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合集下载

长白山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研究

长白山区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地形分异研究

学支撑。[方法]基于 MODI
SNDVI与 DEM 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长白山区 2000—2020 年植被覆
盖度,运用 Sen+Mann
-Kenda
l
l趋势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及 重 心 迁 移 模 型,结 合 地 形 面 积 差 异 修 正 系 数,
深入解析植被覆盖 度 时 空 演 变 特 征,并 定 量 揭 示 植 被 覆 盖 变 化 在 高 程、坡 度、坡 向 因 子 上 的 分 异 效 应。
ed
i
f
f
e
r
enc
ei
nt
heva
r
i
a
t
i
ont
s wa
sobs
e
r
vedf
o
ro
t
he
ra
spe
c
t
s.[
Conc
l
us
i
on]Thevege
t
a
t
i
on
ype
cond
i
t
i
ono
fChangba
i Moun
t
a
i
nha
sgene
r
a
l
l
r
ovedove
rt
he pa
s
t21 ye
a
r
s.Spa
r
i
od.③I
nt
e
rmso
ft
opog
r
aph
i
cd
i
f
f
e
r
en
t
i
a
t
i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作者:徐文铎, 何兴元, 陈玮, 刘常富作者单位:徐文铎,何兴元(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陈玮,刘常富(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刊名:生态学杂志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年,卷(期):2004,23(5)被引用次数:12次1.李文华;邓坤枚;李飞长白山主要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量的研究 19812.翟永华;王庆礼;于振良长白山劲松林场植物群落的分类的排序 1995(03)3.韩麟风东北林业 19824.傅沛云;曹伟;李冀云中国东北部种子植物种的地理成分分析 1995(03)5.代力民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择伐迹地补植更新的研究 19956.邓坤枚;邵彬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年龄结构及其生长规律的初步分析 19957.王淼;陶大立长白山主要树种耐旱性的研究 1998(01)8.李建东;吴榜华;盛连喜吉林植被 20019.李文华;邓坤枚长白山暗针叶林的基本特征及群落结构的研究 199510.白淑菊;陶大立长白山常绿针叶树越冬其间光合能力的抑制 1995(02)11.СочаваВ БНекоторыепроблемыгеорафиираститегъностибасейнаамура 195812.КоржинскийС ИРасителъностьроссиис 3 картами,энцик,словаръброкгауэаиЕфона 189913.Коматов В ЛФгораманьчжурии 190114.Колесников Б ПКедровыелесадалънегоВостока 195615.Колеснков Б ЛОчеркраститегъностидалънегоВостока195516.森为三白头山所生植物分布ニ就テ 192617.香山信男白头山麓ニ于ケム爆发前ノ森林树种 194318.北川政夫长白山植物调查报告书 1941(05)19.攀俊长白松林 199520.藏润国;郭忠凌;高文韬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隙更新的研究 1998(04)21.傅沛云;李冀云;曹伟长白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1995(04)22.黄锡畴;刘德生;李祯长白山北侧的自然景观带 1959(06)23.黄淮淦;陈炳浩长白山北部富尔河流域的林型及其经营 196024.曹伟;李冀云长白山植物自然分布 200325.常禹;布仁仓;胡远满长白山森林景观过界动态变化研究[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4(01)26.钱家驹长白山上岳桦林的调查研究 198327.钱家驹如何划分长白山的垂直植被带 198228.钱家驹对长白山松的初步研究 198229.钱家驹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的典型植被调查报告 198230.钱家驹长白山西侧中部森林植物调查报告 1956(10)31.钱家驹;张文仲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的调查研究简报 198032.钱宏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 199233.钱宏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和排序 1990(03)34.钱宏长白山高山冻原植物群落的生态优势度 1990(02)35.钱宏;刘琪景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草本层的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199236.徐振邦;代洪才;李昕主要伴生树种树叶对红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199237.徐文铎中国东北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1986(04)38.徐文铎吉良的热量指数及其在中国植被中的应用 1985(03)39.徐文铎东北地带性植被建群种及常见种的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的初步研究 1983(03)40.徐文铎;常禹中国东北地带性顶极植被类型及其预测判别模型 1992(03)41.徐文铎;林长清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取样方法的研究 198342.徐文铎;林长清长白山植被垂直分布与热量指数关系的初步研究 198143.徐文铎;林长清;李俊英长白松林的群落学特征 198544.徐文铎;邹春静;卜军全球变暖对中国东北植被影响及对策 1996(01)45.徐文铎;张旭东;赵广德长白松与长白松林的生态学研究及其营林问题 1989(03)46.郝占庆;陶大立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及次生白桦林高等植物物种多样性比较 1994(01)47.郝占庆;郭永良;曹同长白山植物多样及其格局 200248.赵大昌长白山火山爆发对植被发展演替关系的初步探讨 198149.王晓春;韩士杰;邹春静长白山岳桦种群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 2002(07)50.王秀石长白松分布区的土壤特性与林木生长 199051.赵大昌长白山的植被垂直分布带 198052.胡远满;徐文铎;郑元润长白松自然同龄种群分布格局研究 1996(02)53.姚文章;连友钦长白山森林植物群落及其生长习性 195854.姚瑗长白山牛皮杜鹃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 198155.侯治溥长白山林区森林立地条件及落叶松的更新 195956.郎惠卿;李祯长白山的植物地理 195957.周晓峰红松阔叶林的恢复途径 1982(z1)58.周以良中国东北植被地理 199759.周以良;李景文中国东北东部山地主要植被的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1964(02)60.陈灵芝长白山西南坡鱼鳞云杉林结构的初步研究 1963(1-2)61.陈灵芝;鲍显诚吉林省长白山北坡各垂直带内主要植物群落的某些结构特征 1964(02)62.陈大珂红松阔叶林系统发生评述 1982(z1)63.陈大珂;冯宗炜长白山系高山及亚高山植被 198565.邹春静;韩士杰;周玉梅过渡带中岳桦种群生态特征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01)66.邹春静;王庆礼;韩士杰长白山暗针叶林建群竟争关系的研究[期刊论文]-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1(02)67.邹春静;卜军;徐文铎长白松种群针叶性状及其变异的研究 1995(02)68.邹春静;卜军;徐文铎长白松人工林群落特点及其经营管理技术 1995(05)69.邵国凡;刘琪景;钱宏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早春草本层生物量初报 199270.谷安根长白松的一种天然木炭的初步解剖观察 1957(02)71.杨永兴;宋海远全新世以来长白山地区火山活动与沼泽形成发育的关系 199272.杨一平;张军丽长白松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1991(09)73.杜奎铭;张学曾长白山东北坡森林土壤 195874.李俊清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分布格局及其动态 1986(01)75.张颂云长白山地区次生林演替规律的研究 198376.张旭东长白山生态特性研究 199277.吴征镒中国植被 198078.吴征镒论中国植物区系的分区问题[期刊论文]-云南植物研究 1979(01)79.吴刚长白山红松阔叶混交林林冠空隙树种更新动态研究 1997(05)80.吴刚长白山红松阔叶林林冠空隙特征的研究 1997(04)81.吴刚;肖寒;赵景柱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期刊论文]-中国科学C辑 2001(05)82.阳含熙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林木种属组成年龄结构和更新策略的研究 1988(01)83.阳含熙;李鼎甲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主要树种的分布格局 198584.阳含熙;王本楠;韩进轩长白山北坡阔叶红松林的数量分类 198585.延晓冬;赵士洞长白山森林生长和演替的模拟模型研究 199586.孙中伟;赵士洞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木本植物种间联结性与相关性 1996(01)87.孙中伟;赵士洞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特征 1995(05)88.孙中伟;赵士洞长白山北坡椴树阔叶红松林群落乔木种间关联比较研究 199589.刘慎谔东北植物分布,东北木本植物图志 199590.刘琪景;赵士洞阔叶红松林与杨桦林早春阶段草本植被几种数量特征 199591.刘琪景;王战长白山岳桦林倒木及其与更新的关系 199292.刘琪景;王战长白山近期火山爆发与高山亚高山植被历史 199293.关庆如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区过伐林主要类型的林学特点及其采伐与更新 1966(03)94.伍业纲;韩进轩阔叶红松林红松种群动态的谱分析 1988(01)95.王战;徐振邦长白山北坡主要森林类型及其群落结构特点 198096.于德永;郝占庆;姬兰柱长白山北坡植物群落相异性及其海拔梯度变化[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3(05)97.于振良;赵士洞;王庆礼长白山阔叶红松林带内杨桦林动态模拟 1997(05)1.沈海滨.王小德.董立军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主要植被类型特征[期刊论文]-北方园艺 2011(1)2.林希昊.陈秋波.华元刚.杨礼富.王真辉不同树龄橡胶林土壤水分和细根生物量[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11(2)3.刘勇黄土高原植被群落演替规律和演替中土壤理化特性变化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山东农业科学 2010(6)4.张永虎祁连山东段植被分布特征及演替规律[期刊论文]-人民黄河 2010(8)5.吴健.沈吉兴凯湖沉积物有机碳和氮及其稳定同位素反映的28kaBP以来区域古气候环境变化[期刊论文]-沉积学报 2010(2)6.采伐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乔木竞争关系的影响[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7.徐文铎.何兴元.陈玮.刘常富.赵桂玲.周园中国东北植被生态区划[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8(11)8.刘勇.上官周平子午岭森林群落土壤水分与生物量关系研究[期刊论文]-西北农业学报 2007(5)9.刘勇.刘光明黄土高原子午岭群落演替特性研究[期刊论文]-安徽农业科学 2007(18)10.陈玉宝.侯广忠.孟庆礼.艾国.孟庆繁.高文韬长白山尺蛾区系及垂直分布研究[期刊论文]-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1)11.付为国.李萍萍.吴沿友.卞新民镇江内江湿地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小气候日动态[期刊论文]-应用生态学报2006(9)12.方近圻.吴宁.罗鹏.易绍良干扰对高山林线再形成过程的影响[期刊论文]-生态学杂志 2005(12)本文链接:/Periodical_stxzz200405031.aspx。

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的开题报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长白山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林保护区之一,其中退化云冷杉林覆盖面积较大,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随着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该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正在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和退化。

因此,开展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动态及恢复研究,探究恢复这些生态系统的途径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在于:
1.调查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的现状和演替过程:采用样带法和群落分析法对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进行调查,探究其现状和演替过程。

2.分析影响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的主要因素:通过对气候、土壤、植物物种组成、人类干扰等方面的分析,确定影响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演替的主要因素。

3.探究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恢复的途径和方法:基于调查和分析结果提出针对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的恢复途径和方法,为相关环保部门提供科学的参考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样带法、群落分析法、生态学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对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

四、预期研究结果及意义
本研究预期得到长白山退化云冷杉林的演替规律和现状,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恢复途径和方法,为保护和恢复该区域
生态环境提供可靠依据。

从而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现实指导,并有利于实现地区经济与环保的协调发展。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

探讨长白山植被演替阅读相关文献,提出长白山植被演替序列,文献标明出处。

一、长白山植被概述长白山是我国东北第一高山,最高峰白云峰为海拔2619m,由于受海洋湿气团的影响,降雨量较丰富,气候湿润,适于植物生长,种类繁多,又加以植被垂直分布明显,植被类型多样性,是目前地球上为数不多的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系统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北方重要组成最丰富的山区植物区系,从大到小不同尺度上来看,长白山植物分布区属于中国植物分区中的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东北地区中的南部。

长白山植被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具有较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是欧亚大陆从温带到寒带植被水平地带性的缩影。

长白山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也比较复杂,以温带性质为主占83%(以北温带分布最多),寒带性质占3.4%,说明本山区与寒带极地有联系。

目前,长白山植被分布存在独特性,表现在不同坡向植被分布差异明显,且植被发育时间较短;植被带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岳桦(Betulaermanii)林带与苔原植被带变化尤为显著[6,7,11]。

对长白山植被分布独有现象的产生,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火山干扰的结果,但究竟是火山干扰的什么过程影响了植被演替没有结论。

二、长白山植被演替规律(一)长白山火山爆发与植被演替关系1、火山爆发年代与爆发前的植被火山爆发不仅对植被产生直接影响,还通过改变成土母质、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间接地对火山喷发破坏后的植被演替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椐杨永兴等[36]研究,全新世以来长白山火山活动至少划分7个时期,尤其晚全新世以来,白头山火山活动次数更多,主要集中在距今1200~1000年,以火山灰喷发为主。

近期的三次活动分别为1597年、1668年、1702年,最近一次距今仅300余年,这3次火山喷发都发生长白山的东侧,规模较小,对长白山植被没有毁灭性的影响[12,56,91]。

许多学者认为在公元450~600年左右时期的火山活动频繁,爆发规模也比较大,可能影响长白山植被最为严重。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

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两个演替阶段乔木的种间联结性长白山是中国东北重要的保护区之一,拥有着独特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

该生态系统分为两个演替阶段:云冷杉 -白桦林和针阔混交林。

在这两个演替阶段中,演替过程中的种间联结性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云冷杉 - 白桦林阶段,云冷杉和白桦是两个主要的乔木种类。

云冷杉是长白山地区最主要的树种之一,它能够在高海拔、寒冷的环境中存活并繁衍。

在云冷杉林中,白桦往往生长在云冷杉下层,两者之间存在密切的种间联结性关系。

云冷杉具有显著的荫蔽效应,能够有效遮挡太阳光线和降低地表温度。

白桦则能够在云冷杉削弱的光线条件下生长,并利用云冷杉根系提供的养分。

同时,白桦的根系也能够增强云冷杉的抗风能力。

因此,在云冷杉 - 白桦林阶段,云冷杉和白桦之间的种间联结性是非常密切的。

在针阔混交林阶段,云杉、红松、白桦和樟子松等树种共同组成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复杂的立地条件和多层次的植被结构。

在这个阶段中,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联结性也非常重要。

红松和云杉是本阶段的两个代表性树种,在林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云杉具有比较强的荫蔽能力,可以有效调节林分的光线条件。

同时,云杉的根系也能够为林分提供养分和增强林分的稳定性。

红松则具有较强的灌木层恢复能力,并能够改善林分的生长环境。

除此之外,白桦和樟子松也能够在针阔混交林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白桦的根系能够增加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促进其他树种的生长。

樟子松则能够改善针叶树种之间的生态条件和生长环境。

因此,在针阔混交林阶段,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联结性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长白山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的两个演替阶段中,不同树种之间的种间联结性都非常密切。

树种之间的联结性不仅能够促进林分的稳定生长,还能够增强林分的抗风能力、调节林分的光线条件、改善生态环境等。

因此,保护长白山的云冷杉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境内,是中国最早成立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长白山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座活火山,其独特的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内拥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高山草甸、湖泊和瀑布等自然景观,同时也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本文将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

一、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类型多样,包括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等。

针叶林分布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主要由红松、落叶松、白桦等树种组成;阔叶林分布在低海拔山地,主要有榉树、山杨、水曲柳等;针阔混交林则分布在中海拔地带,由针叶树和阔叶树混生而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还有大片的高山草甸,分布在海拔2000米以上,植被以高山草本植物为主,植被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都很高。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垂直带谱特征,随着海拔的升高,植被类型和物种组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垂直分布上,可以明显地划分为森林带、亚高山灌丛带和高山草甸带,每个带谱中都有其独特的植被景观和植物群落。

二、植物物种多样性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据统计,有木本植物219科,1147种次,它们主要分布在森林带和亚高山带,其中有许多是珍稀濒危植物。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蕴藏着许多珍贵的植物资源,如黄连、细辛、西伯利亚衣冠松等,它们对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价值。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结构也相当丰富,主要由中国北方特有的植物种类构成,同时也具有一些北温带植物种类。

在不同的植被类型和地形条件下,植物群落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其中一些植物群落对研究自然环境变化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植物群落的生态功能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

植物群落能够稳定地保持土壤的结构和水分,减缓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长白山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更新的研究

长白山地区火烧迹地植被更新的研究
同火烧 程 度成 正 比
3 . 1 . 2不 同火烧 强度 对 乔木 更新 的影 响 森林 火灾会形 成大量 不 同强度的火烧 迹地 , 火烧程 度对植 被演替 的影响 主 要 是通过 火后残 存 的繁 殖体对 其产生 影响 。 不 同程 度的火 烧迹地 上残 存的活植 被 繁殖体 的多度 以及 其空间分 布等方 面有 很大的不 同 , 且直接 影响火 后植被 的 初 始演 替格 局 及动 态 。 重度 火烧是 促使 白桦 、 山杨 萌生 的 良好 条件 , 只要有 杨桦母 株 , 就 会产生 大 量 萌生条 。 事 实说 明 , 白桦 、 山杨被烧 的越 重 , 萌生苗 越多且 越好 。 落 叶松 等针 叶 树 种只 能通 过种 子进 行繁殖 , 且 种 子不如 杨桦 的种 子容 易传播 , 在 大多 数重 火 烧 迹地 植被 演替 过程 中 , 将在 很长一 段 时间 内形成 以杨桦 为主 的 阔叶林 。 中度 火 烧后林 冠层大 部分 被破坏 , 林冠 稀疏 , 尚有 一定量母 树存 活 , 在 地表层 中会 有 少 量种 子存 活 。 由于 郁 闭度较 低 , 林 地 内 阳光 充足 , 残 存在土 壤 中 的种 子萌 发 , 同时没有 被烧死 的树木 及灌木 的根茎 开始 萌生新 的枝条 。 另外一 些先锋 物种 的 种 子通 过 风等传 播途 径也 大量侵 入 , 同本 地物 种进 行竞 争 , 因此 出现大 量杨 桦 的萌生枝 条和实 生幼 苗 , 还有 针 叶树种 的实生 幼苗 。 轻度火 烧后林 冠存 活 , 土 壤
阴性 植物 明显 减少 , 阳性 植物 增加 但层 次较少 , 组 成单一 , 种 类减 少 。 落叶松 林
型林地 火烧前 林冠 郁闭度 较大 , 林 内光 照强度 较小 , 湿度较大 , 林 下植物种 类较 少, 且多为 阴性湿 生植物 , 火烧 后 同样 由于郁 闭度 的下降 , 增加光 照和水分 的蒸 发, 湿度急 剧变小 , 使 得苔藓 等阴性湿 生种类 减少 , 而 阳性 湿生或 中生植物 大量

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

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研究长白山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长白山地区的灌丛覆被是该地区植被类型的一个显著特征,对草地土地利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研究,并探讨相关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一、灌丛覆被变化的原因长白山地区的灌丛覆被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人类活动对灌丛覆被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过度的放牧等行为导致了草地覆盖率的下降,灌丛植被逐渐代替了原有的草本植被。

同时,气候变化也是引起灌丛覆被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变暖导致了长白山地区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不稳定,这进一步促进了灌丛覆被的扩张。

此外,生物多样性的流失也对灌丛覆被变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1. 生物多样性流失:灌丛的扩张导致了原有的草地植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流失程度加重。

许多野生动物和昆虫失去了合适的栖息地和食物源,生态平衡遭到了破坏。

2. 土壤侵蚀:灌丛的扩张促使草地植被下降,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导致了土壤侵蚀情况的加重。

土壤侵蚀不仅减少了土地的肥力,还破坏了水源的质量和数量。

3. 水土流失:灌丛植被根系发达,能够有效地固定土壤。

然而,灌丛的扩张导致了水土流失的加剧,降雨水很难渗透到土壤中,引发了洪水和泥石流等灾害。

三、问题与挑战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给草地土地利用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挑战。

首先,生物多样性的流失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造成了威胁。

其次,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导致了草地土地的贫瘠化,直接影响了牧民的生计和当地经济的发展。

此外,灌丛扩张也使得草地的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长白山地区灌丛覆被变化对草地土地利用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1. 加强生态保护:加大对长白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力度,严格监管非法砍伐和过度放牧等破坏环境行为。

长白山林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长白山林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长白山林区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结构特征研究阔叶红松林是长白山地区海拔1100 m以下的地带性顶极群落,因采伐、火烧等干扰的影响,形成不同类型的次生林群落。

为加快次生林的恢复和次生演替的进展,掌握各演替阶段群落特征。

本文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长白山林区854块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种类和立地相结合的方法划分演替序列,定量探讨演替阶段,进而对各个演替序列下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特征进行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群落主要层片优势种构成,同时考虑立地条件,筛选出属于阔叶红松林区的样地854块,其中属于旱生序列的243块,中生序列398块,湿生序列213块。

各演替序列在演替过程中林分类型演变规律均以先锋阳性树种构成的初始植物群落开始,经软硬阔混交林向硬阔混交林转变,最后达到顶级阔叶红松林群落。

(2)研究区域共发现植物1024种,分属97科401属。

其中乔木83种,分属17科35属;灌木87种,属19科33属;草本854种,属76科338属。

湿生演替序列发现植物种类937种,分属94科383属;旱生演替序列植物种类580种,分属77科280属;中生演替序列植物种类640种,分属85科285属。

科属组成显示植被具有集中于菊科、禾本科、毛茛科、蔷薇科等一些世界性大科中的特点,有较多的寡种属和单种属。

(3)根据群落主要树种更替特征,每一序列的演替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其中演替值介于1-3归为演替初期,特点为先锋树种比重逐渐降低;演替值3-5归为演替中前期,特点是过渡树种数量和在群落中的地位逐渐增加;演替值为5-7归为演替的中期阶段,主要特点表现为过渡树种在群落中的优势程度逐渐下降;演替值介于7-10为后期阶段,亦达到典型的阔叶红松林阶段。

(4)群落总的物种丰富度除旱生序列外,其它两个序列在演替中前期或中期达到最高;三个演替序列下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均在演替中期达到最高;演替阶段的不同对乔木物种丰富度的影响高于其它生活型和群落。

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研究

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研究

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研究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森林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

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干扰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长白山生态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概念、种类、影响因素、演替机理等方面系统地探讨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

植被群落多样性,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内不同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多样程度。

种类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两个方面,前者指的是一个地理位置内物种数量的多少,后者指的是同一地理位置内物种数量的相对平均程度。

因此,植被群落多样性可以通过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两个指标来衡量。

在长白山地区,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三个部分。

乔木层主要包括松、云杉、冷杉、白桦等,灌木层则包括一些灌木和乔灌混交林,草本层则主要是由草本植物构成的。

不同层次的植物群落形成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森林生态系统。

植被群落多样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土地、水文等自然条件,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物种多样性和组成。

人为因素则包括人类活动对森林的破坏和干扰,例如采伐林木、草地开垦和环境污染等,都会直接影响植被群落的多样性。

关于演替机理,森林植被群落的演替被认为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并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的影响。

常见的演替类型包括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

初级演替是指无植被地区逐步形成植被的过程,通常由草本植物和单子叶植物构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向乔木林发展。

次生演替则是指原来具有植被的区域受到干扰后,逐渐恢复生长过程。

演替发生的机理涉及植物的生长季节、相互依存性、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等因素。

总的来说,长白山森林植被群落多样性及其演替机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等多个方面。

研究这些问题对于保护长白山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树种关联及演替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树种关联及演替特征的研究

主要得出以下研究结果:(1)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负联结种对数 减少、正联结种对数增多,种对关系发生极显著变化的是在 10m×10m尺度上。10m×10m可以作为两树种种间关系的最优尺 度。

(2)利用幼树(苗)间树种的相似性指数推算树种的顶级适应值, 白桦、山杨、落叶松等阳性树种顶级适应值为1,红松、臭松等 极耐阴性树种为10,过渡树种分布在1-10之间,根据其顶级适应 值的大小也可从侧面比较树种在群落中耐阴性、稳定性、更新 等特征。(3)不论是蒙古栎林到阔叶红松林的演替还是落叶松、 白桦、山杨等到阔叶红松林的演替变化,都反映出先锋树种先侵 入后被春榆、胡桃楸、水曲柳等过渡树种替代最后形成以红松、 臭松等为主的针阔混交林的变化趋势。
(4)群落演替阶段按群落的演替值可分为四个阶段(前期、中前 期、中后期、后期),前期主要森林群落类型为落叶松林、白桦 林、山杨林和以这些树种为主的混交林。中前期为蒙古栎林、 以蒙古栎为主的混交林,春榆、胡桃楸等树种相继出现,中后期 是以紫椴、色木槭等过渡树种为主的混交林。
后期为以红松、臭松等为优势种的针阔混交林或纯林。(5)随演 替的进行,先锋树种更新数量、重要值、蓄积比、多度比等指标 与顶位树种呈相反变化趋势,先锋树种为倒J型分布,顶位树种呈 J型分布趋势,过渡树种变化趋势为单峰模型且不同树种出现峰 值的阶段不同。
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群落树种关联及演 替特征的研究
本文以长白山林区四个山系的598块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 树种与先锋树种组、顶位树种组的相似性指数,推算树种的顶级 适应值。同时根据树种顶级适应值计算出不同群落的演替值,并 根据群落演替值对群落进行了演替阶段的划分,对不同演替阶段 群落的主要特征作了简要分析。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摘要】本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该地区植物区系的特点、多样性分布、影响因素、演变过程及保护策略。

研究发现,长白山植物区系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多样性分布特征,受气候、地形、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

随着环境变化和人类干预,植物区系正经历着演变过程,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策略。

未来的研究应着重于进一步探讨植物区系的演变规律及更有效的保护措施。

本文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保护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未来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点、多样性分布、影响因素、演变过程、保护策略、研究成果、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该地区生态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丰富,尤其以植物资源为主要特征。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部分主要介绍了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长白山地处亚寒带、寒带过渡地带,气候条件独特,植被类型多样,是研究植物区系的理想场所。

通过对长白山植物区系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该地区植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为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长白山地区的植物区系也受到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植物区系显得尤为重要。

开展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研究,对于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植物区系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平衡的维持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其植物区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地区独特的植物种类和生态特征,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

长白山植被类型特征与演替规律的研究

3、优势物种生理生态学特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这种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非常显著。例如,芦苇和碱蓬在水分循环、碳储 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不同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的芦苇数量减少而碱 蓬数量增加,那么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可能会发生变化。此外,优势物种的变 化也可能对当地的生态旅游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3、优势物种生理生态学特征变 化的原因和影响
3、优势物种生理生态学特征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优势物种生理生态学特征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土壤和水文条件的影响。气候 变暖导致水分蒸发加快,水位下降,这使得一些水生植物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相 反,一些耐旱的植物则逐渐增多。此外,人类活动也对优势物种的生理生态学特 征产生了影响,如污染和入侵物种等。
研究方合的方法,对长白山地区的植被类型进 行了详细的研究。野外调查包括实地观察、采样和拍摄照片,以获取植被类型、 分布、生长状况等第一手资料。室内分析主要对采集的植物标本进行分类学鉴定 和生态学分析,包括群落结构、物种组成、高度、盖度等指标的测定。同时,我 们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对调查地点进行精确定位,并利用气象资料对植 被分布与气候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3、植被演替规律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长白山地区植被类型的调查和分析,揭示了该地区植被的特征、 分布规律和演替规律。我们认为,长白山地区的植被类型受地形、气候和土壤等 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分布规律具有明显的海拔和坡向差异。在演替方面,该地区 的植被演替具有明显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3、植被演替规律
这主要受到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对于未来的研究,我们建议进一步生态系 统功能、生物量和养分循环等方面的问题,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长白山地区的 生态环境。加强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也显得尤为重要,以确保这一独特 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及退化机制研究

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及退化机制研究

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及退化机制研究作者:刘丽杰来源:《吉林农业》2016年第03期摘要:阔叶红松林区作为我国东北地区木材主要产地,主要分布于吉林长白山、小兴安岭和完达山地区。

林区植被资源丰富,不仅经济价值巨大,而且具有重要的生物学研究意义。

本文以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选择研究区域、建立相关模型和数据计算与分析来对其演替状态及退化机制进行研究,以期能够让更多的学者进一步了解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与退化机制。

关键词: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演替状态;退化机制项目基金: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恢复关键性技术试验示范(编号:20130206001SF)中图分类号:S714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5.059阔叶红松林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之一,分布东经在125度~134度范围内,分布北纬在40度~49度范围内,海拔高度最低300米,最高1100米,气候条件温暖潮湿。

目前,我国已对阔叶红松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与数据资料。

如杨晗熙通过马尔科夫数学模型对长白山阔叶红松林演替状态进行了相关研究等。

这为人们后续对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演替状态与退化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参考。

1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1.1研究区域概况对于研究区域的选择以1945年~1960年阔叶红松林破坏较严重的地区为研究对象,包括长白山天池西坡路边、北坡公路边、鸭绿江边和长白山保护区。

这些地区交通便利,便于现场观察与取材[1]。

对于样区大小的设定将其设置成50×20米规格,并对其地理位置及其他相关条件进行记录,如海拔、经纬度等。

同时,还要按照株高在1米以上的标准记录样区内7种树木的数量。

最后,将其他几个样区与保护区进行对比分析。

1.2模型构建在参考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马尔科夫数学模型来将研究区内不同树种作为描述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演替状态的基本数据,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计算与分析,最终得出长白山退化阔叶红松林的演替状态[2]。

火山干扰下的长白山植被分布规律

火山干扰下的长白山植被分布规律

火山干扰下的长白山植被分布规律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是中国东北山脉中的一座重要山脉,也是中国最早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火山干扰是长白山植被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火山活动期间,熔岩、火山灰和火山爆炸物等物质会对植被生长环境造成显著的影响。

本文将从火山干扰对长白山植被的影响、植被恢复过程以及植被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火山活动对长白山植被生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火山灰和火山熔岩,这些物质覆盖在植被表面,对植被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产生直接影响。

火山灰的颗粒较细,会堵塞植物细胞的气孔,导致气体的交换受阻。

火山熔岩覆盖的区域则无法支撑植物的根系,造成植物无法生长。

此外,火山的高温和有毒气体也会对植物造成伤害,甚至导致植物死亡。

然而,火山干扰不仅会给长白山植被带来破坏,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被的演替和恢复过程。

由于火山灰中富含大量的营养物质,喷发后的火山灰堆积区通常成为植物定居和生长的良好环境。

在这些火山灰堆积区域,一些初级植物如藜科植物和一些杂草会最先定居。

这些植物的生长会破坏火山灰层,为后续的植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随着植物的定居和繁衍,植被会逐渐修复并形成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长白山植被的恢复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火山灰固结期,这一阶段通常持续数年,植物在火山灰堆积层上开始定居,因为火山灰含有大量的养分。

初级植物快速生长,并逐渐形成一个覆盖整个火山灰堆积区的地被。

接下来是疏林期,植物开始不断生长和扩散,逐渐形成小规模的灌丛和林冠。

然后是丛林期,植物达到一定的覆盖程度,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

最后是稳定期,植物群落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长白山植被的分布规律主要受到火山活动、地形地貌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火山活动会对植被分布造成局部的破坏和变化,火山灰堆积区通常是植物生长的最早地点。

地形地貌决定了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分布。

山脊、山顶和山脚的环境条件不同,导致植物群落和物种组成的差异。

综合试题的命制过程经验分享课件—以“长白山植被演替”试题为例

综合试题的命制过程经验分享课件—以“长白山植被演替”试题为例

(5)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和理解水平
(6)符合学科教学和考查要求
文字素材
长白山火山距今最近一次爆炸式大喷发发生在约800年前,当时喷出巨量 火山灰和浮石完全覆盖了火山锥体,毁灭了5000平方千米以上的原始森林, 迫使植被重新演替。
长白山各坡向火山灰和浮石的沉积厚度不同,东坡最厚,南坡和西坡次 之,北坡最少...在北坡基本无浮石及火山灰,东坡无浮石及火山灰的区域最 少...在北坡火山喷发时火山灰覆盖的少并且坡陡。
此次火山喷发毁灭了长白山上大量的原始森林
此次火山喷发毁灭了长白山上大量的原始植被
(3)图片的简单化
(3)图片的简单化
图1 基于ALOS影响的长白山坡向、坡 度与火山灰和浮石、植被分布
(3)图片的简单化
图1
(3)图片的简单化
图2
(3)图片的简单化
图3
(3)图片的简单化
试题设问的角度选择与命制 试题命制的背景和理论基础 北坡植被带分布复杂,数量较多,东坡植被带单一,数量较少 保证内容和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与素养水平4的对应:能够进行较系统的观察和调查,获取和处理复杂的信息,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 与编写目的(背景、理论基础)相吻合 图1 基于ALOS影响的长白山坡向、坡度与火山灰和浮石、植被分布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 北坡植被带分布复杂,数量较多,东坡植被带单一,数量较少 与地理综合研究的方法相对应 运用收集和处理的信息,正确使用工具(地理知识、原理)推断新问题。 北坡早于东坡,北坡火山灰数量少,较早的被侵蚀殆尽,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替早。 能够结合图文材料明确北坡和东坡植被演替的早晚; 测量运用地理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东坡目前还有一定量的火山灰,处于侵蚀过程中,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晚。 东坡目前还有一定量的火山灰,处于侵蚀过程中,土地基础不稳定,植被演替晚。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坡早于东坡,北坡火山灰数量少,较早的被侵蚀殆尽,土地基础稳定,植被更替早。 说出植被演替原理,但并没有和岳桦林上界变化充分联系。 根据长白山植被演替模式推测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分布上界的变化方向,并说明判断依据。 显性设问引导思维降低难度 随着亚高山地区的地质基础渐趋稳定,苔原植被代替地衣、苔藓,逐步发展成森林植被,使现代林线逐渐上移。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深入探讨了该区域内植物资源调查、区系组成特点、特有植物分布特征以及区系演化等方面。

在对长白山植物区系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其主要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管理建议。

研究发现,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植物资源,其中包括许多特有物种,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维护作用。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该进一步完善长白山植物区系的调查和研究,以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该地区的植物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的持续发展。

本研究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植物资源调查、组成特点、特有植物、分布特征、演化、保护和管理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也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之一。

长白山地处东亚植物区系和古北界区系的交接地带,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植物区系特点。

本研究旨在探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为保护区的植物资源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长白山地处亚寒带气候,气温低,降水丰富,山地起伏,地形复杂。

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为长白山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包括针叶林、阔叶林、草甸以及高山植被等多种类型,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生物丰度。

保护区内的植物资源丰富,包括多种珍稀植物和特有植物,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为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还可以为了解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探讨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机制以及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基本特征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了解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基本特征,探讨其植物资源的分布、组成和演化规律,为进一步保护和管理该地区的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探讨1. 引言1.1 研究背景长白山位于中国东北部,是我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长白山地处亚寒带、针叶林和阔叶林交错的地区,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的变化对植被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过去的研究中发现,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不同海拔高度上的植被类型和植物群落组成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对于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研究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例如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生态功能等方面的差异性以及影响这种差异性的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旨在对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进行更为深入的探讨,以期为长白山及其他类似地区的生态保护和植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通过对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格局的探讨,旨在深入了解该区域植物群落的结构和特点,揭示不同海拔高度对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探讨影响植物垂直分布格局的各种因素,包括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以便为长白山地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研究植物群落的垂直变化规律,揭示植物群落在海拔高度变化过程中的生态适应机制,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分析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垂直分布规律的启示和未来研究展望,为进一步探讨该区域植被的演替规律和保护管理提供指导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长白山地处中国东北,是我国重要的森林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

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对于研究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演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探讨长白山植物的垂直分布规律,可以揭示不同海拔高度下植物物种组成、生物量、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规律,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长白山区域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格局也是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途径,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实践指导。

因此,深入研究长白山植物区系的垂直分布规律对于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和气候变化适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