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流动及相关概念辨析

华连连/张悟移

2012-9-28 15:04:02 来源:《情报杂志》(西安)2010年10期

【英文标题】Analysis of Knowledge Flow and Its Relative Concepts

【作者简介】华连连(1984-),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等;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93

张悟移(1965-),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物流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等。昆明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昆明650093

【内容提要】知识流动作为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是企业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目前关于知识流动的相关概念比较多,但其在内涵和外延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本文将从知识流动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概念等入手进行分析研究,并做相关评述。

【关键词】知识流动/知识溢出/知识扩散/知识转移/知识共享

0 引言

知识流动现象早已存在于人类的交往和实践中,但由于知识的产生和流动依附主体活动而存在,缺乏独立性,再加上知识尚未成为社会生产活动中的最重要的要素,所以知识流动在相当长的时间几乎没有受到关注。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知识流动活力凸显,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推动知识流动的发展成为组织和个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然而,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知识流动的研究相对滞后,尚不能支撑和满足知识实践发展的需要,知识流动、知识转移、知识传播、知识溢出和知识共享等相关概念的混淆也常常使知识管理实践者感到迷惑。为此,有必要对知识流动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和辨析。

1 知识流动的概念研究综述

管理学者P. Drucker早在1965年即预言:“知识将取代土地、劳动、资本与机器设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因素。”随着知识管理研究的发展,Teece于1977年在探讨跨国公司技术转移[1]的过程中,首次提出知识转移的概念,这就为知识流动的研究开启了大门,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研究时间较短,研究角度和具体过程不同,关于知识流动的概念研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主要观点如下:

Max H.Boisot(1995)从企业技术战略发展的角度探讨了知识流动的概念[2],他认为知识流动包含知识扩散、知识吸收、知识扫描和问题解决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知识扩散阶段,技术领先企业在有意识培养技术跟随者的情况下,选择部分技术进行扩散;第二阶段是知识吸收阶段,技术跟随者学习吸收技术领先企业的技术知识,但是这些知识大部分是比较陈腐的一般知识,很难学到核心知识;第三阶段是知识扫描阶段,不同的跟随者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部分企业将扩散的知识与自有知识相结合,能够发现新的知识,新知识又成为企业的隐性知识,用来解决第四阶段中遇到的问题。这四个阶段呈环状发展,不断提升行业的知识量,从而最终实现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产业规模的扩大。

Kurt Bernardo Wolf(1997)在谈到知识流动环境时指出科学会议,如国际会议等是建立知识主体联系,促进知识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在特定的时间内出席正式会议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不仅能够丰富该领域相关知识的内容,同时也能够向与会者学习探讨新的知识,并将新的知识和发现带到自己的研究区域或者国家,促使知识流动的实现。他特别指出,这是发展中国家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的重要机会[3]。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00)认为知识流动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组织关联表现形式,知识流动能够帮助区域内知识主体学习

和获取外部知识,充实系统内的发展,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区域内主体依靠自身知识和外部知识的结合来产生新的创新。

Hai Zhuge(2002)将知识流动界定为:知识在人们之间流动的过程或是知识处理的机制,知识流动包含三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主体、内容和方向[4]。知识主体包括知识发送者和知识接收者,他们是知识流动的节点,也是知识的携带者和拥有者,一旦合作主体发生变化,那么知识合作必然会呈现新的特点,并且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用来解决新的问题。知识流动的内容是指主体间能够共享的知识或者是合作主体之间都能够理解的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合作中面临的问题,而并不涉及任务之外的内容;知识流动的方向是发送一方对另一方知识的传递和给予,方向是单向的、不可逆的。

国内学者也有从不同角度研究知识流动的,顾新(2006)从创新的角度提出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参与创新活动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扩散和转移[5]。马旭军(2007)从产学研角度提出知识流动是指知识在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系统内部以及部门之间的流动[6]。谢守美(2009)[7]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思想引入到知识流动的研究中,认为知识流动是在知识生态系统中,知识主体之间、知识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知识信息交流,可分为生产、获取、组织、传递、共享与创新等过程。

上述概念研究由于切入的角度不同,学者们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领域或者特定过程的概念界定,其内涵要么过于狭窄、要么过于宽泛,缺乏普遍性和准确性,但总体来看,这些概念尚有共同之处:a.知识流动过程都需要主体参与,知识流动

过程都有知识发送者和接受者,不过在具体的流动过程中主体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组织和区域;b.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不是主体之间简单的知识传递或交换,其机理机制尚需要深入研究:c.知识流动是一个知识重组合、再生产的过程,能够促进知识创新局面的出现。d.仅仅靠知识的自发流动难以满足知识主体发展的需要,知识流动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和要素及外部环境的配合。

知识流动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知识在有一定需求的主体之间(包括个人、组织和区域),从知识存量高者流向知识存量低者的过程。发送的知识是知识接受者现有知识能匹配和需要的知识。

2 知识流动的内涵

2.1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从知识本身的资源性来看,知识具有稀缺性,不是公共产品,不可能均匀地分布在所有主体中,必须通过交流和交易才能更有效实现其价值。从知识流动的过程来理解,Gilbert和Cordey-Hayes(1996)认为知识的转移并不是静态发生的,它必须经过不断的动态学习,才能达到目标[8]。李凤云(2004)则强调在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储存、传递、共享以及运用其产生价值的运动过程中应该是无阻碍的[9]。至于复杂,是因为知识流动过程伴随着大量主体的参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不仅有显性知识的流动,同时还要有效激活隐性知识的流动,尤其是有效推动隐性知识的流动成为知识流动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