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热点综述摘要:近十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本文就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方面做了讨论——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研究、构式语法研究和韵律语法研究。

关键词: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热点1989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汉语语法学的建立。

自此之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基本处于中国语言学研究最活跃、最具前沿性、成果最丰富,同时也是争议最突出的领域。

改革开放以后,汉语语法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尤其在近十年的语法研究中出现了新的特点:多元化。

新的研究领域和理论层出不穷,共同推进着中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发展。

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论文的基础上,梳理了近十年现代汉语语法方面取得的成果,讨论了三种较为代表性的语法研究理论。

一、汉语语法研究中的语言类型学语言类型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形态类型学,主要是给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

当代语言学中,语言类型学已不仅仅是指给语言进行分类的学科,更重要的是建立在以跨语言比较和归纳推理为基础的研究范式之上,可以理解为“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其根本理念就是刘丹青所说的:“致力于通过跨语言的观察比较来获得对人类语言共性的认识”。

当代语言类型学家认为单靠对一种语言的深入开掘无法洞悉人类语言的共性和本质,任何对某种具体语言的特点或规律的总结必须得到跨语言的验证,否则就不宜认为个别语言的某某特点或某某规律就是该语言独具的所谓“特点”。

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类型学的建立,应该从格林伯格及其1963年发表的语言类型学经典论文《Some universals of grammar with parcular reference to the order of meaningful elements》算起。

国内最早的语言类型学的研究始于1984年陆丙甫与陆致极合作翻译的格林伯格上述的那篇经典论文,其后,1989年沈家煊翻译介绍了美国著名语言学家Oomrie的《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学》。

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综述

一、引言轻动词是Jesperson为概括英语“V+NP”结构中的“V”而提出的[1]。

黄正德最早把轻动词理论引入汉语研究。

黄正德在Larson的“VP—shell”理论[2]、Hale&Keyser 的词汇关系结构假设[3]和Radford的轻动词类型[4]的基础上,从生成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轻动词假说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扩展。

黄正德认为,轻动词就是事态谓词,它不是空的,有其具体的语义内容,轻动词的语义内容可分为DO、OCCUR/BECOME、BE/HOLD、CAUSE四类。

黄正德还指出,所有的动词都是各类轻动词的补足语:所有的行为动词都是谓词“做”(DO)的补足语,表示起始态的谓词内嵌于“发生”(OCCUR)或“变为”(BECOME)之下;状态动词内嵌于“是”(BE)或“保持”(HOLD)之下;使役结构则内嵌于“引起”(CAUSE)之下。

轻动词不仅能促发核心动词移位,还能表达不同的语义。

黄正德将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汉语研究中,发现英语中轻动词促发的核心词移位发生在词汇部分,而在汉语中则发生在句法部分。

[7]继黄正德之后,林宗宏、冯胜利等研究者运用轻动词理论分析了汉语中一些以往难以解释清楚的语法现象,如对“王冕死了父亲”的句法分析等。

轻动词理论下的句法解析较有说服力,把学界经常解释、但又总引发争议的“老大难”议题剖析得极为透彻。

因而,轻动词理论备受汉语研究者青睐,轻动词理论指导下的汉语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主要考察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并对未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作出展望。

二、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状况近十年来,运用轻动词理论的汉语研究结构类型多样。

如:刘贤俊(2008)讨论了现代汉语中能用“名+名”形式进行句法命名的轻动词模式;黄正德(2008)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采用词义分解理论和动词核心移位的假定去解释由汉语句法结构与语义对应失称所造成的“伪定语”句式;沈力(2009)运用轻动词理论解释汉语存现句中的蒙受义句式;黄正德和柳娜(2014)运用轻动词理论对新兴非典型“被XX”结构进行研究;王姝(2015)运用轻动词理论探讨紧缩结构“V个X”的生成等。

轻动词理论下汉语NP1+Vi+NP2存现句句法分析

轻动词理论下汉语NP1+Vi+NP2存现句句法分析

轻动词理论下汉语NP1+Vi+NP2存现句句法分析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是现代汉语句法结构中比较特殊的现象。

NP1+Vi+NP2句式主要包括存在句和隐现句,在现代汉语中,这两类句式中不能带宾语的不及物动词都带了宾语。

针对这种现象,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理论对这两类句式进行新的探究,能够考察汉语这两类特殊句式的句法生成过程,并进一步总结NP1+Vi+NP2句式的句法生成机制及轻动词的作用。

标签:NP1+Vi+NP2 存在句隐现句轻动词理论一、引言根据动词所能选取的论元数量,动词分为一元、二元或者三元动词。

一元动词在句法结构上和不及物动词相对应,二元或者三元动词则和及物动词相对应。

一般而言,不及物动词同时拥有主语和宾语,违背了一元动词只有一个论元的规定。

然而,在汉语中某些不及物动词却可以同时带有两个论元并生成NP1+Vi+NP2句式。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远处出现了一大片房子”“门口站着几个人”“床上躺着一个孩子”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郭继懋(1999)从表义规律、结构特点、语体特点、形成原因方面考察了“飞上海”等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现象,并指出这种不及物动词带宾语在事理关系上含有一个语义成分“谓”。

周国辉(2007)从兼类说、概念功能的及物性、名词移位、论元的动态性和语法化等原因考察了不及物动词的及物用法。

隋娜(2009)在生成语法框架下考察了汉语NP1+Vi+NP2句式并解释了该句式句法和语义特性。

李杰(2009)在《试论发生句——对隐现句和领主属宾句的句式意义的重新审视》一文中提出隐现句中含有一个轻动词“发生”(OCCUR)。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运用乔姆斯基生成语法中轻动词理论对汉语NP1+Vi+NP2句式中存在句和隐现句进行新的探究,考察这两类特殊句式的句法生成过程,进一步总结汉语NP1+Vi+NP2句式的句法生成机制及轻动词的作用。

二、NP1+Vi+NP2存现句“存现句”概念最早可能来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基于轻动词理论的汉语动结式补语指向研究

基于轻动词理论的汉语动结式补语指向研究
的 补 语 指 向 进 行 了深 入 研 究 , 并 对 英 汉 语 结 果性 结构 的 形 式 差 异 做 出 了解 释 。 本 文 的 研 究 表 明 , 动 结式补 语 V 2所 指 向 的论
元必然是 由词根、 / V 2携带的轻动词 L v l筛选 出的事件客体 , 在 句法中投射到 内部 论元位置 , 因此汉语的动结式与英语的 结果 性结构一样 , 都 遵守“ S i m p s o n法则” 。两种结构在 形式上的某些差异归 因于只有 汉语词 库 中允许存在 光杆性动词词根 。
w i t h t h e S i mp s o n’ S L a w j u s t a s t h e i r c o u n t e r p a r t i n E n g l i s h .T h e s t r u c t u r a l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e e n t h e m l i e i n t h a t o n l y
t he Li g ht Ve r b Th e o r y
YANG Da . r a n , ZHOU Ch a ng — y i n
( 1 .E n g l i s h De p a ] l me n t ,P L A Un i v e r s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L u o y a n g 4 7 1 0 0 3,C h i n a ;
而tang1997专为汉语提出的功能投射fp似乎缺乏理据虽然他提出f代表得字句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词素得或标句蒯complementizer但动结式中既没有词素得也不存在标句词在其结构中设置fp有人为规定之嫌
山东 外 语 教 学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本体是一门研究词汇概念及其关系的学科,它是语义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揭示词汇之间的本质属性和关联。

在汉语中,本体研究主要包括本体特征的确定、本体间的关系、本体的分类和本体的应用等方面。

关于本体特征的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

传统上,本体特征主要包括实物本体和抽象本体。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词汇本体具有更加复杂多样的特征。

某些词汇本体具有时空属性,比如“房子”代表了某个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住宅建筑,而“车”则代表了某个特定时期和地方的交通工具。

还有一些词汇本体具有情感属性,比如“爱”和“恨”等词汇都代表了人类情感体验中的特定方面。

本体特征研究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义和使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本体间关系的研究也有所突破。

在本体研究中,人们通常关注本体之间的上下位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以及类别与实例关系等。

这些关系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明确本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动物”与“狗”之间存在上下位关系,即“狗”是“动物”的一个特定实例;“汽车”与“车轮”之间存在整体与部分关系,即“车轮”是“汽车”的一个构成部分。

通过研究本体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深入理解词汇在语言系统中的位置和意义。

本体的分类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根据本体的不同类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方法。

最为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实物本体和抽象本体来划分,这是传统的分类方法。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语义属性的分类方法,即根据本体所具备的属性特征来进行分类。

这些分类方法的出现,丰富了本体研究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本体的内部结构和特点。

本体的应用研究也有一定进展。

本体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框架,还可以应用于语言技术、知识图谱等实际应用领域。

在机器翻译领域,本体可以作为词汇的语义描述来辅助翻译工作;在信息抽取领域,本体可以用于提取出特定领域的关键词汇。

这些应用研究的推进,为本体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实际案例和验证。

近十年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综述(2003-2012)

近十年近代汉语词汇研究成果综述(2003-2012)
[ 中 图 分 类号 】 H1 3 4 【 文 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 1 0 0 8 — 1 7 8 X ( 2 0 1 3 )0 1 — 0 0 5 0 — 0 3
近代 汉语 研 究是 汉语 发 展史 中一 个承 上启 下 的重要 时期 。近代 汉语 时 期 ,作 品 口语 逐渐 增 加 ,阅读 时 更容 易 被理 解 ,因此 在 很长 一段 时 间 内未 受 到众 多研 究者 的重 视 ,但 实际 上其 在语 音 、词汇 、语法 等方 面
代汉 语研 究 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本 文力求 依据 蒋 先生 的文 章来 分 析近代 汉 语研 究 中 “ 词 汇研 究 ” 的发 展 脉
络 ,并 进 一步对 近 十年来 近代 汉语 词 汇研 究 的成果 进行 梳理 。 近代 汉语 词 汇研 究从 何 时起 步?语 言 学家 吕叔 湘先 生 指 出 :从 唐宋 以后 就 有很 多学 者在 笔 记 文字 的 记
第3 2卷第 1 期
V( ) l 32 N0 . 1
长春 师范 学院 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c h u n N o i z n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 H u m a n i t i e s a n d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s )
之后 ,蒋 先 生在 《 近十年 间 近代汉 语研 究 的回顾与 前 瞻》 l I 一 文 中对 这一 时期 ( 1 9 8 5年 一 1 9 9 8年 ) 的 研究 成 果进 行 厂总结 ,指 出 : “ 过去 十多年 间近代 汉 语研 究 取得 了很 大进 展 。 ”这种 进 步 主要 表 现 在 以 下 几个 方 面 :专 书 同 语的研 究 方 面陆续 编 撰 了一 批 专书 辞典 ,如周 汝 昌主编 的 《 坌 工 楼 梦词 ;特 殊 词语 的 研 究 ,如汉 译佛 典 和禅 宗语 录 中的一 些俗 语词 和 特殊 词语 ;一 些 近代 词典 的 编撰 ,如 龙潜 庵 的 《 宋元语 言 词业) ) 等等 。 蒋 先生 还 指 出 ,近 代汉 语 词 汇 研究 不 能简 单 地 等 同 于 训诂 学 ,虽 然二 者 关 系 密 切涉入 名 物 和词 语 的考据 辩 证 ,其 中也 包括 近 代 汉 语词 汇 。而 到 清代 大多 以训 诂 释 义方 法 来 做词 汇研 究 ,如钱大昕的 《 匣言蜀 等做词汇推源 的工作 ,但对词语本身的研究仍显不足。其后词汇研究文章数量

近十年《古汉语研究》词汇研究综述

近十年《古汉语研究》词汇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 2017 - 03 - 11 基金项目: 国 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唐 宋 科 举 词 汇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16BYY123) 作者简介: 孙文颖( 1994—) ,女( 汉) ,辽宁大连,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古汉语词汇。
典中疑难俗 字 的 考 释,撰 有《汉 文 佛 典 疑 难 俗 字 札 考》( 2011. 2) 、《以可洪〈随函录〉考汉语俗字若干 例》( 2006. 1) 、《以可洪〈随函录〉考汉语俗字( 续) 》 ( 2007. 1) 。
2. 诗词曲 对诗经词语考释的研究由来久已,但是近几年 却寥寥无几,仅有两篇,分别是林海云的《〈诗经〉中 的“斯”字考察》( 2010. 1) ,重点研究“斯”的句法分 布、语法功能和语用功能,滕志贤《〈诗经〉训诂辨疑 二题》( 2008. 3) ; 对词曲的研究也仅有李申、徐荣《〈缀 白裘〉词语续释》( 2007. 4) 一篇,诠释了其中意义难明 的“扯宽皮”、“交卯运”、“打磨古”等八条词语。 3. 笔记小说 近十年,笔记小说的研究侧重于疑难词语的考 释和 补 释。如 雷 汉 卿《〈醒 世 姻 缘 传〉词 语 零 拾》 ( 2007. 3) 对《醒 世 姻 缘 传》中 的“打 发”、“风 景”、 “混账”、“老婆”、“零碎”等几个词语在大型语文辞 书解 释 的 基 础 上 进 行 补 充[2]。此 外 还 有 董 志 翘 《〈世说新语〉疑难词语考索》( 2007. 2) ,郭作飞、周 红苓《唐宋笔记疑难语词考释》( 2009. 4) ,赵红梅、 程志兵《〈杜骗新书〉词语补释》( 2011. 1 ) ,夏凤梅 《〈原本老乞大〉词语释义三则》( 2006. 3) 。 除了疑难词语考释,还有方言词与方俗词的考 释。雷汉卿《〈醒世姻缘传〉方言词补释》( 2006. 3) 补充解释了“除的家”、“打立水”、“黑面”三则向来 解释欠确 或 未 曾 解 释 过 的 词 语。 杨 会 永《〈聊 斋 志 异〉中的“敬”的一种方言义》( 2007. 4) 认为“敬”在 近代汉语文献中的“特意”义比较稳定,且具有一定 的方言基础和语义来源。徐时仪《〈朱子语类〉方俗 口语词考》( 2013. 1) 在比勘今存宋刻本《池录》、朝 鲜古写徽州本、明成化本《朱子语类》等各本异同的

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

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

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研究综述普遍语法认为非宾格动词不能指派宾语,但在汉语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句子,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一现象便成为了一个难点。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四种理论对这一语言现象的解释,即固有格理论解释,格传递理论分析,轻动词理论解释和作格化理论分析,以期读者对此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标签:非宾格动词固有格格传递轻动词作格化一、引言按照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世界上所有语言具有相同的底层结构。

在对动词的论述上,普遍语法认为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动词可分为一元、二元或者三元动词。

一元动词在句法上和不及物动词相对应,二元或者三元动词则和及物动词相对应。

一元动词又可以分为普通不及物动词和非宾格动词。

非宾格动词只带内主目语,根据Burzio定律,只带内主目语的动词必然不能指派宾语。

但在汉语中却有很多违反这一定律的句子,如:(1)a.王冕死了父亲。

b.张三掉了两颗牙。

c.王奶奶瞎了一只眼。

d.她丢了四本书。

如何用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来解释汉语中这一语言现象,近年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对此,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

本文拟对这些理论加以综述,以便读者对此语言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基于格理论的分析最早真正对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现象进行理论解释的是徐杰(1999)。

徐杰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生成语法的格理论分析了汉语非宾格动词带宾语的原因。

普遍语法认为所有名词词组(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名词、代词等有语音外壳的实语类,也包括没有语音的空语类)必须具有格才能进入句法表层,这一语法现象被称之为格鉴别式。

具有给名词性成分赋予格能力的成分称为授格成分。

乔姆斯基认为,名词词组格源自管辖它的成分,受哪个成分管辖就从哪个成分获得格。

授格成分和指派的格位有以下三种:(一)受动词V或者介词P管辖的名词词组分别从该动词V或者介词P处获得宾格(二)受时态[+TENSE]特征的INFL管辖的名词词组从该INFL获得主格(三)名词N的指示语从N处获得所有格按照乔姆斯基的观点,所有格是一种固有格。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备受关注。

本文从研究的重要性和背景入手,探讨了本体论在汉语词汇研究中的应用以及与词汇本体研究的关联。

总结了近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主要进展,着重分析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创新,以及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

结论部分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同时探讨了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给学术和实践带来的积极影响。

本文对于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为该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有望对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关键词】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近十年,本体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本体论应用,词汇本体研究,研究进展,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研究成果,实际应用,未来研究方向,学术影响,实践影响。

1. 引言1.1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的重要性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其对汉语词汇理解和应用的深化和提升,为语言学研究和汉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支持。

本体论研究强调对词汇的内在结构和语义关系的分析,能够揭示词汇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帮助研究者更准确地把握词汇的含义,促进词语的准确理解和有效运用。

近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跨学科研究的兴起,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研究成果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通过对汉语词汇本体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词汇的特点和规律,有助于提高汉语的教学质量和水平,推动汉语国际化进程,促进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推动语言学研究的创新和进步。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对于推动我国语言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汉语词汇本体研究是近年来语言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语言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于词汇的意义以及词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语词汇本体研究应运而生,成为了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背景主要源于人们对于词汇之间关系的探索和对语义的深入理解。

轻动词理论与词典释义

轻动词理论与词典释义

轻动词理论与词典释义解正明摘要在汉语词库里,轻动词是一种特殊词类,可以分为有音和无音两种。

“打、弄、搞” 等词语的特定用法在《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里是作为有音轻动词处理的。

“养病”、“养伤”、“游街”等词语是无音轻动词移位造成的,《现代汉语词典》对它们的释义也考虑到这种复杂的情况。

关键词有音轻动词无音轻动词现代汉语词典轻动词移位释义轻动词( light verb )指的是在语言结构中语义作用轻微而语法功能很强的一类动词,最初是人们研究日语动词时提出来的。

后来,人们发现这类动词是人类语言所共有的,例如,英语里有轻动词"be (是)” “become (成为”)、“cause (使)” “do (做)"等等,汉语里有轻动词“打” 、“弄”、“搞”等等。

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轻动词理论发展十分迅猛,黄正德( 1997)是其代表之一。

黄正德引入词项分解法来扩展轻动词理论。

词项分解法起源于生成语义学派。

生成语义学派主张在词库部分加上词项分解标记,以增强生成语法的解释力。

例如:dead: not alivedie: become not alivekill:cause become not alive 这样的词项分解使黄正德受到很大启示。

他认为:动词在语义上投射一个事件结构,DO 、BECOME 、CAUSE 等语义算子不仅给动词分类,同时也是给事件分类。

这些语义算子可以处理为轻动词。

同时,黄正德扩大了轻动词的适用范围。

各类动词的句法语义结构中都存在轻动词。

不同的轻动词和不同的动词类别相对应:所有行为动词都是轻动词DO 的补足语;起始态谓词内嵌于BECOME 或OCCUR 之内;状态动词则内嵌于BE 或HOLD 之内;使役结构内嵌于CAUSE 之下。

一般地,轻动词可以分为有音和无音两种。

“打”、“弄”、“搞”等是有语音形式的轻动词。

“烦死了”里含有的“使” 、“养病”和“养伤”里含有的“因为”等是无语音形式的轻动词,又叫做空动词。

轻动词理论与汉语非常规动宾结构

轻动词理论与汉语非常规动宾结构

轻动词理论与汉语非常规动宾结构生成语法理论一直以探索语言的普遍原则为己任。

轻动词理论(light verb theory)是当代句法学家(以Larson为代表)构建的极富想象力的一个理论,对解释一系列句法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但是这种理论也不是万能钥匙,如果任意扩大其适用范围,难免牵强附会。

我们以汉语中对非常规动宾结构的解释为例,来说明轻动词理论的利与弊,以此强调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重要性及完全依靠形式不能解决问题。

标签:轻动词非常规动宾结构透视域一、引言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把语言确立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个系统是由语言符号及这些符号之间的关系构成的。

符号由两部分构成:所指和能指。

符号的能指和能指之间以及符号的所指和所指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分别构成语言的形式和意义。

同时,索绪尔强调区分语言和言语:语言是抽象层面上的概念,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交际所说的话是言语,而非语言。

这种区分是充满智慧的,因为交际需要而产生的大量实际的话语纷繁杂乱,其中的规律需要经过语言学的分析才能抽取出来。

从杂乱无章的语料中抽取出的单位以及单位和单位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为语言。

当今语言学界,形式主义语言学注重研究语言(或者说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从语言内部着手,寻找语言规律,语言外部的方方面面则不予考虑。

功能主义语言学则注意语言外部因素对语言的影响。

任何语言都有语法,语法并不是语言学家臆想的产物,因为语言的组织需要规则,语言结构的构成有规律可循。

汉语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但没有丰富的形态并不代表没有“形式”,任何语言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

研究语言的切入点无非是形式和意义这两个层面。

近几十年来,语言学家认识到语言的很多特征是以隐性手段表现出来的,单从语言的表面形式看不出来,但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语言之中。

这些以零形式存在的语言单位在句子的组织构造中发挥着这样那样的作用,虽然没有语音形式,但是有语义和语法功能。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

近十年来汉语词汇本体研究述评作者:赵凤娇来源:《现代语文》2019年第12期摘; 要:通过对近十年来《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和《语言教学与研究》中有关汉语词汇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从共时和历时两种研究视角出发,回顾、总结和反思现代汉语词汇本体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以期为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词法构词;词汇化;词类一、引言汉语词汇学作为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相比于语法学和语音学形成较晚,经过中国学者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词汇学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知识体系不断充实,研究理念、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多个分支领域都得到长足发展。

尽管汉语词汇学研究已经成果丰硕,但作为新兴学科,该领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进一步推动汉语词汇更深层次的研究,更深入地了解汉语词汇学的发展态势,我们还需要总结和反思近些年来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概况。

按照词语的产生原因和过程,汉语合成词大致可分为两类:词法构词和词汇化成词。

前者指直接创造产生的合成词;后者指非词结构经过历时演变而产生的合成词。

前者注重共时层面的分析,后者关注历时层面的考察。

近十年来,词法构词和词汇化研究一直是词汇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此外,现代汉语词汇分类体系虽已建立,但其内部的具体分类以及一些词语的归类问题还存在一定争议,近年来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以近十年来《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和《语言教学与研究》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拟从词法构词、词汇化和词类划分三个方面,评述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发展概况。

二、词法构词词法研究包括造词法和构词法的研究,这里主要指构词法的研究,包括对构词成分、词语结构关系、构词理据等的研究。

从研究理路上看,词法研究可分为两种:一是从结构出发、兼顾结构成分,即词语结构形式层面的研究;二是从结构成分出发、兼顾结构关系,从语法—语义的角度全面考察词语的形义特点。

纵观近十年来的研究情况,我们发现第二种方法在汉语词汇研究中比较普遍。

根据词汇研究对象,本文将从合成词、语汇、新词语三个方面,对近年来的词法研究进行综述。

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

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

J u n .2023V o l .43N o .3语文学刊J o u r n a l o fL a n g u a g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 2023年6月第43卷第3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西交流背景下汉语词汇学的构建与理论创新研究 (21&Z D 310)阶段性研究成果㊂[作者简介]贺文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词法学及方言语法㊂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ʻ贺文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871)[摘 要] 2010年以来,汉语词法研究在前人基础上取得一系列进展,本文主要依据词法研究的对象,对重要成果进行分类梳理㊂我们发现,近年来,学者们对于诸如合成复合词㊁名词的小称标记㊁动词重叠式㊁汉语史上的音变构词等现象讨论相对集中㊂韵律词法学㊁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等视角下的词法研究都有所发展㊂近期,界面研究㊁历时演变㊁类型学等角度逐渐成为学者们分析词法问题的新趋势㊂[关键词] 词法; 汉语; 综述[中图分类号]H 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23)03-0020-11 d o i :10.3969/j .i s s n .1672-8610.2023.03.003 词法学(m o r p h o l o g y)又称形态学,是以合成词的结构形式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语言学分支㊂‘马氏文通“[1]曾用 骈列 加字 殿字 等术语对古汉语的词法结构有所归纳㊂陆志韦先生的‘汉语的构词法“[2]是早期汉语词法研究的代表作㊂邵敬敏先生[3]361-370对改革开放至2010年的词法研究成果有简要归纳㊂近年来,汉语词法的研究又有新的发展,本文将综述2010年以来这一领域的成果①㊂近年来,学者大多着力于某一具体的词法现象展开分析,积累了丰富的成果,所讨论的现象大体可分为复合㊁加缀㊁重叠及内部屈折等四大类,本文首先将分别对四类词法现象的研究情况进行梳理,然后进一步总结2010年至今汉语词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㊂一㊁汉语复合词法的研究从数量上看,研究复合词法的文献在汉语词法研究中占据优势,并在近些年形成了韵律词法学㊁形式主义㊁功能主义等多视角深入的面貌㊂由于这些视角在所关注的问题㊁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上均有不同,下面主要根据三种研究视角来梳理复合词法的研究㊂在此之前,我们绕不开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即词与短语的区分问题,这是学者们研究复合词的一个前提㊂结构主义时期,学者们对词的特征已经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词不能拆分㊁不能扩展,构成成分不能变换位置,词的意义不是其构成成分的意义的简单组合㊂尽管如此,动补式( 看见 )㊁动宾式离合词( 洗澡 )㊁由自由语素构成的定中式( 羊肉 )等边缘成员是否视为词,仍存在争议[4]21-36㊂02在以上共识的基础上,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反思㊂ 韵律词 是在韵律词法学视角下对词的界定,汉语的标准韵律词由双音节构成②,三音节及多音节的组合要成为韵律词,则需要满足更多条件,[2 +1]式的定中黏合结构( 雨伞厂 )一般被认定为韵律词[5]㊂由此可见,韵律词的范围比传统上认定的词的范围更大㊂功能主义学者大多将 词 视为一个原型范畴,典型的词是 结构稳固㊁意义凝聚㊁音节适长 的,可从语义透明度㊁结构可扩展性区分出有不同词化程度的词,还可借鉴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对边缘成员的公众 词感 进行调查[4]㊂邓盾在分布式形态学的背景下对该问题进行反思,有一些不同于结构主义时期的认识,比如,词不是备用单位,而是句子生成过程中产生的单位;在利用扩展法判断单位的性质时,扩展前后的片段应具有派生关系, 生的肉 不是由 生肉 派生而来,不能以此来判断 生肉 的性质[6]㊂杨大然㊁程工试图综合功能主义和分布式形态学的视角,对处在短语到词的连续统上的三类复合词的词法结构进行阐释,也有一定参考意义[7]㊂(一)韵律词法学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韵律对汉语词法构造有制约作用,这是韵律词法学的基本主张,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㊂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推出的 汉语韵律语法丛书 对以往观察到的韵律词法现象及相关研究成果有专题梳理㊂‘汉语的韵律词“[5]‘汉语的最小词“[8]从不同角度归纳标准韵律词㊁双音节等韵律单位对汉语词法面貌的制约㊂‘汉语的句法词“[9]总结了处于词和短语过渡环节上的各种句法词现象,梳理生成这些词的句法运作方式,还涉及句法词在历时演变中的地位问题㊂‘汉语的弹性词“[10]‘汉语的韵律形态“[11]从不同角度关注词长对句法结构的影响,后者将音节长短看作汉语中一种超音段的词法手段㊂‘汉语的四字格“[12]聚焦于韵律㊁语体因素对四字格的形成及共时特征的影响㊂除了对过往成果的系统总结外,近年来,不少学者继续从该视角出发展开复合词的个案研究,最突出的是对像 碎纸机 纸张粉碎机 这样的合成复合词的研究㊂与较早期的研究相比,学者们更关注合成复合词在生成过程中韵律㊁词法㊁语义语用等层面的互动[13-14]㊂应学凤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用 松紧象似原则 来概括合成复合词的生成机制㊂该原则认为 语言单位的松紧与语义特征㊁语用环境之间存在象似性关系 ,它制约着合成复合词的构成,例如,在形式上, 纸张粉碎机 是 粉碎纸张机 利用换序手段紧缩而成的词法词,在语义上, 纸张粉碎机 具有类指意味,意义透明度更低,在语义组合上也更加紧密[15]㊂汉语母语者为陈述具体事实会利用形式上相对松散的句法词(如 征求意见稿 ),合成复合词很好地体现了汉语 该松松,该紧紧 的松紧象似原则㊂另外,周韧对于以往过度强调韵律对句法语义(包括词法)的单方向制约的倾向,从现象和理论上提出了反思,有不少具有启发性的看法[16-17]㊂例如,以往提出的一些韵律规则(如 左起构词㊁右起构语 )本身就包含句法语义因素㊂因此,如果 韵律制约句法语义 的说法建立在这种规则之上,便会显得不是那么可靠㊂再如,以往分析的某些韵律词法个案不一定是韵律因素在起作用③㊂总的来看,作者认为,韵律和词法㊁句法㊁语义的关系不妨看作是一种 互动调试 的关系㊂(二)形式主义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从形式主义视角观察复合词法的学者更关注复合词的生成问题以及复合和句法的关系㊂近年来,形式主义词法学的最新理论 分布式形态学在海外快速发展,国内学者持续引介该理论的动向[18-19]㊂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词法和句法采取统一的生成框架,在句法推导中包含词根和定类语素一层的单位,利用合并和移位操作进行构词;其二,词根没有12语类特征,词的语类特征是由 定类语素(c a t e g o r y-a s s i g n i n g m o r p h e m e) 赋予的;其三,借鉴C h o m s k y所提出的 语段(p h a s e) 思想,提出词是一种语段,由此维护了词的句法完整性[19]㊂在引介的同时,不少学者借助分布式形态学考察了汉语的一些复合现象,涉及合成复合词[20]㊁动结式[21]㊁V N定中式[22-23]等,获得不少新的认识㊂邓盾集中讨论了像 炒饭 申请人 这样的V N定中式的语法性质和生成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点结论[22-23]㊂其一,根据 词汇完整性假设 ,定中式的 炒饭 是词而非词组,其论证理由是, 炒饭 内部无法进行句法操作,如 *悄悄炒饭㊁*炒一点饭 ㊂其二, 炒饭 中的 炒 属于没有语类的词根㊂作者认为,如果认为 炒 是动词会造成逻辑上的矛盾:因为词类是根据词的句法分布确定的,又由于复合词内部无法进行句法操作,所以词内语素的语类是无从判断的㊂基于以上两点, 炒饭 的生成过程是:两个词根合并构成一个复合词根,再与名词定类语素合并㊂其三, 申请人 中的 申请 不是动词而是事件名词,理由是事件名词的内部论元只能出现在它的左边,不能出现在右边,这一点与动词的表现有别,例如,只能说 学位申请记录 ,一般不说 申请学位记录 ㊂作者指出,以上三点认识既符合语言的普遍规律 动词不能作定语,又能揭示出汉语相对于英语等语言在词法上的特点 词根多㊁词缀少 ,汉语无法通过形态变化来区分词根㊁动词及事件名词等不同性质的单位㊂另外,还有学者结合汉语的事实,反思分布式形态学的某些理论假设㊂例如,杨炎华认为分布式形态学中 词根不具有词性 的主张存在理论问题,提出汉语词根可能带有不完整的句法特征[24]㊂邓思颖在形式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索复合词法的共性和差异[25]㊂通过对比汉语普通话㊁粤语㊁香港潮流用语中复合词的结构类型,观察到主谓式缺乏㊁偏正式占优是汉语复合词法的共性㊂缺乏主谓式可支持词法层面缺乏轻动词的观点,传统中认为是主谓式的复合词实际上可被重新分析成偏正式[26]㊂文章还试图建立复合词法的类型学描写框架,假定汉语复合词在词法结构上可分为附接型和中心语 补足语型两类㊂附接型用于构造主谓式㊁偏正式㊁联合式,这是汉语复合词的基本类型;中心语 补足语型用于构造述宾式㊁述补式㊂(三)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复合词法研究持功能主义观的学者对复合词法模式的形义特征展开了细致的共时分析,尤其是针对一些有汉语特色的词法模式,如并列式[27-28]㊁包含使役义的动宾式[29-30]㊁四字格式[31-32]㊁方言中的正偏式复合词[33]等㊂还有一些共时研究是对复合词法特定问题的分析,包括形义错配现象[34]㊁复合模式的能产性问题[35]㊁词法结构和复合词无标记转类的关系问题[36]㊁不同模式之间的阻断现象[37]以及一些近义模式的比较[38]等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功能主义学者开始关注复合词法模式的历时演变问题,这些研究中既有侧重意义方面的考察,也有从形式方面的思考㊂词法模式的演变往往包含意义的扩展,这可以从当代涌现的一些新模式中观察[39-40]㊂朱彦借鉴认知语义学中的原型范畴理论,考察当代复合模式的扩展机制[39]㊂作者将模式扩展的方式分为完全类推和创造性类推,创造性类推是指原式和类推式在形义特征上只是部分相似,这是词法模式扩展的主要方式,词法模式的扩展最终呈现为有家族相似性的辐射结构㊂从形式角度来看,多数学者认同词法和句法结构有同有异,这是历时演变的结果[41-42]㊂施春宏强调,汉语句法和词法结构在总体一致的背景下是存在差异的,由此我们可以讨论句法结构词法化和词法结构词汇2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化的问题[41]㊂所谓的 词法化(m o r p h o l o g i-z a t i o n) 是指在词汇化现象中反映出的结构化规则[43],句法结构内部各个语义次类在词法化的可能性上是有差异的,例如, 打破 洗累 都是动结式,但以 打破 为代表的次类的词法化程度明显更高,以这种方式生成的词汇词的数量更多㊂该文以 V+V 的组合为例,从动词底层论元的整合规则的角度归纳了其词法化和词汇化的相关规则㊂还有不少研究是对复合模式历时演变的个案考察[44-45]㊂宋作艳以词汇构式化为视角考察了三个形容词并列构成的复合模式的演变过程,这个复合模式经历了单个词的实体构式化(s u b s t a n t i v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和整个词法模式的图示构式化(s c h e m a t i c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的过程,其中图示构式化的表现包括词法模式的意义组合性降低㊁图示性增强;这一模式从并合型( 真善美 )发展出交合型( 高富帅 ),从表示属性到用于指称,从类指到个体指,构式不断扩展,但它们都有统一的图示构式义: 具有性质A1㊁A2㊁A3的,或具有性质A1㊁A2㊁A3的人或物 ,最终形成具有层级的图示性构式[45]㊂历时视角还可以为词法的共时研究提供解释,董秀芳对[2+1]式复合词的专题研究为我们提供很好的范例[46]142-146㊂在古汉语中 O+V 表示事件的结果或动作的完成,这种特指性和复合词给事物命名所要求的泛指性冲突,而 V+O 表示动作进行,所以不存在冲突,因而现代汉语一般不说 纸碎机 而说 碎纸机 ;动词发生双音化后,名词性大大增强,当V㊁O都是双音形式时, O+V 的指称性强于 V+O ,因而不说 粉碎纸张机 而说 纸张粉碎机 ㊂小结一下,近年来,汉语复合词法的研究呈现出多角度深入的面貌:韵律词法学视角的词法研究在理论方面有系统的总结,逐渐转向对韵律㊁词法㊁语义等多层面互动的研究;在引介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的同时,形式主义的学者开始利用该理论解决汉语复合词法的具体问题;功能主义的词法研究十分多样,近年来愈加关注词法的历时演变问题㊂二、汉语加缀词法的研究2010年至今,汉语加缀词法的研究也有新的进展,学者们一方面重新审视一些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语法地位和词法意义,另一方面挖掘更多有汉语特色的表达性词缀㊂本节将具体梳理这两方面的研究,还会简要总结对于一类相对边缘的词法现象 语缀的研究㊂(一)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研究学者们针对此前普遍认定为词缀的现象有一些新的认识,涉及 子 [47-48]㊁ 者 [49]㊁ 们 [50-51]等㊂邓盾在分布式形态学的理论框架下重审 子 的语法定位,认为它属于定类语素,可以和无语类的词根( 担㊁桃 )共同构词,像 担子㊁桃子 这样的词是一个具有内部完整性的语段,在语音㊁语义及词法上均有表现[47]㊂李旭平通过对比英语的复数标记对汉语 们 的语义性质进行反思,认为 们 不参与构造复数个体的过程,只是起到标示复数个体的作用,其本质是最大化算子(m a x i m a l i t y/i o t ao p e r a t o r),其主要依据是汉语的光杆名词本身就有单复数的解读[50]㊂张新华从 们 的搭配限制来分析其功能, N 们 中的 N 本身指的是 类(k i n d) ,光杆名词的属性义居前景地位,而具体事物义被抑制, 们 的功能在于转换这种凸显关系 抑制属性义㊁指称复数个体, 们 和个体量词都表现出个体化的功能[51]㊂现代汉语还存在大批像 化㊁超 这样的类词缀,也是学者们持续挖掘和研究的对象㊂尹海良的‘现代汉语类词缀研究“[52]系统研究了类词缀的判定㊁类型㊁演变等问题,还对一些近义的类词缀进行了比较㊂宋作艳观察到类词缀构词时的谓词隐含现象,并用事件压迫进行整体解释[53]㊂袁野认为,引入构式形态学能对复合与派生现象有统一阐释,有3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助于解决汉语中的类词缀现象[54]㊂(二)表达性词缀的描写和研究表达性派生(e x p r e s s i v e d e r i v a t i o n)又称评价性形态(e v a l u a t i v e m o r p h o l o g y),是指不改变词类㊁不改变意义的领域㊁只是反映说话者的主观态度的派生词法类型[55]㊂董秀芳指出,汉语的派生类型主要就是表达性派生,加缀是表达性派生的一个重要手段[46]35-39;董秀芳进一步指出,评价性形态比较凸显是汉藏语系语言词法的一大特点,这体现在表达性派生词法手段多㊁词类分布广及词法功能的主观性强等方面[56]㊂近年来,学界对汉语方言中属于表达性派生的加缀词法④有广泛的挖掘,包括名词的指小后缀[57-58]㊁动词的表达性词缀[59-60]㊁形容词的表达性词缀[61]㊂从文献数量来看,以名词的指小后缀的描写最多,涉及的方言范围相当广泛㊂在描写的基础上,不少学者试图对表达性词缀的来源及演变进行解释,视角涉及语义演变[62-63]㊁方言接触[64-65]㊂夏俐萍㊁严艳群对湘语指小后缀 唧 的词法㊁语义描写后发现, 唧 在分布上发生了扩展,由附着于词扩展到附着于各类短语成分,甚至可在句末充当语气词[62]㊂在语义上,指小后缀 唧 发生主观化,由客观小量发展出主观小量义,同时带有亲切㊁喜爱等语用义㊂ 唧 在类指和无指名词后或在句首话题后,以及在形容词谓语句句末,还有小量义消退的语义变化㊂董秀芳主要关注像 慢悠悠 颤悠悠 等A B B式中的 B B ,它们也是表达性后缀,具有可选性和主观性[66]㊂作者对其历时形成过程进行了细致考察,发现 悠悠 等重叠形式最早来源于上古汉语的叠音词,它们和名词㊁形容词构成的主谓或并列短语逐渐凝固成A B B式复合词㊂随着 B B 发生类推㊁搭配范围变广而发生词法化,以此为词法模式就可以直接形成A B B式㊂另外,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汉语中的语缀现象㊂语缀(c l i t i c s)是句法独立㊁语音依附的一类颇为特殊的词法现象,亦称 附缀 附着形式 等,从历时上看,它是从独立词语法化为词缀的中间环节㊂近些年,学者们主要依据Z w i c k y[67-68]㊁刘丹青[69]550-551中的原则和参项,对汉语中的语缀进行界定,目前被认为是语缀的现象如把字句( 把他给忘了 )中的 给 [70]㊁方言中附着于名词性短语之前的 人 [71]㊁方言中依附于短语或小句的一些小称标记[72]70-79等㊂除了界定外,学者们对汉语语缀的演变问题尤其感兴趣㊂严艳群经个案考察后发现,汉语语缀的演变路径有三种: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ң词内成分 实词(ң语法词)ң语缀ң合音词ң内部屈折 ,后两条路径的终端反映出汉语的类型特征[73]㊂董思聪观察到某些词缀会发生 去语法化(d e g r a m m a t i c a l i z a t i o n) 而变为语缀[72]㊂小结一下,近年来,加缀词法的研究有所发展,除了有针对典型词缀及类词缀的研究外,学者们广泛挖掘方言中的表达性词缀,尤以名词指小后缀的研究最为集中,同时对表达性词缀的演变问题进行探索㊂另外,汉语的语缀现象在近些年来也得到关注㊂三、汉语重叠词法的研究2010年以来,重叠词法的研究也有所突破,尤以动词重叠的研究最为集中,形容词㊁量词等其他词类的重叠也有代表性研究,本节主要分词类梳理重叠词法的研究成果㊂在此之前,先来看近年来针对重叠词法的系统性研究,既有对汉语重叠系统特点的归纳[74],也有跨语言(方言)的类型学研究[75]㊂王芳根据重叠的动因,分出基于象似性和基于儿语的两类重叠式,其中基于象似性的重叠式的功能又分为数量㊁时体和其他范畴分别讨论,在分类的基础上,文章借助语义地图模型建构起重叠式各种语义功能之间的关联模式[75]㊂针对动词重叠,既有侧重于词法意义的42贺文翰/2010年以来的汉语词法研究综述研究,也有对重叠式词法结构及生成方式的研究,下面分别来看㊂学者普遍认同动词重叠表示减量,这一点因有违象似性原则而需要得到解释㊂刘丹青从重叠范畴的角度区分了原生重叠和次生重叠,认为汉语普通话及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属于次生重叠,它是由动量结构重新分析为重叠式的,由此可以解释其语法意义不同于原生重叠而表减量的事实[76]㊂之前对于动词重叠的词法意义有 短时 延续 尝试 惯常 等多种概括,学者们试图进行统一归纳[77-78],大多都涉及重叠的词法义与所在环境的互动关系㊂李宇凤在考察大量语料的基础上,将动词重叠分为现实和非现实两种用法,其中非现实是无标记的用法[78]㊂两种用法在可重叠的词基㊁句法位置㊁语体倾向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但具有统一的词法意义 单纯的有界量化 ,即不指明量的大小增减,只是将动作行为转化为具体事件㊂动词重叠式在词法及句法上有一定的分布限制,不少文献以此为突破口分析动词重叠的生成过程[79-80]㊂隋娜㊁胡建华观察到,动词重叠式带有较强的主观性,常用在祈使意愿句中,不能出现在关系小句,如果将动词重叠式处理为动量成分或复数化体算子,上面这些句法语义表现都无法得到解释[80]㊂该文认为,动词重叠式是通过句法推导生成的:其基础生成于A s p位置,由于它带有情态㊁语气特征,在L F层需提升到M o o d或M o d a l位置才能得到解读,由此可解释动词重叠式的分布限制㊂另有学者根据动词重叠式的韵律特征,归纳重叠的生成机制及动因[81-82]㊂王永娜认为,韵律和语体因素制约着动词重叠式:从历时上看,同源量词结构 V O V 及其弱化形式 V O V 中的后一个 ( )V 由于语音轻化,并入前一个V,由此 V V 构成双音节标准的 重轻 音步;共时上看,词基的韵律特征也影响重叠方式的选择,例如,动宾离合词( 洗澡 )在韵律上为 轻重 ,它就不能像非离合词( 动员 )那样重叠为A B A B( *洗澡洗澡 ),只能重叠为A A B( 洗洗澡 )[81]㊂动词重叠的语体动因体现在,动词重叠可满足非正式语体的具时空性要求,其语义可概括为 将动作具体化㊁简单化 ㊂另外,近年来,学者们对动词重叠的历时发展和共时变异情况也有所关注㊂崔应贤[83]㊁潘国英[84]都对动词重叠的历史发展线索有比较全面的梳理㊂部分方言中的动词重叠有自身的特色,例如,在有些方言中,动词重叠时会发生变音[85],有些方言中的动词重叠式有不同于普通话的分布及语义[86],学者们对此加以描写和解释㊂形容词重叠也是近年来关注较多的现象[87-88],石锓对形容词重叠形式的历时演变进行了专题考察[87]㊂在重叠式的分类问题上,该书将历史上与现代汉语形容词重叠式同形的形式全部纳入考察范围,重视重叠的基式是性质形容词还是状态形容词的差别㊂该书对各种重叠式的演变过程的讨论相当细致,看法也较为可信,例如,A A式在汉语史中经历了从状态形容词为基式的 重言式 ( 忡忡 )到性质形容词为基式的重叠式( 长长 )的变化,这一变化伴随的是单音节状态形容词作为形容词次类的消亡与重言式描写性的减弱;A A B B式总体上经历了从叠加( 兢兢业业 )到重叠( 高高兴兴 )的演变过程,其演变机制主要是类推和重新分析㊂近年来,对量词重叠的研究也逐渐深入㊂学者试图区分量词重叠的两种词法意义,即周遍义和多量义[89]㊂隋娜㊁胡建华对量词重叠式生成机制进行分析,认为汉语的量词重叠可以分为句法中生成的重叠和词法中生成的重叠,两种重叠式有不同的句法限制:句法推导出的重叠式由于带有[T O P]特征,需要特征核查,因此它不能分布在宾语㊁兼语等句法位置,如 *通知个个学生 ,而词法重叠式可以,如 吹来阵阵微风 ㊂词法生成的重叠式由于和述谓性轻语类P r e d的合并而具有52。

近十年现代汉语动词研究特点概述

近十年现代汉语动词研究特点概述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

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语语言文字和社会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致现代汉语语法也受到密切关注。

本文将对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进行综述,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现状分析,二是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
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首先,研究者们开始从比较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研究,以求开拓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新的领域。

其次,学者们努力调查汉语中的语言形式,以及与其他语言进行比较,以加深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

此外,学者们着重研究各种语言变体,以期为现代汉语带来新的研究视角。

最后,学者们也着重研究了现代汉语的句法,如修辞语法、句法分析、甚至是认知语法等。

二、发展趋势
未来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可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方面,研究者们可以加强与语文学习有关的研究,重点研究如何运用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教学,以及如何通过认知语法的方式有效学习汉语语法;另一方面,研究者也可以加强对语言变异的研究,以期获取现代汉语变异的趋势,并加以解释。

综上所述,近五年来国内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未来的研究也可以有望加强汉语语文学习相关的研究,以及加深对语言变异的调查研究。

汉语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研究综述

汉语动词研究综述尹戴忠(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湖南湘潭411201;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 摘 要:80年代以来,汉语动词研究一直是个热门,研究成果颇丰,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方法多样,研究队伍壮大。

对于动词的性质与界定、分类标准和特定义类的研究是当前汉语动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分歧颇多。

我们对所见到的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以便对今后相关的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汉语动词;性质;分类标准;特定义类;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H1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07)06-0120-03收稿日期:2007-04-11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成果,湘教通[2004]284号作者简介:尹戴忠(1968-),女,湖南邵东人,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词汇训诂研究。

引 言自《马氏文通》问世,把古代汉语的词类分为九类以来,关于汉语的词类问题,语言学家们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词类的划分或粗或细,少则几类,多则十几类,但总的说来,基本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即名、动、形三分的格局没有什么变化。

”[1](P12)80年代以后,汉语动词研究一直是个热门,这是由于动词是句子的中心、核心、重心,别的成分都跟它挂钩,被它吸住。

因此,动词研究成果颇丰,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动词的界定、分类标准、特定义类、语法功能、构词方式、配价情况、活用兼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研究。

限于篇幅,本文只就动词的性质与界定、动词次范畴的分类标准和特定义类的研究进行阐述。

一、动词的性质与界定研究动词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动词,或者说动词是一种什么样的词类。

在动词立类的根据问题上,大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1.依据意义或概念来确定动词早期的一些语法著作大多是根据意义和概念来确定动词的。

自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给动词定义为:“凡实字以言事物之行者,曰动字”[2](P21)之后,许多学者大都沿袭此定义,没有根本性的变化。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综述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具有研究结构类型多样,研究范围由现代汉语到古代汉语、由普通话到方言,开展比较研究和出现系统研究四个特征,呈现出汉语词法有无轻动词、有形轻动词能否促发核心词移位以及轻动词促发的是否是核心动词移位三个议题,存在轻动词分类过于繁多复杂、某些学者对轻动词理论的补充略显狭隘两个问题。

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对古代汉语和方言中的轻动词系统的研究尚未出现,汉语语法中一些老生常谈的句式和构式语法所研究的一些结构都可借助轻动词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

标签:轻动词理论轻动词核心词一、引言轻动词是Jesperson为概括英语“V+NP”结构中的“V”而提出的[1]。

黄正德最早把轻动词理论引入汉语研究。

黄正德在Larson的“VP—shell”理论[2]、Hale&Keyser的词汇关系结构假设[3]和Radford的轻动词类型[4]的基础上,从生成语义学的角度出发,对轻动词假说作了进一步的修正和扩展。

黄正德认为,轻动词就是事态谓词,它不是空的,有其具体的语义内容,轻动词的语义内容可分为DO、OCCUR/BECOME、BE/HOLD、CAUSE四类。

黄正德还指出,所有的动词都是各类轻动词的补足语:所有的行为动词都是谓词“做”(DO)的补足语,表示起始态的谓词内嵌于“发生”(OCCUR)或“变为”(BECOME)之下;状态动词内嵌于“是”(BE)或“保持”(HOLD)之下;使役结构则内嵌于“引起”(CAUSE)之下。

轻动词不仅能促发核心动词移位,还能表达不同的语义。

黄正德将这一理论体系运用到汉语研究中,发现英语中轻动词促发的核心词移位发生在词汇部分,而在汉语中则发生在句法部分。

[7]继黄正德之后,林宗宏、冯胜利等研究者运用轻动词理论分析了汉语中一些以往难以解释清楚的语法现象,如对“王冕死了父亲”的句法分析等。

轻动词理论下的句法解析较有说服力,把学界经常解释、但又总引发争议的“老大难”议题剖析得极为透彻。

因而,轻动词理论备受汉语研究者青睐,轻动词理论指导下的汉语研究成果颇丰。

本文主要考察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状况,分析其中存在的争议和问题,并对未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作出展望。

二、轻动词理论下的漢语研究状况近十年来,运用轻动词理论的汉语研究结构类型多样。

如:刘贤俊(2008)讨论了现代汉语中能用“名+名”形式进行句法命名的轻动词模式;黄正德(2008)以“他的老师当得好”为例,采用词义分解理论和动词核心移位的假定去解释由汉语句法结构与语义对应失称所造成的“伪定语”句式;沈力(2009)运用轻动词理论解释汉语存现句中的蒙受义句式;黄正德和柳娜(2014)运用轻动词理论对新兴非典型“被XX”结构进行研究;王姝(2015)运用轻动词理论探讨紧缩结构“V 个X”的生成等。

另外,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范围更加广泛。

李树珍(2012)运用轻动词理论研究了《世说新语》中的动宾关系,将研究范围由现代汉语扩展到古代汉语;朱秀兰和李巧兰(2007)在轻动词理论的指导下对汉语方言中的“V人”和“A人”这类“使感结构”进行重新审视,把轻动词理论引入现代汉语方言语法现象的研究中。

此外,还有关于轻动词的比较研究。

Pei-Jung Kuo& Jen Ting(2007)指出了轻动词和重动词的区别;刘贤俊(2008)对比了汉英两种语言中用于句法命名的轻动词模式;Chu-Ren Huang&Jingxia Lin(2013)考察了大陆和台湾地区汉语普通话中多个轻动词共现的语序排列问题;Chu-Ren Huang等(2014)以语料库为基础,以5个典型轻动词为例,研究了轻动词在大陆普通话和台湾国语中的不同变化的识别。

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比较零散、琐碎,往往是探讨某个结构或句式,所基于的轻动词理论不甚统一。

刘亮(2015)打破了此研究惯例,运用轻动词理论系统地研究现代汉语,将汉语中的动词、动词短语和句式放在统一的轻动词理论框架下去研究,这不仅解决了理论基础不统一的问题,同时也根据汉语特点发展了轻动词理论体系,还证实了轻动词是从语义到句法构建动词和动词短语投射的核心实体,各种对结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操作都是围绕着轻动词来进行的。

三、目前研究所呈现出的三个议题虽然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成果颇丰,但这些研究成果也反映出学者之间的争议。

(一)汉语词法有无轻动词汉语词法有无轻动词,是轻动词理论引入汉语研究后学界出现的一大争议。

有学者,如温宾利、邓思颖、沈力等,坚持轻动词的句法本质,不承认汉语词法中存在轻动词。

温宾利和程杰(2007)认为,当今句法理论中的轻动词概念过于泛化,轻动词的本质是纯句法的,轻动词作为“核心功能语类”,只包含在接口不可解读的形式特征,是一个纯句法的构件,不表达任何语义内容,选择“VP”作补语。

温宾利和程杰的观点实际上是指轻动词无音无义,只在句法上起作用,词法层面无轻动词,即轻动词只是“功能语类”,不承担语义特征,是一个空的形式。

邓思颖(2008)明确指出,轻动词属于功能词,只出现在汉语的句法层面而不出现在词法层面,不能进入词的内部结构,汉语词法中没有轻动词。

沈力(2009)指出,任何词汇中的动词都不含有上位事件的谓语成分AFFECT,沈力由此意识到汉语中的动词内部不包含高层次的事件结构轻动词“V”。

显然,沈力认为,轻动词不存在于汉语词法中。

黄正德、解正明、刘亮等学者根据汉语的特点以及深入的研究,认为汉语词法中是存在轻动词的。

黄正德(2008)指出,现代汉语的高度解析性使得核心词移位在构词的层次上几乎无用武之地;而古代汉语综合性强,核心词移位可以在构词层次上出现。

轻动词的本质是促发核心词移位。

由此,黄正德的观点就是,汉语词法中存在轻动词,即便只是存在于古代汉语中。

解正明(2008)考察了轻动词理论对词典释义的影响,认为轻动词是汉语词库中的一种特殊词类,词典释义必须考虑轻动词的特殊性质。

也就是说,词典所收录的词目中可能存在轻动词,而且这个轻动词对词目的正确释义具有重要作用,解正明承认汉语词法中存在轻动词。

刘亮(2015)在研究现代汉语轻动词体系时,认为现代汉语动词内部是结构化并且可以分析的,词根、语义轻动词和句法轻动词三者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动词。

同时,刘亮还指出,与其他语言不同,汉语的复合动词是在词汇概念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需遵循一定的限制,存在语义轻动词组合的最大范围。

刘亮的说法相当明确,他认为现代汉语词法中是存在语义轻动词的。

单就理论层面而言,笔者认为两家观点各有可取之处。

温宾利、邓思颖、沈力等学者的观点强调轻动词的句法本质,实际上是在维护轻动词在西方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符合生成语法追求的普遍语言规则;黄正德、解正明、刘亮等学者的观点则是根据汉语研究的需要,对轻动词理论加以扩展和引申。

从汉语研究的实际需要来看,笔者认为,黄正德、解正明、刘亮等学者的观点更为合适,即承认汉语词法中有轻动词。

因为我们不能故步自封,要根据研究需要适当地发展理论。

(二)有形轻动词能否促发核心词移位汪国胜和王俊(2011)指出,无语音形式的轻动词使现代汉语离合词能以游离态呈现在汉语中,有语音形式的轻动词使下层的核心动词得不到提升,离合词只能以合并形态出现在现代汉语中。

他们还认为,离合词的游离态是无语音形式的轻动词促发核心词移位的结果,离合词的合并态是有语音形式的轻动词(即有形轻动词)不能促发核心词移位的保留式。

汪国胜和王俊不认可有形轻动词促发核心词移位的观点,而刘长庆(2007)则反之。

刘长庆(2007)考察了汉语中事态谓词性轻动词的基本特征,认为无论是有语音形式的轻动词还是无语音形式的轻动词,都会发挥一定的隐性或显性的句法作用。

他还指出,有形轻动词和无语音形式的轻动词都可以促发主要动词中心语移位,它们是事态谓词性轻动词的词汇拼出。

由此,笔者联想到一个问题:有形轻动词促发的移位是否与多个轻动词共现时的语序有关?刘长庆指出,“加以”“进行”等有形轻动词可以促发移位。

这样,我们可以把“开始加以整顿”“开始进行比赛”这两个例子理解为是轻动词“加以”和“进行”促发动词“开始”移位的结果。

Chu-Ren Huang&Jingxia Lin(2013)指出,“开始”也属于轻动词。

那么,这两个例子也反映出了多个轻动词共现时的语序问题。

由此可见,有形轻动词促发的移位与多个轻动词共现时的语序问题是有交集的。

回到有形轻动词能否促发核心词移位的争议上来。

笔者认为,促发核心词移位的轻动词主要指的是无音轻动词。

多个轻动词共现的组合在汉语中并不多见,所以有形轻动词促发核心词移位的现象相对较少。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有形轻动词能够促发核心词移位。

(三)轻动词促发的是否是核心动词移位一个核心词移到另一个核心词的位置上,这就是句法学上轻动词促发的核心词移位。

众多汉语研究者认为,由轻动词驱使的核心词移位,在汉语中比比皆是。

[16]然而,王姝(2015)对此并不完全认同。

王姝(2015)曾对轻动词假设理论进行修改,认为隐性轻动词(王姝把带音轻动词称为显性轻动词,不带音轻动词称为隐性轻动词)缺少的只是一个语音形式(一个音节),而对这个语音形式所代表的是什么性质的单位并无要求,这个特性被概括为轻动词语音需求唯一性。

王姝还指出,汉语轻动词结构中的核心词位移叫作轻动词语音充填更为合适。

从王姝的表达中可以体悟到:无音轻动词在结构中并不促发核心词移位,只是寻找一个语音形式来填补这个空白。

王姝的说法颇为新颖,具有一定的概括性。

但可惜的是,王姝只看到轻动词位置的语音充填,没有看到核心词位置的语音丧失。

若将王姝的说法补充完整便是:轻动词语音充填和核心词语音丧失。

在描述相同语法现象时,笔者认为,“轻动词促发核心词移位”的说法更加简洁明了。

以上争议,实质上是关于轻动词定义和性质的争议。

基于学者们对这些争议的讨论,笔者概括出一些比较认同的轻动词性质:轻动词存在于汉语的词法和句法中;无音轻动词和有形轻动词都能够促发核心词移位;轻动词的本质是促发核心词移位。

四、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近十年来轻动词理论下的汉语研究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轻动词分类过于繁多复杂,另一个是学者们对轻动词理论所做的补充略显狭隘。

(一)轻动词分类过于繁多复杂汉语中轻动词分类过于繁多复杂的原因在于:分类标准不统一。

1.基于轻动词纯句法本质的分类温宾利和程杰(2007)认为,轻动词概念过于泛化,他们根据轻动词的纯句法本质,把广义轻动词分为轻动词“v”、元动词和助动词三类。

元动词有一定的语义内容,助动词有自己独立的功能投射。

在句法表达和推导中,元动词作为主动词在“V”处合并,轻动词“v”在成分统制“V”的位置合并,各类助动词也在成分统制“V”的位置合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