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行为分析题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间、对比、视觉错觉在图书馆(书店)中如何应用
理论3、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1、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
——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是输入信息的先后次序不同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偏差。
2、近因效应
指在知觉的过程中,新近发生的事对人产生的一种认知偏差,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信息寻求行为:用户为满足特定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寻找信息行为。信息行为的发生受时间和重要性影响
信息检索行为:发生在检索者与检索系统之间的交互行为。用户在与系统的交互过程中,通过原有知识结构的修正,调试信息需求的表达方式,以获得满意的结果
信息使用行为:将查询结果吸收到现有知识的结构中,并且在吸收过程中改变已有知识结构的生理和思想活动。
(3)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创新实质上是学会控制各种信息要素的刺激水平、刺激频率,来刺激用户的信息消费。信息服务机构的服务创新也是调整刺激与用户接受力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使得这种营销刺激与用户的接受力之间相一致,用户可能的感受与反应就会达到信息服务机构预期的效果,从而拥有更多用户。
问题4、知觉与感觉的关系(百度)
“情人眼里出西施”
“厌恶和尚恨及袈裟”、“爱屋及乌”
名人广告就是利用了晕轮效应
4、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知觉反应的一种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和行为活动起正向或反向的定向作用及推动作用。
“智子疑邻”
“物以稀为贵”、“抢手就是好货”
5、刻板印象
个体在社会认知中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性别、地域、国别、种族、职业等都能形成刻板印象。
用户信息行为研究框架
以需求、动机、欲望为基,影响因素:外部、内部、决策情境。
问题3、信息服务机构为什么进行服务创新
(1)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用户群体、信息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现有的信息服务面临着严峻考验。
(2)信息服务机构以为用户服务为主,应以达到用户满意为宗旨。而出色的服务提供依靠服务的创新。
百度:感觉和知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感觉和知觉是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即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可见,知觉比感觉复杂。
2、感觉和知觉有相同的一面:它们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如果事物不再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那么我们对该事物的感觉和知觉也将停止。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如果要想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光靠感觉和知觉是不行的,还必须在感觉、知觉的基础上进行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如记忆、想象、思维等。
二、利用对比错觉,科学制定信息商品价格。把定价为20元的同一商品放在20元以上的商品中陈列
三、利用几何图形错觉等,提供针对性服务,获得更好服务效果。服装横纹或竖纹
四、利用形重错觉,促进商品销售。
五、利用颜色对比错觉,提高经济效益。色彩联觉
六、利用时间错觉,调整心态,提高经营绩效。商场的背景音乐
七、利用运动错觉,调整服务手段。物品度量中增加还是减少?
7、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无可估量的能量,它能改变人们的行为,产生期待的效果。
积极的期望可以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期望则容易使人向坏的方向发展。
问题6、如何进行服务创新?(结合教材)
要让用户产生良好的知觉过程包括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即展露、注意和理解。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如果一则信息不能依次在这几个阶段生存下来,它就很难贮存到用户的记忆中,从而也无法有效地对用户行为产生影响。
预测:回答“可能性”。如在哪些条件下信息需深圳市有可能转移为信息寻求行为?不同群体的信息需求有可能以什么方式加以满足?信息服务人员应该在何进以何种方式来有效帮助用户?
控制:回答“如何办’。应该采取哪些方式促进信息需求信息搜寻行为转换,对不同的信息需求应该提出什么样的服务改进建议。
以上四个研究过程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前一项是后一项的基础。
问题7、需要与行为的关系
1.需要是用户行为的原动力,但它并不总是处于唤醒状态。只有当用户的匮乏感达到了某种迫切度,消费需要才会被激发、并促动用户有所行动。
2.需要一旦被唤醒,可以促使用户为这种消除匮乏感而采取行动,但它并不具有对具体行动的定向作用。在需要和行为之间还存在着动机、驱动力、诱因等中间变量。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感觉,也就没有知觉。我们感觉到的事物的个别属性越多、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准确、越完整,但知觉并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因为在知觉过程中还有人的主观经验在起作用,人们要借助已有的经验去解释所获得的当前事物的感觉信息,从而对当前事物作出识别。
问题5、错觉的应用
一、利用空间错觉,丰富信息产品陈列,降低运维成本。在图书的陈列中充分利用镜子、灯光之类的手段
上述服务创新过程的研究都是以新产品开发过程的各个阶段为基础,延展出新服务开发的产生条件、活动与结果的。Johnson等(2000)整合前人所得,总结出了新服务开发过程的“循环模型”。这一模型表现为设计、分析、发展和全面推广的往复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其“环状”本质表征有着可重复性,以及对过往线性过程的颠覆。值得一提的是,Griffin(1997)指出,新服务开发较新产品开发而言,整个过程的正式化程度更低,而且这一结论已经在实证研究中得到充分反映。
刺激物从感觉器官上的刺激(信息输入)开始
展露过程:把刺激对象置于个人相关环境之内,并不一定要求个人接收到刺激信息,比如广告,增强信息推广文本的吸引力;在多种媒体和多个电视频道刊播广告;将广告置于最靠近节目开始或节目结束的位置;劝说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单位减少广告刊播时间与数量。
注意过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刺激物本身:大小与强度;色彩与运动;位置与隔离;对比与刺激物新颖性;格式与信息量。2、用户个体因素:需要与动机;态度;适应性水平。3、情境因素
指用户寻求他所需求的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需求表达、信息获取、信息利用等行为。
理论1:信息觅食理论
信息觅食理论的目的是理解关于信息的寻找,收集和消费的理论策略怎样适用于日益信息泛滥的环境。该理论,假设人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修改他们对环境的策略或结构,以最大效率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理论2:采浆果理论
南加州大学玛丽娅贝特提出信息查询浏览模式的要点是,信息搜寻开始于一个“点”,如一组关键词或一个链接,伴随着搜寻过程的深入,用户在系统中反复移动,以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系统设计者将这种网络信息查询浏览方式为“采浆果”。
理解过程:1、个体因素:动机、知识、期望;2、刺激物因素:刺激物的实体特征、语言与符号、次序;3、情境因素
具体:图书馆:掌握读者信息需求的特点;举办一些交流会;开展个性的文献资源数据库;一站式信息服务,推拉技术,提供及时、主动的定制化服务;
服务创新方面,Martin和Horne(1993)指出,新服务开发过程并没有被很好地定义。Bitran和Pedrosa(1998)认为“新服务是如何开发出来的”这一问题十分重要。以Booz等人为代表的学者们基于新产品开发(NPD)提出了新服务开发的“六阶段过程模式”,分别为制定战略、产生创意、筛选与评价、商业分析、发展与测试以及商业化(Johnson等,2000)。在服务营销有关的研究中,Johne和Storey(1998)识别了新服务开发的6个重要方面:公司环境、过程自身、参与人员、机会分析、发展与执行。Voss等人(1992)认为,对于那些新创意很容易被模仿的服务性企业而言,其开发过程仍旧遵循传统的产生创意、发展原型、测试原型以及商业推广四阶段模式;而服务的改进则可以发生在新服务开发过程的任何阶段,并反馈于整个过程的源头。Deszca等人(1999)在对突破性产品/服务创新的研究中,将产品/服务开发简洁地概括为机会发展和产品/服务创造两方面;在其边界之外还存在前向的发展战略形成、机会识别,以及后向的引入、生命周期管理等活动。同时,组织、技能、能力、工具以及评价手段都是贯穿其中的驱动要素。
3.需要与行为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问题8、动机与需要的关系
(一)内在条件: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行为的动机。
需要只为行为指明大致的或总的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行动线路。
(2)外在条件:诱因
诱因,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诱因使个体需要指向具体目标,从而引发个体的活动。因此,诱因是引起相应动机的外部条件。如食物的色泽、芳香等。
感觉是人的大脑对直接作用于其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联系: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区别:知觉以感觉作基础,但它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它比个别感觉的简单相加要复杂得多。
1、需要只有处于唤醒状态,才会驱使个体采取行动。
2、需要只为行为指明大致的或总的方向,而不规定具体的行动线路。
3、动机是由个体需要引起的达到满足需要的行为动力,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4、即使缺乏内在的需要,单凭外在的刺激,有时也能引起动机和产生行为。
需要、动机、行为三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当人产生需要而未得到满足时,会产生一种紧张不安的心理状态,在遇到能够满足需要的目标时,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转化为动机,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去实现目标.目标得以实现就获得生理或心理的满足,紧张的心理状态就会消除。这时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动机,指向新的目标。这是一个循环往复、连续不断的过程。总的来说就是需求产生动机。
Cole: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的行为
Spink:信息使用行为是指吸收信息到现有知识基础的行为,包括信息交换行为和信息组织行为
信息行为,主要是指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以信息为劳动对象而展开的各种信息活动,即人类的信息查寻、采集、处理、生产、使用、传播等一系列过程。
按信息行为发生的环境和表现阶段,可以分为
刻板印象的积极作用是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其消极作用是容易形成偏见,甚至歧视。
6、投射效应
指以自己的心理来猜测或解释别人的心理。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特性、爱好或倾向等。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五十步笑百步”
信息服务营销活动中注意换位思考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理论4、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
需求层次论:
马斯洛把人的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五大类:
生理需要
安全ຫໍສະໝຸດ Baidu要
爱与归属需要
尊重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
主要论点:
1、越是低级的需要就越基本,越不可缺少。
2、低一层需要基本满足后,便会降低对人的影响力,使人转而追求高一层的需要。
3、如果某一层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便会使人长期停留在该层需要的追求之中,该层需要就成为个体的优势需要。
信息服务机构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注意近因效应,注意用新信息去巩固、刷新用户心目中原有的良好的印象,或尽力改变原来的不良印象——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3、晕轮效应
又称光环效应,指客体所赋予的特征或品性十分突出,犹如给人罩上了色彩斑斓的光环,使人产生好感或敬畏。晕轮效应与人的认识浮浅有关,出现以偏概全现象,光环掩盖了对本质的认识。(以点盖面)
问题2、信息行为学的研究过程
描述:回答“是什么”。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细致的观察,并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来收集资料,描述人的信息行为环境和行为特征
解释:回答“为什么”。例如人的信息需求是如何转换为信息寻求行为的?教育职业背景及经济善对信息行为有什么影响?信息是如何影响人的生活和工作的,即在描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
问题1、信息行为是什么
信息行为是两个并存的元概念,信息是对客观事物运动状态的描述,行为一是指态度、举止;二是指行动和作用方式。信息行为可以细分为信息寻求、信息使用、面对面交流、被动接受、非意识行为或消极行为、有意识回避、巧遇等不同的行为方式。
Wilson:与信息资源与信息渠道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包括主动和被动的信息查询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