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治国通论》题库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范文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cfa0e12cc58bd63186bdce.png)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一.释义题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对当今有怀疑则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查阅历史。
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3.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
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5.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
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
6.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7.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国家兴盛,是从得到真正人才而来;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二.简述题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含答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f520642376eeaeaad0f330c8.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一、单选题1.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
”这里的封建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皇帝制2.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3.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位12年,丞相仅1人;惠帝在位7年,丞相3人;文帝在位23年,丞相5人。
唐太宗在位23年,宰相29人;武后掌政共21年,宰相78人;玄宗在位43年,宰相34人。
由此可见,宰相人数变化原因主要在于A.宰相的任期不断缩短B.世家大族垄断高官职衔C.科举提高官员的素质D.围绕分割相权调整官制4.曾有大臣这样描述自己:“昭代本无相名,吾侪止供票拟。
上委之圣裁,下委之六部。
”这位大臣是A.秦代的三公B.唐代的三省C.宋代的三司D.明代的内阁5.《包拯·致君》:“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包拯在这里主要强调的是A.没有法律就没有纪律 B.必须用法律教化民众C.严格执法是治国之本 D.必须用严刑酷法治国6.2012年7月18日,《深圳特区报》刊登《科举制之美》一文:“科举产生出了一大批……政治家、众多有杰出贡献的思想家……外交家等,通过科举而施展才华,都是中华民族的英才。
”这充分说明了A.科举制完全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B.科举制有利于选拔社会实用人才C.科举制彻底抛弃门第等级观念D.古代官吏主要来源于科举选官7.史学家吕思勉曾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作这样的评述:“《书经·洪范》载:‘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此以(一)君主(二)卿士(三)庶人(四)龟(五)筮,各占一权,而以其多少数定吉凶。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治国通论——翻译题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复习材料治国通论——翻译题](https://img.taocdn.com/s3/m/53ae3ab5f5335a8103d22051.png)
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译文】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
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3、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
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德经》)【译文】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却又没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所作为的。
侯王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灭而得以充分发展。
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道”来镇住它。
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
4、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孙子兵法》——《始计篇》【译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士兵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5、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孙子兵法•虚实》【译文】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主动安逸,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被动劳累.所以,善战者调动敌人而决不为敌人所调动. 6、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韩非子》【译文】奖赏莫过于丰厚而且守信,让人民获利;惩罚莫过于重而且一定,让人民畏惧;法莫过于始终如一而且稳定,让人民知道(法的尊严)。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试题-37页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试题-37页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258eb6cbf61fb7360b4c658d.png)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试题一.选择题(30题,每题2分,共60分)1.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
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
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1. C.题目中描述的现象是皇权至上的其中一个表现。
2.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
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A.西周B.秦朝 C.东汉 D.明朝2.B.3.“齐人”“鲁人”“楚人”的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3.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行政区划为籍贯与郡县指有关,“齐人”等与分封制有关。
4.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4.A.5.“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根据这一规定最有资格继承王位的人是5.B.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嫡长子是指正妻所生的大儿子。
6.赢政统一全国后,称“皇帝”,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印称“玺”。
以上材料说明A.赢政功绩极大 B.皇权至高无上C.赢政决心效法先王 D.实行礼制6.B.7.秦朝李斯推行郡县制的主张被称为“千古创论”。
郡县制A.始于秦朝的建立 B.终于汉初分封王国C.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便于扩大秦国版图7.C.8.《秦始皇本纪》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日:‘……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赢政称霸的需要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子孙认识自己8.A.首先排除B,名号的确立是在嬴政称霸之后。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1)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1)](https://img.taocdn.com/s3/m/95dff4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43.png)
一、释义题。
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译:对当今有疑惑不解的事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考察过去。
万事的本性、途径方式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3、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 若负强恃勇,触情资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4、去好去恶,臣乃见素;去旧去智,臣乃自备。
译:君主隐藏自己的好恶,才会得见臣下的本来面目;抛去旧有的成见,不显露自己的智慧,才会让臣下各守其职。
5、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什么是道呢?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6、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译: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7、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译: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8、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是不可见的虚体,虽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却无穷无尽,不可估量它是那样深邃,好像是万物的主宰。
9、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国家兴盛,是由于得到真正的人才;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的人才二、简答题。
1、简述贞观之治主要治国思想及实践治国思想:①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
②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③皇帝要勤于政事,擅听正确意见。
④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 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83f9642f7ec4afe05a1df0f.png)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法家的观点是政治在随着时代而变苗栗市上种种伟大创作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创作原封不动地拿过来,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简述一下老子思想:主要有4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载,利天下万物所生的本源及其相互运动的本体论;食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性恶论”的观点源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则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素:✓“因人情以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
并把这种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知道原则。
✓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尊主卑臣”:法家治国的价值取向。
✓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富国强兵:治国的终极目标。
➢论述一下道法自然:道家治国思想的哲学原理。
“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核心,既是其哲学上的最高范畴。
道家认为,“道”先于物质存在而又凌驾于物质之上。
它既是产生孕育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又是制约规定宇宙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总规律。
它是永恒的,无限的,人的感官所不能感知的,具有至高无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这种自然属性。
按道家的理解,便是自然,再到家看来,“自然”就是道,就是规律,事物都应按它自身的情况而存在,而发展,治国也不能例外。
具体地说,治国也应采取顺应万物自然本性的,追求最纯真的自然,以至“朴散真离”,陷入不可自拔的竞争局面。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https://img.taocdn.com/s3/m/21c3e3f3360cba1aa811dadc.png)
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中国古代治国法通论1.“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当时而立法”的社会历史观。
法家的观点是时代在变,政治应随时代而变,历史上的种种伟大创举只是在特定时代方具有其意义,如果把它原封不动拿到后世,决不是对历史的尊重,而只是一种“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式的愚蠢可笑行为。
法家“不法古,不修今”的变革观念,是历史上所有从事社会改革实践人们的理论纲领。
2.简述一下老子的思想。
老子的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道”为主宰和天下万物所生本源及其运动规律的本体论;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对立、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朴素辩证法:“无为无不为”、知雄守雌、以退为进、柔弱胜刚强的策略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理想。
3.简述一下道家思想的几大要素。
4.“性恶论”与尙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与尚法用刑的必然性。
“性恶论”的观点缘于儒家的荀子,而在法家眼里,人性之丑恶根深蒂固,绝对不可能通过教化等手段加以改造,而只能用严厉的法制予以约束与控御,使具有作恶倾向的人类不敢逾越规矩、为非作歹,而只能老老实实、服服帖帖地接受君主的统治。
5.简述一下法家治国思想的要点。
一、“因人情利害”而治:治国的指导原则。
法家的基本观点是立法必因人情、合人心,并把这作为实施治理的重要指导原则,“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
二、行“赏罚”两柄:治国的基本途径。
法家普遍认为“赏罚”是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一再强调“赏罚”在管束民众方面的极端重要性。
法家认为,要使重刑厚赏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制定具体的标准,辅之以必要的方法。
三、“尊主卑臣”:治国的价值取向。
法家是君主专制的积极讴歌者,他们都主张强化君主专制和独裁,法家对于治国所追求的理想格局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君主只要“抱法守势”,再辅之以必要的“术”,那么就可以轻松愉快地管治天下,长久维系其专制独裁统治了。
四、思想专制:治国的文化选择。
中国政治制度史题库
![中国政治制度史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c88394294b35eefdc8d3335b.png)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一般把政体分为()和共和制两类。
(B)A、君主专制制B、君主制C、等级君主制D、君主立宪制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B)A、法家B、儒家C、阴阳家D、道家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D)A、奴隶社会B、封建社会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A、夏朝B、商朝C、周朝D、春秋时期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B)A、领主制B、中央集权制C、贵族民主制D、等级君主制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B)A、中央集权制B、等级君主制C、联邦制D、邦联制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
(A)A、家庭B、分封C、法律D、内阁8、司马迁写()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C)A、《春秋》B、《资治通鉴》C、《史记》D、《左传》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长时段的历史。
(C)A、商朝B、周朝C、春秋D、战国10、()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C)A、舜B、尧C、启D、禹11、分封制则是依据()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
(B)A、禅让制B、宗法制C、世袭制D、等级制12、()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A、禅让制B、分封制C、世袭制D、宗法制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C)A、兄终弟及制B、父死子继制C、嫡长子继承制D、王子继承制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司马和()。
(D)A、司农B、司士C、司公D、司空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
历史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
![历史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c7fb104453610661ed9f48d.png)
高中历史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卷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文中的“大道”是指( ) ①禅让制②世袭制③公有制④私有制A.①③B.②③C.③④ D.①②【解析】材料指的是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实行公有制和禅让制,故选A项。
【答案】 A2.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
对该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解析】本题考查历史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显示的是周朝政治体制,因而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B两项所述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权力高度集中有违史实,D项所述的勤政爱民无法找到材料依据。
故选C。
【答案】 C3.《国学》杂志评论我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的嫡庶权益分配,嫡统庶,以庶辅嫡。
”与此评论无关的制度应是( )A.分封制度 B.宗法制度C.世官制度 D.丞相制度【解析】由“严格嫡庶权益分配”即可知涉及的制度强调血缘亲疏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备选项只有丞相制度不看重这一点,故选D。
【答案】 D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对分封制的理解,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A项具有迷惑性,经济发展并不是维系分封制的关键,反而最终导致分封制的瓦解,排除;B项本身错误,分封制下,君主并没有集权地位,也可排除;战国时期,分封制已经崩溃,D项错误。
古代政治试题及答案
![古代政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f98b4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33.png)
古代政治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哪项政治制度?A. 封建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答案:B2.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建立三省六部制答案:B3.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中的“进士科”主要考察哪些内容?A. 武艺B. 经学C. 诗词D. 法律答案:B4. 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建立三省六部制答案:D5. 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废除宰相制度答案:D6. 清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采取了以下哪项措施?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建立军机处答案:D7.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以下哪项制度是皇帝用来选拔官员的?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禅让制答案:C8.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以下哪项制度是皇帝用来加强中央集权的?A. 封建制B. 郡县制C. 分封制D. 禅让制答案:B9.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以下哪项制度是皇帝用来加强皇权的?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宰相制度答案:D10.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以下哪项制度是皇帝用来加强皇权的?A. 世袭制B. 九品中正制C. 科举制D. 宰相制度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以下哪些措施是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建立三省六部制答案:B2. 以下哪些措施是唐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建立三省六部制答案:C、D3. 以下哪些措施是宋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建立三省六部制答案:D4. 以下哪些措施是明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废除宰相制度答案:D5. 以下哪些措施是清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而采取的?A. 推行郡县制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 实行科举制D. 建立军机处答案: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封建制。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cdfcbc32e518964bcf847c9b.png)
中国古代史(政治文明史)西周的政治制度24(2011年全国卷).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解析:【答案】CA:西周的分封制下形成诸侯割据的局面,地方权力较大,并不利于中央有效的控制地方,故A错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而百家争鸣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东周),故B错C:西周宗法分封之下家国一体,地方诸侯都隶属于周,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故C正确D: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人口归各诸侯控制,而并非国家,故D错24(2013年全国1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
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解析:【答案】CA: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封制最终瓦解.故A错B:分封制体现的是西周的社会等级秩序,并非君主集权,故B错C:秦国墓葬凸显了君王的特权。
故C正确D:选项中的严格遵循过于绝对,故D错24(2014年全国2卷).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A.河南B.河北C.陕西D.山东解析:【答案】CA:虽然河南洛阳是东周都成,但不符合最早。
故A错B:河北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故B错C:周分为西周和东周,而西周兴起于古代的西岐,即今天陕西。
故C正确D:山东不曾是周的政治中心。
高中古代政治试题及答案
![高中古代政治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7bfbdef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3.png)
高中古代政治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B. 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 汉朝实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D. 唐朝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员不再以门第为标准答案:A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国在地方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并不强,因此A选项表述不正确。
2. 关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表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 秦朝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负责行政、军事和监察B. 汉朝设立尚书台,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C. 唐朝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核诏令和执行诏令D. 宋朝设立东厂,加强对官员的监察答案:C解析:秦朝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但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A选项表述不准确;汉朝设立尚书台,但并非皇帝的秘书机构,B选项表述不准确;宋朝设立东厂,但并非监察机构,D选项表述不准确。
唐朝设立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令、审核诏令和执行诏令,C 选项表述正确。
3.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B. 汉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员C. 唐朝设立东厂,加强对官员的监察D. 明朝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和司法答案:C解析: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A选项表述正确;汉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官员,B选项表述正确;明朝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和司法,D选项表述正确。
唐朝并未设立东厂,C选项表述不正确。
二、填空题1. 西周时期,周王室通过实行______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分封制2. 秦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秦始皇采取了______的措施,废除了分封制。
答案:郡县制3. 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实行了______,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王的经济基础。
答案:推恩令三、简答题1. 简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导论共20页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导论共20页](https://img.taocdn.com/s3/m/46895729c8d376eeafaa3195.png)
谢谢!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Hale Waihona Puke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导论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0bb597ff50e2524de5187ed5.png)
中国古代治国通论习题一.释义题1.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对当今有怀疑则可以考察古代,对未来不了解,则可以查阅历史。
万事的本性,内容虽有不同,但总是同归一理,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
2.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所以要想处在人民上面,必须在言词上对人民表示谦下;想出在人民之前,必须站在人民后面3.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就是忠于人民,取信于鬼神。
国君经常考虑如何利民,就是忠。
4.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而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而不知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之危多次出现的原因。
5.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兴起大事业,必须下顺民心,上合天意,然后大功才可以成就。
如果仗恃自己强大勇猛,感情用事,为所欲为,虽然得到天下,必然会再失掉它。
6.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我听说处理问题要在乱子发生之前,在灾难还没有来临之间就及早采取行动,祸患临头了采取寻找相应的对策,就来不及了7.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国家兴盛,是从得到真正人才而来;国家灭亡,是由于丧失真正能治国安邦的人才。
二.简述题1.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原卷版)
![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原卷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bf2fa2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e1.png)
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目录01 挑战真题·查学问漏洞02 回顾教材·补学问漏洞回顾学问体系回顾核心考点易混易错归纳03 学问通关演练1.(2023·重庆卷)武成王庙,又称太公庙,是古代国家祭祀兵家鼻祖吕尚的祠庙。
唐玄宗时,曾下令在两京及诸州各置太公庙一所,按文宣王庙的规格进行祭祀。
但到宋代,仅在京师及个别地方保留武成王庙,祭祀规格也低于文宣王庙。
这一现象反映出宋代()A.漠视兵家思想B.抑制地方势力C.打压民间信仰D.实行抑武方针2.(2023·重庆卷)唐后期,科举放榜后,新科进士一般会到主考官府邸谢恩,称为“拜主司”。
“主司列席缛,东面西向。
主事揖状元已下,与主司对拜。
”三日后,再次前往谢恩,称“曲谢”。
这一现象会导致()A.文官之间易结朋党B.官员施政力量下降C.官场礼仪更加繁琐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3.(2023·福建卷)下表为争辩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状况,这体现出元代()A.不同民族的杂居C.民族隔阂的消解D.民族习俗的趋同4.(2023·辽宁卷)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致,刻有“匽侯”等文字。
“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
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5.(2023·广东卷)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需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帮忙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6.(2023·海南卷)有学者认为,宋代的识字率相对较高。
真定府的一处摩崖石刻显示,山区牧羊人也有能读会写者;南方农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读者十家而五六”,邵武军的很多村落“皆聚徒教授”。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试题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761bbc750e2524de5187e99.png)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1.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认为神灵主导着人事。
在诸神中祖先神最为尊贵。
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有①商朝社会弥漫着神秘色彩②对后世形成的宗法制有一定的影响③祭祖现象可能已经存在④王权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解析】:选C。
主要考查商朝政治的特点。
本题可用排除法,④说法有些绝对化,可排除。
因为稳固统治可以有多种手段,依附神权只是其中之一,并非“只有依附于神权才能使统治稳固”。
2.(2010·安徽省巢湖市高三模拟)2010年初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铭文(图2)。
(“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
)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①西周分封制②当时的冶铸业③秦朝郡县制④隶书的特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选A。
本题可用排除法作答。
题中铭文书写方式非隶书,可排除④;由“丰”国的存在,可知当时分封制依然存在,故③错误。
3.《三字经》中所说“周辙东,王纲堕。
”透视出的深层政治信息是A.统治中心实现转移B.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C.君主权威发生动摇D.社会伦理道德面临崩溃【解析】:选B。
“周辙东,王纲堕”指的是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后,王室威望低落,纲纪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
诸侯们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干戈相向,天下从此变得纷乱不堪。
所以反映出:当时宗法分封制度走向解体。
4.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统治秩序。
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解析】:选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经济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之国通论》复习资料(答案仅供参考)一、多选题1.监察的方法有( A C D )A.封驳法B.检核薄册法(我不知道这个)C.连坐告密法D.封章奏事和密折制度2.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有( ABCD )A.西域都护和民族校尉B.羁縻府和都护府C.土官制度和改土归流D.对蒙藏地区的特别管辖3.北魏孝文帝全面汉化采取的改革措施有( A C)A.革除鲜卑旧俗,在礼仪风俗、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完全汉化B.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和均田制(此为冯太后改革时的政策,我们是分开的,不知道你们是咋讲的,北魏孝文帝只是继续推行均田制)C.改革官氏制度,重定士族门阀D.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4.崇祯皇帝的厄运主要是由于(ABD )A.草率行事的臆断决策B.刚愎自用C.优柔寡断D.剿抚与边防失策5.明代张居正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BD )A.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B.整饬边防,改善民族关系C.丈量土地,打击豪强,加大财政的支出(错误)D.改革赋役制度,实行一条鞭法6.监察制度的特点包括( ABD )(不是很确定)A.依附于皇权,实行垂直单线式的监察机制B.与行政体制并行的独立监察体制C.是整饬吏治,督促各级官吏恪守纲纪的唯一措施D.多途径、多层次的监察体系7.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是指( ABC )A.尚书B.中书C.门下D.军机处(雍正年间设立)8.唐代中期财政改革的重大举措有(AD )A.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建立新的税收制度B.变均田制为庄园制,调整利益再分配C.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权,实行分税制度D.改革漕运,解决财政调拨危机9.唐太宗采取的治国策略主要有(ABC )A.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B.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C.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减轻人民负担D.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10.兵家治国思想的具体方法和手段包括( A CD)(你自己斟酌哈,我对兵家木有研究)A.强调“上下一心”,保持全体军队成员在政治思想上的一致,要做到“与众同好”,“与众同恶”B.运用严厉镇压的手段,激发、振奋部队的军心士气,使之同仇敌忾乐于公战,勇于牺牲,一往无前C.利用物质利益这一杠杆,诱之以利,调动将士的积极性,营造和谐的氛围,凝固部队的斗志D.主张军队统帅在从事部队治理和指导作战行动过程中,对上负责,对下安抚,一起按治理的基本原则办,只求发挥治理的应有作用,提高治理上的最大效益二、判断题1、西汉初期,黄老政治仅仅是一种学术思想,不是治国之术。
(错)2、唐朝大尊道教的同时,也大力倡导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术,注重德治,一边轻徭薄赋,一边垂拱而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开创了“贞观之治” 的太平盛世。
(对)3、隋炀帝始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确立。
(对)4、儒家治国理念在具体运作时所遵循的主要方法:守经用权、律己宽人、道德感召等。
()5、兵家提倡“令文齐武”,礼法分离。
()6、隋唐时期的儒家已是以儒家的仁义道礼为主体,结合法家的信赏必罚、黄老的帝王南面之术的一套有原则、方法的完整的治国方案。
(对)7、黄老之学,以荀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为理论基础,摒弃其小国寡民的政治见解,吸取儒家的大一统主张,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
()8、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解除海禁,到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乾隆去世,清朝的统治处于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错)9、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是落后民族获得跨越式发展的范例。
(对)10、王安石在变法中不注重调整利益的分配,而注重中间环节的管理。
(错)11、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政治的趋势不外乎内儒外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
(对)12、在氏族公社和部落联盟事务的管理上享有充分的民主,主要靠部落联盟首领的智慧和美德来教化民众,治理国家的思想处于萌芽状态。
(对)13、在奴隶社会随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统治者一方面制定了宗法等级制度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以武力作为统治的后盾。
()14、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墨家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对)1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由汉代才开始建立的。
(错)16、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主要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
(对)17、清朝对于边疆地区的切实有效的管辖也可以视为对中央集权政治格局的一个重要的发展,同时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对)18、明朝建立以后,吸收唐、五代的教训,进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改革,改革的要害是分离地方长官手中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
(对)19、元朝废丞相、特务政治、八股取士的措施突出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错)20、隋唐时期的进展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中央官署;其二是选官制度。
(对)三、填空题1、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是“仁”。
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兵家渊源于夏、商、周时代,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独立的学术理论体系,充实提高于秦汉时期,直至晚清让位于近代军事学。
4、所谓“黄老政治”,黄是指“黄帝之学”;老是指“老子”。
5、“一条鞭法”的内容是:“总括一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一概征银,官为分解,雇役应付。
”6、作为明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崇祯是传统意义上的“亡国之君”。
7、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
8、道家的核心是“道”,认为它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9、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
10、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内涵与逻辑起点,就是以人为本,和谐协调,德主刑辅等。
11、道家提倡无为而治,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12、所谓“贞观之治”,不仅应包括和社会的稳定,还应当包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3、康雍乾三帝的治国方略中,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在中央集权和君主专权两方面。
14、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社会安定、疆域辽阔为文化繁荣发达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15、伴随着社会大变革,科技繁荣,学术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16、封建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
佛教盛行,宗教画流行,石窟艺术发展,范缜的(《神灭论》)、北方的()和少数民族的民歌都体现了这一阶段的特征。
17、一定时期的(文化)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也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
18、“以礼治国”的思想萌芽(商),至(西周),周公旦出于其加强统治需要,在前代礼制的基础上作周礼,从而奠定了以礼治国的完整而系统的领导思想。
19、春秋末年(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相传著《道德经》,该书包含辩证法思想,认为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互相转化,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
20、孔丘,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礼)”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和方法。
21、战国墨瞿,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兼爱)”、“(非攻)”、主张节约反对浪费、选举贤能。
22、孟轲,儒家的代表人,与孔子被后世称为“(孔孟)”,著《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为贵,君为轻”,宣扬“(性善论)”的思想。
23、庄周,道家思想的代表,与老子被后世合称为“(老庄)”,著《庄子》,鄙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痛恨(),认为“有用”不如“无用”好。
24、韩非子,法家重要的代表,著《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主张“(性恶论)”,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5、荀况,儒家的代表,唯物主义思想家,著《荀子》,认为(天道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26、西汉董仲舒对儒家学说加以发挥,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四、释义题(将以下著名的古代治国思想名言翻译成现代白话文)1、邦之兴,由得人也;邦之亡,由失人也。
——白居易《辩兴亡之由策》2、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若负强恃勇,触情恣欲,虽得天下,必复失之。
——《资治通鉴·汉纪三十》3、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
患至而后则忧之,则无及已!——《战国策·楚策一》4、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老子》5、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
——《左传》6、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
万事之生也,异趣而同归,古今一也。
——《管子形势》7、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子路》8、汤、武非得伯夷之民以治,桀、纣非得跖、硚之民以乱也。
民之治乱在于人,国之安危在于政。
——《慎子逸文》9、人生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
此所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吕氏春秋高义》10、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欣欣焉发愤忘食,日新厥德,其乐岂衔橛之间哉!——《资治通鉴·汉纪十六》五、简答题1、简述道家治国思想的理论基础。
2、简述贞观之治时期的治国思想。
3、儒家治国思想的发展。
4、简述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并对法家思想进行简要阐述。
六、分析题(共14分)1.阅读材料材料一我的业师梁启超先生说,王安石是大改革家,中国千古一人,在他以前,有过改革家,如在齐的管仲,在秦的商鞅。
然而,论到有见识,彻底了解宋朝的政治缺点、人民疾苦,有办法解决他的问题,有毅力贯彻他的计划,在宋朝以前或其以后,中国只有王安石。
——黎东方《我对历史的看法》材料二王安石既执政……神宗曰:“不知卿所施以何为先?”王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变,是方今所急也。
”——《二十二史札记》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
——《二十二史札记》阅读材料后请回答:(1)王安石变法前“政治缺失”与“人民疾苦”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减少“人民疾苦”,王安石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取得了什么成效?(3)结合史实评述材料三中的观点。
2.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材料:材料一: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三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材料二: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材料三: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