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洋务运动】试题解析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练
【洋务运动】试题解析卷
一、选择题
1.[2017·福建莆田八中期中]清代实行白银、铜钱双本位货币制度,清廷规定白银一两兑换制钱千文,但二者关系却不平衡,乾隆中期之前表现为钱贵银贱,道光年间表现为银贵钱贱,导致这一变化的应是()
A.中国对外贸易中的长期出超B.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C.国家减少了铜钱的铸造发行D.对外贸易顺差变为逆差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乾隆中期由于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顺差地位,海外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所以“钱贵银贱”,道光时期,虽然在正当贸易中中国仍是顺差,但鸦片走私使白银大量外流,中国由顺差变为逆差,所以“银贵钱贱”,故D项正确。
2.[2018·贵州遵义四中月考]李鸿章在《示文儿》一信中说:“年来国事日非……受人凌辱之原因,莫外乎不谙世事,默守陈法,藏身于文字之间,而卑视工商。
岂知世界文明,工商业较重于文字,窥各国之强盛,无独不然。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运动抵制了西方的侵略B.“受人凌辱”指的是中国甲午战败
C.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思想D.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李鸿章认为西方国家强盛的原因在于重视工商业,说明其认识到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所以选D项。
A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明确指出“受人凌辱”指什么,故B项错误;C项中的“中体”材料没有体现。
3.[2018·辽宁六校联考]一般认为:洋务运动从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总理衙门开始,而甲午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
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
A.洋务人才依然受重用B.中国工业化的进程
C.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洋务运动的开展,不仅仅指的是人才,故A项排除;“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开展着”反映了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随着世界的日益整体化,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步伐没有停止过,其着眼点在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的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均属于洋务企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故C项排除;洋务运动的核心是“中体西用”,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无关,故D项排除。
4.[2017·武汉外国语学校期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在《沈乙庵先生七十寿序》云:“我朝三百年间,学术三变:国初一变也,乾嘉一变也,道咸以降一变也。
”材料中“道咸以降一变”,主要“变”在()
A.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B.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
C.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D.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
答案C
解析明末清初出现了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对理学旧说的批判和反思,故A项错误;沉潜于诸经义理的考据上是“乾嘉”时期学术变化的特点,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以林则徐和魏源为代表,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社会思潮,有利于介绍传播并研究西方文化,故C项正确;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针砭社会时弊,注重实学,故D项错误。
5.[2017·南昌模拟]1863年3月7日,在上海首份中文报纸《上海新报》上,刊登了森泰照相馆的广告:“本馆印照上等小像,上午十点起至晚三点钟为止,价钱甚为公道……如有贵商欲印小照者,请至本馆可也。
”这反映了()
A.西方生活方式影响中国B.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C.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变革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报纸、广告、照相馆都是西方舶来品,体现了西方生活方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故A项正确;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错在“开始”,排除;题干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是经济结构的变动,故D项错误。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但主要分布在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
这在客观上反映出()
A.上述地方地理位置优越
B.清政府大力扶植沿海企业
C.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作用
D.上述地方受西方入侵最早,自然经济解体的程度较深
答案D
解析近代东南沿海地区较早受到外国的侵略,外来商品的冲击加速了当地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故选D项。
7.[2017·黑龙江哈三中模拟]1882年,美商魏特摩等拟在上海设立纺纱厂,总理衙门明确指出:机器织布系中国创办之举,“予限十年内只准华商入股,不准他人再设,业已奏明在案……是故不准华商另行设厂,然则何能反而允许洋商设厂欤!”这表明洋务派所创办的近代民用企业() A.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
B.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C.抵制了西方列强侵略
D.开启了中国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历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洋务运动排斥民族资本与外来资本设厂,因而具有垄断性与排他性,故A项正确;材料中只准许华商入股,不准另行设厂,因而B项与题意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洋务企业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抵制作用,故C项错误;洋务企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历程,但这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
8.1861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理纲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
1894年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下列对两人观点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A.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
B.前者没有进步意义,后者进步意义显著
C.两者都与洋务运动有关
D.后者突破前者局限,探索近代化的新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者都认同向西方学习,A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前者属“中体西用”思想,后者质疑洋务运动,都与洋务运动相关,C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郑观应主张不仅学技术,还应学西方的政治制度,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目要求;两人都主张学习西方,探索救国之路,都有进步意义,B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摘编自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19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此后,中国于19世纪后半期创建新式工业。
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
“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煤矿,“路”指铁路。
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1843~1856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起的。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的特点。
答案(1)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
原因:五口通商(上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
(2)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
(3)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
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图表“总计”的纵向一栏可以总结出生丝出口数量逐年增多的特点,从表格的出口地点的数据对比可以总结广州生丝出口数量减少,上海生丝出口数量增多的特点;第二小问,可从导致这两个特点的原因出发,结合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加以归纳。
第(2)问,以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鸦片战争对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的影响来论述。
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这一时代背景分析;第二小问,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