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的转变,分散种植向集中建基地的转变,粗放经营向“公司加农户”的发展模式转变,特别是自2006年实施“东桑西移”以来,蚕桑产业,凭借国家政策机遇,发展热潮堪称“空前”。
诚然,发展高潮的到来,让人欢欣鼓舞,但是,近几年随着生丝价格波动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这一产业发展出现很多弊端,下面围绕这一话题进行简要分析。
标签:桑蚕;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1 蚕桑生产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1 经营区域散布、效益不高
据调查结果的分析说明:80-90年代是养蚕的高峰时期,在所有的农户中养蚕的就占有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的比重,步入低谷时期的3年内,养蚕的农户缩减至百分之二十九。
在分布方面来看,养蚕地分布很广,不过,乡村间养蚕的技术、条件与规模差别非常大,同时拥有着传统与科学养殖、立体与粗放经营。
现在,养蚕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经营地区分散、效益不高,不能激发人们养蚕的积极性。
假如是采用的集约、规模化,仍然会有很宽广的平台,要做到这点就必须有国家的土地流转的政策支持,适当的把桑园集中到养蚕大户中去,抓住大户进行发展,这样就能有效的形成养蚕规模。
1.2 桑蚕产业的地区分布不合理,不能有效的体现发展优势。
合理进行产业规划,采用别的方式进行生产,突出特色,重点就在进行产业的规模扩张中。
1.3 适合种植桑园的地方变少,农业劳动力转变为非农
目前我国在不断的进行城市化的建设,这个转移规模的现象会越来越多。
在最近几年内,外出打工的人员节节攀升。
基本在家的都是老、妇、幼,满足不了养蚕要求的高体力,一般来说,大部分的农村家庭中都缺少劳动力,所以能够形成大规模的养蚕大户基本没有,有的只是平常家庭小规模的养蚕。
结合现在的比较效益来说,不受农民的认可。
调查过程中,出現了一下的现象:村上给一些农户定下了养蚕的目标,农户不想接受,将桑园送给同一组的人,解决养蚕的问题;一些几乎全家进城外出的农户,把桑地低价出售给其他人都无人承包。
1.4 快速增长的劳动力薪金,加大了产业成本负担
近些年来,本县的农民不再是以耕为主的传统思想,进行了大转变,劳动力价值的体现取代了换工组队式的基本关系。
快速增长劳动力薪金的时候,农业产业的成本以及发展的成本也随之增加,这就可以说明,增加的劳动力成本转变了土地在农民心中的分量,加快了农村中的劳动力转向非农业,这对养蚕户的积极性与农村产业可持续发展来说是一种阻碍。
要想加快蚕桑的发展,就必须让各级
政府加大人力与财力的投入,在包囊基地的建设与技术的培训的时候,也必须承担起发放蚕种的工作。
1.5 科学养蚕水平低、附产品开发利用滞后
兴桑养蚕,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养蚕的总体水平和综合利用一直徘徊不前,养蚕批次一年只有春秋两季,蚕茧平均张产很难突破百斤大关。
养蚕中产生的桑枝、桑叶、蚕砂、僵蚕大多被当做废物扔掉或者当作柴禾、肥料;大片桑园的林下效应未能有效发挥。
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附加产品综合开发。
蚕蛹、病丝等蚕桑副产品开发还没有真正起步。
2 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1 采用集约的经营方式,减少市场对产业的影响能力
结合本乡实际情况,现行承包土地机制不够完善。
有些地方由于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够完善,家庭产业的局限与粗放性,农民都是靠着耕种来解决收入问题,所以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发展农村的主导产业,在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保持稳定性。
现在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农村的劳动力逐渐转向非劳动力,农村的人口也向城市转移,使得农村的生产要素极为不平衡,降低了生产效率。
这个现象是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现象,同时也说明我国社会进步的发展趋势。
掌握好这个方法,结合农村的生产方式,就说明目前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农村的生产方式的转变。
我们可以这样做:(1)根据土地的流转政策,将桑园与土地集中到养蚕大户处,重视大户产业的发展,最大程度的提高蚕桑产业的效益与质量。
(2)将村作为一个单位最终组成蚕桑产业合作社,将合作作为生产模式的主流,为蚕户提供服务,加大对市场风险的预防能力。
(3)促进外出打工的劳动力返乡开办养蚕厂,将小型养蚕户集中进入大规模的工厂,这样就能增加一年养蚕的批数,加大了规模的效益,鼓励村内留守的老弱妇等劳动力进入工厂有组织形式的进行工作,综合所有的劳动资源有效利用,加大农民的收入。
(4)建立蚕桑的发展高风险基金会,这样对茧的价钱有一个合理的规范,保持其稳定性,加大了养蚕户对市场风险的对抗能力。
这个基金会的基金主要是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入社农户、税后利润、政府筹集。
2.2 科学规划,用足用活政策,实施项目带动,强化跟踪服务,努力推动蚕桑生产的向前发展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要求和全县现有的产业生产基础,应尽快调整全县的产业区域布局,明确指导思想和乡镇各自的主攻方向(建议茶叶、烟叶主产乡镇不宜规划规模养蚕)。
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用足用活政策,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强化跟踪服务,来推动全县蚕桑生产的向前发展。
借助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和县委、政府提出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决定契机,努力抓好农村土地资源、蚕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适度集中规划。
(1)抛弃以往只顾桑园面积的想法,转变成提高整体质量与效益中去。
(2)准化蚕室建设。
鼓励蚕农修建蚕室,提高奖补政策,提升蚕农积极性,并按照园室配套的原则,严格规范蚕室建设及
蚕台搭建标准,把标准蚕室及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大户培育的关键环节来抓。
要依靠科技着力提升蚕桑现代化生产水平,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3)制定蚕茧保护价格,在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予以补贴,监督收购企业严格按保护价进行收购,切实保护蚕农利益,制定相关政策。
进一步落实土地流转政策,认真贯彻执行县上既定的蚕桑生产优惠措施,并根据蚕桑发展形势和需要,及时制定出台新的扶持政策,政策服务,促进产业发展。
(4)完善社会的服务体制,做好技术的跟踪服务。
开办乡镇养蚕药品与用具的销售点,改变以往的群众上门寻求服务为主动上门为群众提供服务。
(5)保护茧价相对稳定,制止抬价抢购,造成蚕茧收购市场混乱现象,制止蚕茧滞销时大降价现象,要实行最低保护价,做到政府统筹协调,管理运用好风险调节资金。
(6)完善蚕桑长夜的发展激励体制,对乡镇的有功人员以及产业大户进行奖励措施,激发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2.3 搞好蚕桑立体开发、鼓励投资多元化,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质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
蚕桑生产难以真正突破的原因之一,就是综合开发利用率低,桑蚕生产中产生的桑枝、桑叶、蚕砂、僵蚕、蚕蛹、病蚕丝等副产品被当作“废角料”,有的废弃,有的贱卖。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现有资源,搞好立体开发,多渠道增加蚕农收入,以此提高蚕农的养蚕积极性,不断壮大产业基础。
首先,要大力支持龙头企业开发丝绸及蚕桑副产品,依托品牌效应,达到桑蚕产品开发的系列化,逐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水平。
其次,要鼓励民间投资合股或独资发展养蚕业和开发桑蚕副产品,使农村撂荒土地和桑蚕资源能够尽快得到开发利用。
2.4 强化组织领导,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要夯实联乡包村责任制。
在蚕桑产业发展上要实行领导包村,干部直接包户。
二是对发展蚕桑有突出贡献的干部要实行重奖,使做事的干部有盼头、有想头。
三是要制定年度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工作包抓要建档立卡,严格考核。
要充实考评办力量,可从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中选调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同志常年开展工作督察,严肃工作考核,严格奖惩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