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代表阶层: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新兴地主阶级、 小生产者
二、“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经济:铁犁牛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
有制产生,封建经济发展
根本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
原因: 生产 力发
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学在
官府”到“学在民间”)
提示: 1. 孔子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 上是力图维护奴隶制度。在春秋末年奴隶制正 在走向灭亡的背景下,它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 律,他的这一保守思想不可能受到普遍重视。 2.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本身有进步性的 一面,后经发展顺应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
孔子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适应了地主阶级兼并战争的需要 适应了社会大变革的需要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
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守 株
皆守株之类也。”


请思考:韩非子《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 政治观点?
①认为社会是发展变化的 ②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自然界的运 行变化有其 固定的规律
即掌握自然的变化 规律而利用它,造 福人类
(二)道家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想
哲学思想
①用“道”来说明万物的起源和演变: ②朴素辨证法思想:
学 说
政治主张
③“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思想评价
哲学思想: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变; 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主张:消极悲观的态度
新思想体系
2.横向——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互 动关系。
例如唐: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中外交流频繁、科举以诗取士 等使 得唐诗繁盛。
所以,文化史的考察不是孤立的,它以文化史为切入点考察与 政治、经济的联系,中外文化的联系相互交错。
复习过程中要用这些观点来指导。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
(三)法家---(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
集权:加强君主专制,实现大一统; 法治: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法治); 改革:“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法家思想在战国时期受到统治者重视?
主张加强君主专制 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适应地主阶级建立新政权的需要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
大宗。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 “施仁政于民,
孟子
亚圣
省刑罚,薄税敛”;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民贵君轻” ;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荀子
综合法道思想 积极成分,使 之更能适应社 会需要。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主流思想是什么? 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
第1课
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2课
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
第 3、4 课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1、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始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蔚然大宗 3、受压:秦朝(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 4、独尊: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正统思想) 5、挑战: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 6、巩固:两宋时期(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为官方哲 学) 7、新发展(遭批):明清时期——批判继承
中国的农业文明、儒家思想在强大的工业文明、民主 思想强力的冲击下败下阵来,战败导致反思,开始了 学习西方的发展历程。
二、文明史观(碰撞——交融——创新)
例如:运用新史观认识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
A.文明的冲突:异与碰撞、反思;(两次鸦片 战争: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 B.文明的交融:学习西方;(战败导致反思:学 习西方的发展历程) C.文明的创新:新的理论体系的建构。(逐步 提出适合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局限性:仁是有差等的,即鲜明的阶级性。“克己复 礼为仁”,他推崇周礼,礼是周的统治秩序,强调贵 贱有序,比较消极。由此又形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 纲,夫为妻纲的“三纲”,抑制了人的创造性的发展。
C、中庸之道 ——选修《人物》P22
①中庸的含义: a、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b、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 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
B、“礼”的思想: ①含义: 狭义:周礼
(西周建立的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的等级名分制度)
广义:总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
②礼的实践方法: “克己复礼”
a、于社会: 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 b、于个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问题探究
思考:仁与礼的实质是什么及关系?
维护奴隶社会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违背历史潮流,思想具有保守性)
孔子“仁”和“礼”的思想是互为补充的。仁 是礼的内在核心与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与规 范。
对“仁”和“礼”的评价
进步性: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抑制暴政。“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 性,这可以说是古代社会和谐思想的典型,对提倡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 ”关系。 ③伦理观:主张“性恶论”,强调礼法并施使 人向善。
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贡献:总结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之 大宗。
(1)孟子的思想
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 “施仁政于民, 省刑罚,薄税敛”;
D.墨子主张“非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兼并战争
三、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
2、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形成,使中国思 想文化具有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 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知识升华
请继续解读韩非的政治观点: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子》
(四)墨家---(代表小生产者阶层)
墨子名翟,鲁国人或曰宋 国人。是春秋末战国初时期的 思想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 始人。墨子出身平民,是小手 工业者。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 学习孔子之术,但后来逐渐对 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 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 家学派。其成员多为生活艰难 的小生产者。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 形成
课标要求: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 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 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 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含义
概念呈现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 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泛指数量多;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对中国: 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统一);
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有利于 修身社建;
③教育方面,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 续性。 对世界: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学
墨子 (约前468年-前376年)
核心思想 “兼相爱、交相利”



墨 翟
主张
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特点
①提倡刻苦简朴的精神 ②讲求实际功利(实用)的精神
墨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说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
A.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B.农业、手工业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壮大
B
C.墨家学说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要求
(3)整理文献:
《诗》《书》 《礼》《乐》 《易》《春秋》,是为“六 经”,即儒家的经典。
孔子的哲学观:“敬鬼神而远之”,优 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 能事人,焉能事鬼。”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 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思考:1.孔子宣传的一套恢复周礼的主张,为何 在当时备受统治者的冷落? 2.儒家思想后来又为何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主流?
8、中西结合:维新变法时期,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 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将儒 家思想赋予了新的内容。
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9、动摇(全盘否定):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接指 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到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 儒家思想,严重冲击以儒学为代表的封建正统思想的统 治地位(但儒学的统治地位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 10、被彻底推翻: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 导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文化大革命” 时期,儒学再次受到猛烈批判,影响进一步减弱。 11、新利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实事求是 的思想路线,对儒家学说进行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双重 性)
并提出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 ②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民贵君轻” ; ③伦理观:主张“性本善”,要用仁政来回复 和扩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论”。
(2) 荀子的思想
zX.x.K
思想主张:
① “仁义”、“王道” ② 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③ 礼法并用 ④伦理观:“性本恶”
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等 唯物论思想。
展引 起社 会大 变革
三、代表学派、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一)儒家学派 (二)道家学派 (三)法家学派 (四)墨家学派
14
(一)儒家
1、孔子(春秋):
(1)主要思想: 提出“仁”和“礼”和“中庸”
A、“仁”的思想——核心
①含义:“仁者爱人。”
三层内容:a、爱自己的亲人;b、爱他人;c、统治者实行仁政
②方法:“忠恕 ”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呢?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 “仁”的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刑杀、 节用爱民 ——政治主张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意识与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 2、“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反映”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
.3、横向——不同地域、类型文化之间的互动 关系。
例如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
义对中国的冲击日益加剧,面临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 为了了解西方,抵御外来侵略,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 为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开始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向西 方学习。
②达到中庸的做法: “和而不同”
③中庸与仁礼的关系 a、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 b、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
(2)教育方面:选修《人物》P23—24
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②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 “信”,终成“君子”。 ③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④教学内容:——孔子整理“六经”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复习备考策略
本单元是历届高考的命题重点。复习过程中要用这些 观点来指导。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 关系 2、“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反映”
本单元的时间跨度大,人物多主张多,要注意分阶段 总结古代思想的特征,分析人物的主张时要注意放在 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分析,适当时候进行总结归纳。采 取比较法来区分各思想家的主张,避免张冠李戴
必修三思想文化高考复习策略
一、把握思想文化的纵向与横向联系 1.纵向——思想文化现象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比如专题一儒家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1、追求礼乐的一生
幼年求学 从政治鲁 周游列国 献身文教
学习 礼乐
实践 礼乐
宣传 礼乐
教授 礼乐
礼乐的含义:周公制作礼乐治理天下,礼是人伦和道 德规范,而乐从属于礼,是表现礼的艺术手段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崩乐坏”
恢复礼制 维护道义
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 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