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 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改革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我校实施已有好几年了,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以教师讲述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而新教材只给了我们个教学的版本,却没给我们具体的教法、学法让我们拿来就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在实施新教材的这几年的时间里,既有收获也有困惑。

在此,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通过观摩地理课堂教学的体会,就“地理课到底该怎么上”谈我个人的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重新审视教材的功能
传统的教材观是一种将教材神圣化、强调教师对其绝对服从的教材观,它割断了课程与丰富的社会现实之间的联系;限制了学校的课堂生活空间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空间;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及其教学的个性化;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乃至所有书本的盲目崇拜;扼杀了其自主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使教师无法在教学中找到其生命的价值和职业的乐趣。

这次课程改革使我们的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使原有的一种教材作为“法定文化”的地位日渐动摇;教材的地位也由“控制”教学,转向“为教学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只占50%,师生互为学生创造性生成的内容。

10%,另外40%动中产生的新内容占.
鉴于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将教材作为一种“材料式”文本和工具
应用于课堂。

例如:我在讲到《城市和城市化》时,把课本上案例“伦敦城市的发展”.只作为教学的引子。

而将我县近几年来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因105国道复线从县城以东通过,使得我县的城区总体向东发展,而原105国道西门段的城市建设也随着国道的衰退而萧条等一系列内容。

另外,我及时将当前国际、国内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新闻、事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如:《锋面与天气》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难点,正好前几天我县经历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我及时调整了教学内容,先将这几天整个天气的变化过程做了一次回忆:哪天是冷锋过境前、哪天是冷锋过境时、哪天是冷锋过境后,分别和最近这几天的天气一一对应,最后又以“一场秋雨一场寒”进行小结。

讲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要比讲遥远地方的事,学生听起来既感到亲切,又觉得学地理也很有用。

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又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长大后更好的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操。

当然课堂效果也比死抱教材讲解有趣的多、生动的多。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新的教材观已从基础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运用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来。

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使课堂教学社会化、开放化,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
在新的教育思想支配下,我们应改变过去“教师中心主义”和
“管理中心主义”的倾向,坚持“主体相长”的教育观:即学生是学习者、教师是研究者。

“主体相长”的思想倡导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在《中国人口增长》一节的教学中,采用具体的数据来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的高速增长:“中国人口由过去的四万万同胞,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人口再生产后,到目前已突破13亿。

其间,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因实行计划生育还少生了3亿人”。

“老师,过去的人为什么生那么多孩子?”“中国那个时代怎么不实行计划生育”。

在过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是想到了问题,也因害怕老师批评也不敢说出来。

而现在学生已摆脱了这种顾虑,新的师生关系使他们大胆直言,非常有利于教师及时洞察学生的所知所想,及早解决学生思想、能力及知识上存在的问题,实现师生由行为到心理上的沟通,进一步融洽了师生关系。

通过这几年的课堂实践,我由衷地感到由于师生的平等交往,已使学生的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已使教师的上课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变为与学生的一种分享和理解。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与过去教师一言堂的课堂组织形式相比,新课程更加注重引导
的价值,更加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能从学生嘴里说出来。

对教师提出的许多问题很有可能经过引导,学生仍然不知道,但是经过了引导之后,这些问题在学生脑海里留下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如:我在讲热带雨林气候时,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学生看图说明,赤道附近某地房顶为什么会是尖斗状的?。

如果在过去的教学中,通过教师提醒:当地降雨量在2000毫米左右。

学生会回答:“为了排水”,有这样的结果就行了。

而新的课堂教学目的却要求,
不能单纯要这一答案。

因为学生有时候不知道怎么学习、怎么去分析、怎么去搜集信息,而是揣摩老师要我怎么回答,答完也就完了。

学生不需要任何地理方面的知识,也不需要知道如何去联系相关条件进行分析,就可得到这一知识点。

然而学生得到的也仅仅是这个单一的、孤立的知识而已。

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首先让学生打开地图,查找这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在哪里?气候条件是什么?屋顶形状与当地的什么条件有关?再得出房顶应该是
什么形状的。

这个过程可能复杂了些,但是学生经过了分析的过程,以后再碰到类似的问题,他也能够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去分析、去创造。

“给”只能给死的东西,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

关键在于教师怎么教、怎么去引导。

我们在课堂上常常将关注学习结这对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新课程该果误认为是关注了学习过程,
怎么教¨的内涵非常关键。

由此看来,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界定一定要清晰。

四、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
新世纪我们培养学生的目的,是让其掌握能独立面对世界的生存技能。

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的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标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1、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现有教学条件下的高质量的学习,所有的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

如:在《地球上的大气》一节的教学中,课前我将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教学内容做成纸条。

课堂上我先分组,要求学生边看书边讨论大气的受热过程,然后选出二组,将纸条用透明胶带粘贴在黑板上,比一比哪个组粘贴得既快又准确?评比完之后,再选其它组成员上讲台给大家讲解。

这样,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又有肋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3、探究式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中选择或确定研究课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习方式。

如:我在学习完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后,要求学生小组讨论完成:“假若想利用南极大陆的冰山,解决沙特等西亚国家缺水的问题,在目前条件下,此方.案实施的可能性有多大?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难题?如果运冰山,选择哪条路线最合理?”。

然后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果不一定合情合理,但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却难能可贵。

地理不同于其它学科,由于知识跨度大、图表多、地理名称多,过去靠教师讲一讲、学生背一背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地理学科发展的要求了。

今天,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减少了知识点,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更多地强调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方式。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得需要用“合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等组织形式来完成呢?我认为,接受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也是必要的。

总之,纵观这次新课程改革,无论是课堂组织形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确有它的科学性、进步性和可操作性;但新课改毕竟还是新生事物,往往还存在不成熟的地方,我相信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再加上广大地理教师不断的摸索与总结,我们的地理课堂定会更有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