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结构理论案例-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正文
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比较分析
摘要: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分别以德国和美国为典型代表。从金融功能的研究视角,这两种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各有利弊,难以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通过具体比较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差异,可以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本案例分别简述德国和美国的金融结构历史演进,详细列示两国金融中介的结构数据,在此基础上比较德美两国金融结构在公司治理、企业融资、风险分担、信息处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从金融发展理论看,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这两种结构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关键看当时经济发展的水平。
关键词:银行主导型;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金融功能;金融发展
0引言
金融结构,是指一国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之和,包含了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在总量上的关系、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各种金融工具中的分布、以及金融机构持有或发行的金融资产所占比例来表示的金融资产与负债总额在金融机构和非金融经济单位中的分布以及金融资产与负债在各个经济部门的地位等。按照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的表述,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了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是金融结构的两大基本范式。本案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德国和美国进行比较分析,加深对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直观认识。
1德国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
1.1德国金融结构历史演进
德国的银行按照从事的业务种类,分为全能银行和专业银行。由于德国实行混业经营政策,故全能银行除可以从事典型的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电子银行业务等外,还可以经营有价证券、客户理财以及保险等业务。
1.1.1 19世纪中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综合银行制度
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很多国家开始大力发展贸易,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断向外扩张,相对其他国家,德国的经济一蹶不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金融业的发展非常缓慢。进入19世纪后,还出现了主要经营区域性业务的地方银行。就金融行业来看,德国第一个外汇交易所在法兰克福成立,而银行业与产业资本逐渐融合在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银行逐渐支配了证券市场,实现了银行交易所化。在19世纪初,德国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都是家族式的私人银行。在工业化初期,德国既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又缺乏必需的
证券交易机制来为工业化融通资金,因此,德国必须依赖强大的银行体系来为工业化筹措资金。这一时期德国的银行存、贷业务和企业的创业业务是银行的主要两大业务。19世纪中叶是合作银行和储蓄银行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到了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抵押银行,股份制银行也经历了快速发展进程。在此后几十年,德国银行业成为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银行业在经历了一个过热的成立阶段后,1873年进入一个盘整阶段。德国银行也开始进入联合与集中的过程。进入20世纪后,德国工业的迅速集中引起了银行业的急剧集中。德国银行业的集中主要通过合并和参与两种途径来实现。最后形成少数大银行不仅拥有众多的分支机构,而且还支配了大部分的银行资本,垄断了全国绝大部分银行业务。
1.1.2二战后德国金融体系重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的经济遭受了巨大的冲击,经济水平大大下滑,通货膨胀率上升,失业率剧增,整个金融体系百废待兴,各个行业遭受了巨大的影响与冲击。金融制度演进大幅度倒退,马克狂贬、信用体系接近崩溃。1957年颁布《联邦银行法》后,州级中央银行和原西柏林中央银行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银行,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联邦——州两级的中央银行体系,进而使币值稳定成为德国金融制度演进中的一大特色。银行和企业都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双方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密切。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金融制度演进步人“自主”阶段,同时政府进一步完善其经济政策体系。全能金融是德国自1983年以来,在以全能银行为传统特色的基础上逐渐兴起和正在形成的一种新金融体制,它是德国全能银行业与保险业在产品功能与机构服务方面的交叉融合。两德统一后,为了使原有东部的银行体制能是应市场经济原则的要求,联邦银行对东部银行进行了改组,打破了东部银行在业务商的严格的分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全能银行制度”(即混业经营制度)。
1.1.3现代的德国金融制度
时至今日,德国金融制度仍然是一种以全能银行体系为主导的制度。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德国中小银行纷纷合并,大银行日益国际化以增强自身实力。德国金融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期以来一直坚持混业经营制度。
1.2德国金融中介结构数据
1.2.1德国的金融中介机构数量
1995年-2009年这段时期,德国银行的数量有所减少,但到2009年仍然1700多家,与其他金融中介相比,在数量上具有绝对优势,如图1所示。
图1德国金融中介数量(资料来源:OECD)
1.2.2德国银行数量及其资产数量
按照银行的所有制结构,德国银行分为私营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合作银行。私营商业银行的数量很少,只占银行数量的10%左右,但其资产数量最多;合作银行拥有的独立机构数目最多,2009年有1000多家,但其资产数量很少,只占银行资产数量的10%左右;储蓄银行的数量和资产规模介于私营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之间。三种不同类型的银行的数量及资产情况如图2及图3 所示。
图2 德国银行数量(资料来源:OECD)
图3 德国银行资产数量(百万欧元)(资料来源:OECD)
1.2.3德国主要国金融中介资产占GDP的比重
2004年-2009年这段时期,德国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30%以上,远远超过共同基金、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如图4所示。
图4 德国金融中介资产占GDP的比重(%)(资料来源:世界银行)
2美国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
2.1美国金融结构历史演进
美国作为市场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拥有规模庞大、功能完备的金融体系。美国金融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自然构造和人为构造相互交替、相互适应、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国金融体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中枢和社会经济的调节器,在美国经济运行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金融系统每年直接创造的产值占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
美国金融机构根据传统的业务分工,可划分为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其中银行性金融机构包括联邦储备银行系统、商业银行和政府专业信贷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首要任务是为美国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金融政策,根据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承担发行货币、代理国库及对商业银行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能。美国商业银行实行双轨注册制度,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都有权分别接受银行注册登记,因此美国商业银行包括国民银行和州立银行两大体系。
美国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数量众多,由于美国金融体制曾经实行的单一银行制度,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呈现地方化、分散化和多样化的特征。美国有两万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信用联合社、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与灾害保险公司、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养老基金、货币市场互助基金、共同基金、对冲基金、资产管理公司等。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种类繁多,但可大致分为存款类机构、保险和养老机构、投资性金融机构三大类。其中以美国的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为代表的存款类机构是吸收储蓄的主要渠道,以人寿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为代表的保险和养老机构是政府福利计划的重要金融机构,以共同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投资性金融机构是投资者进行多样化投资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