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T磁共振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医疗核磁共振成像参数(3篇)

医疗核磁共振成像参数(3篇)

第1篇一、基本原理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人体内氢原子核在强磁场中的磁共振现象。

当人体被置于强磁场中时,人体内的氢原子核会被激发,产生共振信号。

通过检测这些共振信号,可以获取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图像。

二、主要参数1. 磁场强度磁场强度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它决定了图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目前,医疗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磁场强度主要有以下几种:(1)1.5T: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成像,图像质量较好。

(2)3.0T: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特别适用于头部、脊髓、心脏等部位的成像。

(3)7.0T及以上: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信噪比,适用于神经学、肿瘤学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2. 扫描时间扫描时间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系统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时间。

扫描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磁场强度、线圈类型、成像序列等。

缩短扫描时间可以提高患者舒适度和医生工作效率。

3. 成像序列成像序列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数据采集的方法。

常见的成像序列有:(1)T1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对比度,适用于观察解剖结构和肿瘤。

(2)T2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含量,适用于观察炎症、水肿等病变。

(3)DWI(弥散加权成像):显示组织间的水分扩散情况,适用于观察肿瘤、出血等病变。

(4)MRA(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血管的形态和血流情况,适用于诊断血管性疾病。

4. 层厚与层间距层厚是指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被检部位每一层图像的厚度。

层间距是指相邻两层图像之间的距离。

层厚和层间距的选择取决于被检部位和解剖结构。

5. 翻转角翻转角是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激发氢原子核所需的能量角度。

翻转角的选择会影响图像的对比度和信噪比。

6. 激发次数激发次数是指在一次成像过程中,对被检部位进行激发的次数。

增加激发次数可以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会增加扫描时间。

7. 线圈线圈是核磁共振成像系统中,用于接收和发射信号的装置。

线圈的类型和性能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和扫描时间。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近年来,肝脏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其中良性和恶性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一直是临床上的难点。

磁共振成像技术越来越被应用于肝脏肿瘤的诊断,特别是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

本文通过对该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引言DWI序列是一种通过测定水分子的微动力学运动来进行成像的磁共振技术。

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中,由于良性和恶性肿瘤细胞的不同构成和组织结构,其细胞间隙内的水分子动力学运动也存在差异,因此在DWI成像中显示不同的信号强度和图像表现。

通过分析DWI序列成像的信号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在鉴别诊断肝脏肿瘤时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依据。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表现在其对肿瘤边界和内部结构的显示上。

良性肿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界和规则的内部结构,其DWI序列成像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而恶性肿瘤的边界模糊,内部结构不规则,DWI序列成像呈现出低信号或混合信号。

通过对比不同类型肿瘤的DWI序列成像特点,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肝脏肿瘤的性质和良恶性。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还可以在肿瘤组织的弥散性和浸润性方面提供更多的信息。

良性肿瘤通常在DWI成像中呈现出均匀的高信号,而恶性肿瘤则可能呈现出局限的高信号或多中心高信号,同时还可显示出肿瘤周围组织的浸润情况。

这些特点有助于医生对肝脏肿瘤的浸润程度和生长方式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还可以在鉴别诊断肝脏病变时与其他成像技术相结合,提高其对肿瘤的诊断准确性。

结合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肿瘤的血供情况,结合肝脏超声造影(CEUS)可以进一步评估肿瘤的血管特征,从而提高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性和客观性。

在临床应用中,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已经成为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

1.5T核磁共振在儿童胰胆管水成像(MRCP)扫描技术的运用

1.5T核磁共振在儿童胰胆管水成像(MRCP)扫描技术的运用

1.5T核磁共振在儿童胰胆管水成像(MRCP)扫描技术的运用【摘要】目的:评估胰胆管病变患儿实施1.5T核磁共振检查的诊断效果。

方法:对60例本医院实施治疗的胰胆管病变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数量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全部患儿均予以胆道CT检查、1.5T核磁共振检查,统计检查结果,对比2种检查形式的准确性。

结果:(1)疑似胰胆管病变患儿确诊结果阳性39例,占比65.00%;阴性21例,占比35.00%。

疑似胰胆管病变患儿胆道CT检查阳性36例,占比60.00%;阴性24例,占比40.00%。

疑似胰胆管病变患儿1.5T核磁共振检查阳性38例,占比63.33%;阴性22例,占比36.67%。

(2)疑似胰胆管病变患儿1.5T核磁共振检查(94.87%、95.24%、95.00%)对比胆道CT检查(76.92%、71.43%、75.00%)结果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统计指标较高,具备组间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1.5T核磁共振在胰胆管水成像检查中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临床胰胆管病变诊断准确性水平。

【关键词】儿童;胰胆管水成像扫描技术;1.5T核磁共振;胰胆管病变胰胆管病变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是保障其临床治疗效果的关键措施,儿科胰胆管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临床诊断一般以影像学检查为主[1]。

本研究针对儿童胰胆管水成像(MRCP)扫描技术予以研究,讨论1.5T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本医院实施治疗的胰胆管病变予以项目研究,信息采集数量为60例,男性选取35例、女性选取25例。

疑似胰胆管病变年龄纳入范围设定0.3-10岁,计算其年龄平均值是(5.08±1.15)岁。

1.2方法全部疑似胰胆管病变患儿均予以胆道CT检查、1.5T核磁共振检查,胆道CT检查:患儿实施6h禁食,检查前给予患儿温热饮用水600ml,应用多排螺旋CT扫描仪器进行肺部常规平扫检查,检查后予以腹部CT增强扫描,给予患儿欧苏碘海醇注射液(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326;用药方式:于肘静脉实施高压注射,注射速度4min/s,剂量100ml),注射后分别对20s予以增强扫描[2]。

1.5T磁共振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应用分析

1.5T磁共振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应用分析

2.2辐射剂量相较常规剂量CT扫描,低剂量CT扫描的DLP.CTDlvol剂量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O 表22种扫描方式辐射剂量对比G土s)组别例数DLP(mGy Tm)CTDlvol(mGy)低剂量CT扫描70130.87±9.25 3.39±0.12常规剂量CT扫描70196.14±9」9 4.93±0.84 t41.88115.185P<0.001<0.001 3讨论目前,临床上可用于泌尿系结石诊断的手段包括X线片检查、螺旋CT检查、超声检查等叫其中X线片检查泌尿系结石的漏诊率偏高,同时特异度与敏感度不高;而超声诊断操作方便,同时对人体不存在放射损害,特异度、敏感度及结石检出率均较高,但该手段对于输尿管下段的小结石则难以检测冋。

本研究中,两种扫描方式的CT图像优良率与诊断准确率比较无明显差异(Q0.05),表明CT扫描使用低剂量并不影响图像质量与诊断准确率。

但相较常规剂量螺旋CT扫描,低剂量螺旋CT扫描的DLP.CTDlvol剂量均较低(b0.05),提示使用低剂量CT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

多层螺旋CT扫描时间与空间分辨率较高,且易于操作,能够将器官组织的生理解剖结构清晰呈现,并且使用CT扫描前不需要肠道准备工作,诊断效率较高问。

以往研究指出,多层螺旋CT扫描在辐射剂量方面存在一定缺陷,需在保障扫描质量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辐射叫CT 低剂量扫描能够在满足影像要求的同时,通过降低管电流,提升螺距,达到降低辐射剂量的目的,通常情况下能够依据患者实际体质量调整管电流。

管电流值和辐射量呈正相关,管电流降低,会使低对比分辨率下降,但对高对比分辨率不产生影响,通过减少管电流能够有效控制辐射量。

综上所述,对泌尿系结石患者使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和常规剂量CT相当,但其所获图像质量较佳,同时能够减少对人体的辐射损害。

磁共振,1.5T、3.0T……什么意思

磁共振,1.5T、3.0T……什么意思

磁共振,1.5T、3.0T……什么意思磁共振检查过程中,大家可能会问为什么我要做3.0T的核磁共振,1.5T的不行吗?特别是膝关节损伤患者的,都会选择做磁共振进行检查,从而判断膝关节内部情况。

可是,同样是核磁共振,为什么有的是1.5T,有的是3.0T呢。

两者之间价格相差一倍,到底区别在哪里呢?下面本文就带领大家了解下磁共振相关知识,解答到底什么是1.5T、什么是3.0T.一、1.5T、3.0T中的“T”是什么意思?大家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会出现上述疑问,“1.5T、3.0T是什么意思呢?”1.5T、3.0T中的T是指磁场强度单位—--Tesla(特斯拉)的首字母。

1.5T 就是1.5特斯拉,3.0T就是3.0特斯拉。

磁共振成像原理简单来讲,就是强磁场下的质子驰豫,磁场越高成像各方面指标也就越高,最终图像分辨率和图像质量也就越高,相比于传统医学检查,磁共振空间分辨率可达0.2mm。

20年前,1.5T 核磁共振刚普及,成像速度、图像质量等方面都好于1.0T以下的机型,这也造成核磁共振收费标准逐渐提升。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3.0T核磁共振检查成为临床检查中较为常见的机型,具有成像清晰、成像速度快等优势。

同时,经过研究表明,3.0T核磁共振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3.0T是什么意思?1.5T和3.0T都是指核磁共振检查中静磁场强度的高低,核磁共振检查中可以将核磁共振分为不同的场强,1.5T、3.0T都属于核磁共振检查中较为常见的场强,还包括以下几种场强:0.2T、0.35T、0.5T、1.0T等。

核磁共振中强调的1.5T和3.0T,最大的区别就是磁场强度不同,1.5T代表磁场强度偏低,3.0T磁场强度与1.5T相比会更高。

虽然核磁共振检查过程中,磁场强度不是唯一决定图像清晰度的主要因素,但是磁场强度属于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磁场强度越大核磁成像就越清晰。

三、3.0T非常清楚吗?3.0T经常在膝关节检查中应用,但是大家会产生一些疑问,为什么膝关节检查中会选择3.0T的核磁共振呢?因为膝关节检查的主要目的是清楚膝关节组织内部结构,如韧带关节液、半月板情况等。

1.5t 3t 磁共振 生成

1.5t 3t 磁共振 生成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通过对人体或动物进行磁共振成像以获取有关其内部结构和功能的非侵入性医学影像技术。

常用于观察脑部、胸腔、腹部和四肢等部位的器官和组织。

磁共振成像通过应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产生高质量的影像,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领域。

1.5T和3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种主要磁共振设备。

两者在磁场强度和成像效果上存在一定差异,分别适用于不同的临床诊断需求。

以下将分别从磁场强度、成像速度和影像质量等方面对1.5T和3T磁共振成像系统进行比较。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种常见的低场磁共振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

其主要特点包括:1.1. 磁场强度:1.5T1.2. 成像速度:较快1.3. 影像质量:良好1.4. 适用范围:适用于较普通的临床诊断,如脑部、胸腔和腹部成像等1.5T磁共振成像系统具有较为平衡的成像效果和成本效益,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于一般的临床诊断和常规检查,1.5T磁共振成像系统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成像结果,已经成为医疗机构的常备设备。

3T磁共振成像系统3T磁共振成像系统是一种高场磁共振设备,具有更强的磁场强度和更高的成像效果。

其主要特点包括:2.1. 磁场强度:3T2.2. 成像速度:更快2.3. 影像质量:更优2.4. 适用范围:适用于高精度的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如神经学、心血管学和肿瘤学等3T磁共振成像系统通过提升磁场强度和优化成像技术,能够获得更高分辨率、更清晰的影像,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诊断和精准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在神经影像学、心血管影像学和肿瘤影像学等专业领域,3T磁共振成像系统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高端设备。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医生和影像学专家需要根据具体的临床诊断需求和疾病特点选择合适的磁共振成像系统。

对于一般的常规检查,1.5T磁共振系统通常能够满足需求,而对于一些复杂的疾病诊断和科学研究则可能需要借助3T磁共振系统的高端成像技术。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1.引言1.1 研究背景1.2 研究目的1.3 研究方法2.磁共振成像技术概述2.1 什么是磁共振成像2.2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2.3 磁共振成像的优势2.4 1.5T磁共振成像的特点3.1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3.1 头部磁共振成像的应用3.1.1 颅脑肿瘤的诊断与定位3.1.2 脑血管疾病的检测与评估3.1.3 脑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估3.2.1 肝脏疾病的诊断与评估3.2.2 胆道系统和胰腺疾病的检测与评估 3.2.3 肾脏疾病的评估3.3 骨骼肌肉磁共振成像的应用3.3.1 关节疾病的评估3.3.2 脊柱疾病的诊断与定位3.3.3 肌肉疾病的检测与评估4.1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4.1 头部磁共振成像的应用4.1.1 颅脑肿瘤的诊断与定位4.1.2 脑血管疾病的检测与评估4.1.3 脑神经系统疾病的评估4.2 胸腹部磁共振成像的应用4.2.1 肝脏疾病的诊断与评估4.2.2 胆道系统和胰腺疾病的检测与评估 4.2.3 肾脏疾病的评估4.3.1 关节疾病的评估4.3.2 脊柱疾病的诊断与定位4.3.3 肌肉疾病的检测与评估5.结论综上所述,1.5T磁共振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且在相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在医学诊断中的作用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附件:[附件1] 1.5T磁共振成像数据样本[附件2] 1.5T磁共振成像数据分析方法法律名词及注释:1. 磁共振成像:一种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进行成像的医学检查方法。

2. 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利用人体组织中的氢原子核在外加磁场和无线电波的作用下发生共振现象,通过对共振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得到图像。

3. 1.5T磁共振:指的是磁场强度为1.5特斯拉的磁共振成像设备。

4. 临床应用:指的是将磁共振成像技术用于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实际应用。

5. 头部磁共振成像:用于头部器官和组织的磁共振成像检查。

GE-1.5T-MR-膝关节T2MAP--规范化扫描方案

GE-1.5T-MR-膝关节T2MAP--规范化扫描方案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1.5T) ---中华磁共振应用学院系列教材
T2Mapping
使用限制和提醒:
1. 磁共振临床应用的建议扫描方案,并不对诊断结果承担任何责任。 2. 扫描方案仅用于内部学习目的,其中涉及的任何内容不作为机型性能 、图像质量的判断依据。 3. 由于磁共振系统配置上的差异,扫描方案中的内容并不作为系统所具 有功能的具体实现。 4. 扫描方案中涉及的任何图像内容、姓名等信息均认为以教学为目的, 不涉及任何私有信息的泄露。 5. 扫描方案中任何内容有不恰当或有疑问,请及时给予反馈,我们将尽 快更正,同时,我们保留更改和解释的权利。 6. 任何一个版面均有相关内部使用界限提醒,请勿外传。
For GE Internal Use Only. Not for External Distribution.
致谢:
我们感谢下列医院为此扫描方案作出的奉献,并不仅局限于这些医院,我们将陆续添加名单:
AN HUI YIJISHAN HOSPITAL SHANGHAI RUIJIN HOSPITAL SHANGHAI YANGSI HOSPITAL SHANGHAI RENJI HOSPITAL ZHENGZHOU MU NO.1 HOSPITAL HEBEI PEOPLE HOSPITAL ZHEJIANG LISHUI HOSPITAL WENZHOU MU NO.1 HOSPITAL SHANXI PINGLU HOSPITAL LIAONING WAFANGDIAN HOSPITAL QIQIHARER NO.1 HOSPITAL SHANDONG QILU HOSPITAL NANCHANG NO.2 HOSPITAL ZHEJIANG MU NO.2 HOSPITAL WUHAN TONGJI HOSPITAL XJ KELAMAYI HOSPITAL HUBEI TONGJI HOSPITAL HUBEI WUHAN MEDICAL CENTER QINGHAI PEOPLE HOSPITAL SHANGHAI NO.1 HOSPITAL SHENYANG MU NO.1 HOSPITAL HUNAN XIANGYA HOSPITAL NINGXIA HOSPITAL SHANXI YUANPING HOSPITAL SHAANXI NO.4 HOSPITAL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精囊肿瘤并膀胱内积血
鞘膜积液
神经源性膀胱
膀胱癌
直肠癌
1、对前列腺、膀胱、子宫病变, MRI≥CT。 2、对附件病变, MRI≥CT 。 3、对尿路结石,CT>MRI。 4、实质性病变,应常规增强扫 描。
中枢神经系统
• 1.脑肿瘤。 多方向切层有利于定位,无骨及气体伪影。 尤其在颅底后颅窝、脑干病变优势更明 显。多种扫描技术结合对良、恶性肿瘤 的鉴别及肿瘤的分级分期有明显的优势。
1、平扫能显示、定性绝大多数 肝脏病变。 2、最小可显示1cm病变。 3、增强扫描有重要定性价值, 应常规应用。 4、MRI技术存在漏诊问题。
肝癌
血管瘤
T1WI
T2WI
动脉期
延迟期
转移瘤
T1WI 动脉期 肝囊肿
T2WI 延迟期
胆系
1、常规扫描对胆系显示能力, 与CT相仿。 2、MRCP对胆系显示,与ERCP 相仿。 3、对胆囊阴性结石,优于 CT。
脊柱
5.颈椎病、腰椎病。颈椎间盘突出优于CT,可显示脊髓受 压及变性情况。骨质增生、后纵韧带钙化不如CT。 6.椎体病变:椎体转移瘤优于CT。椎体结核可观察到椎 体破坏情况、流注脓肿、周围软组织破坏,优于 CT。 7.椎间盘变性疾病 CT和MRI的效果大致相仿,但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好,可行多方向平面扫描,提供 的信息量更多 8.外伤。MRI可观察到骨挫伤、压缩骨折、椎体移位情 况、间盘突出情况、脊髓受压及变形情况、周围软组 织挫伤,新鲜和陈旧性骨折的鉴别明显优于CT。但对 附件骨折不敏感。
1.5T磁共振的临床应用
MRI对人体有无危害
• 目前,经过各国医药工业管理部门批准生产的MR成像仪都是安 全的,均证明对人体没有不良作用。 • 磁共振检查时,要把人体置于强大的外加静磁场和变化着的梯 度磁场内。这些磁场对磁铁性物质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人体内 或由于外伤后遗留在体内的金属弹片、碎屑,或因治疗需要而置 于体内的植入体,如起搏器、人工关节和动脉瘤术后的金属夹等, 都会受到巨大吸力而移动,从而造成危害。 • 由于射频线圈的电流所致的电阻率丧失,组织中可产生热量, 高场强的MRI扫描机比低场强者更有可能产生能被测到的体温升 高。尽管证明没有危害,但对那些散热功能障碍的病人,高热的 病人,必须谨慎处理,防止产生过多的热量,特别是在热而又潮 湿的环境下更应注意。

T超导磁共振的主要性能和用途

T超导磁共振的主要性能和用途

T超导磁共振的主要性
能和用途
Document number【980KGB-6898YT-769T8CB-246UT-18GG08】
附(1.5T超导磁共振的主要性能和用途)
1、神经系统病变:脑梗塞、脑肿瘤、炎症、变性病、先天畸形、外伤等。

为应用最早的人体系统,目前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病变的定位、定位诊断较为准确、及时,可发现早期病变。

2、心血管系统:可用于心脏病、心肌瘤、心包肿瘤、心包积液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的剥离等的诊断。

3、胸部病变:纵隔内的肿物,淋巴结以及胸膜病变等,可以显示肿内团块与较大气管和血管的关系等。

4、腹部器官:肝癌、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腹内肿块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尤其是腹膜后的病变。

5、盆腔脏器:子宫肌瘤、子宫其它肿瘤、卵巢肿瘤,盆腔内包块的定性定位,直肠、前列腺和膀胱的的肿物等。

6、骨与关节:骨内感染、肿瘤、外伤的诊断与病变范围,尤其对一些细微的改变如骨挫伤等有较大价值,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液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7、全身软组织病变:无论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磁共振临床应用介绍

程度、鉴别是复发还是放疗后组织坏死的新的成像技术,甚至可
做到毛细血管血流的半定量测定。
扩散成像(DWI)
DWI是一种测量自旋质子的
微观随机位移运动的较新技术。
目前在活体中主要是测量水分子 的运动,其图像对比度主要关系
于水分子的位移运动并非水的内容物,它通常是在标准的
MRI序列上再加上对弥散敏感的梯度脉冲来获得,可以鉴别弥散 受限的细胞内水肿和弥散不受限的细胞间隙水肿。
180°
180°
TI
回波
TE
反转时是间指(反TI转)恢复脉冲中180°反转脉冲与 900激励脉冲之间的时间。因此TI的长短对最终的信
号和图像对比度都有很大影响。
参数 5
翻转角 (FA)
<90 º
翻转角在R(FF脉A冲)的激励下,宏观磁化强度矢
量将偏离静磁场的方向,其偏离的角度称为翻转 角 。用小翻转角激励时,系统的恢复较快,因而 能够有效提高成像速度。
通过测定质子从低能态跃迁到高能态的这一弛豫过程中
的横向磁化矢量Mxy,可得到生物组织的核磁共振信号。
★★★
然后,将得到的信号通过二维傅立叶变换后, 进行重建得到核磁共振图像。
这一过程和结果称之为核磁共振成像
Mo
RF
☆ ☆ ☆
磁共振成像检查适应症(1)
磁共振成像检查范围已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的 诊断和功能检测:
参数 6 信号激励次数(NEX)
180° 90 º
180° 90 º
180° 90 º
-----
TE
TE
TE
NEX
信号激励又次叫数信(号N采EX集)次数(NA)它是指每次 相位编码时收集信号的次数。 NEX取得越大,所需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采用GE1. 5T超导型磁共振机对5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MRA检查。

结果:血管正常147例,脑动脉硬化259例,脑动脉栓塞106例,脑动脉瘤21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13例。

结论:1.5T磁共振颅脑MRA成像是一种简便且无创伤性的检查手段,能够为临床中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诊断。

标签:MRA;脑血管疾病;应用价值临床中脑血管疾病诊断以往主要依靠X线数字减影(DSA)及CTA等检查方法。

随着磁共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MRA即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 ic resonanceang iography)作为一种简便且无创伤性、无辐射的检查手段[1-2],越来越被临床医生认可和应用。

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对54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MRA扫描,分析其图像,旨在研究MRA成像对临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0-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对546例临床拟诊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常规MRA 成像检查,其中男284例,女262例,年龄16~82岁,平均59.8岁,其中脑动脉瘤21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13例,经DSA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

1.2 仪器设备美国GE公司生产的1.5T Sing HDe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Advantage windows 4.5工作站;患者取头先进,仰卧位,使用头颈联合线圈扫描;使用3D-TOF-MRA 扫描序列,扫描参数为:TE 6.6 ms,TR 30 ms,层厚1.0 mm,层间距:0.5 mm,视野360 mm×360 mm,矩阵256×196。

1.3 图像后处理(1)将所得MRA原始扫描图像传至AW 4.5(Advantage windows 4.5)工作站进行IVI重建,对重建血管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2)颅内动脉分为:颈内动脉颅内段(C1、C2、C3、C4、C5)、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由3名不同的影像诊断医师对各动脉管径进行测量,求得动脉管径的平均值。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64排CT和1.5T磁共振成像(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选择在我院影像科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诊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CT和1.5T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检查后的不同梗死位置检出率、检查时间、检出病灶数量、24h之内脑梗死检出率情况。

结果和64排CT相比,1.5T磁共振成像在24h的检出率以及在基底节、丘脑部、额叶的梗死位置检出率更高,且检出病灶数量更高64排CT技术,检出时间更短64排CT,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早期诊断脑梗死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在诊断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符合率较高于64排CT,必要可联合应用提升诊断准确度。

关键词 64排CT;1.5T磁共振成像;脑梗死;影像学特征脑梗死是因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形成缺氧性坏死、脑组织缺陷而致使的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以50岁以上的群众较为多发[1]。

因脑梗死以老年人群为主,随着机能的降低,多伴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脑梗死发病急促,可在短时间内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早期的诊断对预后病情转归、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十分重要。

当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的治疗包括磁共振成像、CT、颈动脉彩超等明确病灶进展,亦有医学研究报道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的确切性[2]。

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检出效果,本研究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实施1.5T磁共振成像和64排CT技术,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对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症状、病理检测确诊为脑梗死。

②临床资料完整,且患者具有此次研究知情权,自愿签订知情协议书。

③无中途退出者。

④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引言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进步,磁共振成像(MRI)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特别是1.5T磁共振扫描技术中的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序列,可以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组织中的自由扩散来区分良恶性肝脏肿瘤,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本研究旨在分析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00例疑似肝脏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了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

确诊为肝脏肿瘤的患者50例,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各占一半。

患者年龄范围为30岁至70岁,男女比例为1:1。

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MRI 扫描和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

对DWI序列图像进行评估,包括肿瘤在DWI中的信号强度、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值等,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通过对1.5T磁共振DWI序列的观察与分析,发现良性肿瘤在DWI中呈现出较明显的高信号,而恶性肿瘤呈现出低信号。

在ADC值方面,良性肿瘤的ADC值较高,而恶性肿瘤的ADC值较低。

与病理诊断结果相比,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率达到了90%以上。

对于小于2cm的肿瘤,其鉴别诊断的准确率更高,达到了95%以上。

讨论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表现出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其高灵敏度和特异度使其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肝脏肿瘤诊断方法。

该技术不仅能够提供良性和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还可以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进行定量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1.5T磁共振设备的广泛应用和较低的成本也使其成为一种较为可行的诊断方法。

结论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对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

T 肩关节规范化扫描方案

T 肩关节规范化扫描方案

磁共振规范化扫描方案(1.5T)---中华磁共振应用学院系列教材肩关节Shoulder使用限制和提醒:1.磁共振临床应用的建议扫描方案,并不对诊断结果承担任何责任。

2.扫描方案仅用于内部学习目的,其中涉及的任何内容不作为机型性能、图像质量的判断依据。

3.由于磁共振系统配置上的差异,扫描方案中的内容并不作为系统所具有功能的具体实现。

4.扫描方案中涉及的任何图像内容、姓名等信息均认为以教学为目的,不涉及任何私有信息的泄露。

5.扫描方案中任何内容有不恰当或有疑问,请及时给予反馈,我们将尽快更正,同时,我们保留更改和解释的权利。

6.任何一个版面均有相关内部使用界限提醒,请勿外传。

1.患者坐立于扫描床,将线圈的中心对准肩峰,并将固定带绕过身体固定。

2.仰卧位,头先进。

3.身体向对侧移动,尽量将被扫描肩关节接近磁场中心。

4.身体呈侧斜位,被扫描肩关节贴近床面,而另一侧身体抬高并在其下置放海绵垫,来减轻呼吸运动伪影。

5.上臂垫高与肩平,手掌冲前,绑外固定,减少运动伪影。

6.记下被扫描肩关节左右偏中心的距离。

时固定前臂。

线圈内侧,接收信号线圈外侧,不接收信号肩关节规范化扫描方案:1 3-pl T2* Loc 三平面定位2 Calibration Scan 校准扫描3 OAx T1FSE 轴断面T1加权成像4 OAx fs T2FSE 横断面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5 OCor T1 斜冠状位T1加权成像6 OCor STIR 脂肪抑掉STIR成像7 OSag fs T2 斜矢状面脂肪抑制T2加权成像定位线说明:•三平面定位序列,可以选择使用大体线圈(Body Coil ),进行大范围扫描,再利用表面线圈进行小FOV 的二次定位,定位中心点位于肱骨头中心。

•三平面定位图像上观察肩关节与线圈之间的对应关系,确保肩关节位于线圈的中心,这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关键因素。

3-pl T2* Loc ,三平面定位方法图像OAx T1FSE,横断面T1定位方法图像:定位线说明:•三平面冠状面定位像上,首先扫描横断面,从肩锁关节开始向下至腋下范围。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引言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目前,磁共振成像(MRI)已经成为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其中包括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

这种扫描技术通过对不同组织的水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识别出肝脏肿瘤的性质,从而提高了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准确性。

本文旨在分析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

一、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原理和优势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指在1.5T磁共振成像设备上进行的一种特殊扫描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不同组织中水分子的自由扩散特性来反映组织的微观结构。

相较于传统的磁共振成像技术,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具有以下优势:1)对水分子的灵敏性更高:DWI序列扫描对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更为敏感,能够清晰地显示组织的微观结构;2)对炎症和肿瘤的识别更准确:由于肿瘤组织通常会改变周围组织的水分子扩散特性,因此DWI序列扫描更有利于识别肿瘤组织和炎症组织;3)无需造影剂:相较于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DWI序列扫描无需注射造影剂,减少了对患者的刺激和损伤。

二、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主要应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鉴别囊性肿块和实质性肿块:囊性肿块通常表现为高信号,而实质性肿块则呈现低信号,通过DWI序列扫描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出二者;2)鉴别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通常表现为低信号,而恶性肿瘤则呈现高信号,通过DWI序列扫描可以更准确地鉴别出二者;3)评估肿瘤的范围和浸润情况:DWI序列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浸润情况,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三、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分析在实际临床应用中,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T光纤磁共振临床应用进展一、中枢神经系统高分辨率 T2 FRFSE 图像图像特点:高分辨率图像,细节更加清晰,病灶显示更加清楚灰白质对比明显图像信号均匀图像伪影小高分辨率 T1Flair T2Flair 图像图像特点:T2 Flair对病灶及其水肿比较敏感,是观察脑实质病变的重要序列。

T1 Flair灰白质灰比好,观察解剖结构,组织结构细节清楚。

T1 Flair是GE特有的序列,扫描时间短,图像信噪比高。

高分辨率头部动脉血管图像图像特点:选择性静脉信号抑制图像分辨率高,细节清楚血管信号均匀一致兼容抑脂、磁化传递等背景抑制技术高分辨率头部静脉血管图像图像特点:选择性动脉信号抑制图像分辨率高,细节清楚血管信号均匀一致高分辨率头部弥散图像图像特点:灰白质对比清晰图像信号均匀随着图像分辨率增加,组织结构细节更加清楚图像变形小图像信噪比高头部弥散加权后处理图像弥散功能参数图像:原始弥散图像,b=0和b=1000灰度表观弥散系数图像ADC(mm2/s) 彩色表现弥散系数图像ADC(mm2/s) 灰度指数化表观弥散图像eADC高分辨率头部三维容积图像图像特点:翻转恢复准备脉冲,增加灰白质对比度全脑各向同性体素扫描任意断面薄层重建可用于观察解剖结构细节,或用于增强扫描检出脑转移病灶高分辨率头部重T2*磁敏感图像正常颅脑重T2*磁敏感加权图像正常颅脑磁敏感加权成像,厚层最小信号强度投影重建,显示颅脑正常静脉结构,分辨率越高,细小静脉结构越清楚。

高分辨率颅脑解剖图像与正常血管图像头部病例图像高分辨率颅脑图像,显示颅脑内多发脱髓鞘微小病灶高分辨率颅脑血管图像在横断面与冠状面血管三维重建图像中,左侧与右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粗细不等。

脑实质出血矢状面T2图像,顶叶脑实质内可见片状高低混杂信号病灶,T1图像上呈类圆形高信号,边缘分界清楚,而弥散图像上病灶呈高信号并伴有周边的低信号,磁敏感图像上,病灶呈典型的出血性低信号,并能发现更多的低信号出血灶。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后改变横断面T2图像,顶枕叶脑实质内可见片状高低混杂信号病灶,T1图像呈低信号,但皮质信号略高,弥散加权图像亦呈高低混杂信号,T2Flair图像上病灶中心为低信号,边缘呈高信号水肿表现。

Ax DWI eADC ADC急性脑梗塞急性脑梗塞,T2及T2 Fflair图像上病灶呈高信号,T1图像呈低信号,而DWI图像呈典型的高信号表现。

一般情况下,DWI后处理图像中,梗塞区域ADC值下降脑出血左侧丘脑出血,各序列图像上均显示为高信号,三维血管成像显示血肿与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

头部高分辨率弥散与高b值弥散图像高分辨率弥散b=1000图像变形小,高b值b=3000弥散图像病灶对比度更好。

脑梗塞随访横断面T1梗塞病灶呈低信号,T2表现为混杂高信号,而T2FLAIR上病灶信号混杂,软化灶内自由水呈低信号,而水肿脑组织呈高信号。

弥散加权图像上可见右顶叶区仍可见片状高信号区。

硬膜下积液,伴脑梗塞垂体囊性占位常规增强与动态增强扫描肺癌脑转移增强扫描对照肺癌脑转移增强扫描,三维增强扫描上观察到的病灶细节,远比二维扫描的图像清楚,同时,三维扫描可以任意断面重建,更仔细地观察病变。

鼻咽部高分辨率成像图像特点:图像细节清晰软组织对比好脂肪抑制均匀图像伪影小眼眶高分辨率成像图像特点:图像细节清楚软组织对比度好适当的眼球运动控制脂肪抑制均匀眼眶高分辨率成像视神经曲面重建图像特点:全脑三维T1薄层扫描任意断面或曲面重建视神经高分辨率三叉神经血管成像图像特点:时间飞跃法血管流入增强成像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厚层最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高分辨率内听道结构图像图像特点: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薄层高分辨率扫描图像伪影少,信噪比高薄层重建观察神经,厚层重建观察耳蜗半规管腮腺高分辨率成像图像特点:图像细节清楚软组织对比度好脂肪抑制均匀大范围头颈联合扫描图像特点:灵活的线圈组合配置大范围扫描图像无变形脂肪抑制均匀图像伪影小鼻咽部病例图像鼻咽癌,局部侵犯眼眶病例图像右眼眶外侧囊性占位眼眶病例图像右眼白内障术后复查腹部腹部高分辨率图像1024 矩阵图像特点:呼吸门控,自由呼吸状态下扫描自校准ARC采集,单个呼吸间隔中,采集时间缩短30%,明显减少呼吸不规则导致的运动伪影1024矩阵重建,增强组织细节显示腹部三维梯度回波同相位反相位图像图像特点:从原来的二维FSPGR序列扫描,增强为三维FSPGR双回波扫描方法明显提高图像信噪比增强扫描空间分辨率,提高组织细节分辨力腹部48CM 大视野成像无变形图像特点:真正48厘米有效视野图像无变形,无截断全肺全肝或全肝全腹扫描高分辨率弥散加权成像高分辨率弥散图像特点:优化TE时间,保证最短B值根据病变性质,600-1000图像变形小,病灶对比明显选择性水激励,不受脂肪信号干扰支持选择性背景组织抑制自由呼吸状态扫描腹部容积快速成像,3D LA V A 实质组织图像高分辨率LAVA图像特点:结合梯度操控,获取最短TR/TE时间;TR/TE/FA组合,获取T1最佳对比度最高的K空间填效率,图像质量最好的顺序性K空间填充分辨率高,病灶细节显示清晰高分辨率LAVA临床应用优势:肝脏增强最佳扫描序列,业内普遍得到认可扫描时间任意可调,8-20s全肝扫描,可常规双动脉期增强腹部容积快速成像,3D LA V A 血管组织重建高分辨率LAVA图像特点:结合梯度操控,获取最短TR/TE时间;TR/TE/FA组合,获取T1最佳对比度最高的K空间填效率,图像质量最好的顺序性K空间填充分辨率高,病灶细节显示清晰高分辨率LAVA临床应用优势:肝脏增强最佳扫描序列,业内普遍得到认可扫描时间任意可调,8-20s全肝扫描,可常规双动脉期增强横断面,动脉期LAVA图像,厚层重建观察血管冠状面,门脉期LAVA图像,厚层重建观察门脉及侧枝循环EXPRESS线圈,任意扫描范围图像特点:EXPRESS一体化线圈,一次定位,任意节段扫描自动复制定位,自由拼接,任意扩大扫描范围大视野成像48cm,扫描节段少,图像无变形,真正实现无缝拼接肝脏病例图像横断面脂肪抑制检出肝脏病灶肝脏病例图像肝癌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肝右叶巨大占位肿块,相对于正常肝实质信号略高,边界不清;而在弥散加权图像上,占位病灶边界相对清楚,并且在肝左叶可清晰发现多个小病灶。

肝脏病例图像肝脏脂肪抑制T2与弥散加权图像对照观察,能提高病灶检出的敏感性肝脏病例图像肝脏病变标准扫描序列肝脏LAVA病例图像LAVA增强扫描,肝脏实质与血管同时观察肝脏病例图像肝脏FIESTA图像冠状面FIESTA图像,积液、血液、脂肪、胆汁均为高信号,而实质性占位病灶信号对比不明显。

肝脏病例图像横断面脂肪抑制T2与弥散加权图像的对照观察肝癌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肝实质内巨大占位,边界不清,弥散图像上呈中高信号,LAVA三期动态增强,病灶呈典型的动脉期强化、门脉期流空的表现。

肝脏病例图像肝脏转移性肿瘤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上,肝内多发实质性中高信号转移性肿块,边界清楚,在弥散加权图像上,高信号肿块影对比更加强烈,并可发现更小的肿块病灶。

同相位反相位T1图像,对比观察判断有无脂肪成份。

肝脏病例图像肝脏小肝癌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上,肝内发现实质性中高信号肿块,边界略模糊,在弥散加权图像上,高信号肿块影对比更加强烈。

LAVA平扫中,肿块呈低信号,在肝脏动脉期LAVA图像上可见肿块明显强化。

肝脏病例图像肝癌介入术后复查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上,肝内肿块呈高低不均信号,边界清,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

冠状面FIESTA 图像中,肿块实质信号与肝实质信号类似,FIESTA 图像血管胆管高信号。

肝脏胆管癌伴肝内胆管梗阻横断脂肪抑制T2图像,肝内胆管扩张,3D MRCP 图像可观察到肝内胆管扩张呈汇聚走行。

Ax FATSAT T2 FSE Ax T2 FSE3D MRCP胰胆管病例图像1、胆总管末端结石伴胰胆管梗阻3D MRCP图像,可见肝内外胆管、胰管明显扩张,胆总管末端可见结石充盈缺损影,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上,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2、胆囊多发结石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上,肝内胆管无明显扩张,和冠状面FIESTA图像一样,胆囊内可见多发低信号结石影。

胰胆管病例图像胆总管薄层扫描肝脏横断面薄层扫描,层厚3mm,有助于观察胆管、胆囊内小结石,也用于观察胰头、肾上腺等结构的病变。

胰胆管病例图像胆囊多发结石肝内胆管结石伴梗阻胰胆管病例图像胆总管末端结石与胆总管末端狭窄胆囊及胆管结石伴肝内胆管梗阻胆囊及胆管结石伴肝内胆管梗阻左肾先天性畸形冠状面薄层脂肪抑制T2图像上,左肾明显减小。

横断面脂肪抑制T2图像,左肾表现类似。

横断面T1FSPGR双回波图像上,反相位用于观察器官边缘结构。

肝癌介入术后复查T2图像,右侧肾脏类圆占位肿块,信号略不均,似有包膜呈低信号,边界清楚。

弥散加权图像,肿块信号与肾皮质类似。

T1加权图像,肿块信号表现与肾皮质类似,边界略模糊。

右侧输尿管末端梗阻冠状面2D MRU和3D MRU图像中,右侧输尿管梗阻扩张,全程显影,输尿管末端狭窄。

冠状面FIESTA图像中,右侧肾盂明显扩张。

冠状面薄层脂肪抑制T2图像中,右侧肾脏皮髓质受压变薄,肾盂明显扩张。

左肾错构瘤左肾下极可见微小占位,T1FSPGR同反相位图像中,同相位呈高信号,反相位呈反相位,冠状面FIESTA图像中,由于化学位移效应,病灶呈低信号,脂肪抑制图像中,病灶脂肪信号被抑制;右肾可见小囊肿。

肾脏血管畸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