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政治思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荀子的政治思想
摘要: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在儒学政治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对先秦时期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与总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内涵。

本文从荀子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出发,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并对其政治思想的影响与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荀子;儒学;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23-02
一、荀子政治思想生成的社会背景
荀况字卿,赵人。

汪中(1745-1794)以为荀子约生于赧王十七年及始皇九年之间(前298一前238),似近事实。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儒家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他们对尧舜汤禹文武周公的三代之治的阐
发中。

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以夏商周血缘宗法社会特征为其基本前提。

西周末年,随着氏族组织的逐渐解体,以血缘宗族关系为根基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整个社会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农民逃亡,奴隶暴动,弑君,篡国事件不断发生,旧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在思想文化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走向解体,价值失落与价值冲突加剧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失衡,这是一个一切都崩溃的时代。

一方面是天命权
威的衰落和人文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是礼崩乐坏和社会秩序的重构。

孔子兴时而出,兴办私学,广收弟子,创建了儒家学派。

经孟子,至荀子,已是由春秋进入了战国。

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这大变革中当时的政治变革,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1)世卿世禄制遭破坏,平民及游说之士驰誉于王侯,致位于卿相者颇不乏人;(2)各国相继变法,虽有彻底与局部变革的区别,但完全因袭旧法者已不能生存于世;(3)以战争谋兼并,最后的理想是“定于一”。

当时又是“处士横议”的时代,各国养士之风大盛,“学在官府”的学术垄断被打破,私人可以讲学。

这些失去世禄的“士”,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与考虑力求或说明、或促进、或阻止时代的变革,纷纷著书立说。

以自己的学说干禄求仕者有之;政治上游说国君失败,退而著书明志者有之;出于救世之心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时君或后世采择者有之;出于学术争鸣之动机者有之。

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

荀子活跃于战国后期,他对诸子的批判往往是恰当的,深刻的。

荀子总结而且发展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从他所批判的对象那里受到了启发,汲取了营养。

因此,研究荀子的政治思想,也不应忽视它与诸子交互影响这一大的背景。

二、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在创建自己的理论之前,首先为它找到了两个理论基础,这就是“天人相分”的天命观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

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此两点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论述的。

(一)天人相分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日月风雨,就是水火草木,就是鸟兽鱼虫,就是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

“万物同宇而异体”。

《天论》篇一开头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又说:“治乱天邪?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所同也。

禹以治,桀以乱,非天也。

”这里的天行,指自然规律。

他把一切灾异也都看成自然变化与人间的政治无关,所以灾异也不足畏。

他说:“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他认为只要政策对头,就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即使有天灾也不为大害:“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

”因此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学说相对立他强调了“天人之分”(自然和人事分开)。

荀子的天道观还提出了顺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以为人民造福的命题,以作为他的进步的经济思想的基础。

总之,在这方面荀子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前人。

(二)性恶论
性恶说,虽然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不无因袭关系,但仍算得上先秦诸家学说中的创见。

因为在他以前,孟子大倡性善之说。

孟子所称道的性善,其实只是良好的愿望,并非带有普遍性。

荀子解释性恶,却很能说服人。

《性恶》篇说:“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人为)也。

正因为性恶所以那些好利疾恶之心,耳目声色之欲,不能听其发展必须加以节制。

这就自然引出了“礼”之必要这一结论。

礼,乃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主干。

《礼论》篇说:“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萧公权先生说:“由此足见荀子所谓礼,乃人类性恶之苦口良药,而亦社会生活之基本条件。

盖主性善者必主率性,故孟子重仁。

主性恶者必主侧性,故荀子重礼。

”分析得确实要言不烦。

荀子的《性恶论》,在先秦那个时代具有独创意义。

他心平气和、不揉杂任何感情因素地研究了人的本性以及如何改变这种本性这一课题,从而得出了“隆积”(教育),“明分”(了解万物不齐这一社会特点)以及“赏罚”是治国治民的必要措施的结论。

可以说,性恶论是荀子某些重要政治主张的依据。

三、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礼法论
礼法论是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礼源于社会物质生活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礼是由圣人创制的,礼的实质是“分”,即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

简言之,通过“礼”,通过“分”,社会秩序方可确立。

在荀子看来,礼的作用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

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其政治方面的效用。

具体而言,礼为治国之要,礼为强国之本,礼为王天下之资具。

不仅
如此,荀子还主张礼法并用.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他认为法与礼都是先王圣人为矫饰和改造人性而制定的,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礼、法的作用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但礼、法的适用范围不同。

礼用于规范和调整士以上的统治阶层的,而法则是用来规范和调整被统治阶级的。

尽管如此,荀子仍然非常强调在政治统治当中,关键还是人,是统治者,礼法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因此,他得出“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

(二)王霸论
王、霸是儒家学派的两个重要思想范畴,表达了儒家对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的认识。

在《王制》一篇中充分反映了荀子的王道思想。

他从“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治”、“王者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而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道义”。

在《王霸》一篇中则集中表达了荀子关于霸道的观点,“义立而王,信立则霸”。

他认为王、霸并非如孟子所说的那样是截然对立的,二者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三)君臣论
在君臣关系上荀子主张“好同”、“使能”,强调臣对君之辅佐,
共同进行统治,不能只靠君主一个人,君主对臣下也要“兼听”,向臣下学习。

在《君道》一篇中,集中反映荀子的君道观。

在荀子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君主。

君主的主要职责是善群。

而“善群”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生养、班治、显设、藩饰等“四统”。

因此,为君之道就是能群,能群之根据在明分,明分实质就是任人。

君主能
量才用人使人各安其位,是君主能群的保障。

在《臣道》一篇中集中反映为臣之道。

荀子认为为臣之道,关键在于忠顺二字,即“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

总而言之,在荀子那里,君道也好,臣道也好,都要求实现贤能政治。

(四)民本论
民的问题是古代政治生活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受到普遍关注。

在君民关系上,荀子提出了他的著名的君民舟水论。

《王制》说:“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

马骇舆,则莫若静之。

庶人骇政,则莫若惠之。

……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

传日:‘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此之谓也。

”可见,荀子是颇为重视“庶人”作用的。

因此,他主张对民应先利而后使,并认为君主越受利于民,自己越强,反之则亡。

《王制》从而表明了民的重要意义。

(五)裕民富国论
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包含了怎样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强烈意识,为此他写了《富国》,《强国》等专论。

荀子明确地提出“富国”主张,他认为富国即“上下俱富”(《王制》),欲民则是富国的前提,“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富国》)因此,富国、欲民是一致的。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荀子从君主的立场出发,为其设计经济领域的治国之策,其最终目的是维护君主的统治。

四、荀子政治思想的历史评价
如果我们对战国时期政治思想的演变做一条粗线条的描述,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政治思想经历了从理想道德主义向彻底的现实主义的
演变。

其代表人物分别是孟子和韩非,荀子正好据其中间。

在荀子之前,孟子高扬人的善性,把建立政治秩序的希望寄托在个人(尤其是统治者)的道德修养上。

此外,早期法家如申不害,慎到,商鞅基于对人性恶的理解,提出“据法倚数”,主张用法来控制秩序。

比起商鞅和孟子都要晚一些的荀子对上述两种倾向进行了调和。

过分强调人性发掘的孟子必然走向理想道德主义,显然不合战国力争之实用;而过分依赖法律制约的早期法家又必然趋向于现实的功利主义,容易漠视人的情感因素。

因此,荀子调和了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矛盾,来构建政治秩序的大厦。

他的思想成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承前启后。

当然,荀子的政治思想也有很多局限性,比如说他认为人生而平等,同为性恶,同有欲望,同需要由教育节制这些欲望。

但又主张人有贵贱的等级,有的需礼治,有的需法治,后来又变成了不平等,亦即他那“维齐非齐”的学说,这是理论上的自相矛盾。

再比如说他强调尊君,把一切寄托于君主身上。

他主张的明分、用贤、立法、执法那些崇高的政治理想,都必须借助一个有识见有能力、公正无私的君主才能贯彻。

倘若没有这样一个君主,就一切成空了。

而中国古代,实在不易找这样一个君主。

而且,他和后期法家一样,认为君主可以超然于一切法律之上,本身不受任何法的限制,人民不许议论,不许怀疑。

另外,他反对世禄,讲尊贤使能,但对战国时
朝秦暮楚的纵横家未加揭露,对那些坐食论之士没有批判,在反映当代的进步思想中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他的经济思想中谈富民的办法较为抽象,所谓物资的极大丰富也只是想象的产物。

他既不如李克那样“尽地力”,提出具体的改进生产的办法,也没有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以增加生产的办法。

虽不能轻视他提出的那些原则,但正因为不具体,无法通过实践加以验证,其指导意义也就得打些折扣了。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荀子都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

荀子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他的政治思想。

从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历程来看,荀子是先秦政治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对先秦各家各派的政治思想进行了辨析和总结。

他运用经验的方法对政治生活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一个系统而庞大的政治体系,并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

他不但批判了前人的思想,而且还进行了创新,进而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