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
作者:矫青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31期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
“开放性问题”(open questions):是指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封闭题而言的,它是指那些条件不确定、结论不确定的问题。
我们认为让学生解答“开放性问”是十分有价值的,它的最大价值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封闭式问题没有变式,只是利用了固定的模式来进行解决,考察的知识也是不够全面的。
众所周知,任何创新实践,都在没有确定条件和确定结论的条件下,进行发现或发明的过程。由于“开放性问题”是没有确定条件或确定结论的问题,所以学生解决这类问题,同科学的作者的创新活动,是极为相似的。所以,学生解答数学“开放性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为有益的。
我们认为,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三类“开放性问题”。
其一是条件“开放性问题”。所谓“条件开放型问题”,就是条件不确定的问题,这类问题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条件有余的问题。传统的数学题目,大多都是条件是充分必要的,条件不多不少刚能推断出结论。如果增加题目的条件使之过剩,此类问题便是“条件有余”的“开放性问题”。学生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必须排除不必要的条件,从众多信息中选择相关有用的信息去解决问题。
例:笑笑坐高铁去姥姥家,从家坐出租车去火车站用了20分钟,高铁行驶了3个小时,每个小时行驶300千米,那么高铁一共行驶了多少千米?
在这道题里面,去火车站用的时间是多余条件,只有找到有用的条件,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第二种是条件不足的问题。如果题目缺少条件,让学生补充必要条件使之成为条件充分的问题,便是“条件不足”的“開放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