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家

作者:天一

来源:《月读》2018年第11期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进步思想家和学者。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在清军占领南京后,由于他敬仰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乃更名炎武。晚年曾化名蒋山佣。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其故居就在湖旁,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的官职,由于他的父亲顾同应没有取得什么功名,家业才逐渐衰落下去。

顾同应娶妻何氏,生子五人,顾炎武是次子。但他却不是在何氏身边长大的,因为还在襁褓中时,他就过继给了堂叔顾同吉为嗣。然而顾同吉去世很早,顾炎武便由顾同吉的妻子王氏(即嗣母)以及顾同吉的父亲顾绍芾(即嗣祖)来抚育。

嗣母王氏深明大义又吃苦耐劳,她受过一定的教育,喜欢读书,关心国家大事。据顾炎武回忆说,王氏最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以及有关明朝历史的书,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王氏就用先贤的事迹教导他。

对少年时期的顾炎武影响最大的要算他的嗣祖顾绍芾。在功名上,顾绍芾只是一名国子监生,地位不高。但是,他游历过很多地方,还研究史学和地理学,眼界开阔,而且他对社会现实问题颇为关心,长期阅读“邸报”(明朝政府刊行的一种官报),并从中抄录了不少重要材料。这种读书联系实际的方式,直接感染着年轻的顾炎武。顾炎武十余岁时,顾绍芾就给他讲授《资治通鉴》。顾炎武很用心,不到两年时间就把这部总结历史成败得失的巨著读完了。同时,他还学习了《孙子兵法》《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顾绍芾常常教导顾炎武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应当追求“实学”,必须深入研究天文、地理、兵、农、水土以及典章制度。应该说,这句话是很有见地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对顾炎武影响很大,他后来“经世致用”的思想,应该就是从这里发端的。

在当时,有个“纳谷寄学”的惯例,即捐一定数量的钱谷进庠学读书。顾绍芾觉得顾炎武天资聪颖,将来一定能够考取功名,光耀顾家门庭,于是就按这个办法让他入庠。这一年是天启六年(1626),顾炎武十四岁,他第一次离开家,到学校去读书,开始接触社会。

也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复社”的活动,从实际中学习“实学”。参加复社的成员,大多是对明朝后期朝廷政治腐败不满而怀有改良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继承了“东林党”的传统,通过集会、论学等方式,抨击宦官专权,呼吁整顿朝纲,从而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舆论力量。这种舆论,当时叫做“清议”。顾炎武自幼受嗣祖顾绍芾的训诲,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他仍参加了这个组织,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相互切磋和交流现实问题,顾炎武成长了很多,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和行动,都有着很大影响。

从天启六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整整十四个年头,顾炎武一直在庠学读书。在这段时期,明朝的内外形势急剧恶化。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正式改国号为清,从而建立了与明朝对峙的政权。此后,清军不断南下,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

明朝内政上腐败无能,军事上节节失利,给顾炎武的刺激是很深的。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入关攻陷济南,百姓惨遭蹂躏,连致仕在家的大学士孙承宗也被杀害,这件事尤其令顾炎武感到愤慨。本来,顾炎武也有过科举做官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廷,有一番作为。所以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习八股文。现在,他看到朝廷这么多官僚,面对国家的危机却毫无作为,因而对科举之路不再报希望,他决心另辟一条道路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发奋研究“实学”,以有益于当世。他后来以毕生精力撰写了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书中的内容反映了他早年读书时的心得和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析。此外,顾炎武还写了一系列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科举弊端的文章,提出了许多问题,以及改革弊政的措施和建议。只可惜,明朝积弊难返,崇祯十七年(1644),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今景山)自缢,明朝灭亡。接着,清军入关,从李自成的手中夺取了北京,建立了清朝的统治。同一年,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帝,改元“弘光”,建立了弘光政权。顾炎武对这个政权最初是抱有希望的,可在他到达南京后,见到的景象却令其失望,那就是弘光政权腐败透顶。1645年,清军南下之时,弘光帝在马士英、阮大铖的簇拥下,仍沉溺于寻欢作乐之中,毫无抵抗之意。当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镇守扬州,弘光朝廷不给他一兵一卒的援助。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史可法坚决抵制清军的诱降,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扬州城破,史可法被俘遇害。紧接着,清军渡江,南京城陷落,弘光朝廷灭亡。

眼见自己的家乡落入清军之手,顾炎武认为不能再袖手旁观了。他虽然是一书生,但此时决定投入抗清活动中。

顾炎武家乡昆山的百姓不甘心做清朝的臣民,特别是当他们听到清廷颁布剃发令时,更是激愤万分,于是决定起事。他们首先杀死了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昆山知县的阎茂才,接着推选了狼山总兵王佐才为义兵的统帅,号称“真义兵”,闭城拒守。

顾炎武认为,江南河网地带是抵抗清军的好地方,尤其是太湖之地,进可攻,退可守,于是他决定先到苏州附近,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义军,配合明军的残余势力与清军对抗。然而,湖上义兵最终还是失败了,顾炎武随即赶到昆山,和归庄、吴其沆等参加昆山的起义。他和家乡的父老一起,为义兵筹措钱粮,以谋固守。这时,清军调集三十万兵众,以大炮数十尊,从苏州直取昆山。经过二十一天的激战,昆山人民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抗清失败之后,顾炎武就一直奔走于各地,从未固定某个地方为长期的居所。他最初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以太湖为中心的地区。他身穿商人的衣服,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到过松江、蘇州、吴江、嘉兴、金坛、镇江、南京等地。每到一处,他都不忘诗歌创作。

这一时期,他还参加了惊隐诗社的活动。当时,许多怀有爱国思想的读书人以吟诗结社的方式联络感情,寄托亡国之思,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种组织,惊隐诗社就是其中之一。诗社集中了吴中一大批心怀故明的读书人,他们饮酒赋诗,慷慨悲歌,述说兴亡。顾炎武在诗社结识了很多朋友。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在南京暂时定居下来。这一年,他遍游南京的历史名胜。顾炎武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留心考察形势,比如到太平府,登采石山,就是想对这个记录着明代兴亡历史的胜地作一番考察。他在《太平》诗中写道:“天门采石尚嶙峋,一代兴亡此地亲。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常王戈甲先登阵,花将须眉骂贼身。犹是南京股肱郡,凭高怀往独伤神。”采石山距离南京一百三十里,是扼守南京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弘光时,曾遣江北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进驻此地。但清兵南下的时候,这里却没有起到军事上的作用。南京陷落后,弘光帝逃到这里被俘。这首诗,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情。

在南京的时候,顾炎武化名蒋山佣。他本打算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以观时局的变化。不料,一年以后,发生了一件意外的

事情。

原来,昆山有个豪绅叫叶方恒,他见顾炎武奔走各地,无暇经营自家的产业,就暗中企图兼并顾氏的田产。顾炎武原来有个家仆叫陆恩,见顾家门庭衰落,便投奔叶方恒家并卖主求荣。他揭发顾炎武有“通海”之罪,何为“通海”呢?就是勾结海上抗清力量的意思。这可是清廷最忌讳的事了。于是顾炎武被逮捕,经受了严刑拷打,情况异常危急。幸亏朋友设法营救,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