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家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简洁归纳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太平天国运动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背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列强的侵略加剧了灾难。
(2)洪秀全的组织宣传:创建拜上帝会并进行思想宣传等(3)起义:1851年初。
永安封王意义: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初步基础。
2、定都天京(鼎盛)(1)意义: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2)鼎盛:定都天京后,相继进行了北伐、西征、东征等军事行动。
这是太平天国运动鼎盛的标志。
二、政权建设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目的: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政权。
(2)内容:①生产资料分配形式: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②产品分配形式: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③目的等方面:建立一个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3)评价:①进步性: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②空想性:绝对平分土地不切合实际;绝对平分一切财富,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观念,是农民阶级的平均主义空想。
③未能真正实行。
2、后期《资政新篇》(1)目的:为了振兴太平天国。
(2)内容:政治上。
经济上。
社会事业上。
(3)评价:①意义: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一个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未能实行:三、转折与失败(天京事变到天京陷落)1、转折:天京事变(1)原因: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过程略。
(3)影响:①清政府得到了喘息的机会;②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失败:(1)标志:天京陷落。
(2)原因: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③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
四、评价1、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2、教训:农民阶级不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
五、知识拓展和补充1、农民阶级的局限性:(1)、经济:狭隘、自私、保守和分散性。
(2)、政治: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
其纲领或口号有致命的缺陷。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1613-1682),名敬,字天汉,又字应良,号永谷,江苏无锡人,清代思想家、学者、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他对中国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治学之道上。
他认为,学问的目的在于致用,即取之真实、直接、明晰,引以致用,求得治道。
他主张以经世思想去影响和改善现实社会,认为知识与实践要相结合,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他对历史的研究也着重于经世致用,提出“经国学”、“经世学”的理念,即要以史为鉴,治国先治家,鼓励人们学习历史经验以应用于实际社会中。
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使人们将历史研究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寻求历史经验的启示,以解决现实问题。
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主要表现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贡献上。
他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提出了新的解释和认识。
他强调儒家思想的实践性,认为学者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对社会进行有效的改革。
他还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权应该由民众来决定,强调人民的权利和地位。
这些思想对后来的中国思想、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顾炎武对中国的宪政改革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了“君主立宪”、“独立司法”、“选官举贤”等一系列宪政改革的思想,主张以宪政为基础来进行政治改革,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这些思想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中国近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
顾炎武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他提倡以实用主义的思想来发展文学,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强调以文学来影响社会和改善人们的精神世界。
他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问题,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这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近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式。
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对治学观念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对中国近代文学的影响等。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朴園,号稼轩,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清代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学者,文化名人,被誉为“闽学宗师”、“海东大儒”,是中国近现代重要的状元、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和思想文化领袖。
他的著作具有启蒙性和领导性,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的复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关于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话题。
要全面深入地展开讨论,就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
本文将从顾炎武的生平、思想体系、主要著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顾炎武对中国历史、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一、顾炎武的生平顾炎武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卒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享年107岁。
他自幼聪慧过人,十岁即通《易》、《书》,十二岁就中进士,被封为庶吉士。
后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学创作、教育改革和思想体系的建构,成为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顾炎武的一生经历了明朝末年的乱世和清朝的建立,他对国家政局和社会状况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反思,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建议。
他的思想和行为一度遭到朝廷的打压和排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而努力奋斗,最终在晚年得以重见天日。
二、顾炎武的思想体系顾炎武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思想、历史观念、教育理念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他对历史和政治的思考和建议。
他主张历史学应当是一门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历史事件和人物,而非以偏见和成见来对待。
他的政治思想则主张“仁政”、“治国有常”,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治国理政方略和政策体系,被誉为“文治主义”的代表人物。
顾炎武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改革理念和方案,主张以“格物致知”为目标,注重实践和经验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的先驱者之一。
三、顾炎武的主要著作顾炎武是清代孔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学术著作颇丰,主要有《日知录》、《日知录续编》、《阳明学实录》、《江西通志稿》等,其中以《日知录》最为著名,被誉为“闽学宗师之作”。
2019-2020同步岳麓历史必修三新突破讲义:第1单元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课程 标 准素 养 解 读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理解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2.从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角度,评价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进步思想家的地位及影响。
3.从中外关联角度认识明清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的差异。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1.背景(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2)经济:在商品经济浸润下社会拜金逐利风气盛行,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3)思想: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不少士人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重要波澜。
2.思想(1)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之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要顺“自然之性”,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1.王夫之(1)特点:系统地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2)思想①本体论:强调“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认识论:宣扬“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伦理学: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作为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2.黄宗羲(1)特点: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2)思想①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者”。
②认为臣对君的关系是平等的“师友”,从根本上否定了陈腐的伦理纲常。
③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3.顾炎武(1)特点:倡导“经世致用”。
(2)思想①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
②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键入文字]
高考历史重点知识汇总:明清三大进步思想家
对处于明清时期的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简要概括汇总,具体内容如下:
1、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1)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猛烈抨击,尖锐地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3)影响: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主张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著述《天下郡国利病书》。
这部书记述了山川形势、物产风俗、民生利弊,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3、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思想来源:他继承了以前思想家的唯物思想,并加以发展。
(2)思想主张: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他还认为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影响: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进步思想家思想的积极意义: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1。
三精考点之高中历史必修3考点汇系列:考点2-4 顾炎武的思想 含解析 精品
精讲考点汇总表【原题再现】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徒以诗文而己,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与此文观点相符的是A. 孟子的“仁政”B. 黄宗羲的“人民为主”C. 王阳明的“心学D.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符的是【答案】D顾炎武的思想★★★○○○○一、关于顾炎武的思想主张(1)背景:明末统治者日益腐败,朝政混乱,社会危机日益加剧。
(2)代表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3)思想主张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影响: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二、“经世致用”的内涵“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
其主旨是反对学术研究脱离实际,要求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现实问题联系起来,以解决实际问题。
明清儒学——开时代之新风,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明末清初进步的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当时政治经济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条件下萌生的,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 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B. 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 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答案】D1.16世纪后期,传教士利马窦来到中国,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他得到士大夫好感的主要原因是A. 带来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B. 符合了士大夫经世致用之学C. 天主教有利于新儒学发展D. 借天主教冲击儒学统治地位【答案】B【解析】利马窦说汉语、穿儒服,可以得到士大夫的好感,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符合了士大夫经世致用之学的需要。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字元甫,号石谷,江苏省句容人,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近代思想有重大影响,被誉为"经世致用之士"。
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他主张政治学应当立足于个人的实际生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重点在于解决国家和个人实际问题,并拥有广阔的社会发展背景和脉络。
他的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开创了近代中国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践和探索,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顾炎武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性思考,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资源,并且应该重视其经世致用的思想。
顾炎武主张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和社会现实,发挥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他认为,政治学应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政治思想的价值应当在于实践,并且要能够为社会人民谋福利。
顾炎武认为,只有在解决了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以其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而著称的。
他对中国传统政治学提出了批判性的反思,认为传统政治学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已经落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进行批判性的变革。
他主张要从实际出发,用实践的原则推动政治学的发展,并且用经世致用的理念来处理社会问题。
他认为,政治学的任务应当是要解决实际问题,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和进行实践,使其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有力工具。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近代政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论基础。
他以批判性思考和实践性要求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路径,开创了中国政治学研究的新方向。
他主张政治学应当与社会大众生活紧密联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项具有广泛实践意义的学科。
顾炎武生平简介
顾炎武近一步指出,理学的清淡之所以较魏晋玄学家的清淡危害更大,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修己治人”的“实学”,而不是性命天道的空谈,理学家们正是把以“治国平天下”为要务的儒家思想变成了空谈③。在他看来,传统儒家的基本精神是经世致用,他批判宋明理学的基本目的也在于进一步弘扬儒家的经世致用精神,以修己治人的实学来取代空谈性命的理学。明道救世的求实精神贯穿着他的全部政治思想,成为他整个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三)、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
我们知道,在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中央专制集权主义达到了顶峰,君主专制,君主权力不受任何限制和制约,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才导致了封建社会一步步走向衰落,因为政治体制缺乏活力,过于僵硬,弊端太多,缺乏创造力。顾炎武正是看到了君主专制的弊端,他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反对君主个人的独裁专断统治,要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的集权专制的弊端,主张分权众治。
顾炎武认为正人心、厚风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张四维。他身有感于《管子》所说的:“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观点,悲凉地发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谴责之声。为了重建道德文明,顾炎武从现实的人性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一条“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因为在他看来,礼仪廉耻四维之中,耻最为重要,“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⑥。廉耻是所有行为道德的行为基础。为了重建良好的道德文明,顾炎武对于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寄予了厚望。他非常重视“清议”的作用,顾炎武批判专制政治的严刑峻法,指出专制政治下“君臣上下、怀利以相接”等,都是十分深刻的。但他试图从社会道德人手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只能流于空想。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5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异端”思想: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地位、 批判程朱理学,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人 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欤。” 追 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之自然”,“各从所好,各驰所 长”。 李贽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汉代 卓文君私奔再嫁司马相如是“正获身,非失身”,“当 大喜,何耻为”。李贽也招收女弟子。 从材料中我们又可以看出李贽的什么样的 “异端”思想?
资产阶级(革命派): 资产阶级(激进派):
中国共产党:
5.讨论: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
提倡它吗?为什么?
探讨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提示: 从政治、经济、思想教育和道德修养四个 方面进行分析。
政治方面: 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仁、 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经济方面: (1)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 养,有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 现实体现: 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5.评价: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 儒学思想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 了生机,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构成中国启蒙思想的 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小结:
①春秋战国时期: 形成阶段 (孔孟之说,孔创孟荀大宗) ②秦朝时期: 受到沉重打击 (重创) ③西汉武帝时期: 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董仲舒新儒学)
用。 道德修养方面: 儒家提倡“孝”、“仁义”、 “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 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政治家、散文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日知录》、《思考录》和《求是》等著作中,他在这些著作中呼吁“明思大化”,通过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加强军事力量等途径,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
首先,顾炎武提倡推进科举改革,认为科举是中国官员选拔制度的核心,对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取消留发和买官两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员体系,建立起科学公正的官员选拔制度。
这一思想在清朝康熙时期得到了贯彻,推动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员的素质水平。
其次,顾炎武强调加强学术水平,认为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源泉,只有有才能才能推动国家的进步。
他主张建立学术制度,鼓励人才产生,重视科学研究,在教育和科技等领域推进变革。
他的思想不仅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指导方针,而且也对未来中国的教育和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顾炎武在《求是》中提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强调个人的责任和担当。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秉持正义和慷慨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努力,反对不义之事,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一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团结和文化的交流,而且也为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他主张推进科举改革、提高学术水平和加强个人责任和担当等思想,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本质和未来的方向。
复习回顾:1、二程的思想主张?2、朱熹的思想主张3、陆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尖锐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材料一 “其(君主)既得之(天下)也,敲剥天 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 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明夷待访录.原君》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2)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主 张
李贽 1、反对神化孔子 2、批判道学家伪善 3、倡导个性自由发展。
评 价
挑战正统 思想
黄宗羲
顾炎武
1、 批判君主专制,提倡“天 下为主,君为客” 推动以后 2、提倡“法治”,反对“人 反专制斗争 治” 3、提出“工商皆本” 1、主张“经世致用” 2、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朴实学风
王夫之
1、世界是物质的, 2、认识由客观对象引起 3、静止是相对,运动是绝对
思维方法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出现的背景:
1. 政治上,封建制度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2. 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及缓慢 发展; 根本原因 3. 阶级上,市民工商业者阶层日益强大(江南); 4. 思想上,程朱理学依然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束 缚了人们思想;思想专制;
是明末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发生变化的具体反映。
黄宗羲主要思想评价
梁启超曾说:“我们当学生时代,《明夷待访录》 实为刺激青年最有力之兴奋剂。我自己的政治活动, 可以说是受这部书的影响最早而最深!”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也一再介绍 黄宗羲等人进步的政治学说,大量印发《明夷待访录》 等著作,以有助于宣传反对君主专制,动员人民进行 民族、民主革命。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到积 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顾炎武(1613—1682),号 亭林,江苏昆山人。年轻时参加 “复社”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 参加当地的抗清斗争。抗清失败后, 遍游各地,搜集材料,尤致力于边 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顾炎武学问 广博,对经史子集都有深入的研究。 晚年拒绝清政府的征辟,专志经学 的研究。著有《日知录》《天下 郡国利病书》等著作。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二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因为高二开始努力,所以前面的知识肯定有一定的欠缺,这就要求自己要制定一定的计划,更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相信付出的汗水不会白白流淌的,收获总是自己的。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高二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概况: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1)造纸术。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
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
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
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
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
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
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
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
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
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搜集相关资料,从不同角落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在对明清之 际思想家的了解过程中,运用比较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通 过对明清之际思想家们大胆批判传统文化的行为的学习,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 的人格,培养健全的意志,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 知孔子何以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 妍,和声而已。是余五十以前,真一犬 也。因前犬吠形,亦随而吠之。若问以吠 声之故,正好哑然自笑而已。
——[明]李贽:《续焚书》
1、生活经历
李贽,号卓吾,福建泉州人。祖父两辈都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伊斯兰教徒, 因此自幼受传统思想束缚较少。青年时代生活困乏,到处奔波。中年后 做过二十多年小官,感受到明末社会的黑暗和官场的腐败。晚年毅然辞 官,专事著述和讲学。78岁时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 名迫害致死(于监狱割喉自杀而死)。著作被列为禁书。正是这样的生 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著作有《焚书》《藏书》 等多种。
演变规律
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 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 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
儒学创立 蔚然大宗 确立正统 发展到理学新阶段,成 为官方哲学
批判继承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B想,源于下列哪位思想
家的哪部著作
A.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B.顾炎武《日知录》
C.李贽《续焚书》
D.王夫之《船山遗书》
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作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深远。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了富有建设性的贡献,同时对社会政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紧扣当时的时代背景,对理学进行批判并进行了创新,提出了治学、治学、治身的思想。
他的思想影响了当时社会,并对后世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的思想持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当代社会也有着启示意义。
通过研究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们认识和处理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顾炎武, 经世致用思想, 历史影响, 思想批创, 治学治身, 社会政治, 传统文化, 启示, 时代背景, 理学, 中国思想史1. 引言1.1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顾炎武是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
顾炎武致力于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他坚持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国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柱。
在他的著作中,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为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体现在他对经学的执着追求和对儒家思想的深刻理解上。
他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结合,主张“经世致用”,强调知行合一,提倡将学问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顾炎武的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顾炎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观点和理念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2 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顾炎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理念和实践中。
顾炎武提倡“明义”、“廉洁”、“忠恕”、“勤治”的治国理念,认为君主应该尊重法治,倡导廉洁政治,重视忠恕之道,励志勤治国事。
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归纳五篇
高二历史考试必考知识点整理归纳五篇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知识,肯定会累,所以要注意劳逸结合。
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
高二历史知识点1①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唐疆域:东北至黑龙江库页岛地区,西到中亚咸海地区,东到大海,南到南海。
②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制度先进完善⑴唐太宗: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盛世(唐中期后出现藩镇割据)⑵三省六部制演变:魏晋南北朝提出—隋发展—唐完善(太宗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萌芽,将尚书台改为尚书省,设中书省和门下省职能: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作用: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⑶科举制:演变:世袭制(战国以前)——按军工授爵(战国)——察举制(汉代自下而上推举,下级向上级推选,标准为才、孝、廉;东汉后以孝廉为主)——九品中正制(三国最初按才能,后按门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兴起)——科举制(隋文帝建立科举制,隋炀帝创进士科;唐朝太宗设进士科和明经科,武则天创武举、殿试,玄宗用高官主考;宋朝发展,经意策论,糊名制,三级考试;明清衰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缺乏创新精神,人们成为皇帝的奴仆,阻碍社会进步;1898年戊戌变法,废除八股,改试策论;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产生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根本)士族地主的腐朽,庶族地主的壮大庶族地主要求掌握国家政权评价:明清之前(积极作用为主);积极:打击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的发展,诗歌的繁荣消极:忽视了实用性的学问明清以后八股取士,是维护主义的工具,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使人缺乏创新精神,阻碍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进步,使中国落后于西方。
③衰落——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原因:A.安史之乱(直接原因)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755-763),B.节度使(唐在地方设的行政长官)权力膨胀,地方财政不再上缴中央,节度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经常发动叛乱。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摘要】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顾炎武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注重治国理政的实际效果。
他在社会政治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当时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顾炎武的思想影响深远,对后人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中国思想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著作被后人传世,经久不衰。
当代人们仍可从顾炎武的思想中汲取启示,特别在处理实践和理论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顾炎武的思想启示我们应该结合实际,注重实践,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社会政治、历史影响、中国思想史、传世之作、当代意义、影响与启示。
1. 引言1.1 顾炎武简介顾炎武,字霖甫,号程君山,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
生于明末清初时期,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历史学家。
顾炎武自幼聪慧好学,深得父亲的倾注教导。
他曾先后任职于江苏、浙江等地的官职,然而在政治上屡屡遭遇挫折,最终辞官归隐,专心学问。
顾炎武在学术上兼通经史子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他又善于结合实际,注重社会问题的解决。
他提倡“经世致用”,主张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结合实际情况,推动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
顾炎武一生著述颇丰,主要作品有《日知录》、《甲申杂识》等,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等多个领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思想被后人奉为经典,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顾炎武被誉为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星,其思想和成就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1.2 顾炎武思想概述顾炎武是中国清代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思想家,他被誉为“明清之际第一大儒”。
顾炎武思想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主张重视实践,强调经世致用。
他认为理论应该结合实践,不能脱离现实。
顾炎武提倡贤能治国,主张以德治国,注重政治伦理和道德建设。
他强调政治家应该有高尚的品德和才能,才能成为一位合格的领导者。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是明末清初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顾炎武致力于提倡实用主义的经世致用思想,强调治国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实践,以解决当时社会中的各种问题。
他批评道德传统的空泛和僵化,主张注重实际效果,重视人的本性和社会的实际需要。
他主张政府应该推行勤政廉政,注重实际的教育和选拔官员,建立规范的案例以给予官员正确行政指导。
他提倡政府通过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来增加财力和提高国家实力。
他强调军事国防的重要性,主张建立强大的军队来保卫国家安全。
他还主张经济保守主义,认为国家应该保护本国产业和市场,限制对外贸易,以保护国家经济。
顾炎武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实用主义思想的人。
他的经世致用思想打破了传统的礼教观念,强调实际效果和实践,对后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教育的重视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提出要通过实践演练和实际经验来培养人才,主张教育要注重实际应用,为后来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
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思想也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指导。
他的经济保守主义思想在清朝的对外经济政策中得到了实践,对后来的国家对外贸易政策产生了影响。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思想之一。
他的思想对政治、教育、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激励作用。
顾炎武的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同时也为后来的思想家和政治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四大进步思想家
2.四大进步思想家3.基本观点: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是一定时代的产物。
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强化,封建制度衰落,是民主思想产生的政治原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原因。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作用。
二、知识结构三、重难点分析1.明清之际民主思想家(1)共同的生活背景:政治: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根源)思想:自然科学也有了一定发展经历:有着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来隐居著书立说的类似经历.(2)共同的思想主张: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为主”: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改革君主专制;顾炎武也激烈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王夫之认为天下的土地不能被君主一人所有,而应当是从事农业的老百姓都有份。
②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强调经世致用:黄宗羲驳斥轻视工商业的传统思想,指出工商业和农业一样,都是“民生之本”,应该受到保护;顾炎武、王夫之主张文人多研究一些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反对空谈。
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黄宗羲批判旧儒学的“君为臣纲”的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新思想命题;顾炎武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提倡走出门户,到实践中求真知;王夫之批判理学先前宣扬的“天命论”和“生知论”,建立了超越前人的唯物主义体系。
(3)不同的政治理念2.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过程:(1)演变历程:①春秋末年:孔子学说奠定基础——儒学创立②战国时期:孟子荀子总结改造——蔚然大宗③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沉重打击④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正统思想地位⑤魏晋时期:挑战吸收佛道精华——新发展⑥隋唐时期:三教合归儒——更辉煌⑦宋明时期:程朱理学、阳明心学——新阶段⑧明清之际:经世致用、君主批判——发生变化(2)演变规律:①思想自身随着形势的变化而趋时更新②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③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和扶植3.为什么中国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没有形成像西欧启蒙运动波澜壮阔的景象?(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
论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及历史影响1. 引言1.1 顾炎武及其思想的背景顾炎武(1613-1682),字耕莘,号荻庵,别号湘山,湖南衡阳人。
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顾炎武生于明末乱世,经历了明清交替的动荡时期,这种时代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思想和行为。
顾炎武自幼酷爱读书,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尤其熟通经史子集,对儒学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领悟。
与此顾炎武生活的时代也是一个政治动荡、社会混乱的时期。
明末清初,战乱频繁,封建统治岌岌可危,士人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得到了极大的激发。
顾炎武深受时代动荡的影响,他思考如何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如何挽救民族危亡,这些问题成为了他思想探索的重要动力。
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顾炎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世致用”思想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主张,希冀以此来振兴国家、造福民众。
1.2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顾炎武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认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素养。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融汇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精华,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通过深入研究顾炎武的思想,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提高我们的学术修养和理论水平。
顾炎武的思想对当代社会和国家发展仍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他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注重实践和应用,追求真理和实用的结合,对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研究顾炎武经世致用思想的必要性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学术价值、现实意义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也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指导我们的行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字数:250】2. 正文2.1 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顾炎武的经世致用思想是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他强调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主张将学问用于实际生活和社会管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的进步思想家作者:天一来源:《月读》2018年第11期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进步思想家和学者。
他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在清军占领南京后,由于他敬仰南宋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乃更名炎武。
晚年曾化名蒋山佣。
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其故居就在湖旁,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出身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
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的官职,由于他的父亲顾同应没有取得什么功名,家业才逐渐衰落下去。
顾同应娶妻何氏,生子五人,顾炎武是次子。
但他却不是在何氏身边长大的,因为还在襁褓中时,他就过继给了堂叔顾同吉为嗣。
然而顾同吉去世很早,顾炎武便由顾同吉的妻子王氏(即嗣母)以及顾同吉的父亲顾绍芾(即嗣祖)来抚育。
嗣母王氏深明大义又吃苦耐劳,她受过一定的教育,喜欢读书,关心国家大事。
据顾炎武回忆说,王氏最喜欢读《史记》《资治通鉴》以及有关明朝历史的书,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王氏就用先贤的事迹教导他。
对少年时期的顾炎武影响最大的要算他的嗣祖顾绍芾。
在功名上,顾绍芾只是一名国子监生,地位不高。
但是,他游历过很多地方,还研究史学和地理学,眼界开阔,而且他对社会现实问题颇为关心,长期阅读“邸报”(明朝政府刊行的一种官报),并从中抄录了不少重要材料。
这种读书联系实际的方式,直接感染着年轻的顾炎武。
顾炎武十余岁时,顾绍芾就给他讲授《资治通鉴》。
顾炎武很用心,不到两年时间就把这部总结历史成败得失的巨著读完了。
同时,他还学习了《孙子兵法》《左传》《国语》《史记》等典籍。
顾绍芾常常教导顾炎武说: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应当追求“实学”,必须深入研究天文、地理、兵、农、水土以及典章制度。
应该说,这句话是很有见地的,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精神,对顾炎武影响很大,他后来“经世致用”的思想,应该就是从这里发端的。
在当时,有个“纳谷寄学”的惯例,即捐一定数量的钱谷进庠学读书。
顾绍芾觉得顾炎武天资聪颖,将来一定能够考取功名,光耀顾家门庭,于是就按这个办法让他入庠。
这一年是天启六年(1626),顾炎武十四岁,他第一次离开家,到学校去读书,开始接触社会。
也是在这一年,他参加了“复社”的活动,从实际中学习“实学”。
参加复社的成员,大多是对明朝后期朝廷政治腐败不满而怀有改良思想的知识分子,他们继承了“东林党”的传统,通过集会、论学等方式,抨击宦官专权,呼吁整顿朝纲,从而形成了有一定影响力的社会舆论力量。
这种舆论,当时叫做“清议”。
顾炎武自幼受嗣祖顾绍芾的训诲,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他仍参加了这个组织,表达自己的看法。
通过相互切磋和交流现实问题,顾炎武成长了很多,这对他日后的思想和行动,都有着很大影响。
从天启六年到崇祯十二年(1639),整整十四个年头,顾炎武一直在庠学读书。
在这段时期,明朝的内外形势急剧恶化。
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沈阳称帝,正式改国号为清,从而建立了与明朝对峙的政权。
此后,清军不断南下,给明朝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伤害。
明朝内政上腐败无能,军事上节节失利,给顾炎武的刺激是很深的。
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入关攻陷济南,百姓惨遭蹂躏,连致仕在家的大学士孙承宗也被杀害,这件事尤其令顾炎武感到愤慨。
本来,顾炎武也有过科举做官的梦想,希望有朝一日能进入朝廷,有一番作为。
所以他花了很多时间去研习八股文。
现在,他看到朝廷这么多官僚,面对国家的危机却毫无作为,因而对科举之路不再报希望,他决心另辟一条道路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发奋研究“实学”,以有益于当世。
他后来以毕生精力撰写了巨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书中的内容反映了他早年读书时的心得和对生活的观察,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分析。
此外,顾炎武还写了一系列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科举弊端的文章,提出了许多问题,以及改革弊政的措施和建议。
只可惜,明朝积弊难返,崇祯十七年(1644),农民军领袖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崇祯皇帝于煤山(今景山)自缢,明朝灭亡。
接着,清军入关,从李自成的手中夺取了北京,建立了清朝的统治。
同一年,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帝,改元“弘光”,建立了弘光政权。
顾炎武对这个政权最初是抱有希望的,可在他到达南京后,见到的景象却令其失望,那就是弘光政权腐败透顶。
1645年,清军南下之时,弘光帝在马士英、阮大铖的簇拥下,仍沉溺于寻欢作乐之中,毫无抵抗之意。
当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镇守扬州,弘光朝廷不给他一兵一卒的援助。
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史可法坚决抵制清军的诱降,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败,扬州城破,史可法被俘遇害。
紧接着,清军渡江,南京城陷落,弘光朝廷灭亡。
眼见自己的家乡落入清军之手,顾炎武认为不能再袖手旁观了。
他虽然是一书生,但此时决定投入抗清活动中。
顾炎武家乡昆山的百姓不甘心做清朝的臣民,特别是当他们听到清廷颁布剃发令时,更是激愤万分,于是决定起事。
他们首先杀死了投降清朝后被任命为昆山知县的阎茂才,接着推选了狼山总兵王佐才为义兵的统帅,号称“真义兵”,闭城拒守。
顾炎武认为,江南河网地带是抵抗清军的好地方,尤其是太湖之地,进可攻,退可守,于是他决定先到苏州附近,参加王永祚领导的湖上义军,配合明军的残余势力与清军对抗。
然而,湖上义兵最终还是失败了,顾炎武随即赶到昆山,和归庄、吴其沆等参加昆山的起义。
他和家乡的父老一起,为义兵筹措钱粮,以谋固守。
这时,清军调集三十万兵众,以大炮数十尊,从苏州直取昆山。
经过二十一天的激战,昆山人民终因孤立无援而失败。
抗清失败之后,顾炎武就一直奔走于各地,从未固定某个地方为长期的居所。
他最初的活动范围主要是江浙一带,以太湖为中心的地区。
他身穿商人的衣服,隐瞒了自己的身份,到过松江、蘇州、吴江、嘉兴、金坛、镇江、南京等地。
每到一处,他都不忘诗歌创作。
这一时期,他还参加了惊隐诗社的活动。
当时,许多怀有爱国思想的读书人以吟诗结社的方式联络感情,寄托亡国之思,许多地方都出现了这种组织,惊隐诗社就是其中之一。
诗社集中了吴中一大批心怀故明的读书人,他们饮酒赋诗,慷慨悲歌,述说兴亡。
顾炎武在诗社结识了很多朋友。
顺治十一年(1654)春,顾炎武在南京暂时定居下来。
这一年,他遍游南京的历史名胜。
顾炎武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留心考察形势,比如到太平府,登采石山,就是想对这个记录着明代兴亡历史的胜地作一番考察。
他在《太平》诗中写道:“天门采石尚嶙峋,一代兴亡此地亲。
云拥白龙来戍垒,日随青盖落江津。
常王戈甲先登阵,花将须眉骂贼身。
犹是南京股肱郡,凭高怀往独伤神。
”采石山距离南京一百三十里,是扼守南京的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弘光时,曾遣江北四镇之一的黄得功进驻此地。
但清兵南下的时候,这里却没有起到军事上的作用。
南京陷落后,弘光帝逃到这里被俘。
这首诗,抚今追昔,感慨兴亡,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情。
在南京的时候,顾炎武化名蒋山佣。
他本打算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以观时局的变化。
不料,一年以后,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
原来,昆山有个豪绅叫叶方恒,他见顾炎武奔走各地,无暇经营自家的产业,就暗中企图兼并顾氏的田产。
顾炎武原来有个家仆叫陆恩,见顾家门庭衰落,便投奔叶方恒家并卖主求荣。
他揭发顾炎武有“通海”之罪,何为“通海”呢?就是勾结海上抗清力量的意思。
这可是清廷最忌讳的事了。
于是顾炎武被逮捕,经受了严刑拷打,情况异常危急。
幸亏朋友设法营救,才把他从虎口中救了出来。
但叶方恒并不善罢甘休,他竟然派刺客尾随顾炎武,伺机将其击伤。
顾炎武有感于世道人心的变化,觉得这样险恶的环境实在不宜再留居下去,于是决定北上,开始了游历的生涯。
顺治十四年(1657),顾炎武只身北上,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涯。
这次游历,历时二十五年,足迹遍及今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等广大地区,直到他去世。
可以说,这二十五年,顾炎武都是在漂泊无定中度过的,他自己曾说:“频年足迹所至,无三月之淹。
友人赠以二马二骡,装驮书卷。
所雇从役,多有步行。
一年之中,半宿旅店。
”长途跋涉,不辞艰辛,表现了他坚韧的毅力。
顾炎武经由淮北,首先到达山东东部沿海的莱州府,寻访了早先参加复社活动的赵士完。
沿途,他不忘研究“实学”,做地理考察。
他登上了山东即墨之南的崂山,并在诗中描绘了崂山俯临大海的雄伟气势。
他凝视着白茫茫的大海,可想而知,他的内心是不能平静的。
他又至泰安,登泰山,并专程赴曲阜、邹县,拜谒孔子庙、周公庙、孟子庙,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开创者的追怀和景仰。
1658年,顾炎武又到了河北和北京。
他几次到昌平十三陵拜谒,并对昌平一带的地理形势进行调查和研究,写成了《昌平山水记》,这本书是今天研究北京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顾炎武还考察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昌黎、蓟州一带的历史和地理形势。
他所研究的问题是:这些地方在历史上究竟有怎样的重要地位,人们又是怎样利用这一带的险要形势巩固边防的。
顾炎武还阅读地方志,并结合自己的调查,写成了《营平二州史事》。
他自己说编写这部书的目的是为了从历史中寻求对后代有益的经验教训。
当初,北宋和金结盟攻辽,就是因为不去考察营、平、滦三州的历史地理情况,才造成争地构兵,由此而亡了天下,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
顾炎武将宋金战争的成败,单纯地归结于历史地理的原因,虽然失之片面,但他对于地理形势的分析,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顾炎武就是这样在长途跋涉中,辛勤地做着学术研究工作。
他并非为研究而研究,而是有其实际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康熙元年(1662),五十岁的顾炎武写了一首诗,其中有“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的句子。
可见,他是十分乐观的,对人生抱有坚定的信念,道路虽然漫长,但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相信终究能看到“黄河水清”的那一天。
从当时的形势看,“望河清”应该不再指或不仅仅指抵抗清朝而恢复明朝统治,而是继续关心历代的兴废沿革和古今的治乱得失,并通过自己的总结,实现富国利民的目的。
不久,顾炎武又开始了山西之行。
他首先到山西的太原,住在当地大学者傅山的松庄。
二人在这里讨论国事,交流见解。
通过傅山的介绍,顾炎武还结识了其他一些有声望的文人和学者。
李因笃是顾炎武在代州结交的密友。
两人一同商讨了关于在五台山区兴修农田水利的事,经过筹划,他们约集了二十来人,在雁门关以北、五台山以东地区搞起了垦荒。
顾炎武甚至想从江南约请一些能造水车、水碾、水磨的人,到这里来从事农田水利工作。
他甚至这样说:“使我有泽中千牛羊,则江南不足怀也。
”由此可以看出他想在边地立业的心愿。
山西西边的陕西地区,形势险要,东有潼关,南有秦岭,北有渭水。
陕西的长安,是中国历史上的古都,附近有许多著名的古迹。
这些对于顾炎武来说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因此,他决定到陕西游历。
在这里,他见到了关中地区的大学者李颙,二人的共同点是都很重视有关兵、农、漕运、选举等“经世致用”之学,主张研习“匡时要务”的实际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