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政治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荀子的政治思想

摘要: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他在儒学政治现实主义的立场上,对先秦时期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反思与总结,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历史内涵。本文从荀子政治思想的基础理论出发,从五个方面论述了他的政治思想,并对其政治思想的影响与不足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荀子;儒学;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023-02

一、荀子政治思想生成的社会背景

荀况字卿,赵人。汪中(1745-1794)以为荀子约生于赧王十七年及始皇九年之间(前298一前238),似近事实。“尧舜之道,孝弟而已”,儒家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他们对尧舜汤禹文武周公的三代之治的阐

发中。作为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的政治思想当然也不可避免地要以夏商周血缘宗法社会特征为其基本前提。西周末年,随着氏族组织的逐渐解体,以血缘宗族关系为根基建立起来的礼乐制度受到了剧烈的冲击,整个社会也出现了严重的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日趋激烈,农民逃亡,奴隶暴动,弑君,篡国事件不断发生,旧的等级制度遭到破坏;在思想文化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走向解体,价值失落与价值冲突加剧了社会生活的混乱失衡,这是一个一切都崩溃的时代。一方面是天命权

威的衰落和人文思潮的兴起,另一方面是礼崩乐坏和社会秩序的重构。孔子兴时而出,兴办私学,广收弟子,创建了儒家学派。经孟子,至荀子,已是由春秋进入了战国。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在这大变革中当时的政治变革,大体有这么几个方面:(1)世卿世禄制遭破坏,平民及游说之士驰誉于王侯,致位于卿相者颇不乏人;(2)各国相继变法,虽有彻底与局部变革的区别,但完全因袭旧法者已不能生存于世;(3)以战争谋兼并,最后的理想是“定于一”。当时又是“处士横议”的时代,各国养士之风大盛,“学在官府”的学术垄断被打破,私人可以讲学。这些失去世禄的“士”,出于各种不同的动机与考虑力求或说明、或促进、或阻止时代的变革,纷纷著书立说。以自己的学说干禄求仕者有之;政治上游说国君失败,退而著书明志者有之;出于救世之心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供时君或后世采择者有之;出于学术争鸣之动机者有之。于是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荀子活跃于战国后期,他对诸子的批判往往是恰当的,深刻的。荀子总结而且发展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从他所批判的对象那里受到了启发,汲取了营养。因此,研究荀子的政治思想,也不应忽视它与诸子交互影响这一大的背景。二、荀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在创建自己的理论之前,首先为它找到了两个理论基础,这就是“天人相分”的天命观和“化性起伪”的性恶论。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此两点的基础上展开全面论述的。

(一)天人相分

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现实的自然界,就是日月风雨,就是水火草木,就是鸟兽鱼虫,就是林林总总的万事万物。“万物同宇而异体”。《天论》篇一开头就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又说:“治乱天邪?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非天也。”这里的天行,指自然规律。他把一切灾异也都看成自然变化与人间的政治无关,所以灾异也不足畏。他说:“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尝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他认为只要政策对头,就政治清明,国富民强,即使有天灾也不为大害:“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故水旱不能使之饥渴,寒暑不能使之疾,妖怪不能使之凶。”因此与“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学说相对立他强调了“天人之分”(自然和人事分开)。荀子的天道观还提出了顺应自然规律,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以为人民造福的命题,以作为他的进步的经济思想的基础。总之,在这方面荀子的成就远远超出了前人。

(二)性恶论

性恶说,虽然与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观点不无因袭关系,但仍算得上先秦诸家学说中的创见。因为在他以前,孟子大倡性善之说。孟子所称道的性善,其实只是良好的愿望,并非带有普遍性。荀子解释性恶,却很能说服人。《性恶》篇说:“人之性恶,其善者

伪(人为)也。正因为性恶所以那些好利疾恶之心,耳目声色之欲,不能听其发展必须加以节制。这就自然引出了“礼”之必要这一结论。礼,乃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主干。《礼论》篇说:“礼起于何也?日: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萧公权先生说:“由此足见荀子所谓礼,乃人类性恶之苦口良药,而亦社会生活之基本条件。盖主性善者必主率性,故孟子重仁。主性恶者必主侧性,故荀子重礼。”分析得确实要言不烦。

荀子的《性恶论》,在先秦那个时代具有独创意义。他心平气和、不揉杂任何感情因素地研究了人的本性以及如何改变这种本性这一课题,从而得出了“隆积”(教育),“明分”(了解万物不齐这一社会特点)以及“赏罚”是治国治民的必要措施的结论。可以说,性恶论是荀子某些重要政治主张的依据。

三、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礼法论

礼法论是荀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礼源于社会物质生活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礼是由圣人创制的,礼的实质是“分”,即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简言之,通过“礼”,通过“分”,社会秩序方可确立。在荀子看来,礼的作用范围涵盖了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但最重要的作用是其政治方面的效用。具体而言,礼为治国之要,礼为强国之本,礼为王天下之资具。不仅

如此,荀子还主张礼法并用.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他认为法与礼都是先王圣人为矫饰和改造人性而制定的,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礼、法的作用是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但礼、法的适用范围不同。礼用于规范和调整士以上的统治阶层的,而法则是用来规范和调整被统治阶级的。尽管如此,荀子仍然非常强调在政治统治当中,关键还是人,是统治者,礼法的作用是第二位的。因此,他得出“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

(二)王霸论

王、霸是儒家学派的两个重要思想范畴,表达了儒家对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的认识。在《王制》一篇中充分反映了荀子的王道思想。他从“王者之人”、“王者之制”、“王者之治”、“王者之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而贯穿其中的基本原则是“道义”。在《王霸》一篇中则集中表达了荀子关于霸道的观点,“义立而王,信立则霸”。他认为王、霸并非如孟子所说的那样是截然对立的,二者之间是可以相通的。

(三)君臣论

在君臣关系上荀子主张“好同”、“使能”,强调臣对君之辅佐,

共同进行统治,不能只靠君主一个人,君主对臣下也要“兼听”,向臣下学习。在《君道》一篇中,集中反映荀子的君道观。在荀子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是君主。君主的主要职责是善群。而“善群”所涉及的范围包括生养、班治、显设、藩饰等“四统”。因此,为君之道就是能群,能群之根据在明分,明分实质就是任人。君主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