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3+2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
“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
![“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44ffddeb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c.png)
第14卷第2期 吕梁学院学报2024年4月Vol.14No.2 Journal of Lyuliang University Apr.2024·应用型高校发展研究·收稿日期:2024⁃01⁃02基金项目: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1744);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J2021718);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20702311275226);吕梁学院教学改革创新项目(XJJGYB202206)第一作者简介:邱炎儿(1976-),女,山西兴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可靠性分析、教学管理.“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邱炎儿1,吴双娥1,雒 珊1,王 瑞2,薛彦辉2(1.吕梁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山西离石033001;2.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山西太原030000)摘 要:2020年,山西开展首批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试点招生工作,即“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以吕梁学院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主要内容、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以期对山西的高本贯通试点工作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关键词: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TP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85X(2024)02-0085-04 “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是“三年高职加两年本科”的培养模式,招生对象是普通高考学生,学生首次入学职业院校,接受三年职业教育,通过转段考核合格,进入本科院校学习二年,提升学科素养、创新能力和思维品质,达成本科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培养合格后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为此,搭建高本贯通这个“立交桥”,制定高职和本科贯通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吕梁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的移动通信技术专业是山西省首批“3+2高本贯通”试点专业,2020年首批招生,目前三批共有学生142名.试点工作启动时,由本科院校牵头,职业院校、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设计制定了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完成了区别于传统高职教育、专升本教育以及普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贯通设计、分段实施、分工协作、联合培养的原则,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优化了教学结构,顺应行业企业需求,构建了“平台加模块”的课程体系,在高职与本科的教学平台上共同实施课程模块,按照教育递进实施高本贯通一体化教学,科学推进高本贯通的教育教学实施[1].本文主要以吕梁学院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主要内容、特色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成效等,探索赋有地方特色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2].1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依据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对接吕梁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两校两专业进行“3+2高本贯通”人才培养.试点开始之初,两专业的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和教师通过调研走访相关企业人才需求情况[3],并参考上海、广东、江苏等省份的贯通人才培养工作,根据山西产业转型发展需求,结合专业本身特点,设计制定了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随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推进,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持续的优化调整.本培养方案根据《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山西省高等职业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58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晋教职成〔2019〕14号)、《吕梁学院关于修订2021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院教函〔2021〕16号)等相关文件精神和要求进行制订.2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内容“3+2高本贯通”采用“2.5+0.5+0.5+1.5”四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2.5”指学生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2.5年,主要进行通识课程、移动通信技术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一个“0.5”指学生在职业院校经过2.5年的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行业企业,按照企业的岗位要求和职责,进行顶岗实习0.5年.学生在高职院校完成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任务,经过转段考试,成绩合格后,升学进入本科院校学习.第二个“0.5”指学生进入本科院校后,按照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规格和要求,进入本科学校的实训基地进行0.5年的毕业实习和专业实习.“1.5”指学生在本科院校1.5年,学习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环节,提升专业理论水平和科学素养.经过四阶段的培养、五年的学业期,达到毕业要求和学分要求,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工学学位证书.该培养方案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从毕业要求成果导向设置课程体系,从评价分析设置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关联矩阵.2.1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高本贯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方案的第一核心要素.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学生在高职阶段学习以培养职业技能为主,本科阶段以强化专业理论体系学习为主[4].专业培养目标既符合职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目标,也与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认证指标要求一致,同时结合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专业的自身情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修订和完善专业培养目标.2020年吕梁学院与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依据山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以吕梁打造的九大基地为引领,结合电子信息专业特点以及用人单位需求,制定了专业培养目标,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持续修订.2022年,两校对“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立足吕梁,服务山西,面向全国,适应社会尤其是吕梁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道德文化素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掌握必备的数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相应专业知识,能够在电子信息及相关领域中从事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工程应用系统设计、开发、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2.2 专业课程体系高职与本科的3+2贯通培养,按照“贯通设计、分段实施、分工协作、联合培养”的原则,前三学年的教育教学活动由高职院校安排,后二学年的教育教学活动由本科院校安排.为了避免只是进行形式上的“贯通”,构建高度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2].2.2.1 课程体系整体框架2020年根据职业教育的移动通信技术与本科教育的电子信息工程两大专业的岗位职业能力,吕梁学院和山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充分的调研与沟通,共同构建了“平台+模块”的“3+2”贯通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在山西职业技术学院三年期的培养和吕梁学院专业认证的要求,与2022年9月进行了修订,优化形成“3个平台+12个模块”的课程体系.三个平台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表1).每个平台又包含若干课程模块.通识教育平台课程(30.43%)由两所学校按照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理念设置,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4.89%)、公共基础课程(12.5%)、国防与安全课程(2.72%)、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课程(7.6%)及第二课堂(2.72%)5个课程模块;专业教育平台课程(63.32%)是贯通培养教育的核心,包含专业基础课程(10.87%)、专业核心课程(24.73%)、专业实践课程(19.57%)、专业应用课程(8.15%)4个模块;职业教育平台(6.25%)是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专业课程的拓展,包含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课程(0.27%)、工程基础课程(0.54%)和职业技能训练课程(5.43%)3个模块.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根据课程性质,各类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3].2.2.2 课程体系的融合贯通在课程体系设置过程中,基于本科和高职原来各自的课程体系,考虑到既不能重叠,也不能出现割裂,对课程进行了重构,保证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构建一体化的贯通课程体系,提高课程衔接水平.理论课程分为三大类:A为高职院校单独开设课程,B为本科院校单独开设课程,C为高职本科共同开68设的贯通课程.表1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占比表课程类别课程性质学时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实践学时或周数学分其中理论学分实验学分实践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通识教育思想政治理论公共基础国防与安全人文社会与科学素养第二课堂必修17814803097024.89必修424272015223150812.50必修1022周540482周53022.72必修623802443012.17选修160160001010005.43必修000030031.63选修1601600020021.09小计9262周67202542周563801830.43专业教育基础课核心课实践课应用课必修368248120020146010.87必修852*********.52619.5024.73必修40周0040周36003619.57必修1286464074303.80选修1289632086204.35小计147640周83064640周116.55030.53663.32职业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工程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必修000000000选修88000.50.5000.27选修16160011000.54必修10周0010周1000105.43小计2410周24010周11.51.50106.25培养方案学分、学时242652周152664625452周18489.530.564实践教学学分(含实验)占总学分的比例/%51.36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11.67毕业生最低学分要求184 (1)A类课程:知识点侧重于实验实践技能训练的课程,由高职院校单独开设,包括:电路分析、数字电路、模拟电路、通信原理、5G网络相关课程等.(2)B类课程:知识点侧重于理论分析、原理设计类的课程,由本科院校单独开设,包括:数字信号、EDA 技术、嵌入式系统、测量技术等课程.(3)C类课程:高职和本科共同开设的贯通课程,贯穿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思想政治课、安全教育课、毕业论文或设计等.实践教学课程主要包括:通信网络综合布线实训、低频课程设计、基站建设与维护实训、5G网络规划与优化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金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计算机网络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实习实训采用实验、课程设计、集中实习、专业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内容与理论知识体系匹配,实现理论和实践统一,训练学生的实操能力.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课程(含实验)占总学分的比例为51.36%,高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的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占总学分比例的30%,能够满足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2.3 课程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贯通培养人才方案对照工程认证指标体系,以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培养目标可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三大类,毕业要求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12个一级78指标点,设置了31个二级指标点.在设置课程关联矩阵、编写教学大纲、制订考核方式时,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使每一门课程目标都可以支撑3-5个毕业指标点.例如,嵌入式系统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设置为3个:一是在硬件方面,重点学会嵌入式系统的基础知识和基础应用、STM32最小系统设计方法;在软件方面,学习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工具和开发方法、开发设计步骤,重点掌握常用模块的基本编程和配置方法,并能实现其功能.二是能简单应用嵌入式系统硬件与软件开发方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进行简单STM32最小系统方案的设计与开发.三是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嵌入式开发设计的兴趣和信心,具备从事嵌入式工作的工程素养.第一个目标是知识目标,对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第一个指标点工程知识.第二个目标是能力目标,对应第四个指标点.第三个是素质目标对应第12个指标点.3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之处该培养方案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标准,以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符合吕梁市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方案贯彻OBE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并进行持续改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方案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培养,注重应用能力提高,加大了实践教学比重.4 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4.1 实施成效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深度合作、行业企业参与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为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提供指导依据.经过两年的实践,人才培养初见成效[3].2020级首届贯通培养的30名学生中,17名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专业比赛,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移动通信5G技术大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山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集成电路开发及应用赛项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等,都取得了不同等级的奖项.30名学生在安靠封装测试(上海)有限公司、中邮通建设咨询有限公司、杭州华星创业技术通信有限公司等单位实习实训,圆满完成实习任务,受到了单位的一致好评.从培养成效来看,高本贯通的实施打通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联合培养人才的通道,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优势和普通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培养的优势,适应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内在需求[4].4.2 存在问题由于山西“3+2”高本贯通项目还处于试点初期,受限于研究时间短、机制不够健全、本科院校重视度不高等因素,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还存在很大局限.截至目前,“3+2高本贯通”项目尚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5].目前第一批学生刚入学到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数据仍需要不断丰富和充实.作为小范围的案例,研究结果仍有待深化,研究范围仍有待扩大.5 结语“3+2高本贯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了顺应山西,特别是吕梁地区及周边城市在电力电子、大数据、集成电路、智慧农业、智慧煤矿等产业对电子信息类人才需求和人才技术规格的要求,为吕梁地区打造的九大产业基地,提供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该培养方案目前有一定的可行性,能够为“高本贯通”应用人才培养提供依据,也期望能对山西的高本贯通试点工作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参考文献院[1]赵娟,彭亚萍,等.土木工程专业“高本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8).[2]杨明,周金芝.地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与实施[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3]孟宪宁,王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29).[4]董强,张洪丽,刘爱华,等.机械专业“3+4”中本贯通培养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3).[5]钟铃.“3+2”高本贯通英语课程衔接研究———以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38).88。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 “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8730471f6294dd88d1d26bdd.png)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一、整体介绍1.改革背景山东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使得高职学生提升知识结构的期望与企业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不谋而合。
针对传统“专升本”体制下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两张皮”,专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基本仍是“断头路”等问题。
2.构建模式开展教育实证研究,通过问卷、访谈和调研分析,确定了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研究,率先提出了满足“两个需求一体化”、做好“五项工作一体化”、实现“三维培养一体化”的一体化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了“对口贯通”为核心、“分段培养”为特色的“3+2”专本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能力提升式”课程体系和“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了“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学研协同”的五层面学生发展平台;开创了“试点先行—政策支持—逐步推广—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的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实践模式。
二、改革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和方法1.教学问题(1)传统“专升本”体制下专科与本科阶段人才培养“两张皮”;(2)专本对口专业分段教学存在课程体系不衔接、课程内容重复和脱节;(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缺少有效的实践范式。
2.解决方法(1)创新“一体化”理念,实施“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通过15345份问卷、29次走访座谈,调研69所高职、37所本科、93家行业企业和10个省级行政部门,研究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以及人才成长规律,提出了服务应用技术型人才成长的“一体化”培养理念。
(2)搭建“能力提升式”课程体系,开展“递进式”实践教学基于岗位需求将不同阶段的职业能力按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组建知识和技能“结构化”模块,以能力积累为特征设置课程,按能力递进顺序展开课程。
构建基本技能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级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块,从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再到综合应用层次逐级递进,多层次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3)共建“校企协同、校校协同、学研协同”的学生发展平台积极争取教育厅支持,高职院校、本科高校及其合作企业整合教学、科研、师资、实训、创业等五层面资源,为学生搭建了覆盖79所院校51个专业的校际合作育人平台。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转段考核工作方案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转段考核工作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c4002f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45.png)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转段考核工作方案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和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职业院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通知》(粤教职函[2020]12号)文件精神,为保证我校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工作的顺利开展,结合对口中职学校和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转段考核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考试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通过组织三二分段转段选拔考核,选拔具备较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中职学生,到我校相应专业继续就读,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选拔培养机制,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人力资源强省提供高端技能型人才,为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用的高技能人才。
二、工作目标基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的实际,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公正选拔,公开透明;坚持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紧密围绕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选拔要求,深化考核内容、形式改革,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着重考查综合素质和职业核心能力。
三、组织机构(一)三二分段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高职院校长成员:高职院主管副校长、各对口中职学校校长工作职责:全面负责中高职贯通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二)三二分段工作执行小组组长:高职院主管副校长成员:各对口中职学校主管副校长、高职院和各对口中职学校教务、学工、招生等部门负责人工作职责:负责三二分段试点工作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招生资格审查、选拔考核组织及招生录取的各项具体事务。
(三)专业选拔考核组负责制定各科目考核内容、命题、阅卷、评分等考核选拔工作。
分六个组:1、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考核组2、电子商务专业考核组3、会计专业考核组4、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考核组5、室内艺术设计专业考核组6、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考核组7、公共基础课考核组(四)纪检监察组组长:党委纪检书记成员:监察室主任工作职责:负责三二分段转段选拔考核命题、考核、成绩录入、录取等环节的纪律检查、安全保密和监督工作。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bd23e045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d8.png)
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以下是 9 条主题为“本研贯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的内容:1. 咱先来说说这个课程设置呀,那可不得像搭积木一样精心设计呀!你想想,要是基础课程没打牢,后面咋能盖起高楼大厦呢?就好比学走路,得先稳稳地迈开步子,才能大步向前呀!咱这计划就会把课程安排得妥妥当当,从基础到深入,一步步引领大家走向学术高峰!比如大一先打好数理基础,大二开始接触专业核心课程。
2. 哎哟喂,那导师指导这一块可太重要啦!这不就像在大海里航行有了灯塔指引嘛!导师就像那经验丰富的船长,带着学生们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呀!咱这计划会给大家配备超厉害的导师,让大家随时能请教,不再迷茫。
好比小张同学在导师的指点下,实验做得那叫一个顺溜!3. 实践机会呀,那简直就是给翅膀添上羽毛!没有实践怎么能真正掌握知识呢?这就跟学骑自行车,光看别人骑不行,自己得上去蹬几圈才知道咋回事啊!在本研贯通里,会有大把的实践项目等着大家,像小李参加了企业实习后,对专业的理解一下子就深刻多了!4. 哇塞,交流互动也不能少哇!大家在一起讨论,那不是像头脑风暴一样能激发好多灵感嘛!和同学们交流就像给自己的思维打开了无数扇窗,能看到各种各样的风景呀!你看小王和同学为了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最后不都有收获嘛!咱这计划会鼓励大家多多交流。
5. 奖励机制也得有呀,这就像给大家加了一把劲!努力有回报,谁不更拼命呀!做得好就得奖励,这不是天经地义嘛!就像小赵因为成绩优异拿到了奖学金,那得多开心呀!本研贯通计划就是要让大家有动力往前冲。
6. 你们说个性化培养重不重要?当然重要啦!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那培养方式也不能千篇一律呀!这好比穿衣服,得合身才行嘛!本研贯通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兴趣来制定培养方案,让大家都能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就像小孙对某个细分领域感兴趣,就专门为他设计了学习路径。
7. 再说说这个资源共享吧,那可真是好东西呀!大家一起分享,不是能让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嘛!这就跟一个大宝藏,大家一起挖,能挖到更多宝贝呀!在本研贯通中,各种资源都会向大家开放,像小周借助共享资源完成了一个超难的研究项目。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物联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物联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21e308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7.png)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物联网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中职学段: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710102)高职学段: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510209)二、招生对象中职学段: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及以上学历者。
高职学段: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班,转段考核合格的中职学校相应专业的正式学籍学生。
三、学制与学历(一)学制中职学段基本学制三年,高职学段基本学制两年。
(二)学历中职学段学习合格取得中职教育学历,高职学段学习合格取得高等专科学历。
四、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立足阳江、面向珠三角和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智能机器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等专业核心技能和知识,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能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测试、智能终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分段培养目标1.中职学段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具备基于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传感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标识、获取、传输、处理、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能从事物联网工程系统集成及相关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工作、物联网设备装调和维护及应用管理工作、物联网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同时向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毕业生。
2.高职学段培养目标本专业立足阳江、面向大湾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校企共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熟悉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智能机器视觉技术,语音识别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软件开发与维护等专业核心技能和知识,能从事人工智能应用开发与测试、智能终端系统开发与维护等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13497306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eb.png)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原则性意见加强中高职贯通培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公民个人成长发展和终身学习的现实需要。
依据《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创新育人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实际情况,现就我校2021级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和劳育,传授专业知识与人文素养能力并重,强化学生职业素养养成和专业技术积累,将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坚持系统培养、联合培养,实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机衔接,促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制订原则(一)坚持培养方案系统设计原则着眼于中高等职业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置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系统构建课程体系、系统安排课程内容、系统设计教学过程。
(二)坚持教学运行协调统一原则制定统一的教育教学运行管理制度及规程,对教学运行的各环节进行规范和管理。
(三)坚持质量监控贯穿全程原则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建立多方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对五年教学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控与评价。
三、人才培养方案的编制说明(一)招生对象及学制招生对象应届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学制:五年(二)编制说明1.教学周数:中职教学总周数为106周(视各中职学校实际情况而定);高职教学总周数为69周。
具体分配如下:(1)总学分与总学时中职总学分控制在170学分左右,总学时数约为3000-3300学时(视各中职学校实际情况而定)。
高职总学分控制在80学分左右,总学时数约为1600-1800学时。
3+2,3+4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比较
![3+2,3+4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b9b35acfd0a79563c1e7275.png)
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的比较(一)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敬业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遵纪守法意识,面向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在掌握必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重在掌握建筑专业的职业技能,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等良好的职业素养。
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监理等领域,从事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资料整理、质量验收等专业岗位的工作。
2.3+4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建筑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工程制图、工程测量、计算机应用、专业实验、结构设计及施工实践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建筑工程等的施工、管理及相关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素质结构①热爱祖国,政治立场正确,思想稳定。
②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和国家法律。
③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④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适应艰苦工作环境的执业能力。
⑤掌握工程基本理论和知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具有一定创新意识。
(2)知识结构①掌握工程学科基础理论和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理论和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②掌握土木工程学科专业理论和知识,熟悉有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规程,了解专业发展动向。
③熟悉有关国家工程建设项目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3)能力结构①具有较强的施工组织能力、试验检测能力、项目管理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②具有较强的文字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
③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自学和自我成长能力。
图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对比图3.“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3+4”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建筑行业生产和管理等岗位需要的,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外语、土木工程识图、测量、材料等基础知识,掌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计量与计价、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理论知识。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中职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中职阶段)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cc80d8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15.png)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主要面向商业行业企业,培养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从事网络营销、网店编辑、客户服务等工作,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1.职业素养(1)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素养;(2)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具有自觉学法、懂法、守法意识,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具有网络交易安全意识,能防范个人信息泄漏,辨别网络欺诈,采用正规渠道实施网络买卖与支付;(4)具有执行能力、团队协作与承压能力;(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6)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分析和处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2.专业知识和技能(1)了解基本的商务礼仪常识;(2)了解营销基础知识;(3)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网络应用技术,能使用计算机常用工具软件处理日常工作文档;(4)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能较为熟练使用互联网交易平台处理B2B、B2C、C2C、O2O等商务交易;(5)掌握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基本知识,能完成商品打包、订单处理、配送等环节的重要工作,符合企业规范;(6)掌握网络营销相关知识,能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媒介推广;(7)掌握电子商务日常工作中客户服务相关专业知识,能按照服务规范流程,服务客户。
专业(技能)方向----网络营销(1)能根据企业需求,撰写不同类型的软文,符合行业规范;(2)能根据企业需求,策划促销活动主题,撰写促销活动方案,制定促销活动实施计划;(3)能跟据推广目标,实施基础的SEO推广,满足客户要求;(4)能根据企业需求,运用整合网络营销相关知识,利用推广媒介实施网络营销推广。
(5)能够根据促销方案,使用工具软件,设计制作促销广告,清晰表达促销方案重点信息。
专业(技能)方向----客户服务(1)能用标准普通话与客户交流;(2)能使用规范化语言服务客户,与顾客沟通顺畅;(3)能理解客户需求,正确录入信息,汉字录入速度达到80字/分钟;(4)能按照客户关系管理流程与规范,实施大客户关系管理。
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研究
![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054a358ff00bed5b9f31dd4.png)
高职与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研究作者:尹秀丽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34期摘要:高职院校专本贯通、分段培养试点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模式及保障措施建设已成为专业发展内涵的重点。
作者以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交通运输专业(汽车运用工程方向)‘3+2‘专本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为平台,提出职业教育专本贯通培养的“知技并重、全面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及“四层面”的质量保障措施,为专本贯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3+2”;分段培养;知技并重;全面衔接;人才培养模式;四层面为进一步加快构建顺应时代要求,完善具有山东特点、走在全国前列的现代职教体系,山东省教育厅下发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发〔2014〕19 号文件进一步完善现代职业教育政策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5〕17 号),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
至2018年,山东省教育厅下达“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高职高专院校51所,共计111个专业,衔接本科高校 28 所,培养规模增至6080人。
烟台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于2015年获批对口鲁东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实施专本“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
本文围绕烟台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在实施专本“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中的实践探索,讨论专本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以及实施专本贯通分段培养保障措施。
一、专本贯通分段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贯彻“全面贯通、可操作性、课程适度、可持续性”等原则,在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基础上,明确职业院校与本科高校对口贯通分段培养的目标,实行高职、本科各有侧重的能力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学科课程、实践课程有机结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实施“知技并重、全面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d064cc20a1c7aa00b42acb0e.png)
“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作者:李正东李秀玲牟刚来源:《科技风》2021年第05期摘要:“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一种创新,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途径。
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专本贯通”人才培养为例,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去培养人才”两个根本性问题,从“专本贯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实现了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衔接与贯通,可为其他专业进行“专本贯通”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校协同育人的一种新模式,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途径。
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创新高校协同育人机制,培养适应西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重庆市进行了高等职业院校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培养应用型高级技术技能的人才试点[1-2]。
本课题从人才培养目标需求定位出发,研究“专本贯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3-4]。
一、“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对贯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职业生涯发展方向的整体认识,是“专本贯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纲领和行为依据,其核心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
“专本贯通”人才培养学制为5年,采用“3+2”的培训模式。
学生在高职院校完成前3年的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即可取得高等职业教育毕业证书。
完成高等职业教育学习阶段后,通过转段考试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完成第4、5年学习任务,成绩合格即可取得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层次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在培养目标的制定中要突出“专本贯通”培养模式的特点,培养目标要兼具职业教育和普通本科教育优势。
要紧密围绕现代经济社会对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不单纯追求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和提升学术发展能力,而更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等的培养。
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605e100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5f.png)
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摘要】本文主要围绕浅谈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展开讨论。
在文章将介绍背景情况和问题提出。
接着在将详细探讨中高职衔接方案的设计原则、解析“3+2”人才培养模式、中职和高职阶段的培养内容,以及实际操作与效果评估。
最后在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提要,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可以更好地了解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原则、人才培养模式、中职阶段培养内容、高职阶段培养内容、实际操作、效果评估、总结、展望、建议、改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各具特色,但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脱节。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高职的衔接问题备受关注。
中高职衔接“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旨在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和对接,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目前中高职教育之间的衔接并不顺畅,导致部分学生在升入高职阶段后面临适应困难,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职业发展。
设计一套科学合理的“3+2”人才培养方案,对于促进中高职教育更好地贯通和对接,培养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2 问题提出“3+2”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涉及到中高职衔接领域内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实现中高职教育阶段的衔接顺畅和有效。
目前,中高职教育之间存在的壁垒和差异性,使得学生在从中职到高职的过渡期间往往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
这些问题包括中职和高职之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匹配,学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差异,以及学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不足等等。
2024年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策略
![2024年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be254ea0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7f.png)
2024年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策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需求。
为了提高中高职教育质量和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贯通型人才,制订一套符合实际需要的培养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提出一些策略,希望能够为2023年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 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制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首先要了解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需要调研各行各业的用人需求情况,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只有了解这些信息,才能够更好地制定培养方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需求并具备适应能力。
2. 强化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强化基础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培养。
基础教育是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更好地进一步学习和发展。
通识教育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3. 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
理论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但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4. 强化实习和实训环节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实习和实训环节的安排。
通过实习和实训,学生能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提前熟悉工作流程和职业要求,为毕业后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加强校企合作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策略中,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
需要与企业密切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和对人才的要求,进行实地调研和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变化和需求,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使培养出的人才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6. 建立个性化培养模式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注重个性化培养,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采用差异化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式。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2ee1d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59.png)
三二连读五年制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1.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技术2.专业代码:590101二、对应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名称及专业代码1.专业名称:计算机应用专业2.专业代码:090100三、培养对象与学制1。
培养对象:全日制在校生2.学制:全日制五年。
四、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从事办公自动化、多媒体技术应用、数据库管理与开发、应用软件开发工作,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知识,办公自动化、多媒体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的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五、职业面向本专业职业岗位定位为:办公自动化应用、多媒体开发、网页设计和应用程序开发等职业岗位。
六、人才培养规格要求1。
职业素质具有爱岗敬业、团队合作、遵章守纪的良好职业道德;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意识;具有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运用计算机处理工作领域内信息和技术的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开拓进取的创业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2.职业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机操作、网络管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软件开发、图像处理等的能力。
(1)文字处理及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能力(2)组网能力(3)软件开发及维护安装调试能力(4)多媒体设计能力(5)数据库设计及软件开发(6)计算机安装维护能力(7)计算机相关产品营销能力具备跟踪专业技术发展、探求和更新知识的自学能力.七、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八、学时学分分配与毕业条件1.本专业教学计划总学时4376学时,本专业学生毕业最低取得259.5学分,其中理论2356课时,实践2020课时。
2.必须取得计算机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人社部)及相关行业认证(职业定位、方向)。
九、主干课程描述1、《Java程序设计》2、《C语言程序设计》3、《C#程序设计及实训》4.《图形图像处理技术》(Photoshop)5.《动画产品制作》6.《网络数据库》7、《网络安全技术》【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等主要实践课程可作为主干课程进行描述,顶岗实习单独描述十、人才培养方案说明附表:1.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2.职业资格证书考核要求与时间安排3.实践教学环节安排表4.顶岗实习活动安排表附表1: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表学习领域(必修)注:1。
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剖析
![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剖析](https://img.taocdn.com/s3/m/8dd2b68f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33.png)
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剖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教育体制下,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断深化着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应运而生,其旨在实现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有效对接,为学生实现平稳升学提供更多选择。
通过该模式,学生在完成高职阶段学习后,可以直接进入相关专业的本科阶段学习,节省时间和精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需求的变化,高等教育也在不断调整和变革。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这种培养模式顺应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选择空间。
对该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和分析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该模式的优化和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研究,旨在发现该培养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困难和瓶颈,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可行的建议和解决方案,促进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
通过深入分析和总结已有的案例,挖掘成功经验和教训教训,以期为相关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宝贵的经验借鉴,引导和支持更多高职本科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顺利就业。
1.3 研究意义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剖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种新型的培养模式在高职本科教育领域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有助于促进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融合发展。
通过深入剖析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帮助学校和相关机构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该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对于高职本科“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剖析,也可以为教育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帮助他们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措施,推动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da2c49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20.png)
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中职学段: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660303)高职学段:电气自动化技术(460306)二、招生对象中职学段:初中毕业生或同等及以上学历者。
高职学段:中等职业学校毕业或具备同等学历。
三、学制与学历(一)学制中职学段基本学制三年,高职学段基本学制二年(二)学历中职学段学习合格取得中职教育学历,高职学段学习合格取得大专教育学历四、培养目标(一)总体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制造业企业机器人运行岗位的技术人才,他们应具有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用工要求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人文、科技素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终身学习意识;掌握工业机器人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操作技能;能独立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编程、维修、运行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任务;具有一定操作实践经验,能服从生产管理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分段培养目标1.中职学段培养目标本专业中职学段培养具备必需的基础文化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能独立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的安装、调试、编程、维修、运行与管理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为学生三年后顺利进入高职学习打下基础。
2.高职学段培养目标根据办学层次和办学定位,参照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科学合理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主要技术技能,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与本专业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具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理论知识和职业岗位技能,能够胜任电气设备与电气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岗位的中、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五、职业岗位与职业范围(一)中职学段人才规格1.知识要求(1)掌握中等职业教育阶段和专业基本素质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2)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3)掌握一定水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铁道供电与电气工程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2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前言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13】3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意见》(鲁政发【2012】49号)文件精神,山东职业学院与山东建筑大学开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2”分段培养职业教育招生试点。
为探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3+2”人才培养质量,双方学校成立了联合工作领导小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制定了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3+2”分段贯通培养人才培养方案。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为贯彻落实鲁政发【2012】49号文件而发布的《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13】126号)文件为指导,山东职业学院与山东建筑大学发挥各自优势,按照贯通培养的要求,统筹规划,针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职业岗位的不同层次人才需求,合理确定不同学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不同学段的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专业名称: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代码:590201二、招生对象、学制及学历本专业招收普通高中理科毕业生。
全日制五年(高职三年,本科两年),前三年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后两年接受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三、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充分考虑该领域的职业特点,培养学生具有信号的获取、处理及应用、信息系统的构建、电子设备设计与制造、建筑弱电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通过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实践训练以及各类竞赛的磨炼,加强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毕业后能在电子制造行业和建筑弱电工程行业从事开发、设计、生产、集成和应用等工作。
前三年高职教育中,重点培养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学生将了解电子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学习电路设计技术、电子产品检测、调试技术、LED照明产品检测技术;接受现代电子产品生产技术实践,掌握生产设备操作和生产工艺过程管理技术;通过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实训和实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将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能够胜任电子企业中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生产、维修、工艺管理、售后技术服务等岗位要求;成为电子产品辅助设计、生产制造和营销技术支持等职业领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培养规格1.知识结构(1)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2)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必要的网络知识;(3)掌握基本的电路定律和电路分析知识,熟悉基本的供电和安全用电知识;(4)掌握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电子元件规格、参数知识;(5)了解电子信息行业相关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6)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知识;(7)了解电子产品生产设备、制造工艺和生产质量控制方面的知识;(8)熟悉单片机、DSP和ARM等嵌入式技术的知识;(9)了解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理论前沿知识。
2.能力结构专业能力:(1)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有电子产品软、硬件设计能力;(3)具有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管理、质量检测及设备维护的能力;(4)具有电子产品检测、调试和维修能力;(5)具有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6)具有设计、集成、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7)具有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8)能够完成建筑智能化各系统的工程设计;(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方法能力:(1)具有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本专业工程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2)具有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新知识、新技术的自学和继续学习的能力;(3)具有独立制定生产作业工作计划的能力;(4)具有利用规范、标准、文献资料、信息网络等手段查找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5)具有一定的阅读和翻译本专业英文资料的能力;(6)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和科学的思维能力。
社会能力:(1)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标准,遵章守纪;(2)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敬业奉献精神;(3)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能力,适应艰苦岗位的工作;(4)具有较确切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基础的英语运用能力,善于沟通;(5)具有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6)具有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
3.素质结构(1)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修养;(2)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勇于克服困难;(3)具有较强的身体素质,能适应各种工作条件需要;(4)具有较强的业务素质,能不断进行自我提高和可持续性发展;(5)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胜任企业生产需要;(6)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追求技术进步。
(三)职业面向本专业学生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兼顾铁路和地方企业双重需求,从事的首要就业岗位为:铁路、城轨、地铁各种列车电子设备检修和维护岗位;电子企业产品辅助设计、生产设备操作与维护、质量检验、工艺管理、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岗位。
可持续发展就业岗位为: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线管理。
四、毕业条件为更好地实现“产教对接”,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施“三证书”制度。
学生须满足以下条件,方可毕业:完成对口的顶岗实习,获得工作经历证书;通过职业资格鉴定,获得维修电工、电工电子仪器仪表装配工等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修满规定的165学分,获得高职毕业证书。
五、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一)人才培养模式贯彻学院“三线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电子信息行业背景与专业特色,以提高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为重点,推行“四段进阶、项目导向、素养全程”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各个职业岗位能力发展阶段的差别与所需要的专业基础,两个学段对口贯通,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学生规划职业能力阶段递进的专业学习,职业能力增进示意如图1所示。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重视学生学习和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为一体,以应用型人才贯通培养为取向,把学生从一个专业领域的新手按能力发展阶段培养成高职阶段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在此基础上继续接受应用型本科教育,并遵循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开设主题学习,着力推行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强化个性化培养,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将其培养成工程型、高层次技术型应用人才。
图1能力进阶、项目导向、素养全程人才培养模式(二)“两个平台+两个模块”课程体系设计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指导下,联合浪潮集团、积成电子等地方有影响力的电子企业,以典型电子产品的设计、生产与应用工作过程为导向,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技术标准,贯彻“职业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人文素质教育”三线贯穿的培养要求,遵循人才培养循序渐进的内在规律,构建“两个平台+两个模块”的课程体系,暨“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大类平台+专业核心模块、个性化培养模块”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平台培养专业所需要的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字表达等基础应用能力,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
专业大类平台培养学生对电子信息产品的识图与制图能力、电路分析能力、安装调试能力,初步培养遵章守纪、团队合作、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等职业素质。
专业核心模块培养学生较强的电子产品辅助设计能力、生产工艺制定和实施能力、电子系统的运行维护能力,进一步深化职业素质培养。
个性化培养模块是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拓展人文素质教育、扩大专业知识领域、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
1.职业能力培养体系设计基于电子信息生产与服务企业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课程内容的选择和重构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将基于工作岗位的任务、项目贯穿教学内容的设计,并将创新精神及人文素质的培养贯穿始终。
开设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核心模块课程和个性化培养模块课程。
设立包括通识选修课、专业选修课、技能鉴定、专业认知与实践、技能竞赛、社团活动、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的个性化培养模块。
专业主干课程构建表见表1所示。
遵循职业能力养成规律,围绕着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要求,以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为中心,构建由课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自助式开放性专业拓展训练项目构成的双线并行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课内实践教学按照课程教学顺序,由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四段组成;课外实践教学由跨课程的综合性学期项目、特长生项目、技能竞赛等专业拓展训练项目组成。
双线紧密配合、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表1专业主干课程构建表注:核心职业能力以*标示图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图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万众创新、大众创业。
围绕创新精神培养,在专业教育及必修课程中渗透创新教育元素,通过特长生培养、社团活动、技能竞赛、选修课、创新创业实践等个性化培养方式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创新发明、创新设计及创新成果转化,将创新教育贯穿高职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能力。
大力促进学生创业实践,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和科学素养、创业发展类通识课程进行创业引导;加强“专项实训”、“顶岗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课程,以专业教育为载体,融入创新环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鼓励跨专业选修,提高创业潜力;开放实验、实训环境,为创业实践提供平台和载体,鼓励创业实践,激发学生创业活动的热情。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图3所示。
图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图3.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设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要有较强的专业素养,还要有一定的非专业素养。
在开展具体职业行为的过程中,专业知识的运用、职业技术的发挥,往往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意志品质、心身素质等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关系密切。
这些非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其任务的完成效果和质量。
因此素质教育不仅是指专业素养的拓展,还是社会综合能力的扩充训练、精神气质的陶冶和身心品质的全面提升。
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以中华美德教育活动为引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素质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