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消毒(电子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处理工程技术》教案内容
教学重点投氯量与余氯量
教学难点
投氯点、投氯设备、加氯间和氯
库
投氯点、投氯设备、加氯间和
氯库
参考资料水污染控制技术张宝军中国环境出版社水处理工程王学刚中国环境出版社
水污染控制技术王金梅化学工业出版社
氯消毒原理
氯在水中的消毒作用根据水质不同可分为两种情况
1)原水中不含氨氮
易溶于水的氯溶解在水中,几乎瞬时发生下列反应:
Cl2 + H2O → HOCl + HCl (2.4.1)
HOCl → H++ OCl-(2.4.2) HOCl (次氯酸)和OCl- (次氯酸根)都具有氧化能力,统称为有效氯,亦称为自由氯。近代消毒作用观点认为:次氯酸HOCl由于是很小的中性分子,可以扩散到带负电的细菌表面。并渗入到细菌内部,氧化破坏细菌体内的酶,而使细菌死亡。而次氯酸根OCl-虽具有氧化作用,但因其带负电,难于靠近带负电的细菌,故较难起到消毒作用。
HOCl和OCl-的相对比例取决于温度和pH值。从图2.4.1可以看出:在相同水温下,水的
值越低,所含HOCl越多,当pH<6时,HOC1接近100%;当pH>9时,OCl-接近100%;当pH=7.54时,HOCl和OCl-大致相等。生产实践表明,pH值越低,相同条件下,消毒效果越好,也证明HOCl是消毒的主要因素。
NHCl2 + HOCl → NCl3 + H2O (2.4.6) NH2Cl、NHCl2和NCl3分别叫做一氯胺、二氯胺和三氯胺,它们统称为化合性氯或结合氯。它们在平衡状态下的含量比例决定于氯、氨的相对浓度、pH值和温度。一般当pH值大于
一氯胺占优势;当pH值为7.0时,一氯胺和二氯胺同时存在,近似等量;当pH值小于6.5
主要是二氯胺;当pH值小于4.5时,三氯胺才存在,自来水中一般不可能形成。
从消毒效果而言,水中有氯胺时,起消毒作用的仍然是HClO,这些HOCl由氯胺与水反应生成(见式(2.4.4)~( 2.4.6)),因此氯胺消毒比较缓慢。根据实验表明,用氯消毒5min内可杀灭细菌达99%以上;在相同条件下,氯胺消毒5min内仅达60%;要达到99%以上的灭菌效果,需要将水与氯胺的接触时间延长到十几个小时。比较三种氯胺消毒效果,NHCl2要胜过NH2Cl,但前者具有臭味。NCl3消毒效果最差,且具有恶臭味,因其在水中溶解度很低,不稳定且易气化,所以三氯胺的恶臭味并不引起严重问题。一般情况下,水的pH值较低时,NHCl所占比例大,消毒效果较好。
2.4.2投氯量与余氯量
水中的投氯量,可以分为两部分:需氯量和余氯量。需氯量指用于杀死细菌、氧化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部分。余氯是为了抑制水中残存细菌的再度繁殖而在消毒处理后水中维持的剩余氯量。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投氯接触30min后,游离性余氯不应低于0.3mg/L,集中式给水出厂水除应符合上述要求外,管网末梢水不应低于0.05 mg/L。后者余氯量仍具有杀菌能力,但对再次污染的消毒尚嫌不够,而可作为预示再次受到污染的信号,这对于管网较长而死水端及设备陈旧,且间隙运行的水厂尤为重要。余氯量及余氯种类与投氯量、水中杂质种类及含量等有密切关系。
(1)水中无细菌、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等,则需氯量为零,投氯量等于余氯量。如图
所示的虚线①,该虚线与坐标轴成45o。
(2)事实上,天然水特别是地表水源多少已受到有机物和细菌污染,虽然经澄清过滤处理,但仍然有少量细菌和有机物残留水中,氧化有机物和杀死细菌要消耗一定的氯量,即需氯量。投氯量必须超过需氯量,才能保证一定的剩余氯。如果水中有机物较少,而且主要不是游离氨和含氮化合物时,需氯量OM满足以后就会出现余氯,如图2.4.2中的实线②所示。此曲线与横坐标交角小于45。,其原因有:一是水中有机物与氯作用的速度有快慢,在测定余氯时,有一部分有机物尚在继续与氯作用中;二是水中有一部分氯在水中某些杂质或光线的作用下会自行分解。
(3)当水中的有机物主要是氨和氮化合物时,情况比较复杂。投氯量与余氯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如图2.4.3所示。当起始的需氯量OA满足以后,投氯量增加,剩余氯也增加(曲线AH
但余氯增加得慢一些。超过H点投氯量后,虽然投氯量增加,余氯量反而下降(HB段),H
为峰点。此后随着投氯量的增加,剩余氯又上升(BC段),B点称为折点。
图2.4.3中,曲线AHBC与斜虚线间的纵坐标值b表示需氯量;曲线AHBC的纵坐标
氯量;原水游离氨在0.3~0.5mg/L的范围内,投氯量难以掌握。缺乏资料时,一般的地面水经混凝、沉淀和过滤后或清洁的地下水,投氯量可采用1.0~1.5mg/L;一般的地面水经混凝沉淀未经过滤时可采用1.0~1.5mg/L。对于污(废)水,投氯量可参考下列数值:一级处理排放时,投氯量为20~30 mg/L;不完全二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为10~15 mg/L;二级处理水排放时,投氯量为5~10 mg/L;
图2.4.3 折点加氯图2.4.4 氯的投加
2.4.3投氯点
一般采用滤后投氯,即把氯投在滤池出水口或清水池进口处,或滤池至清水池的连接管
上,称为滤后投氯消毒。滤后消毒为饮用水处理的最后一步。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原水水质较好,经过滤处理后水中有机物和细菌已被大部分除去,投加少量氯即能满足余氯要求。如果以地下水作水源,无混凝沉淀过滤等净化设施,则需在泵前或泵后投加。图2.4.4为自来水消毒的一般工艺流程。
当处理含腐殖质的高色度原水时,在投加混凝剂的同时投氯,以氧化水中行机物.可提高混凝效果。这种氯化法称为滤前氯化或预氯化。预氯化也可用于硫酸亚铁作为混凝剂时(将亚铁氯化为三价铁,促进硫酸亚铁的混凝效果)。预氯化还能防止水厂内各类构筑物中滋长青苔和延长氯胺消毒的接触时间,使投氯量维持在图2.4.3中的AH段,以节省加氯量。
当城市管网延伸很长,管网末梢的余氯难以保证时,需要在管网中途补充投氯。这样既能保证管网末梢的余氯,又不致使水厂附近的余氯过高。管网中途投氯的位置一般都设在加压泵站及水库泵站中。
一般在投氯点后可安装静态混合器,使氯与水均匀混合,提高杀菌效果,并节省氯量。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