与三羧酸循环生成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和二氧化碳(CO2)。第二个环节是氧化-磷酸化过程。即线粒体呼吸链产生能量的过程。该机制下呼吸链复合物I~Ⅳ将NADH的电子传递给氧,在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了质子(UH+)、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水的电化学梯度。这个梯度驱动F1-F0ATP 合酶磷酸化二磷酸腺苷(ADP)生成三磷酸腺苷(ATP)。后者是心脏所有耗能反应的直接能量来源。第三环节则是ATP的转移和利用。ATP通过肌酸激酶能量往返机制,被转移给肌纤维ATP酶以及其它耗能反应,如细胞膜和肌浆网上的离子泵,为它们提供能量来源[3]。
2HF时的能量代谢
HF时的主要病理生理的改变是心肌的重构和心肌纤维化。心肌重构是由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导致心肌重量、心室容量的增加和心室形态的改变。心室重构使单位重量的心肌毛细血管数目减少,氧的弥散间距增大,故心肌缺氧。另外,衰竭心肌中ATP酶的活性约降低20%~30%。ATP酶活性的降低使心肌能量利用发生障碍,因而心肌收缩性减弱。此外,HF 时磷酸化作用减弱,使与细胞收缩功能相关的ATP利用活性降低。HF还可以减少由线粒体进入肌纤维肌酸激酶系统的ATP 量,削弱线粒体的氧化能力,从而降低了部分电子转运链的活性[4]。而电子转运链的缺损与电子链水平的氧化代谢相一致,这些均表明HF时心肌产生ATP减少以及心脏收缩功能受到抑制。心肌重构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心肌细胞坏死和凋亡。细胞死亡导致心肌纤维化,加重重构。因此,心肌能量代谢障碍不仅是HF早期收缩力降低的机制之一,也是以后心肌纤维化,心肌细胞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可从3个方面理解HF时的能量代谢。
2.1底物的利用:HF时,由于底物摄取和/或氧化减少,底物的利用可能对心功能造成限制。这也可能是脂肪酸和葡萄糖对ATP合成的贡献发生了改变的结果。研究显示,脂肪酸利用在早期HF时没有改变或轻度增加,但在严重HF时明显下降,葡萄糖利用率则显著提高[5]。另外,HF过程中,氨基酸的摄入和利用显著增加,在提供能量、调节葡萄糖代谢中酶的活性、增加心肌收缩力,减少自由基损伤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临床引用价值[6]。
2.2氧化磷酸化:HF时心肌线粒体形态和功能均发生显著改变。线粒体形态异常、数量减少或者增多而体积变小[2]。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耗氧量降低、酶活性异常、氧化呼吸功能减退等[7]。另外,还发现HF时心肌电子传递链复合体和ATP合酶的活性降低[8],磷酸受体ADP、磷酸腺苷(AMP)和肌酸的氧化磷酸化调节能力受损[9]。HF时线粒体功能障碍还表现在线粒体(mtDNA)突变率增加。据报道,HF患者心肌细胞中存在着mtD-NA4667bp等碱基片段缺失的增加[10]。各种入编基因逐渐累积,均可导致衰竭心肌的氧耗和能量生成显著降低。
2.3高能磷酸盐代谢:ATP转移和利用受损后,平均ATP浓度下降、肌酸激酶转移ATP能力降低导致线粒体转移给肌纤维的高能磷酸键不足或游离ADP浓度增加。当心肌ATP下降不超过30%~40%时,只要不是在HF晚期其仍能维持正常[11]。因为这时ATP平均水平远远大于耗能反应如肌动蛋白-ATP酶所需量,所以衰竭心脏的收缩功能不会受限。然而,因为肌酸转运体功能下调[11],磷酸肌酸和肌酸总含量在早期阶段则以较大幅度下降,使ATP代谢发生紊乱。研究表明,磷酸肌酸的降低是压力超负荷时心功能障碍的直接原因[12]。
心衰时肌酸激酶系统也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线粒体肌酸激酶的活性可能降至正常的20%而肌纤维中肌酸激酶的活性较正常下降50%。高能磷酸化合物的丢失和肌酸激酶活性的丧失导致ATP转运显著下降[13],致转运给肌纤维能量下降达71%。研究表明,肌酸激酶活性的减弱可使HF心肌能量产生、储备和利用的能力均衰退,并减弱心肌的收缩能力[14]。
2.4心肌能量代谢的评估:多数关于人HF时能量学紊乱的研究是以31磷-磁共振(31P-MR)波谱成像为基础的。运用该方法可以计算磷酸肌酸(PCr):ATP值,它是描述心脏能量状态可靠的参数。HF时PCr:ATP比值下降,且它们与NYHA心功能分级和收缩、舒张功能指数具有相关性。也有研究证实:Tei指数反映整体心脏功能,较单一反映收缩功能或舒张功能的LVEF和E/A值更敏感、准确[15];B型利钠肽[16]也是CHF诊断、指导治疗、判断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CRP也有可能作为临床观察心衰严重程度的客观指标之一。
3干预能量代谢的策略
心肌能力代谢治疗是指药物在不改变心率、血压和冠脉血流的前提下,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使心肌细胞获得更多的能量物质,来满足保存细胞完整性,实现其生理功能需要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原有治疗的补充和完善。
第一种有前景的战略就是调节底物利用。研究显示使用脂肪酸氧化的不完全性抑制剂或肉毒碱棕榈碱转移酶1抑制剂,直接调控底物利用是有可行性的[17]。它们通过不完全性抑制脂
慢性心力衰竭与心肌生物能量代谢
范晓霞1,柳茵2,刘维军2,李琳2,李俊青3
(1.青海大学医学院2008级研究生班,青海西宁810000;2.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青海西宁810000;3.民勤县人民医院,甘肃民勤733300)
文章编号:1009-5519(2011)05-0713-02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
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