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开放带来的问题及数字化解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古籍开放带来的问题及数字化解决方案

中医古籍不仅是中医学术的载体,还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物价值。但过分开放不利于古籍资源的保护,加强古籍数字化建设解决了古籍开放与保护这一矛盾,从而实现古籍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标签:中医古籍;数字化;古籍开放

中医院校有着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和技术的历史使命,因此大都有比较久远的历史,遗留下来的古籍也比较多,甚至还有善本孤本。我国现存中医古籍数量非常庞大,《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共收录全国150个图书馆(博物馆)馆藏的1949年以前出版的中医古籍13455种,约占我国全部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1]。笔者所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馆藏古籍资源非常丰富,据统计,我馆藏中医古籍善本多达3180种,其中仅存世稀有的明清代中医药抄本、稿本就有近千种(其中明代278种,清代646种)。然而对于这些善本孤本是保存封闭起来还是对外开放,如何实现保存和开放并重,一直是古籍文献资料的重要发展方向。

1 古籍开放带来的问题

1.1读者使用不当,使古籍受损加重。由于读者的不合理不恰当使用,和保管不善导致古籍图书损坏屡见不鲜。媒体报道:由于古籍书库不达标、专业人才缺乏,河南省图书馆50万册古籍超半数损坏。在一个根本不达标的古籍书库内,记者看到,成堆的古籍凌乱地摆放着。部分古籍,只要吹口气,纸屑就哗哗往下掉[2]。

传统古籍的修复技术,对保护古籍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被动式的,即古籍开放-损坏-修复-开放闭合式循环,这种循环特征同古籍开放相对立的,即对外开放次数越多,损坏越严重。因此仅仅通过传统的修复技术很难真正实现对古籍的保护,而且阻碍了古籍资源的使用。

1.2给古籍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受工作性质、就业广度和待遇水平等因素制约,中医药专业院校中从事古籍修复的人才有限,不仅难以承担大工作量的古籍修复工作,就连古籍保护工作的日常开展也会受到影响。同时,中医古籍由于专业词汇和文字的特殊性,要求修复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医专业知识。但现实是,大多数中医专业图书馆规模不大,管理人员不足,通常一个人在接待读者查阅和咨询等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整理和修复破损的中医古籍。人员专业性和工作分工上的不合理,导致对古籍善本的日常整理和保护难以维持,如何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珍贵的中医药古籍资源更是无从谈起。

传统的管理模式,对馆藏善本古籍采用封闭严谨的保存制度体现不了古籍善本的真正价值,封闭式管理不是图书馆古籍保护制度的目的,但全开放式的查阅,满足读者一切需求不利于对古籍善本的保护,可能会对古籍善本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保存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两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欧美一些经济较发达

的国家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投入与利用。在牛津大学图书馆,善本保护职责被表述为“为了后代的利用”。在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为利用而保存”被视为图书館善本特藏部与博物馆之间文化使命的主要区别[3]。美国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I)制定的行业标准中,把”保证读者对资料的可获得性”放在了首要位置[4],这意味着,图书馆应确保读者能查询到所需的古籍善本图书。对古籍善本一味的实行封闭式保护,古籍善本的社会价值就不能得到体现,也失去了保护它的社会意义。传统模式下的古籍开放与保护看似矛盾不可协调的,但对中医古籍进行数字化建设给古籍开放与保存提供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

2 加强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

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技术根据保护方法分可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两类。原生性保护是“整旧如旧”的保护方法,通过对原书载体的保护与修复,使古籍原貌得到重现,包括药物防虫、装帧保护、修补装裱、去酸技术等。再生性保护是一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古籍加以保护的方法,包括影印出版、缩微复制、数字化等[5]。原生性保护以减少古籍开放为最佳方式,而再生性保护对现存中医药古籍进行全面数字化加工、处理,制成古籍书目数据库、古籍全文数据库和古籍共享平台等。再生性保护不需要翻阅原版古籍又实现了古籍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保护、利用和挖掘古籍文献的目的,保护和利用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是实现中医药古籍有效利用的最佳途径。

2.1建立古籍书目和全文数据库。由于中医药专业图书馆所需经费和人员的匮乏,保护技术和信息化的不足,一些图书馆馆藏中医古籍问题严重,如数量不清,位置不明,分类错误,甚至莫名丢失。在数字化信息化过程中,很多中医药图书馆对馆藏的中医古籍未进行损坏程度统计,也不利于中医古籍的保护利用。古籍数字化和书目数据库建设需要逐渐完善,对给每本古籍贴上身份标签,数量及破损情况都要收入馆藏数据库,便于日常管理和读者查阅。例如: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已有的《中医药善本目录》基础上,开发了更完整和更方便检索的“中医古籍善本书目提要数据库”[6],该书目数据库全面的揭示了该馆馆收藏的3200余本中医善本的出版时间、保存和装订状况,可以从题名,著者,条码,主题等途径进行检索,给该馆古籍的管理和查阅带来了便利。

2.2利用数字化技术使中医古籍再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早在1984年,就开始利用先进的缩微技术对馆藏中医古籍善本图书进行缩微复制。通过图文扫描,利用数字化技术对中医古籍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研究,制作出中医古籍多媒体电子版光盘[7]。中医古籍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读者对古籍善本图书的阅读脱离了原书,保护和开放得到了统一,实现了古籍为用而藏的原则。并且通过缩微复制、数字化以及整理出版等方式,方便读者浏览,减少对古籍图书的翻阅,实现对中医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2.3通过数字化建设实现古籍资源共享,提高中医古籍善本的使用价值。中医古籍善本图书在统一行业著录标准的基础上,促进了各中医图书馆古籍数据库资源的融合,从而通过网络数据库系统实现资源共享,即读者远程检索到所需古籍文献目录,然后通过免费或付费的形式实现全文阅览或下载。CALIS古籍联

合编目数据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系统和组织模式。读者通过CALIS的古籍联合目录数据库可以全面准确的查询和了解所需古籍文献书目,如题名、著者、刻书者、版刻年代、破损状况和收藏地等。中医古籍资源共享系统可借鉴此系统的组织模式,在已有古籍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籍全文内容整理,制作电子资源,逐步建成中医古籍全文数据库。通过古籍数据库共享系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挖掘古籍文献数据,充分整理和理解文献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中医古籍文献共享系统[8]。

3 古籍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3.1加快全文数据库建设据统计许多中医药专业图书馆都开展了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其中书目数据库较多,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不足[9]。书目数据库揭示了古籍的书目和所在地等基本情况,利于读者更快的找到所需古籍文献,但要阅读全文可能还需要读者亲自翻阅该书,不利于古籍的保护和传播。古籍全文数据库的建设根本上解决了对古籍善本的“借阅性伤害”,该书全文扫描入数据库后,异地读者可在电脑上自由阅览,古籍善本只需静静躺在专业书库即可。

3.2统一的著录标准更利于数据整合和信息使用目前国内藏有中医药古籍较多的医学院校图书馆和科研机构约为25个,多数都有自建的古籍数据库,但由于国内没有统一的信息化标准,中医药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各馆途径多样自定标准,因此著录标准不一,主题词标引实施困难,产生的古籍数据库形式不一,质量参差不齊,数字化成果不能兼容和整合,阻碍了信息的使用和交流。为了使读者更方便的查阅古籍资料,必须制定全国统一的中医古籍著录和数字化标准,规范中医古籍数字化工作,形成统一的中医古籍数据库资源平台,构建完整的中医古籍数据管理与共享体系。

3.3利用社会资金,与企业合作自建数据库是一项长期工程,图书馆不仅需要购买扫描仪和大容量存储设备等硬件,还要配备计算机等专业人员,而且耗时长成本高,所以一般采用采用委托加工和联合共建的模式。委托加工为图书馆省去了购置软硬件和配置人员等繁琐步骤,由信息服务公司完成数字化前的处理与数字化加工等业务工作,图书馆只需参与后期的规范书目数据和维护即可。联合共建是由图书馆提供馆藏资源并提出建设要求,由商业公司负责制作数据库,共同开发使用,各取所需。中医院校图书馆在人力财力难以单独建设数据库的情况下,在不违反版权的前提下,采用合作开发的方式,是一种能有效降低成本的途径。有些商业公司,也利用搜集到的各种中医古籍善本资料,建设商业化的中医数据库供用户付费使用,例如:瀚堂典藏中医药文献资料库、中医古籍全文检索等。

古籍数字化是在数字图书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古籍全文数据库建设,古籍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逐步深入。因此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才有可能实现,而多数中医药专业图书馆基础薄弱,对中医古籍数字化不重视,资源建设方面缺乏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古籍数据库的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古籍数字化建设作为解决古籍开放与保护这一矛盾的最佳方案,必须加强对中医药行业古籍保护和数据库建设工作的重视,才能更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