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邹长新.生态安全研究进展[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 [2]王钦敏.建立补偿机制 保护生态环境[J].求是,2004,(13). [3]陈剑平.环境地质与工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3. [4]牛文元.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卢嘉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战略选择[N].人民日报,2004-10-08. [6]陈维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N].光明日报,2004-06-30.
2005—06—12 张树彬(1965—),男,公主岭市人,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环境科学 与岩土工程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
· 13 ·
由于超越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导致生态失衡与环 境危机的不断加剧。一位院士说过:五十年前我国 曾提出人定胜天的口号,而五十年后沙漠却战胜了 我们。由于对生态环保要求的苛刻,一些欧洲农民 弃农离乡而去异地谋生。人类面临来自生态环保的 挑战时代已经到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当代社 会不再是单纯强调 GDP 的增长,而是以国内生态净 产出(即“绿色 GDP”)为追求的目标。只有做到社会 经济的持续增长,保持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与平衡,科 技进步及人们素质的持续提高,人类社会才达到了 真正的发展。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一是控制 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减轻污染,坚持环境评价和“三同 时”管理增产减污,淘汰落后生产力与实施清洁生产,
在发达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社会的基 本理念是:一是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 斯德哥尔摩环境会议以来,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 识不断深化,已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 的内在关系。二是加大生态安全方面的科学研究。 全球环境问题在不断恶化,生态安全是当前资源与 环境的前沿课题,也是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 分。三是发展以绿色生产为主题的社会生产。在经 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前提下,在有机农业经验基础上, 推广与发展以绿色为主题的生产活动。生态农业是 采用生态工程性防治措施,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业、绿 色农业、有机农业现代生产。四是大力加强生态工 业园建设。我国许多生态项目正在建或规划之中, 生态园是按循环经济原理实行清洁生产,实现废物
人类社会经历过“传统经济——末端治理—— 循环经济”等几个发展阶段,经济规律表现为“低收 入——中等收入——高收入”几个时期,能源消耗表 现为“低效率——中效率——高效率”,环境污染呈 现为“高污染——中污染——低污染”的模式,社会 生产则是在实现“最佳生产——最适消费——最少 废弃”的目标。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紧张的关系在全 球范围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模 式复杂多样,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更复杂;二是发达国 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过只考虑当前需要而忽视后 代利益、先污染后治理、先开发后保护的路子;三是 通过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生产和消费方 式在全球扩散。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就是要充分利 用生态客观规律,按“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 强调“清洁生产”,实现由“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过程。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东北老工业基 地的振兴与发展,同样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 的和谐统一。
西方国家发展经历了末端治理、资源化治理及
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第一种是传统经济模式。对 人类与自然界和环境关系处理模式是,人类理性地 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又在生产过程中随意排放废弃 物,在消费过程中随意丢弃废弃物,是一种由“资源 ——生产——消费”构成物质单一流动的线性关系。 第二种是以“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过程末端” 治理模式。这种模式主要表现在:意识到需要治理 污染、保护环境,但这种事后治理模式需要付出极高 的成本和代价。第三种就是循环经济模式。它追求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而减少 环境污染,重复和循环使用多种物质和资源。这是 一个“资源——生产——消费——资源再生”的物质 循环过程,可把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降到 最低程度。在我国生态环境建设中,则要大力发展 循环经济的新模式,以全面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生态环境;国内生态净产出(绿色 GDP);循环经济
F205
A
1009-0657(2005)04-0013-03
当前,人类社会“上天、下海、入地”活动十分普 遍。发达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走过“先污染、后 治理”的道路;发展中国家则普遍采用以牺牲环境为 代价的发展模式,加剧了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由 于大量农药、化学品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污染及环境 灾害,严重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活质量。胡 锦涛在人口资源环境会议上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 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 环境的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与生态 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他还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将循环经济 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 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因此,我国要走新型工 业化的道路,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要运用生态 规律指导人类的生产活动。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资 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的流程,其特征是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物质和能源在不断循 环过程中,会得到合理持久的利用,可把经济活动对 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环境影响降到最小程度。循环经济为传统经济 向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范式,从根本上消解环境与 经济发展的冲突。面对国际循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从中国长期经济发展前景看,必须把循环经济确定 为国家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全面规划和实施经济 发展的步伐,有效克服来自资源与环境的危机。美 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提出了“宇 宙飞船理论”,他认为地球像一艘在太空中运行的飞 船,要靠不断消耗和再生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 不合理地开发资源、肆意破坏环境,人类社会就将会 走向毁灭。
Zhang Shubin (Jilin Province Economic Management Cadre College,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In modern society, resources becomes less and less. We need to protect our bi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hould use biological principles to direct the production activities of human being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logical cultivation and realiz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nature.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传统工业向现代文明 的转变,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当前,有的绿 色食品基地因选址不当致使有害元素超标,许多农 产品因没有土壤质量资料而被外商拒签商贸活动, 给我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 的发展。由于我国环境质量底数不清,存在优势农 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农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依据。 2000 年,我国对 14 个经济发达省区蔬菜样品监测结 果,蔬菜中农药、重金属和亚硝酸盐超标率分别为 31.1%、23.5%、12.1%。据北京、天津、河北等 21 个省 区不完全统计,截至 2001 年底,我国基本农田土壤 剖面样点污染物超标率为 11.9% ,2001 年因污染损 失粮食、蔬菜、水果、畜禽水产品等 3500 多万公斤。 这些污染物不仅直接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还严重 危害到人们身心及健康。而农产品中有毒有害物质, 哪些来源于产地环境?哪些产生于生产过程中?它 们迁移、聚散机制与生态效益如何?迫切需要各学 科的联合公关来解决。
“零排放”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方式。保护环境 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也是发展生产力。为实 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与人类生活的富裕美好,就是要 大力弘扬循环经济这一新的模式。
我国是生态环保的文明古国,早在 4 千年前的 夏朝,曾规定春天不能砍树、夏天不准捕鱼,在 3 千 年前的周朝、两千年的秦朝也曾有同样的规定。在 总结发达国家教训后的今天,我国认识到:只有按照 客观规律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与善待自然,才会在 资源、环境与人口日益尖锐的环境中,找出人类社会 持续发展的新路。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也 只有认识与尊重自然规律,发展循环经济才是人类 历史的必然选择。恩格斯早就说过:“我们不要过分 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每一次胜利, 起初确实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 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消除了”。这 一教诲犹如对当今社会的真实写照,对人类具极好 的警示作用。实践证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生 态文明理念,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和整体原则是 生态文明理念的体现。
论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演变 的影响
(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资源环境系,吉林 长春 130012)
21 世纪是资源与环境和谐发展的时代,在资源环境日益紧张的社会中,迫切需要加强生态环
境的保护。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类自然资源,因此,应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生
产活动,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步伐,以期全面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前使用 95%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和 70%的农业 生产资料,都来源于矿产资源及产品。能矿资源的 稀缺性告诉我们: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支撑、以牺 牲资源存量和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绿色 GDP 的增 长是难以为续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社会的 迫切需要。
我国当前面临着资源短缺、生态恶化、污染加剧 的严峻态势。生态环境方面主要存在:一是农业资 源供给不足。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世界的 45%,全国 沙漠和沙漠化土地已占 15%,1/3 国土受到风沙的威 胁,8000 万亩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二是工 业“三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由局部向整体蔓延。我 国废弃物堆放占用和毁坏农田已达 200 万亩,全国 污水灌溉已占总灌溉的 7.3%,比十年前增加 1.6 倍; 三是农业生产污染日益严重。我国化肥年用量达 4124 万吨,平均每公顷化肥施用量 400 公斤,已超过 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而设置 225 公斤的安全上 限;四是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农产品的污染加剧、农 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 多数行业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发展模式。
我国尚处于工业化起步阶段,生态环境日益恶 化。为实现我国经济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必须树 立科学的发展观。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发展与 过渡中,应制定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开 发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指标,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的 法律、法规。循环经济核心在于充分利用各类资源, 以实现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有资料显示:人类目
· 14 ·
推行 ISO14000 管理和环境产品认证工作,开展生态 工业园区建设;二是改善重点地区环境质量,继续实 施“33211”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库区污染防治; 三是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转变作风、更新 观念,适应 WTO 社会的需要。在长期生产实践中, 人类认识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相辅相 成的,只有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才会更好的建 设与规划我们共同的未来。
Biological environment; Green GDP; Circling economy
· 1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