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材料课件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PPT课件
![塑性变形与再结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33b155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4d.png)
纯铁滑移线
纯锌机械孪晶
纯铁机械孪晶
形变孪晶的产生与金属的点阵类型和层 错能高低等因素有关,如密排六方金属 (Zn,Mg等),易以孪生方式变形而产生 孪晶,层错能低的奥氏体不锈钢亦产生 形变孪晶。
工业纯铁为体心立方金属,它只有在 0℃以下受冲击载荷时,才易产生孪晶。
晶粒形貌的变化
随着变形度的增加,等轴晶将逐渐沿变形 方向伸长。
影响再结晶的因素
变形度:变形度越大,储能增加,再结晶驱 动力越大,再结晶温度越低,同时等温退火 时的再结晶速度越快,但当变形量大到一定 程度后,再结晶温度基本稳定。在给定温度 下,发生再结晶需要一个最小变形量(临界 变形度)低于此变形度,不发生再结晶。同 时,变形度越大,得到的再结晶晶粒越细。
当变形程度和退火保温时间一定时,退 火温度越高,再结晶速度越快,产生一
定体积分数的再结晶所需要的时间越短, 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粗大。
变形度70%+400℃ 退火小时
变形度70%+450℃ 退火小时
变形度70%+500℃ 退火小时
变形度70%+600℃ 退火小时
变形度70%+850℃ 退火小时
层错能低的晶体容易形成退火孪晶。
实验步骤
观察并描绘纯铁冷变形的滑移线。 观察低碳钢经5%,10%,20%,50%,70%
变形度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并描绘其组织特 征。 观察低碳钢经5%,10%,20%,30%,70% 六种变形度变形后在850 ℃退火半小时后组织, 并用割线法测得其晶粒度。 观察低碳钢经70%变形度在400 ℃ ,450 ℃, 500 ℃,600 ℃,850 ℃退火半小时后的试样, 从中找出再结晶后晶粒大小与退火温度之间 的定性关系。 观察并描绘黄铜的退火孪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6ca50e32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1.png)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了解显微镜下滑移线、变形孪晶和退火孪晶特征。
2、了解金属经冷加工变形后显微组织及机械性能的变化。
3、讨论冷加工变形对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1、观察工业纯铁冷变形滑移线,纯锌的变形孪晶,黄铜或纯铜的退火孪晶。
2、观察工业纯铁经冷变形(0%、20%、40%、60%)后的显微组织。
3、用变形度不同的工业纯铝片,退火后测定晶粒大小。
三、实验内容讨论: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孪晶:当金属以滑移和孪晶两种方式塑性变形时,可以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结果。
我们之所以能看到滑移线(叫滑移带更符合实际)是因为晶体滑移时,使试样的抛光表面产生高低不一的台阶所致。
滑移线的形状取决于晶体结构和位错运动,有直线形的,有波浪形的,有平行的,有互相交叉的,显示了滑移方式的不同。
变形量越大,滑移线愈多、愈密。
在密排六方结构中,常可看到变形孪晶,这是因为此类金属结构难以进行滑移变形。
孪晶可以看成是滑移的一种特殊对称形式,其结果使晶体的孪生部分相对于晶体的其余部分产生了位向的改变。
由于位向不同,孪晶区与腐蚀剂的作用也不同于其他部分,在显微镜下,孪晶区是一条较浅或较深的带。
在不同的金属中,变形孪晶的形状也不同,例如在变形锌中可看到孪晶变形区域,其特征为竹叶状,α—Fe则为细针状。
除变形孪晶外,有些金属如黄铜在退火时也常常出现以平行直线为边界的孪晶带,这类孪晶称为退火孪晶。
滑移和孪晶的区别:制备滑移线试样时,是试样先经过表面抛光,然后再经过微量塑性变形。
如果变形后再把表面抛光,则滑移线就看不出来了。
制备孪晶试样时,是先经塑性变形,然后再抛光腐蚀,可见:(1)对于滑移线不管样品是否经过腐蚀均可看到,而孪晶只有在磨光腐蚀后才可看见。
(2)滑移线经再次磨光即消失,而孪晶在样品表面磨光腐蚀后仍然保留着。
滑移线和磨痕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不会穿过晶界的。
2、冷变形后金属的显微组织和机械性能冷加工变形后,晶粒的大小、形状及分布都会发生改变。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8fc1350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7c.png)
➢热加工流线的利用
➢纵向(沿纤维方向),塑性、韧性增加 横向(垂直纤维方向),塑性、韧性降低 但抗剪切能力显著增强。
➢纵向具有最大的抗拉强度,横向具有最大 的抗剪切强度.
57
热加工流线的合理利用
➢流线沿零件轮廓分布不中断 ➢最大拉应力方向沿流线 ➢最大剪应力方向垂直于流线
58
√
59
带状组织
➢(2)杂质与合金元素
杂质元素与微量溶 质原子与晶界产生交互 作用,阻碍晶界迁移。
微量杂质元素含量 越高,晶界迁移越慢
42
➢(3)第二相(分散相)质点
阻碍晶界移动,降低晶粒长大速度
φ:分散相粒子所占的体积分数。 r:粒子的半径
43
第二相颗粒所占体积分数一定时, 颗粒愈细,其数量愈多,则晶界迁移所 受到的阻力也愈大,晶粒正常长大速度 越小。
驱动力:晶界能的降低。
47
48
49
小结:
冷变形在金属材料内部产生了储存能,退 火过程中原子活动能力增强,储存能逐渐释放。 材料内部发生回复、再结晶与晶粒长大。
退火温度较低时,产生回复。储存能部分 释放,材料中的宏观残余应力基本消除,力学性 能及显微组织均保持变形后的特点。
退火温度较高时,产生再结晶。储存能完全 释放,材料重新软化,晶粒为细小的等轴晶。
➢形变金属有回到变形前组织与性能状态 的趋势
3
7.1 形变金属及合金在退火过程中的变化
➢ 回复、再结晶、晶粒长大是形变金属退火时 经历的基本过程
➢1. 显微组织变化
4
2. 储存能释放与性能变化
➢ 经过回复与再结晶, 材料的储存能释放完 毕,材料的组织与性 能能够逐渐恢复变形 前的状态。
5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件)第2讲塑性变形物理本质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课件)第2讲塑性变形物理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ff0b4289b14e852459fb5733.png)
存在着一系列缺陷: 点缺陷、线缺陷、 面缺陷
2020/10/4
10
Lesson Two
一些金属材料的实验屈服强度和理论屈服强度
材料
理论强度(G/30)/GPa 实验强度/MPa 理论强度/实验强度
银 铝 铜 镍 铁 钼 铌 镉 镁(柱面滑移) 钛(柱面滑移) 铍(基面滑移) 铍(柱面滑移)
2020/10/4
13
Lesson Two
肖脱基空位——只形成空位而不形成等量的间隙原子 弗兰克尔缺陷——同时形成等量的空位和间隙原子
2020/10/4
14
Lesson Two
在实际晶体中,点缺陷的形式可能更复杂。例 如,即使在金属晶体中,也可能存在两个、三个甚 至多个相邻的空位,分别称为双空位、三空位或空 位团。但由多个空位组成的空位团从能量上讲是不 稳定的,很容易沿某一方问“塌陷”成空位片(即 在某一原子面内有一个无原子的小区域)。同样,间 隙原子也未必都是单个原子,而是有可能m个原子均 匀分布在n个原子位置的范围内(m>n),形成所谓 “挤塞子”(crowdion)。
(1)表面:指所研究的金属材料系统与周围气相或液相介质的接触面。 (2)晶界、亚晶界:指多晶体材料内部,结构及成分相同,而位向不 同的两部分晶体之间的界面。 (3)相界:指晶体材料内部不仅位向不同,而且结构不同,甚至成分 也不同的两部分晶体之间的界面。在纯金属的同素异晶转变过程中出现 的相界面,其两侧仅结构不同;而合金相的相界两侧,除结构不同外, 往往成分也不相同。 此外,还有孪晶界、反相畴界,层错界、胞壁等等。
(1)对称倾侧晶界
对称倾侧晶界相当于两部分晶体,沿着平行于界面
的某一轴线,各自转过方向相反的θ/2而形成的。两晶 粒位向差为θ,如下图1所示。此晶界相当于两个晶粒的 对称面,它只有一个自由度θ。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件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0a0a589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e1.png)
KEEP VIEW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 与再结晶课件
目 录
•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 • 金属材料的再结晶 •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应用 •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实验研究方法 •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理论模型
PART 01
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的基本概念
塑性变形
金属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发生的不可逆的形状变化。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再结晶的定义
再结晶是指在金属加工过程中,由于温度变化或外力作用,使得 金属内部发生晶格重构的过程。
再结晶的基本类型
包括静态再结晶、动态再结晶等,不同类型的再结晶过程对金属的 性能有不同的影响。
再结晶过程的驱动力
理论模型能够解释再结晶过程的驱动力,从而预测再结晶发生的条 件和过程,指导金属的加工和热处理过程。
石油化工设备如压力容器、管道等需 要承受高压和腐蚀介质,因此需要使 用经过塑性变形和再结晶处理的金属 材料。
航空航天
飞机和火箭等航空航天器的制造过程 中,需要使用经过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处理的金属材料,以确保其轻量化和 高强度。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的发展趋势
新材料的研发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型金属材料 不断涌现,如高强度轻质合金、 纳米材料等,为金属材料的塑性 变形和再结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实验原理
基于金属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各种实验手段观察和分析 金属材料在塑性变形和再结晶过程中的行为。
实验步骤
选择合适的金属材料,进行塑性变形和再结晶实验,收集实验数 据,进行结果分析和解释。
金属材料塑性变形的实验研究方法
拉伸实验 通过拉伸实验可以测量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 延伸率等力学性能指标,同时观察金属材料在拉伸过程中 的变形行为。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08ecacaa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0.png)
可见在滑移过程中“取向软化”和“取向硬化”是 同步进行旳。
三、多晶体旳塑性变形
工程上使用旳金属材料大多为位向、形状、大小 不同旳晶粒构成旳多晶体,所以多晶体旳变形是 许多单晶体变形旳综合作用旳成果。多晶体内单 晶体旳变形仍是以滑移和孪生两种方式进行旳, 但因为位向不同旳晶粒是经过晶界结合在一起旳, 晶粒旳位向和晶界对变形有很大旳影响,所以多 晶体旳塑性变形较单晶体复杂。
所以对冷变形金属进行旳这种低温加热退火只能用在 保存加工硬化而降低内应力改善其他旳物理性能旳场 合。
例如冷拔高强度钢丝,利用加工硬化现象产生旳高强 度,另外,因为残余内应力对其使用有不利旳影响, 所以采用低温退火以消除残余应力。
2 .再结晶
经过回复,虽然金属中旳点缺陷大为降低, 晶格畸变有所降低,但整个变形金属旳晶粒 破碎拉长旳状态仍未变化,组织仍处于不稳 定旳状态。
1. 晶界和晶粒位向旳影响 2. 多晶体金属旳变形过程
1. 晶界和晶粒位向旳影响
晶界旳存在会增大滑移抗力,而且因多晶体中 各晶粒晶格位向旳不同,也会增大其滑移抗力, 所以多晶体金属旳变形抗力总是高于单晶体 。
金属旳晶粒愈细,金属旳强度便愈高 ,而且塑 性与韧性也较高
1.晶界和晶粒位向旳影响
为了确保变形金属旳再结晶退火质量,取得细晶粒, 有必要了解影响再结晶晶粒大小旳原因。
二、影响再结晶粒大小旳原因
变形度影响 退火温度旳影响
1.变形度影响
当变形量很小时,因为晶格畸变很小,不足以引 起再结晶,故加热时无再结晶现象,晶粒度仍保 持原来旳大小,当变形度到达某一临界值时,因 为此时金属中只有部分晶粒变形,变形极不均匀, 再结晶晶核少,且晶粒极易相互兼并长大,因而 再结晶后晶粒粗大,这种变形度即为临界变形度,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返回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返回](https://img.taocdn.com/s3/m/8db04ec0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a3.png)
(二)孪生(孪晶)
对于滑移系少的密排六方晶体及体心立方晶体受到冲击力使 变形速度较快时,产生的塑 性变形的微观机制主要是孪生,见图4-7。 孪生是指在切应力作用下,晶体中的一部分 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以某晶面为面的对称的沿一定方向的共格切变。
当单晶体受到外力作用时,滑移系多的晶体比滑移系少的易产生滑移,对于滑移系的数目相同的 晶体其滑移方向较多者更易产生滑移。这就是不同类型晶格的金属屈服点不同原因之一
2. 引起滑移的临界应力 外加应力在滑移系中可分解为切应力和正应力。而分切应力是产生滑移 的动力,正应力不能引起晶体滑移,但它能使滑移面发生转动。拉伸时使滑移面朝与外力平 行方向转动;压缩时使滑移面朝与外力垂直转动,见图4-3。
第三节 加热对冷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冷变形金属材料随着宏观的变形增加其内能也增加,使组织处于不稳定状态,存在着趋 于稳定的倾向。但是由于室温下原子活动能力极弱,这种不稳定状态能得以长期保存。 可是若对变形金属加热、提高原子活动能力则变形材料就会以多种方式释放多余的内能, 恢复到变形前的低内能的稳定状态。然而,随着加热温度的不同,恢复的程度也不同。 变形金属在加热中一般经历三个过程,见图4-12。
对于面心立方晶格,晶面族{111}原子排列最密,共有四个晶面,每个晶面上有三个原子排列最 密方向(如<110>),所以,也有4×3=12个滑移系。
密排六方晶格情况较为复杂,其具体的滑移面和三个滑移方向常因具体金属的晶格常数和所在温 度不同而发生变化。但总的来说只有一个滑移面和三个滑移方向。如图4-2。密排六晶格有 1×3=3个滑移系。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冷塑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冷塑](https://img.taocdn.com/s3/m/b2679d13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59.png)
3.1.2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与组织的影响
1.冷塑性变形对金属显微组织的影响 2.亚结构的变化 3.形变织构的产生 形变织构有两种类型: ①拔丝时形成的形变织构称为丝织构,其主要特 征为各晶粒的某一晶向趋于平行于拉 拔方向。 ②轧板时形成的形变织构称为板织构,其主要特 征为各晶粒的某一晶面和晶向分别趋 于平行于 轧制面和轧制方向。
3.2 高分子材料的变形特点
3.2.1 高聚物的弹性变形 图3-7是橡胶的拉伸曲线。
图3-7 橡胶的拉伸曲线
3.2.2 高聚物的黏弹性变形 3.2.3 线型高聚物的变形特点 如图3-8(a)所示。
图3-8 线型高聚物的应力-应变曲线
3.2.4 体型高聚物的变形特点
图3-9 环氧树脂在室温下 单向拉伸和压缩时的应力-应变曲线
思考题
3-1 什么是滑移?
3-2 单晶体塑性变的最基本方式是什么?在实际晶体中,它是通过 什么来实现的?
3-3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比单晶体复杂,它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哪几个 方面?
3-4 塑性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有哪些?
3-5 什么是加工硬化?它在生产中有何利弊?如何消除加工硬化?
3-6 简述加热温度对冷塑性变形金属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3-7 实际生产中,金属的再结晶温度是如何确定的?
3-8 热加工与冷加工的本质区别是什么?它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有何 影响?
3-9 简述高聚物的变形特点。
3-10简述陶瓷的变形特点。
目录
3.晶粒长大
3.1.4 金属的热塑性变形
1.热加工与冷加工的本质区别 金属的冷塑性变形加工和热塑性变形加工是以再结 晶温度来划分的。 凡在金属的再结晶温度以上进行的加工,称为热加 工,如锻造热轧等; 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加工称为冷加工,如冷轧 冷拉等。 2.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消除铸态金属的组织缺陷 (2)细化晶粒 (3)形成纤维组织 (4)形成带状组织
吉林大学工程材料第2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吉林大学工程材料第2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72e12114da38376bae1fae5f.png)
1、晶粒正常长大: 再结晶后的晶粒均匀、稳速地长大的现象。发生在
再结晶晶粒细小且均匀时。(希望的长大方式)
2、晶粒异常长大:
再结晶后的晶粒不均匀,急剧长大的现象。在再结晶 粒大小不均时,大晶粒吞并小晶粒,将得到异常粗大的 晶粒,也称“二次再结晶”。
d晶↑ 晶界面积↓ 能量↓∴晶粒长大是自发的 过程。因为粗晶是弱化,所以要避免晶粒长大,特别要
方向 σb(MPa) σ0.2(MPa) δ(%) ψ(%) αk(KJ/M2)
平行 701 垂直 659
460
17.5 62.8
608
431
10.0 31.0
294
34
四 、热加工的不足
在实际生产中,热加工与冷加工相比也有不足处
(1)热加工需要加热,不如冷加工简单易行。 (2)热加工制品的组织与性能不如冷加工均匀和易 于控制。
目的:1. 消除加工硬化 使、σ、HB↓ δ%、 %、ak↑ 2. 消除内应力,但保留加工硬化,使理化性能↑
对于冷加工后的金属,由于10%的变形能储存在 金属中,在加热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原子活动能力 提高,在变形能的作用下,就要发生组织和性能的变 化,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
18
底面对角线
1 面×3 方向=3
7
4、滑移机理
临界切应力(c): 能够发生滑移的最小切应
力叫做为)。当切应力()满足 c时滑移才 能发生。
铜的滑移临界切应力:理论计算 1500 Mpa 实际测试 1 MPa
滑移是由于滑移面上的位错运动造成的。
8
位错运动造成滑移示意图
9
10
二、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700℃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第二章_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第二章_金属塑性变形的物理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6ee003d240c844768eaee7f.png)
位错的攀移
❖ 螺型位错无攀移
❖ 正攀移——正刃型位错位错线上移
负刃型位错位错线下移
编辑课件
位错的交割
❖ 两根刃型位错线都在各自的滑移面上移动,
则在相遇后交截分别形成各界,形成割阶后
仍分别在各自的平面内运动。
❖ 刃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交割时,在各自的位错
线上形成刃型割阶,位错线也能继续滑移。
❖ 螺型位错和螺型位错交割时,相交后形成的
❖ 假设:理想晶体两排原子相距为a,同排原子间距
为b。原子在平衡位置时,能量处于最低的位置。
在外力τ作用下,原子偏离平衡位置时,能量上升,
原子能量随位置的变化为一余弦函数。
❖ 通过计算晶体的临界剪切应力,并与实际的临界
剪切应力进行比较,人们发现,理论计算的剪切
强度比实验所得到的剪切强度要高一千倍以上。
编辑课件
典型的晶胞结构
编辑课件
典型的晶胞结构
编辑课件
三种晶胞的晶格结构
编辑课件
一、塑性变形机理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
❖ 单晶体:各方向上的原子密度不同——各向
异性
❖ 多晶体:晶粒方向性互相抵消——各向同性
❖ 塑性成形所用的金属材料绝大多数为多晶
体,其变形过程比单晶体复杂的多。
编辑课件
多晶体塑性变形的分类
加工中,会使变形力显著增
加,对成形工件和模具都有
III.抛物线硬化阶段:
一定的损害作用;但利用金
与位错的交滑移过程有关,
θ3
随应变增加而降低,应力应变
属加工硬化的性质,对材料
曲线变为抛物线。
进行预处理,会使其力学性
能提高
编辑课件
2.2 金属热态下的塑性变形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2ba8e4d22cc58bd63186bddc.png)
§2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晶粒变形,形成纤维组织:
在外力的作用下,晶粒被拉长或被压扁,当变形足够大时,晶 界变得模糊不清,不易分辨。
“纤维组织”
工业纯铁表面的滑移带
变形前
变形后
变形前后晶粒形状变化示意图
工业纯铁变形度为80%的显微组织
2.亚结构形成,材料加工硬化:
随着变形量的增大,位错密度增大,晶粒破碎成亚晶 粒,晶格产生严重畸变,晶体缺陷(空位、位错、晶界、 亚晶界)增多。滑移的阻力变大,强度与硬度提高,塑 韧性降低。 加工硬化:金属材料经冷塑性变形后,随变形度增加, 强度硬度升高,塑性韧性降低的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形 变强化。加工硬化是提高材料强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滑移系=滑移面*滑移方向
体心立方 6*2=12
面心立方 4*3=12
密排六方 1*3=3
三种典型金属晶体结构的滑移系(密排面和密排方向)
滑移的微观机制
τ τ τ
τ
τ
τ
位错运动造成滑移的示意图
滑移实质上是位错在滑移面上运动的结果,在切应力的作用下, 晶体中形成一刃型位错,这一多余半原子面会由左向右逐步移动, 当这个位错移到晶体右边缘时,便在右侧表面形成了滑移量为一个 原子间距大小的台阶。若大量位错在该滑移面上移动出晶体时,就 会在晶体表面产生滑移量达几千埃的宏观可见的台阶(滑移线)。
晶向相对于另一部分发生滑动。 Ψ=45º 软位向 Ψ=0º 或 90º 硬位向
产生滑移的晶面和晶向分别 称为滑移面和滑移方向。
滑移的特征——滑移带和滑移线
滑移带
滑移线
工业纯铁表面的滑移带
滑移系:一个滑移面和该面上的一个滑移方向构成一个滑移系,
每一个滑移系表示晶体在产生滑移时可能采取的一个空间位向。
实验二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实验二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d1a4c2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4d.png)
实验二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了解工业纯铁经冷塑性变形后,变形量对硬度和显微组织的影响2、研究变形量对工业纯铝再结晶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二、实验原理金属在外力作用下,当应力超过其弹性极限时将发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称为塑性变形。
金属发生塑性变形后,除了外形和尺寸发生改变外,其显微组织与各种性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经塑性变形后,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金属内部晶粒沿变形方向被拉长为偏平晶粒。
变形量越大,晶粒伸长的程度越明显。
变形量很大时,各晶粒将呈现出“纤维状”组织。
同时内部组织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机械性能的变化。
即随着变形量的增加,金属的强度、硬度上升,塑性、韧性下降,这种现象称为加工硬化或应变硬化。
在本实验中,首先以工业纯铁为研究对象,了解不同变形量对硬度和显微组织的影响。
冷变形后的金属是不稳定的,在重新加热时会发生回复、再结晶和晶粒长大等过程。
其中再结晶阶段金属内部的晶粒将会由冷变形后的纤维状组织转变为新的无畸变的等轴晶粒,这是一个晶粒形核与长大的过程。
此过程完成后金属的加工硬化现象消失。
金属的力学性能将取决于再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对于给定材料,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大小主要取决于塑性变形时的变形量及退火温度等因素。
变形量越大,再结晶后的晶粒越细;金属能进行再结晶的最小变形量通常在2~8%之间,此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大,称此变形度为临界变形度。
大于此临界变形度后,随变形量的增加,再结晶后的晶粒逐渐细化。
在本实验中将研究工业纯铝经不同变形量拉伸后在550℃温度再结晶退火后其晶粒大小,从而验证变形量对再结晶晶粒大小的影响。
三、实验设备和材料1、实验设备箱式电阻炉、万能拉伸机、卡尺、低倍4X型金相显微镜、洛氏硬度计等2、实验材料(1)变形度为0%、30%、50%、70%的工业纯铁试样两套,其中一套用于塑性变形后的硬度测定,一套为已制备好的不同变形量下的金相标准试样,用于观察组织(2)工业纯铝试样,尺寸为160mm×20m m×0.5mm,(3)腐蚀液:40mlHNO3+30mlHCl+30mlH2O+5g纯Cu),硝酸溶液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测定工业纯铁的硬度(HRB )与变形度的关系,观察不同塑性变形量后工业纯铁的金相显微组织(1)将工业纯铁的试样在万能拉伸实验机上分别进行0%、30%、50%、70%的压缩变形。
材料课件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
![材料课件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ff8f78c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8e.png)
实验三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组织观察目的1.加深对材料塑性编写过程的理解;2.认识塑性变形的典型组织;3.理解变形量对再结晶后晶粒尺寸的影响.一、塑性变形引起材料组织的变化晶体塑性材料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有四种:滑移、孪生、蠕变、粘滞性流动.滑移是晶体中位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运动,造成晶体的两部分在滑移面上沿滑移方向的相对移动,滑移是位错的移动,晶体内部原子从一个平衡位置移到另一个平衡位置,不一起晶体内的组织变化,位错移出晶体的表面,形成滑移台阶,一个位错源发出的位错都移出,在晶体表明形成台阶在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就是滑移线.孪生是在滑移困难时以形成孪晶的方式发生的塑性变形,晶体发生孪生,在晶体表面产生浮凸,晶体内部生成的孪晶与原晶体的取向不一样,并有界面分隔,所以在晶体内重新制样后依然可以看到孪晶.多晶体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后,原等轴晶粒被拉长或压扁,晶界变模糊.两相材料经过塑性变形后,第二相的分布也与变形方向有关.塑性变形后进行退火加热发生再结晶的晶粒尺寸与变形量有直接的关系.在临界变形量不同材料不相同,一般金属在2—10%之间以下,金属材料不发生再结晶,材料维持原来的晶粒尺寸;在临界变形量附近,刚能形核,因核心数量很少而再结晶后的尺寸很大,有时甚至可得到单晶;一般情况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不断减小;当变形量过大>70%后,可能产生明显织构,在退火温度高时发生晶粒的异常长大.二、实验内容1.观察几种塑性变形后的组织形貌①.低碳钢拉伸后的组织变化:看断口附近,变形量最大,组织特征明显,白色的软相的晶粒的形状分布,黑色较硬相形状分布特征.②纯铁压缩表面的滑移线:为了观察,现将试样磨平,再压缩变形,晶体表面可留下滑移线.若再打磨则滑移线就不可见.一个滑移系能开动,与之平行的滑移系也可能开动,滑移线往往时互相平行,因为存在交滑移,滑移线为波浪状.③锌的变形孪晶:Zn是hcp晶系,仅有三个滑移系,多晶体变形就会发生孪生,从试样上可见到变形产生的孪晶.④纯铁的变形孪晶:铁为bcc晶体,有12个滑移系,一般变形为滑移.在-120℃以下冲击,低温滑移阻力大,大的应力也可引起孪生方式的变形.2.观察铝片经不同变形量后退火发生再结晶后晶粒的大小.一组试样的变形量分别为0、1、2、3、5、8、10、13%,见试样头部的字号,用钢板尺测晶粒的平均截线长.方法:取一线段,数穿过了多少个晶粒,则)()(n mm d 晶粒的个数测量用线段总长=,为保证数字有意义,50>n .三、实验报告要求 报告内容部分:1.画出见到的四中组织示意图,每一个注明组织特征,简述形成组织的原因或过程.2.用表格列出测量铝片用的总长度,数出的晶粒个数,算出平均截线长.用坐标纸画出在结晶后的晶粒尺寸与变形量关系曲线.指出其临界变形量.。
实验指导书-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
![实验指导书-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9e97e2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22.png)
实验名称: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复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研究金属冷变形后,变形量对材料硬度的影响。
•研究同一退火温度下不同变形量对回复、再结晶后材料硬度的影响。
•研究再结晶温度对冷变形材料进行回复、再结晶后的硬度影响。
二、实验内容说明•金属经塑性变形后不但外形发生变化,而且晶粒内部结构和力学性能也发生明显的变化。
变形量越大,这些变化越明显。
•金属塑性变形后的退火处理可以导致材料产生回复与再结晶,退火温度对回复和再结晶过程有影响。
•冷变形量、热处理温度与时间的差异可导致材料回复与再结晶特征不同。
三、实验步骤1、实验用设备和材料•设备:轧机,游标卡尺,箱式电炉,热电偶及控温仪表,硬度计等;•材料:紫铜板片约20-40块。
2、实验内容与实验过程•紫铜试样作四种不同变形量的轧制变形;变形量20%-80%;•测量变形试样的硬度;•变形试样做不同温度(3-4个)的再结晶退火;温度范围200-500°C;退火时间约0.5小时;•测量退火试样的硬度;•做出材料硬度与变形和热处理工艺参数的关系曲线;•总结规律并且分析原因。
四、实验注意事项•全班学生拟分成3-4组;•先进行安全教育和设备使用的讲解;•关键步骤教师先进行示范,并全程监控学生实验。
五、实验报告要求•写出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绘出硬度与变形量、退火后硬度与变形量、退火后硬度与退火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变形量对硬度的影响;•说明在相同的温度与保温时间条件下,变形量不同对再结晶后硬度的影响;•说明在相同的变形量与保温时间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再结晶后硬度的影响;•分析其中的原因。
六、思考题•分析金属的堆垛层错能高低对冷变形组织、静态回复、动态回复、静态再结晶和动态再结晶的影响。
•退火温度的升高,变形组织将依次发生哪些变化?•回复和再结晶阶段空位和位错的变化对金属的组织和性能所带来哪些影响?•影响材料的硬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_7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_7](https://img.taocdn.com/s3/m/34fa6c9c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3eacf0b.png)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一、实验目的1.观察金属经冷变形后的显微组织特征2.熟悉金属冷塑变形与再结晶退火后的显微组织3.了解冷加工变形度对再结晶后晶粒大小的影响4.讨论再结晶退火温度对退火后晶粒大小的影响二、实验概述金属材料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具有塑性, 也就是说可以进行塑性变形。
塑性变形不仅改变了材料的外形和尺寸, 而且使组织和性能也发生变化。
金属塑性变形时, 首先引起晶格畸变, 位错增值以及亚结构的细化。
1.显微镜下的滑移线与变形挛晶金属受力超过弹性极限后, 在金属中特产生塑性变形。
金属单晶体变形机理指出, 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为滑移和孪晶两种。
所谓滑移时晶体在切应力作用下借助于金属薄层沿滑移面相对移动的结果。
滑移后在滑移面两侧的晶体位相保持不变。
把试样拉伸, 试样表面会有变形台阶出现, 一组细小的台阶在显微镜下只能观察到一条黑线, 即称为滑移带。
变形后的显微姐织是由许多滑移带(平行的黑线)所组成。
在显微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多晶体变形的特点:①各晶粒内滑移带的方向不同(因晶粒方位各不相同),②各晶粒之间形变程度不均匀, 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多(即变形量大), 有的晶粒内滑移带少(即变形量小);③在同一晶粒内, 晶粒中心与晶粒边界变形量也不相同, 晶粒中心滑移带密, 而边界滑移带稀, 并可发现在一些变形量大的晶粒内, 滑移沿几个系统进行, 经常看见双滑移现象(在面心立方晶格情况下很易发现), 即两组平行的黑线在晶粒内部交错起来, 将晶粒分成许多小块。
另一种变形的方式为孪晶。
不易产生滑移的金属, 如六方晶系的镉、镁、铍、锌等, 或某些金属当其滑移发生困难的时候, 在切应力的作用下将发生的另一形式的变形, 即晶体的一部分以一定的晶面(孪晶面或双晶面)为对称面, 与晶体的另一部分发生对称移动, 这种变形方式称为孪晶或双晶。
孪晶的结果是: 孪晶面两侧晶体的位向发生变化, 呈镜面对称。
所以孪晶变形后, 由于对光的反射能力不同, 在显微镜下能看到较宽的变形痕迹——孪晶带或双晶带。
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第二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https://img.taocdn.com/s3/m/0fb6ab6bdaef5ef7bb0d3c3b.png)
二、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双晶粒试样的拉伸实验表明,晶界处较粗,这说明
晶界的变形抗力大,变形较小。
25
Cu-4.5Al合金晶 界的位错塞积
26
㈠晶界及晶粒位向的影响
1、晶界的影响 晶界处原子排列紊乱,
杂质原子较多,增大了其 晶格的畸变,因而在该处 滑移时位错运动受到的阻 力较大,难以发生变形, 具有较高的塑性变形抗力。
21
滑移的原因: 内因:滑移面上的位错运动,而不是刚性滑移 外因:切应力的作用
22
晶体塑性变形的基本方式:
滑移和孪生
塑性变形最主要的方式: 滑移
滑移的实质是:
位错运动
晶体滑移并不是在切应力作用下,一部分 相对于另一部分沿一定晶面和晶向发生相对的 整体移动。
23
二、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多晶体由许多晶粒组成,各个晶粒位向不同,且存 在许多晶界,变形复杂。
36
变形织构根据加工变形方式的不同主要有两种类型: 拉拔引起的织构称为丝织构; 轧制引起的织构称为板织构。
织构有时使材料的加工成形性能恶化。
37
变形织构的各相异性是明显的。其不均匀的塑 性变形会使薄板冲压产生“制耳”现象。
制耳示意图
38
3 晶粒破碎形成亚晶粒
随着变形的增大→位错密度明显增大→位错 不均匀分布→晶粒破碎成细碎的亚晶粒。
50
课堂讨论
5.加工硬化使金属: a. 强度降低、塑性升高 b. 强度增大、塑性升高 c. 强度增大、塑性降低
6. 金属铸造时,为细化晶粒,可采用: a. 快速浇注 b. 以砂型代替金属型 c. 采取机械振动
7. 反复弯折铁丝,铁丝会越来越硬,最后会断裂, 这是由于产生了: a.加工硬化现象 b.再结晶现象 c.去应力退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回复: 冷变形后的金属在较低温度加热时,金属中的一些 点缺陷和位错而的引迁起移某些晶内变化称为回复。
2、性能变化: 回复后强度和塑性无明显变化,而内应力消除,脆性 降低。理化性能↑(耐蚀性、导电性)
3、实际应用:
对那些需要保留产品的加工硬化性能,同时需要消除残 余内应力的工件,可以把热处理加热温度选择在使其内 部发生回复的温度,这种热处理工艺称为“去应力退
应力叫做为)。当切应力()满足 c时滑移 才能发生。
铜的滑移临界切应力:理论计算 1500 Mpa 实际测试 1 MPa
滑移是由于滑移面上的位错运动造成的。
位错运动造成滑移示意图
二、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一)多晶体拉伸试验
1、多晶体和单晶体对比试验 2、 两个晶粒试样拉伸
(二)塑性变形影响因素 1、 晶界对塑性变形的影响
P
一、 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1 、单晶拉伸试验
单晶体表面出现相互平行的斜线且与外力成45°。
单晶体抛光表面出现相互平行斜线。 说明晶面之间相对运动, 塑性变形是
通过“滑移”完成的。
滑移:晶体的一部分对于另一部分沿
一定晶面发生相对滑动,滑移结果晶
P
体发生塑性变形。
2 、滑移过程分析
(1) 外力(P)分解为正应力()和切应力()。 正应力引起弹性变形,而不能造成塑性变形。正应力 超过原子间结合力时晶体发生断裂。
滑移线
200Å
条组成,这种线条称
为“滑移线”。
(4) 金属晶体中的滑移总是沿着一定的晶面和晶向发生的
滑移通常沿晶体中原子密度最大的晶面和晶向发生。
滑 移 面: 发生滑移的晶面就是“滑移面”; 滑移方向: 发生滑移的晶向就是“滑移方向”。
(5) 滑移系: 一个滑移面和其面上的一个滑移 方向的组成称为“滑移系”
料的退火温度有关)。此时再结晶后的晶粒特别粗大。
当δ%<δ临% 不发生再结晶(动力不足) 当δ%>δ临% 则发生再结晶,且δ%↑,则d晶↓ 当δ%大到一定量后,由于织构形成,则d晶又↑
∴制定工艺:①选择合适T加 ②避免在临界变形变下变形 避开δ临%
§2-3 金属的热加工
一、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
从金属学的角度来看:
(二) 再结晶 1、再结晶:
冷变形金属加热到某一更高的温度时,生成新晶粒,
而晶格类型不变,这种现象叫 再结。晶
2、再结晶过程: 形核长大等轴晶粒。当加热温度继续升高 时,金属内晶格畸变严重部位(有大量的位错塞积) 形核并长大,晶粒的外形开始发生变化,从破碎拉长 的晶粒变成新的等轴晶粒。
注意:晶粒的晶格类型没变,再结晶过程没有发生相
3、热加工温度低、(或)变形量小、(或)变形速率高时, 加工硬化占主导。温度高、(或)变形量大、(或)变形速 率低时,回复和在结晶占主导。
纯铁高温变形的应力与应变关系示意图
650℃
真 应 力
真应变
700℃
750℃
800℃ 850℃ 900℃
当温度恒定, 改变应变速 率时,提高 应变速率所 起到的作用 与降低加工 温度的作用 相似。
1、加热温度的影响:
T加↑ 晶粒尺寸↑,另外加热 时间长,也会使晶粒长大
晶 粒 大 小
再结晶退火加热温度
2、变形(程)度的影响:
变形越大,变形越均匀,晶粒 再结晶退火后晶粒越细。 大 一般选用30-60%的变形度。小
临界变形度:
2%-10%
临界变形度 要加以避免
预先变形度
能发生再结晶的最小变形量。通常在2~10%,与材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总是 逐批滑移,从不均匀变形逐 步发展到比较均匀的变形。
接接
近近 0 45
度度
硬 位
与的 90 位
向 度向
的为
软 位
位软 向位
向 为向
硬
位 向
三、 冷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一)机械性能的变化-加工硬化
经过冷态下塑性变形之后的金属的机械性能发生很大 的变化,强度提高,塑性降低 。
滑移面: 六方底面 1个 滑移方向:底面对角线 3个
表格 2-1三种典型晶格的滑移系
晶格类型 体心立方
面心
滑 移 面 {110} {111}
滑移方向 〈111〉 〈110〉
滑 移 系 6 面×2方向=12 4 面×3 方向=12
密排六方 底面
底面对角线
1 面×3 方向=3
4、滑移机理
临界切应力(c): 能够发生滑移的最小切
3、三种典型金属晶格的滑移系
(A)体心立方晶格滑移系: 6 ×2 = 12
滑移面: {110} 6个 滑移方向:<111> 2个。
{110} <111>
(B)面心立方晶格滑移系: 4 ×3 = 12
滑移面: {111} 4个 滑移方向:<110> 3个
<110>
{111}
(C)密排六方晶格滑移系: 1 ×3 = 3
由位错等晶格缺陷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大量增加 引起缺陷附近晶格畸变会而产生(占总内应力的大部 分)。
残余应力的作用:第一、第二内应力引起金属宏观变形或开 裂;第三内应力使强度增加。都使脆性上升,理化性能下降。
§2-2 冷加工金属在加热时的变化
塑性变形
加工硬化 残余内应力
加工困难 理化性能↓
加热退 火软化
(一)金属的再结晶温度
1、再结晶温度(T再)与许多因素有关。
2、影响再结晶温度的因素: A. 预先变形度的影响:金属的预先变形程度越大,再 结晶开始温度越低。变形度很大时,起始再结晶温度趋 于某一个恒定值——“最低再结晶温度” (T再) 。
强度和塑性纵向远大于横向。
2、亚结构形成 位错在晶界附近堆积并相互缠结,
使晶粒破碎转变成亚晶粒结构 。 3、产生织构
当变形量非常大时,晶粒拉长严重变为纤维状。 这种纤维状组织称为织构。织构产生各向异性,导致 “制耳”。 (但有时也可利用:如变压器芯)
注意:这种各向异性,是伪各向异性。是多晶粒的位 向趋同造成的。
晶界处原子排列不规则晶格畸变严重,位错运动 受到阻——强度、硬度提高;
晶粒细,变形均匀,减少应力集中,推迟裂纹发 生和发展——塑性、韧性好。
∴ 晶粒越细,强度、硬度越高,塑性、韧性越好。 通过压力加工和热处理细化晶粒,是工业上重要金属 强化手段。——“细晶强化”。
2、 晶粒取向对塑性变形的影响
某些取向何时的晶粒, 其分切应力有可能先满足的 临界切应力条件而产生滑移。 这些晶粒的取向称为“软位 向” 反之谓“硬位向”。
目的:1. 消除加工硬化 使、σ、HB↓ δ%、 %、ak↑ 2. 消除内应力,但保留加工硬化,使理化性能↑
对于冷加工后的金属,由于10%的变形能储存在 金属中,在加热时,随着温度的升高,原子活动能力 提高,在变形能的作用下,就要发生组织和性能的变 化,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回复、再结晶及晶粒长大。
一、回复与再结晶
第二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和再结晶
铸态金属:
铸锭(组织粗大、不均匀、 不致密、偏析)
铸件
工业上的金属材料大多数要在浇注为铸锭后经过
冷热压力加工而发生塑性变形后再使用。
改变外形
原因:可塑性
压力加工(水压 机、锻打、轧制)
焊合孔洞 晶粒细化
零型件材毛。坯加再热结晶─→改形善态晶、粒分布的大等小、
改善 性能
§2-1 金属的塑性变形
(四) 出现残余内应力
塑性变形不均匀导致产生平衡于金属内部的应力。外力的变形 功〉90% →热,〈10%的功→内应力。 有三种内应力。
1、第一种残余内应力——宏观内应力 由表层与心部的变形量不同会而形成 。
2、第二种残余内应力——显微内应力 由而晶粒之间或晶粒内部不同区域间的变形量不
同而产生。 3、第三种残余内应力——晶格畸变应力
(2) 切应力作 用下晶面相 对位移,外 力去除后位 移不能恢复。 塑性变形只 能在切应力
()作用下 才能发生。
P
P
P
P
P : 载荷 :正应力 :切应力
(3) 塑性变形后的晶体, 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就能
滑移带
发现在晶粒内部出现一些
线条,称为 “滑移带”,
用电子显微镜进一步观察,
就会发现这些滑移带都是 由许多密集的﹑更细的线
(3)热加工制品不如冷加工制品尺寸精确、表面粗 糙度低。 (4) 薄或细的加工制品,由于温降快,尺寸精度差, 不宜采用热加工。
第二章 结束
T再 ≈ 0.4T熔 (K)
B. 金属的纯度:微量杂质及少量合金元素会使再结晶 温度升高。 C. 加热速度快,保温时间短,会提高再结晶温度。
因此,综合结果,在工业中制定再结晶退火温 度为: T退火=T再+100~200℃
(二)再结晶退火后的晶粒大小
再结晶后的晶粒尺寸对金材的性能影响很大,所 以有必要了解影响它的各 种因素影响因素:
加工硬化:经过冷态下塑性变形之后,金属的强度和
硬度随变形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塑性却随之降低, 这种现象叫做“加工硬化”或“冷作硬化”。
例:冷拉钢丝及弹簧。
(二)物理性能变化
除了机械性能的变化,金属材料的理化性能也有 所变化。
例:金属的电阻有所增大 ,抗蚀性降低 。
(三) 显微组织的变化
1、晶粒形态变化 晶粒沿加工方向拉长。金属性能
变;没发生塑性变形的金属不会发生再结晶。
3、组织和性能变化:
从拉长和纤维状变为均匀的等轴晶粒。强度和硬度重新 下降,塑性和韧性重新提高。加工硬化得以消除。
(三)再结晶完成后晶粒的长大
再结晶完成后继续升高温度或延长保温时间,晶粒 会继续长大 。
实质——晶界迁移过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