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荧光标记技术在蛋白质定位及功能研究

中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有机化学以及材料科学等学科的进展,最近我们又获得了好几种新型的荧光蛋白标签,这些标签可以用于细胞生物学成像研究。本文将对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研究中的优势及劣势进行一番详细的介绍,文章中将重点介绍如何使用荧光标志物研究活体细胞(而不是固定细胞)中的靶蛋白。使用该方法可以对靶蛋白的表达情况、细胞中的定位情况、活性状态等指标进行研究,还将介绍将荧光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技术相结合的可行性问题。小分子荧光标志物染料、纳米晶体材料,即所谓的“量子点(quantum dots)”材料、自发荧光蛋白、小分子蛋白质标签等等这些材料都可以作为荧光标志物,而且将这几种材料“混合”起来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荧光标志物研究新思路。

我们使用荧光技术来研究细胞生物学已经好多年了,而且在从微小的分子层面到完整的有机体层面等各个层面都可以使用荧光技术进行研究。最开始使用的方法是将小分子有机染料与各种抗体相连接,来研究各种目的蛋白。不过这种使用抗体的方法如果需要对细胞内的蛋白质进行研究时,还需要对细胞进行固定和透化操作。因此后来又发展出可以直接在活体细胞内标记某种细胞器、核酸分子或某些离子的荧光标志物。在最近这10年里,荧光蛋白的出现使得进行非侵入性的活体细胞成像成为了可能。使用这种荧光蛋白标志物,我们可以研究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蛋白质运输情况以及各种细胞内动态的生物化学信号通路。使用经过遗传修饰的小分子有机荧光标志物构建的混合系统,我们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寿命进行研究,如果再结合电镜技术和快速光淬灭技术(rapid

photoinactivation)还可以对蛋白质的定位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半导体纳米晶体材料技术也得到了高度的发展,现在,这种新型的材料在亮度和光稳定性方面都要比传统的荧光标志物好得多,只不过现在这种材料的靶向性还不是很好。本文中我们将对目前荧光标志物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进行介绍,同时还将介绍荧光标志物在蛋白质表达、蛋白质活性以及蛋白质功能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进行介绍。

荧光标志物

小分子有机染料

小分子有机染料是指分子量小于1KD的小分子物质,这种小分子有机染料可以通过与生物

大分子共价连接的方式对其进行标记,我们现在对这种染料的最佳检测波长范围、亮度,即吸光系数、光稳定性和自我淬灭特性都有了比较详尽的了解。利用荧光染料的分子策略包括扩展共轭双键、额外添加环状结构增强其刚性、用氟或磺酸盐这类吸电子性的或带电荷的物质进行修饰等。现在市面上已经有数百种这类荧光染料的商业化产品可供选择,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之中。不过由于这类染料对蛋白质缺乏特异性,因此多与抗体联用(图1A~C)。

荧光蛋白

第一批用于细胞生物学的荧光蛋白包括藻胆蛋白(phycobiliproteins)和从蓝藻(cyanobacteria)中提取的触角光合色素(photosynthetic antenna pigments)。这些生物大分子都含有多种胆汁三烯生色基团(bilin chromophores)。这些生色基团都包裹在一种基质结构中,这样就能将它们的淬灭作用降至最小,因此这些藻胆蛋白的荧光亮度要比小分子荧光染料的亮度高出两个数量级。不过这些藻胆蛋白的“个头(分子量高达200KD)”也限制了它们在细胞内的扩散,因此,它们也只能与抗体联用,在流式细胞术试验或ELISA试验中用来检测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不过如果能将这些藻胆蛋白在细胞中原位表达,那么它们的用途就会大为扩展,但问题在于胆汁三烯生色基团必须依赖脱辅基蛋白(apoproteins)的作用。不过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自从科学家从维多利亚发光水母(jellyfish Aequorea victoria)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GFP)之后,生物成像领域就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单独表达绿色荧光蛋白或与其它蛋白融合表达就可以在细胞内发出绿色荧光了,使用这种方法除了需要氧气O2之外,不再需要任何其它的试剂参与,因为生色基团是通过自发环化作用形成的,需要对深埋在直径约2.4纳米至4纳米的β桶(beta barrel)核心里的三个氨基酸(丝氨酸-酪氨酸-氨基乙酸)进行氧化才能发出荧光。绿色荧光蛋白只是荧光蛋白大家族中的一员,这些荧光蛋白大部分都来自海洋腔肠动物,因为各自含有共价结构不同以及非共价环境不同的生色基团,所以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荧光。在实验室中对这些荧光蛋白进行遗传修饰之后可以进一步的丰富它们的特性,比如增加亮度和折叠效率、减少寡聚体形成等。突变既可以增加荧光蛋白的光稳定性,还可以赋予荧光蛋白光操控性,比如控制荧光发射与否,或者发出哪种荧光。这种光操控性既可以是可逆的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可以用于监测蛋白的弥散过程、运输过程和老化过程等。虽然荧光蛋白在生色基团形成的过程中会生成H2O2,但似乎没有产生太多的活性氧簇(ROS),这一点也并不奇怪,因为荧光蛋白在进化过程中都是暴露在阳光下的。不过我们也可以对荧光蛋白进行改造使其能够形成ROS。荧光蛋白发出的荧光一般对它们所

处的生化环境都不太敏感,但是酸性环境或变性剂的存在可以淬灭荧光。不过现在我们已经有了经过改造的、能耐受酸性环境或者能对金属离子、卤化物离子和巯基二硫化物氧化还原剂起反应的荧光蛋白。

量子点(QD)

量子点是一种无机纳米结晶体,它可以根据其大小发出特定波长的荧光,它具有非常高的消光系数,其消光系数要比小分子荧光基团和荧光蛋白高出10倍至100倍,同时量子点的量子产率也非常好。典型的量子点都含有一个硒化镉(CdSe)或碲化镉(CdTe)核心,外面包裹一硫化锌(ZnS)外壳(图1C)。量子点的吸收波长范围覆盖从非常短的波长至略低于其发射波长的广阔范围,因此一束单波长激发光就可以让量子点达到多重发射。对于生物学研究领域来说最重大的一项突破是研究出了能让量子点溶于水的包被材料,该材料能避免量子点被水淬灭,同时也能让量子点可以与抗体、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streptavidin)等分子相连接(图1B)。不过这种结合了生物大分子的量子点体积过大(直径约10纳米至30纳米),从而阻碍了它通过细胞膜结构,这种量子点也就只能用于经透化处理的细胞,或者只能对胞外蛋白和可以被细胞内吞的蛋白进行研究。量子点的光稳定性使其能够反复成像,而其大小和电子密度特性又使得它适合用于电镜研究。

在亲水的树枝状高分子聚合物(hydrophilic dendrimers)中形成的金或银纳米点材料也能发出荧光,同时也具有波长可调性。这种新型材料在细胞生物学领域的应用前景也是不可估量的。

标记蛋白技术

免疫标记法

表1中列举了几种免疫标记法以及其它标记蛋白的技术。在用荧光技术检测内源性蛋白质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免疫学方法,即先用特异性抗体(一抗)识别靶蛋白,再用标记有小分子有机染料、藻胆蛋白或量子点的二抗显色(图1A至C)。或者,也可以直接将荧光标志物或者生物素连接在一抗上,然后再用抗生物素蛋白链菌素检测。当把抗体直接注入细胞时或者为了对多个蛋白进行检测而使用了多种颜色的荧光时采用这种直接将标志物连接在抗体上的方法非常有效。但是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抗体时最好就是将荧光标志物与靶蛋白一起融合表达来检测,尽管这种融合蛋白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内源性蛋白”。对靶蛋白检测的精确程度取决于一抗的特异性,因此还需要用其它的方法进行佐证。使用免疫荧光标记法的劣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