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ppt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第2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ppt](https://img.taocdn.com/s3/m/67e59a5371fe910ef02df85a.png)
结论
结论
进气终了压力提高,充气效率提高。 进气终了温度提高,充气效率下降。 排气终了压力提高,充气效率下降。 排气终了温度变化对充气效率影响不大。 大气压力降低、大气温度升高,充气效率提
高。 压缩比提高,充气效率提高。 配气相位:进、排气迟后角过大或过小,充
气效率降低。
二、残余废气系数的影响因素
容积一定时,充气效率越高,说明进气越充分,
每循环的实际充量越多,发动机的动力性好。
第二节 影响换气过程的因素
一、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二、影响残余废气系数的因素
一、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v
ma mr m0
1 T0
1 p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a
Ta
pr Tr
1.进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 2.排气终了的压力和温度 3.大气压力和温度 4.压缩比 5.配气相位
一、换气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上一循环排气 门开启到下一循环进气门完全关闭的整个过 程。
换气过程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和进气过 程三个阶段 。
自由排气 强制排气 进气、扫气
换气过程
自由排气
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开启,到汽缸内压力接近排气管 内压力这段时间 。
1.超临界状态 排气量只取决于排气门的开度、气体状态等,与排气门
前后的压力差无关。 2.亚临界状态 排气量只取决于排气门的开度和排气门前后的压力差。
排出的废气量可达排气总量的60%以上。 排气门应该在活塞到达下止点前提前开启(减小排气阻 力)。
强制排气
强制排气阶段:自由排气阶段结束后,汽缸内的 废气被上行的活塞强制推出,直到排气门关闭。 废气的流动状态仍处于亚临界状态。 排气门应该在活塞到达上止点后不久才关闭(减 少残余废气量和减小排气阻力)。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PPT课件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a925667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5.png)
影响较小
(四)排气终了温度 Tr
Tr v (五)压缩比
v
2024/1/6
.
(六)配气定时 合理的配气定时也可增加充气效率
(七)进气状态 进气或大气压力高,pa也随之增加,新鲜 工质密度增加,进气量也增多。
2024/1/6
.
三、提高充量系数的措施:
m am 1m r(1r)m 1
vm m s1h(1 m s r)h m a(1srV )hsa h V a
• v愈高,代表每循环进入一定气缸容积的新鲜工质量 多,则发动机功率和扭矩可增加,动力性好。
2024/1/6
.
二、影响充量系数各种因素
(一) 进气终了压力 p a
vm m s1h(1 m s r)h m a(1srV )hsa h V a
排气门迟闭角为4= 10~70 °CA。
2024/1/6
.
三、进气过程:从进气门开启到关闭,内燃机吸入的新鲜充量的
整个过程。
1.进气提前:
进气门一般在上止点前提前一定曲轴转角开启,以 保证活塞下行时有足够大的开启面积,减少进气节流损 失。进气门提前角一般为0~ 40ºCA。
进气真正开始时刻,要待气缸内残余废气膨胀至低于进 气管内进气压力才开始。由于该时进气管内气体加速需要压 力差,进气门开启截面积又小,因此新鲜充量不能及时吸入 气缸。进气门提前开启就是为了减少节流损失,增加气缸内 充气量。
特点:1.进气管、气缸、排气管三者相通,有利于扫气增加。 2.新鲜冲量的冷却有利于降低缸内温度。
2024/1/6
.
气门叠开角的确定:
由于气流惯性,进气管、排气管虽然相通,在气门叠 开角适当时不应出现废气倒流现象。
汽车发动机原理发动机换气过程
![汽车发动机原理发动机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2e736faf01dc281e53af0ef.png)
转速和负荷对Ta的影响 1)转速: 当负荷不变而转速增加时,由于新鲜工质与缸壁等接触 时间短,传热量少,所以Ta稍有下降。 2)负荷:当转速不变而增加发动机负荷时,缸壁等零件温度升高, Ta有所上升。
3、排气终了压力和温度(残余废气系数) 1)排气系统阻力大,排气压力高,废气多。(阻力取决于排气通道阻
② 亚临界状态 缸内压力与排气管内压力之比下降到1.9以下时,排气流动转入亚临界状
态,废气流速降低,产生的噪音较小。 排出的废气量决定于气缸内及排气管内的压力差。压力差越大排出废气
越多。当到某一时刻气缸内与排气管内压力相等,自由排气 阶段结束(一般下止 点后10º~30º曲轴转 角)。此阶段虽然历 程很短,但因排气流 速甚高,排出废气量 达60%以上。
双气门(一进一排):进气门直径可达活塞直径的45%~50%,气门 与活塞面积之比为0.2~0.25,进气门比排气门大15%~20%。
受结构限制,进一步增大比例已很困难。
(1)增大进气门开启时的时面值 气门开启断面与对应开启时间的乘积称为气门开启的时面值。它表示
所以:最有利的排气提前角,必须是使(w+y) 最小。
2、进气损失(面积X)
进气损失:因进气系统的阻力而引起的功的损失(进气过程气缸压力低 于进气管压力造成的损失)。
进气损失不仅体现在进气过程所消耗 的功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进气过程所吸 入的新鲜充量上。
与排气损失相比,所占的比例相对较 小。
进气损失的大小直接影响到充气效率, 可通过多种方法降低进气损失。 换气损失由进气损失和排气损失组成,包 括x、y、w之和。
实际充气减少,充气效率下降。 排气门迟闭角小,充分排气下降; 排气迟闭角大,残余废气增加,
实际充气减少,充气效率下降。 最佳应根据气流惯性来确定, 而气流惯性取决于发动机转速。
发动机原理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67d94a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3.png)
发动机原理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指在内燃机的工作循环中,利用活塞一上一下的往复运动,通过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过程,完成混合气体的吸入、压缩和燃烧排出废气的过程。
下面我们将详细阐述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四个过程的具体操作:1. 进气过程(Induction Process)进气过程是指活塞内运动时,下行的活塞在气门开启的情况下,通过诱导系统将混合气体吸入燃烧室的过程。
进气过程中,活塞下行,曲轴带动气门运动机构打开进气气门(一般为吸气门),同时缸内压力降低,外界气体通过进气道和空气滤清器进入缸内,与燃油形成可燃混合物。
压缩过程是指活塞内运动时,上行的活塞在气门关闭的情况下,将混合气体压缩至高压的过程。
压缩过程中,活塞上行,压缩混合气体使其体积减小,从而增大混合气体的压力和密度。
这个过程中,活塞上方的火花塞会产生高压电火花,将压缩的混合气体点燃,形成爆震燃烧。
燃烧过程是指在压缩后的混合气体中,由于点燃火花的作用,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燃烧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
燃烧过程中,经过压缩后的混合气体在火花塞的火花点燃下,迅速发生燃烧,产生高温和高压气体。
高温气体的体积膨胀迅速,推动活塞下行,同时驱动曲轴旋转,在连杆机构的作用下将活塞机械能转化为输出功。
4. 排气过程(Exhaust Process)排气过程是指活塞向上运动时,废气在气门开启的情况下,从燃烧室中排出的过程。
排气过程中,活塞上行,鞘管运动机构打开排气气门,废气被排出燃烧室,通过排气系统最终排出发动机。
总结: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是通过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过程,将可燃混合物吸入、压缩、燃烧、排出的过程。
进气过程中,混合气体通过进气道进入缸内;压缩过程中,混合气体被压缩至高压;燃烧过程中,可燃混合物被点燃形成高压气体;排气过程中,废气通过排气系统排出发动机。
通过这一连续的工作过程,发动机将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推动车辆的运动。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51b34fa333687e21ae45a9e4.png)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燃烧是做功之本。
燃烧需要空气与燃料。
重量比容积比燃料 1 1 液态空气15 1000 气态燃料受机械控制,容易参加。
而汽缸容积就那么大,要想多加空气就要困难得多。
因此,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配气定时与工程热力学中介绍的不同, 进排气门的开启、关闭也需要时间, 故在下止点前排气-排气提前角40︒~80︒在上止点后关闭-排气迟闭角10︒~35︒在上止点前吸气-进气提前角0︒~40︒在下止点后关闭-进气迟闭角40︒~80︒进气提前角+排气迟闭角-气门叠开角二换气过程〔一〕排气过程1 自由排气阶段A排开p >>p’ →p = p’靠缸内压力将气体挤出气缸,其中p-缸内压力, p’-排气管内压力。
2 强制排气阶段Bp = p’ → p ≤p’靠活塞上行将废气挤出气缸。
3 超临界排气C排开→p = 1.9 p’=m/s。
其流量与压差〔p - p’〕在气阀最小截面处, 气体流速等于该地音速a kRT无关, 只决定于排气阀开启面积和气体状态。
4 亚临界排气Dp = 1.9 p’ →排闭。
其流量取决于压差〔p - p’〕。
〔二〕进气过程和气门叠开角-〕使新鲜介质进入缸内。
由于节流作用, 缸内产生负压;〔p p气阀叠开角:非增压:20︒~60︒ CA。
太大〔引起〕→废气回流进气道。
太小→扫气作用不明显。
增压:110︒~140︒ CA。
进气管p↑, 扫气明显, 气阀叠开角可以增大很多。
如6135型高柴:非增压:40︒, 增压:124︒。
扫气的作用:1 去除废气, 增加气缸内的新鲜充量。
2 降低排气温度。
3 降低热负荷最严重处〔如气阀、活塞等〕的温度。
三换气损失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如图:换气损失功-X+〔Y+W〕, 其中〔W+Y〕为排气损失功,X为进气损失功。
〔一〕排气损失功YW是因排气门提前开启而损失的膨胀功,称为自由排气损失。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b1848e7f02768e9951e73890.png)
3. 进气门从开启到关闭的进 气持续角也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可变气门正时(VVT )
Pe
Tτq
优点:根据实现机构的不同,采用VVT技术可以使得发动机的 低速转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膨胀损失
从排气门提前开启到下止点这一时期,由于提前 排气造成了缸内压力下降,使膨胀功减少.
自然吸气
增压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推出功损失
活塞由下止点向上止点的强制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
自然吸气
增压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排气损失
膨胀损失和推出损失二者之和。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所以 n pr c (影响较小)
4、排气终了温度 Tr
Tr c
,是粗略的。还有许多因 素未予考虑。如:压力升高比,绝热指数k,热传输和过 量空气系数等。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三节 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的措施
排气提前角
定义
排气门在膨胀冲程到达下止 点前的某一曲轴转角位置提前 开启的角度。
作用
排气阀升程
增加排气流通面积(时面值or角面值), 减少排气冲程所消耗的活塞推出功。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排气门迟闭角 定义 排气门在上止点后关闭的角度。 作用
1,避免因排气流动截面积过早减小而造成的排气阻力的 增加,使缸内的残余废气量增加。
(2)负荷 汽油机:负荷 节气门开度 (质调节)
pa pa c
柴油机:负荷 循环供油量 (量调节)(与 pa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f9df99290722192e4536f6d2.png)
排气门迟闭使 >1,使新鲜充量扫出气缸,从而使 c 降低。 解决措施:合理选择排气相位角,使新鲜充量既能利用气流惯性多充入气缸, 又不至于随废气扫出气缸。 5. 压缩比
c
有所增加。
压缩比增加,余隙容积减小,残余废气量减少,因此充量系数 6. 进气状态
进气温度和压力一般对充量系数
c
影响不大。
p
二、排气损失
' 从排气门提前打开( pb 点),直到进气行程开始,
' pb W
Y
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前循环功的损失称为排气
损失。它分为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损失。
p0
X
V
自由排气损失(W ):因排气门提前打开,引起膨胀功的减少而产生的热量损失。 强制排气损失( Y ):活塞将废气推出所消耗的功。 减少排气损失的措施:1)当排气门截面小,发动机转速高时,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2)减小排气系统阻力及排气门处流动损失; 3)排气消声系统的结构和布置形式; 三、进气损失(X ) 进气过程中,因进气管及进气门对气流形成的阻力而消耗的功,称为进气损失。 减少进气损失的措施:1)加大进气门的流通截面积;2)正确设计进气管流道; 3)降低活塞平均速度;4)合理调整配气定时。
降低排气系统流通阻力,可减少残余废气系数,也可减少泵气功。 可采取的措施有: • 将排气道的一部分做成扩压形,可降低缸内与排气管内之间压力差;
提高充量系数;
• 避免排气管内截面突变、急转弯和凸台; • 选择良好的排气支管流形; • 尽可能降低消声器的流通阻力。
四、合理选择进、排气相位角
合理选择进、排气相位角,可以获得较好的充气效果,特别是在高转速时, 适当推迟进气门关闭时间,可以利用高速气流的惯性来增加气缸充气量。 采取措施: 利用气门可变正时技术,优化气门正时,可提高充量系数。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e3abeb7addccda38376bafa6.png)
3.换气损失和泵气损失
换气损失等于进气损失与排气损失之和,如图2-3、
图2-4中面积(W+Y+X),而在实际示功图计算中,已 经用丰满系数ϕi修圆理论示功图的棱角,所以ϕi中已包 括部分换气损失(面积W+U),故泵气损失为换气损失 的一部分,即图2-3、图2-4中面积(Y+X-U)。
第一节结束
一、充量系数
沿ar线进行,进气沿ar线进行,进、排气压力相等,泵气
功为零,增压发动机的理想换气过程如图2-4a)所示,由 于进气压力Ps大于排气压力Pr ,所以排气沿a′r′线进行,进 气沿r″a″线进行,面积a″a′r′r″a″表示泵气功,为正功。
1.换气损失
如图2-3b)和图2-4b)所示,排气门提前开启时,排气 压力线从点b′开始偏离膨胀线,面积过小与理想循环相比, 损失的功相当于W所表示的面积,称为自由排气损失,在 活塞将燃气推出汽缸时,由于沿途有流动阻力,所以汽缸 内的气体压力高于排气管内压力(非增压发动机排气管内压 力假定为大气压力),损失的功相当于X所表示的面积(X
最佳排气提前角也应当越机中,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
过程汽缸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力,而活塞背面曲轴箱 内的压力稍大于大气压力,因此,进气过程活塞要消 耗功,如图2-3中面积Y所示,在增压发动机中,进 气压力高于大气压力,故活塞顶面压力高于活塞背面 压力,活塞在进气过程得到正功。
所表示的面积包含了U所表示的面积),称为强制排气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与强制排气损失之和即为排气损失。
排气提前角的选择会影响自由排气损失和强制排气
损失的分配,如图2-5所示,排气提前角越大(曲线b),
排气门开启越早,自由排气损失就越大,但此时缸内压 力在下止点前已降得足够低,所以强制排气损失减少, 反之,排气提前角减小(曲线c),强制排气损失会增加, 而自由排气损失则会减少。因此,从减少排气损失角度 看,最佳排气提前角应使两者之和为最小(曲线a)。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77f5030231126edb6e1a1028.png)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本章重点:换气过程的特点及其评价指标;提高换气效果的措施。
本章难点:充气效率的定义;可变技术发动机排出废气、充入新鲜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的全过程叫做换气过程。
没有换气过程,发动机无法持续运转。
每循环进入气缸的空气量或可燃混合气量是决定发动机动力输出大小的因素。
所以,换气过程是发动机工作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重要环节。
合理组织换气过程,保证吸入尽可能多的新鲜充量,以获得尽可能高的输出功率和扭矩;尽量减少换气损失,以降低机械损失,提高发动机经济性;保证进气后在缸内所形成的气体运动,能满足组织快速燃烧的要求,以提高热效率。
η是评价发动机换气过程完善程度和决定发动机性能的重要指标。
充气效率ν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1.换气过程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包括从排气门开启直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大约占410~480℃A(曲轴转角)。
一般将换气过程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进气和气门重叠四个阶段。
图1-2-1为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的p-V图。
1)自由排气阶段图1-2-1中从排气门早开点b′到晚关点r′,约240~260℃A的b′bdrr′段为排气过程。
排气门开启初期,缸内压力p远大于排气管压力p r,此时,图1-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p-V图尽管活塞还在下行,缸内压力也在不断下降,但是压差(p-p r)已足以使废气自由留出,而不必依靠活塞推出。
这一阶段为自由排气阶段。
自由排气阶段大约在下止点后10~30℃A结束。
自由排气阶段虽然时间不长,且气门开启流通面积也较小,但因流速很高,排出废气量达60%以上。
2)强制排气阶段自由排气阶段结束后,缸内压力大大降低,必须依靠上行活塞强制推出。
因为气门流通面积减小,排气不畅,在排气后期到上止点,缸内压力略有上升。
3)进气过程图1-2-1中从排气门早开点d到晚关点a′,约220~265℃A的drr′aa′段为进气过程。
汽车发动机原理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汽车发动机原理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a4b4871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97.png)
Ta’。
•转速和负荷对Ta’旳影响
• 1)转速:当负荷不变而转速增长时,因 为新鲜工质与缸壁等接触时间短,传热量少, 所以Ta’稍有下降。
• 2)负荷:当转速不变而增长发动机负荷 时,缸壁等零件温度升高,Ta’有所上升。
3.残余废气系数 1) 增长, φc降低,燃烧恶化,油耗、
排放增长, 2)压缩比提升,残余废气系数减小。 3)排气压力高,废气多,充气效率降低。 4)排气系统阻力大,排气压力高,废气多。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旳充量系数
• 换气旳目旳是尽量排净废气,最大程 度充入新气,以完善燃烧,提升效率。
• 评价发动机旳换气质量,可用充量系 数(充量效率、容积效率) 、残余废气 系数来衡量。
一、充量系数φc
• 定义:内燃机每缸每循环实际进入气缸旳新 鲜空气质量与进气状态下理论计算充斥气缸 工作容积旳空气质量比值。 进气状态:指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旳气体 状态,即进人气缸前气体旳热力学状态,如 温度与压力等。 非增压:一般取为本地旳大气状态。 增 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第三节 提升发动机充量系数旳措施
降低进气系统旳阻力
降低对进气充量旳加热
提升充量系数措施
降低排气系统流通阻力
构造一定, 即εc一定
合理选择进、排气相位角 谐振进气与可变进气支管
一、降低进气系统旳流动阻力 1.降低进气门处旳流动损失
进气马赫数:进气门处气流平均速度Vm
与该处声速 之比
M Vm
进气马赫数反应气体流动对充量系数 旳影响。
当M超出一定数值时,大约在0.5左右, 充量系数急剧下降。
减小气门 流动损失旳详细措施
加大进 气门直径
增长 进气门 数目
改善
气门处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0db48d34fc4ffe473268ab0f.png)
1、自由排气阶段
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压力的这个时 期称为自由排气阶段。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在 活塞到下止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气门开启的初期,开 度极小,废气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 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 功。所以有必要在活塞到达下止点之前打开排气门,从排 气门开始打开到下止点这段曲轴转角称为排气提前角。一 般排气提前角为如30°~80°曲轴转角。
3、进气过程
为了保证活塞下行时,进气门开启面积足够大,使新 鲜充量顺利流人气缸,进气门在上止点前就开始打开。进 气门提前开启角一般为上止点前0°~40°曲轴转角。
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进气门也须在下止点 后关闭,从而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进 气门迟闭角一般为下止点后40°~70°曲轴转角。
二、排气损失(二)
如图2—4所示,随着排气提前 角的增大,自由排气损失面积W增 加,而此时强制排气损失面积Y应 减小。因而最有利的排气提前角应 使面积(W+Y)之和为最小。当排气 门截面小,发动机转速高时,按曲 轴转角计算的实际超临界排气时期 延长,为减少排气损失,应适当加 大排气提前角。
减小排气系统阻力及排气门处 流动损失是降低排气损失的主要办 法。
可变进气只管
当发动机低速运转时,发 动机电子控制单元5发出指 令,转换阀控制装置4关闭 转换阀3,这时空气经空气 滤清器1和节气门2沿着细 长的进气支管流进气缸。 弯曲细长的进气支管提高 了进气速度,气流的动能 增大,使进气量增多。当 发动机转速增高时,转换 阀开启,空气通过空气滤 清器和节气门直接进入粗 短的进气支管。粗短的进 气支管进气阻力小,也使 进气量增多。
双通道可变进气支管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7d70988cc175527072208b0.png)
三.可变进气管
动画
第六节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废气涡轮增压
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 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 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 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 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 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 入气缸。
Vc Vh
Vr
Vc
考虑进、排气门 迟闭角的影响
将 p 代入
RT
得到
1
1
Ts ps
(
pa Ta
pr Tr
)
引入残余废气系数γ,则:
Ts 1 ps
pa Ta
1
1
二、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1.进气终了压力pa
无疑pa增加Ts,ηpva增加1 pa=ps-1△pps Ta 1
p sv2 2
进气门早开:增大了进气行程开始时气门的开启高度,减小进 气阻力,增加进气量。
进气门晚关:延长了进气时间,在大气压和气体惯性力的作用 下,增加进气量。
排气门早开:借助气缸内的高压自行排气,大大减小了排气阻 力,使排气干净。
排气门晚关:延长了排气时间,在废气压力和废气惯性力的作 用下,使排气干净。
进气门早开 排气门晚关
第三节 提高充气效率的措施 ——减少进气系统的阻力
一.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1.进气马赫数Ma
进气马赫数Ma:进气门处的气流平均速度Vm与该处音速a之比。
Ma
Vm a
mVm f FCm
Vm
F f
Cm
m
D 2 d
Cm
m
Ma
Vm a
D
2
d
1
m
Cm a
Ma
Vm a
D
2
d
1
m
Cm a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二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c8bd4822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c1.png)
发动机原理-第⼆章发动机的换⽓过程第⼆章发动机的换⽓过程⼀。
五个⾓度:1.进⽓提前⾓α:从进⽓门打开到上⽌点这段曲轴转⾓(0~40 oCA)。
⽬的:活塞下⾏时有⾜够⼤的开启⾯积,新鲜⼯质可以顺利流⼊⽓缸。
2.进⽓门迟闭⾓β:从下⽌点到进⽓门关闭(40~70 oCA) 。
⽬的:利⽤⾼速⽓流的惯性,在下⽌点后继续充⽓,以增加进⽓量。
3.排⽓提前⾓γ:从排⽓门开启到活塞⾏⾄下⽌点所对应的曲轴转⾓称为,⼀般为30o~80oCA。
⽬的:①在活塞上⾏时排⽓门有⾜够⼤的开启⾯积;②减⼩活塞上⾏时的阻⼒。
4.排⽓迟闭⾓δ:从上⽌点到排⽓门完全关闭这段曲轴转⾓(10~350CA )⽬的:利⽤⾼速⽓流的惯性排除废⽓。
.5.叠开⾓:进、排⽓门同时开启时对应的曲轴转⾓,⼀般为20o~80o曲轴转⾓。
在增压发动机可达80o~160o的曲轴转⾓。
因其进⽓压⼒⾼。
⽬的:由于进⽓管、⽓缸、排⽓管互相连通,可以利⽤⽓流的压差、惯性或进、排⽓管压⼒波的帮助,清除残余废⽓,增加进⽓量,降低⾼温零件的温度,但注意不应产⽣废⽓倒流现象。
⼆,换⽓过程:⑴⾃由排⽓阶段:排⽓门开启到⽓缸压⼒接近了排⽓管压⼒的这⼀时期⑵超临界状态:排⽓门开启时,⽓缸内废⽓压⼒较⾼(0.2~0.5Mpa ),通过排⽓门⼝废⽓的流速等于该状态下的⾳速(m/s )在超临界排⽓时期①废⽓流量与排⽓管内压⼒pr ⽆关,只与⽓缸内的⽓体状态及⽓门开启截⾯积有关②因排⽓流速甚⾼,在排⽓过程中伴有刺⽿的噪声,所以排⽓系统必须装有消声器。
⑶亚临界状态:当时,排⽓流动转⼊亚临界状态,废⽓流速降低,产⽣的噪⾳较⼩。
特征:排出的废⽓量决定于⽓缸内及排⽓管内的压⼒差。
压⼒差越⼤排出废⽓越多。
当到某⼀时刻,⾃由排⽓阶段结束(⼀般下⽌点后10o~30o曲轴转⾓)。
此阶段虽然历程很短,但因排⽓流速甚⾼,排出废⽓量达60%以上。
⑷⾼速发动机:⾼速发动机其排⽓提前⾓要⼤⼀些:在⾃由排⽓阶段中,排出的废⽓量与发动机转速⽆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