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音乐心理学发展之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我国音乐心理学发展之路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程柯楠邮编:400715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方音乐心理学的起源及相关的著作,并重点回顾了我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历程,孕育、承续、转型与整合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各阶段发展情况、特征、重要著述,并展望了此学科的研究在21世纪的整合新阶段。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
引言:
1.西方音乐心理学
西方现代音乐心理学的起于19世纪中叶,德国的心理学家H·黑尔姆霍尔兹、W·冯特、C·施通普夫G·T·费希纳、及E·马赫等实验心理学流派。

20世纪上半叶的E·库特、C·E·西肖尔等人的研究。

音乐心理学研究过程依次为“音响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声音心理学”、“音乐记忆”、“音乐感”、“音乐与情感的关系”、“音乐才能”、“音乐遗传”、“音乐创造”、“音乐表演”等,并产许多研究学科有:《音乐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社会学》、《声音心理学》、《音乐家心理学》、《《音乐表演心理学》、《音乐治疗学》等。

2.我国音乐心理学的产生
我们要将音乐心理学与心理学思想的区别与联系分清楚,我国古代思想家的心理性命说属于心理学思想,而不是心理学。

在我国“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不为人所知,直到萧友梅先生翻译的《音乐概说》的“总论”(五)《音乐的定义与分门研究》P475中第一次介绍了“音乐心理学”这一概念。

他说:“晚近理学日发达,各科学也趋于理学的研究。

故理学家曰音乐者能感动人心之历时的美术也。

可谓深知音乐性质矣。

“思考音乐与人身心之关系者,曰音乐心理学”。

这也是20世纪上半叶的我国音乐文献中第一次使用的“音乐心理学”概念。

之后其在《什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

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中指出:“乐学的主要课程就是音乐理论……声音心理学(Tonpsyehologie—今译音乐心理学)”并将其加入入乐学课程中。

他认为:“乐学是研究音乐的科学我们大概可以分开五方面去研究它。

若是依着研究科学的方法排列起来,当然第一是声学,第二是
声音生理学,第三是音乐美学,第四是乐理(狭义的乐学),第五是音乐史”。

到此为止“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进入我国音乐界的少数人视野。

3.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音乐心理学思想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漫长的两千多年,分为“起”、“承”、“转”“合”发展阶段。

1.1孕育
从春秋战国到19世纪末为我国音乐心理学发展孕育期。

音乐心理活动描写之及其某些心理规律探究,均散见在各种乐论、史论、美学与伦理学、哲学的著述中。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如下:
(1)发端早
从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庄子、孟子的论述中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音乐心理学观点。

如“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涉及到音乐欣赏中的心理活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是音乐的心理功能的充分重视。

庄子的“坐忘”、“心斋”、“游心”是揭示了音乐审美心理特征,孟子的“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告子上)说的是音乐共同美感。

(2)内容丰富
中国古代的音乐心理学内容也较丰富。

既有生理功能、音乐心理、音乐审美心理特征的描述,还有听觉心理特点及音乐创作与表演心理规律性等都有相应的研究。

如(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史记·乐书》都谈到了音乐和人生理结构与心理结构之间的关系。

荀子的(乐论)则探讨的是音乐和人内心世界的联系。

(3)实践性强
古代音乐心理思想研究与人的行为及实践密切相关。

探究音乐心理功能和身心健康、后代成长、群体和睦、社会安定相关;分析音乐听觉也和音乐能否被接受及其接受程度相通。

(4)缺乏独立品格
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就目前来看,虽然已经取得重大突破,但是仍然存在缺乏独立体系及系统专著等问题,主要还是依靠观察、描述、内省等简单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准确度相对较低。

1.2承续
从1900年到1949年是我国音乐心理学的“承前启后”时期。

其特点是不仅延续了传统观点,重视其在教化中心理功能,而且接受并介绍了国外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同时付诸于实践主要代表作有; 1927年王光祈登载在(中华教育界) (声音心理学》为最早地介绍国外音响心理学文章;1930年黄自在(乐艺)中刊登的(音乐的欣赏》中的将欣赏分为三个层次:知觉欣赏,情感欣赏,理智欣赏。

1934年丰子恺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文章(音乐之用》,介绍音乐在保健治疗中、劳动生产的价值。

1937年铁明、邹敏连载在(音乐教育)的(音乐教育心理学),系统介绍了国外的音乐教育心理研究成果,1940年江文刊载在(中国文艺)的论文(“作曲”的美学观察)谈到了作曲的无意识、神秘性和灵感,及许多名家作曲情况、原动力、技术上困谁、灵感的由来、音乐作品产生过程等。

1946年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中也涉及到音乐心理学,介绍西方音乐心理学研究中的有关音乐情感体验、音乐想象、听众反应,音乐与生理的关系。

1.3转型
1949年到本世纪末是我国音乐心理学的“转型”时期。

此学科逐步摆脱依附在其他学科,明确自身研究对象、方法及新的领域。

其中出现一大批专著和学术论文,为21世纪的“整合”奠定了基础。

1958年到1963年的吉联抗辑译的(孔子、孟子、荀子论乐) (乐记译注) (吕氏春秋音乐文学译注》等著作,其资料之丰富为研究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提供了方便。

50年代的前苏联音乐学家的音乐美学论集也为我国音乐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信息。

1980年后,我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空前活跃,20年研究特点如下:第一,研究队伍逐步形成并不断扩大。

自1980年来,参于到国内的音乐心理学研究同仁的人数逐渐增多并形成不可轻视的研究力量,研究的角度主要有音乐教育、民创作、族音乐学、表演。

第二确定研究对象方法,研究成果巨大。

该时期的国内音乐心理学研究从美学研究中、哲学、普通心理学分离出来,强调音乐立美、音乐独特心理功能与审美行为的中心理规律,采取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测量法等。

三是研究领域不断状大,既有理论的建构也有实践的突破。

1.4问题与趋向
在我国音乐心理学的发展任存在一些问题,缺乏专业研究人员,很多客串参
与者,导致缺乏长期研究计划,处于一种零敲碎打的经营状态;另外在理论心理学的方面缺乏深度,实验心理学方法运用处于启蒙阶段;三是不够重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思想研究,国外心理学研究的成果未能与国内实践应用完全融合。

现在,国内心理学家提出的重视理论心理学、建立特色心理学、注重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说明中国音乐心理学发展进入新的时期,以本土为主、古今中外研究整合、实证方法与理论建构结合、文化与心理研究综合、应用和跨学科研究的汇合,开创中国音乐心理学的全新局面。

结语
目前,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音乐心理学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开拓,我们相信音乐与心理学科的结合将为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音乐心理学也将以日趋成熟的姿态,步入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与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和平. 20世纪上半叶我国音乐心理学文献的初步读解[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2002,21(3):13-20.
[2] 罗小平. 中国音匀民J绍裂笔学发展的起、承、转、合[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26-30.
[3] 罗小平.1980-2001中国音乐心理学动态扫描[J].人民音乐,2002,(7):31-33.
[4]周海宏.音乐与其表现的世界—对音乐音响与其表现对象之间关系的心理学与美学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
[5]多纳德·霍杰斯主编/刘沛任恺译:《音乐心理学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