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学著名专家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档案学领域专家与著名学者
档案学专家——吴宝康
吴宝康1917年出生,浙江湖州南浔人,幼年求学
上海。1946年,吴宝康奉调中共中央华东局机关
报《大众日报》社工作。
1948年后任华东局秘书长资料室主任、档案室主
任,开始与档案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52年10
月,吴宝康调到北京,历任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
处副处长、办公厅秘书局第三处(中央档案馆筹
备处)副处长,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资料组成
员等。
在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纪念意义的是,受
组织的委派,自1952年10月,吴宝康在中国人
民大学主
持创办了新中国第一个档案学专业,开始了建设新中国现代档案学和档案专业高等教育的毕生追求。
他先后任中国人民大学专修科档案班主任兼档案教研室主任、档案专修科主任、历史档案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并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委员、常委。中国档案学会一、二届副理事长,三、四届名誉理事长。
”文化大革命中“吴宝康受尽折磨,后与家人被“发配”江西劳动,留下了腿脚之患。1978年4月,党中央批准恢复中国人民大学,吴宝康重返工作岗位,历任人大档案系主任、教授、研究生导师,还担任了南京大学、苏州大学、上海大学、空军政治学院等校兼职教授,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档案专业人才,直至1988年2月离休。1992年国庆节,因其对我国档案高等教育事业的突出贡献,荣获国务院发给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证书。
吴宝康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长期潜心于档案工作与档案学理论的研究,著述颇丰,主要有《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档案学概论》、《论档案学与档案事业》、《当代中国档案学论》、《档案学简明教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档案学》、《档案学词典》和《论新时期档案学与档案事业》等。他长期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档案学通讯》的总编辑、编委会主任,是新中国档案学基础理论和中国档案学思想史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吴宝康早年在江苏从事革命工作,一直关心着江苏的建设和档案事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吴老曾多次到江苏各地考察工作,作学术报告,推动了江苏档案学术活动的开展。作为《档案与建设》期刊的顾问,吴老更是倾注了满腔心血。期刊筹备时,吴老就给以热情支持,并在1984年创刊号上发表专稿《明确树立档案科学观和政策观,开创档案工作新局面》。从1984年到1996年,吴老在《档案与建设》上发表了《出路在改革,关键在利用》、《档案工作要为“科教兴国”服务》等有影响的文章。
吴宝康同志于2008年5月2日晚11时56分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91岁。
2008年5月8日上午,吴宝康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刚同志参加了吴宝康教授的遗体告别仪式并敬献花圈。
明清档案事业的开拓者——张德泽
张德泽(1905-1998)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现代语言学家,字洵如,河北东光人,明清档案专家、清史专家、现代语言学家,九
三学社社员。1922年就读于北京大学第二平民夜校师范
班。1925年1月在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
同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调该院总务处工作,任书
记、事务员。1929年调院文献馆,从事明清档案的整理、
保管、陈列、编辑、研究等工作,先后任办事员、科员、
科长、组长等职。1956年任国家档案局第一历史档案馆
保管组组长、副研究馆员。1957年任中央档案馆明清档
案部副研究员。1959年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档案学研
究室研究人员。1961调年中央档案馆,任明清档案部副
研究员。1995年被评为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学术成果有:著有《清代国家机关考略》、《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平音系十三辙》等。发表学术论文和文章30余篇。
档案学专家——何嘉荪
何嘉荪男,1942年11月生于重庆,江苏常州人。在上海长大。浙江大学教授,档案学专业主任。中国档案学会理事兼基础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档案学会常务理事兼学术部主任。长期从事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著作有:《档案管理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文件运动规律研究--从新角度审视档案学基础理论》(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年出版),《档案管理技术实用手册》(中国档案出版社1987年出版)等。主要论文有:《全宗理论新探》(系列论文4篇),连载于《档案学通讯》1988年第4、5、6期和1989年第1期;《档号与档案信息处理》发表于《中国档案》1992年第4期;《深化对文件运动规律的研究》,发表于《档案学研究》1995年第5期;《历史联系就是广义的来源联系》发表于《档案学研究》1998年第2期;《论文件运动的动力源泉与文件价值》发表于《上海档案》1998年第1期等。曾多次获部、省级优秀成果奖。1994年获西班牙政府外交部文化与科学关系总署颁发的外国学者研究奖学金,并赴西班牙从事研究工作与讲学。1996年参加第13届国际档案大会,作了题为《中国和其他国家综合性档案教材之间的差异》的讲演,介绍中国档案学及其本人的学术成果,受到好评。
一位鲜为人知的档案学专家——毛坤
毛坤(1890~1960),字良坤,号体六,又号铁炉。生于宜宾县漆树乡江湾,后居漆树乡锅巴塘(今属孔滩乡地)。少时家贫,一面农耕,一面入私塾附读。其父曾在漆树场上开设饭馆,逐渐富裕,毛始进省立成都师范学校学习,毕业时以成绩特优留校任教。
民国11年,毛考入北京大学文科预科,民国13年入北大哲学系。三年级时转入武昌文华大学图书专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作助教。后得校长沈祖荣允许,带薪复学于北大哲学系。民国20年秋毕业,仍回文华图专,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务长兼教授。抗日战争期中该校迁重庆,毛随之返川。毛此时在文华图专主持开设了我国最早的档案管理专科。民国33年,休假回乡,与同窗在白花镇筹办了宜东初级中学并担任教职。次年假满,返原校执教。民国36年,文华图专迁回武昌,毛因病未能随往,受聘于四川大学,作教授兼图书馆馆长,至19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