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洁等(2001)研究表明,本科新生的总体幸福感明显高 于三年级学生。
不同的研究者均得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或部分存在 年级差异的结论,但是具体存在何种年级差异则有争议。
13
4.2 社会支持因素
• 孔风(2012)、严标宾(2006)研究发现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生活满 意度以及积极情感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显著负相关。随着社会支 持的增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随着增加(吴丹伟, 刘红艳, 2005)。辛 自强和池丽萍(2001)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快乐有很强的预测作 用,而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报告人:牛 羊 2015-01-06 1
主要内容
主观幸福感的界定及测量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研究现状及展望
2
一、主观幸福感的界定
主观幸福感( SWB)指评价者 根据自定的标准对 其生活质量的整体 性评估。SWB是 一种主观的、整体 的概念,同时也是 一个相对稳定的值 ,是衡量个人生活 质量的重要综合性 心理指标。
• 全宏艳和周婧诗(2009)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除开放性外,外向性、 宜人性、谨慎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均存在显著相关。外向性性格 者活泼,善于与人沟通,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经历较多的积 极事情,故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也就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 学者安芹(2005)通过测量研究得出外向性对快乐存在显著性的影响, 而神经质者常处于压抑,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下,因体验较多 的消极情绪从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 姚小燕(2013)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与总体幸福感呈负相关。
姜峰和郭燕峰(2010)的研究认为热恋中的大学生性别之间的总体幸福
感没有差异,不同恋爱阶段的大学生总体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恋爱
质量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14
4.3 其他因素
环境的情况、天气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 Welsch (2006) 的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空气污染之间 有明显的负相关。 陈作松,季浏(2006)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学生比锻炼不足的 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更加强烈,这一差异表现在两者之间的 情感成份和特殊生活满意感上;身体锻炼不仅可以直接对 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而且可以通过身体自尊,人际 关系、人格等中介变量对学生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严标宾、郑雪和邱林(2003)研究发现,生活事件的好坏对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都没有明显的影响,推测我国大学生对 于幸福感更多的是采取“未来取向”而非“过去取向”的 乐观态度。
目标取向论、 社会比较论
文化常模理论、 文化目标理论、 人格-文化交互 理论
文化差异论
稳定论
认知比较论
应对方式论
其他 自我决定论、活动幸福论、幸与不 幸相连论等
社会联想论、人 格特质论
9
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
人格特征
社会支持 其他因素
自尊 归因方式
应对方式
10
4.1 人口统计学变量
19
六、研究展望
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有待扩展 研究方法有待改进和创新 重视主观幸福感培养的研究
郑日昌(2004)、陈丽娜(2004)的研究表明,中国大 学生的自尊和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 • 自尊作为一个重要预测变量,在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之 间起到中介作用(胡金凤,孙配贞,郑雪,何资桥, 2012) • 大学生自尊在家庭居所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大学 生显著高于农村的大学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家庭居所 上存在显著差异,城市高于农村。独生子女的幸福感低于 非独生子女,自尊水平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徐含笑, 2010) • 近期对师范大学生的研究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幸福感 与内隐自尊显著相关,这说明内隐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其 主观幸福感也比较高(沈杰, 2010)。
• 从总体看,这五种量表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施测时均具有较好的信度 与效度(姜永杰, 2007),其中 Campbell 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 和 Diener 等人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使用率较高。
6
2 我国心理学者编制的量表
• (1)段建华(1996)对 Fazio 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了修订并初 步应用于大学生群体进行研究。
• ( 4) Kamman & Flett 在 1983 年编制的情感量表,是以被试近期 内体验到的积极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平衡为基础,测查其主观幸福感。
• ( 5) Ed Diener 等人在 1995 年编制的《国际大学调查问卷》,内 容包括: 个人基本资料、年龄、性别等; 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积极 情感; 消极情感; 外在准则; 自我体验。
主观幸福感测量评估主要以自陈问卷测量法为主,结 合其他评估技术,逐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把 握,形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结构框架,并从社会、人格以 及其他相关因素间的交互关系来研究与评估、测量主观幸 福感(张艳红, 胡修银, 2009)。
8
三、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定值理论、动态平 衡理论、适应理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异性的朋友支持、母亲的支持和老师的支持都对主观幸福感、生活满 意度、情感指数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而同性朋友的支持只对情感指 数预测作用显著,父亲的支持则没有起到预测作用。对于大学生来说, 异性的朋友支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最大,其次为老师支持和母亲支 持 (吴丹伟,刘红艳,2005)。
• 孤独在预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时具有中介效应,自尊在预测社会 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时有中介效应。社会支持———自尊—孤独—— —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是显著的, 表明这些变量间存在更为复杂的关 系 (孔风,王庭照等,2012)。
积极情感 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
情感 成分
认知 成分

3
2、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1)主观性,以评价者自定的标准而非他人 标准来评估;
(2)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 应和生活满意度,它是一个相对稳定的 值;
(3)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 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 (4)吉楠和李幼穗(2006)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在该 量表中,除了包含大多数研究认同的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维度 外,还增加了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成分,包含自我满意、家庭满 意、消极情绪、积极情绪、精力、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和人际关系 8 个维度。
• (5)姜峰(2009)编制了《大学生幸福感量表》,由积极情感、消极 情感、虚拟情感、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家庭满意度、职业规划 压力和爱情满意度等 8 个因素构成。
二、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1 常用的国外学者编制的量表
• ( 1) Andrews & Withey 在 1976 年编制的人脸量表,是一种单 项目评定的非文字型量表。
• ( 2) Campbell 在 1976 年编制的《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 情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两个问卷。
• ( 3) 美国国立统计中心的 Fazio 在 1977 年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 该量表由 6 个分量表组成,分别评价构成主观幸福感的 6 个因子: 对 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 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 焦虑) 。
7
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测量得分会随着所使用量表、 时间坐标、项目顺序、及当时被试心境和其他一些变量的 变化而变化(Schwar N, Strack F, 1991)。
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测量已从简单的描述转向对主观幸 福感的解释,测量的方法也趋于多元化,有应用经验样本 测量法,还有测量微笑的多少及应用一些生理指标等。各 领域测量指标趋于整合,生活质量指标,心理健康指标, 慢慢地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综合考虑。
• 叶晓云(2010)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开放性与消极情感存 在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相关均不显著。宜人性与生 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负相关。 即宜人性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严谨性与积极情感存在显著正相关, 与消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均不显著。
16
4.5 自尊因素
及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男生。 (3)李景华(2000)、何瑛(2000)、胡洁(2002)、严标宾(2003)
的研究都表明,男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对幸福感的性别差异研究更应该关注存在什么样的性别差异而不是有没有
性别差异。
专业因素
(1)李靖和赵郁金(2000)、陈静和杨宏飞(2003)的研究表明,文科、 理科大学生之间幸福感指数无显著差异。 (2)景淑华和张积家(1997)的研究表明,数学专业学生与中文专业学生 的总体幸福感分数差异显著,表现为数学专业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高。何瑛 (2000)的研究表明,文科大学生总体幸福感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对 主观幸福感影响最显著的六个学科的排序依次为:艺术科—文科—农 科—工科—理科—医科。
• 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专业、种族、 经济状况、教育程度、城乡差异等)是影 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一个客观因素,但 它对解释主观幸福感变化的贡献很小,并 且相关研究结论存在争议。
11
性别因素
(1)李靖和赵郁金(2000)研究表明,男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 (2)严标宾(2003)、陈静和杨宏飞(2003)研究表明女生的主观幸福感
18
六、研究现状
西方研究经过从外部影响至内部决定的过程, • 比较描述时期 • 理论形成时期 • 测量发展时期
我国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晚于 西方国家大约 30 年,3 个主要的阶段: • 第 1 阶段:起始期; • 第 2 阶段:开始建构理论模型; • 第 3 阶段:迅猛发展,主要代表有郑雪和邢军。
4
3、幸福感的分类
主观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
社会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人们根据内在的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是人们对生 活的满意度及其各个方面的全面评价,并由此而产生积极性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 态(Diener,Suh & Lucas, et al, 1999 )。 心理幸福感主要指人心理机能的良好状态,是不以自己主观意志转移的自我完善、 自我实现、自我成就,是自我潜能的完美实现(Keyes,1995)。 社会幸福感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的关系质量,以及对其生活 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Keyes,1998)。 三者在概念上相互独立,个体体验上相互分离,但在理论结构上相互关联(陈5浩
15
4.4人格因素
• 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Diener,1984)。
• 陈灿锐、高艳红和申荷永(2012)的研究表明外倾性人格的个体表现为 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幸福感与神经质表现为负相关,与精神质表现为 微弱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内外倾人格特质的关系受年龄阶段因素的 调节作用。
12
经济因素
陈静、杨宏飞(2003)的研究表明,非特困大学生比 特困大学生生活满意感高。严标宾(2002)研究表明, 经济状况与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有 显著性。但是严标宾(2003)研究却又表明,不同家 庭收入的被试在主观幸福感上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年级因素
李景华(2000)研究表明,一二年级大学生的主观幸福 感存在显著性差异,二年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更高。 何瑛(2000)研究表明,一、二、三年级大学生总体幸福 感呈下降趋势,到四年级略有上升。
17
4.6 归因方式
余鹏、宿淑华和李丽(2005)研究表明归因方式对大学生主 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当大学生把负性事件归因于外在的、 局部的和不可控的原因,要比把失败归因于内在的、整体 的和可控的因素的个体要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4.7 应对方式
佟月华(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应对有助于提高主观 幸福感,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会降低主观幸福感。
• (2)严标宾和郑雪(2006)根据《国际大学调查问卷》修订了主观幸 福感量表并对大学生进行了测量研究。该量表包括总体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四个分量表。
• (3)姜永杰和杨冶良(2008)编制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卷》,包 含 8 个因子: 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学习生活评价、择业就业感、恋 情情感、自我评价、人际交往感、学业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