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与实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谈高中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与实施
【摘要】从目前历史教师课堂问题设计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一些弊端,所提的问题多拘泥于回答是或不是的层面,学生的历史思维得不到锻炼,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体现,导致课堂没有生机、教学效率低下以致学生的能力很难提高,这与新课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如何完美地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如何在内容、形式上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些是我平时思考最多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历史问题设计方法实施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772(2013)01-047-02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参加了我校的pbl课题组,即“问题式自主学习教学指导模式”研究小组。经过踏实的研究与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问题设计——引导探究——启发思维——解决问题”的教学思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尤以“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与实施”效果更为突出,本文即从历史教学问题设计为主要内容,与大家交流。
一、历史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方法和实施
(一)层层推进法
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吃透教材,千方百计地把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激发学生促进思考的问题形式,层层推进,并力图串成
一个完整而又流畅的教学环节,同时使学生所学知识纵向串联、横向并联,这样即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开阔,又可以做到举一反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设疑——释疑——再设疑——再释疑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生成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方法提示:采用此方法时注意把教材内容变成问题的链接,引导学生一个个地进行问题的求解。同时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度的把握,这样学生才能由于自我实现而逐渐激发学习历史的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自主且自觉的行为。
适用范围:完整、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学习。比如: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罗斯福新政、五四运动、儒家思想的演变等等。
(二)兴趣诱导法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道理: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一点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所以不是任何问题都是有效的,非常熟悉或完全陌生的事实都不能形成学生的问题动机,只有那种使学生感到困惑而又不会灰心丧气的问题才是合适的。
曾经我在讲必修1第一课时课上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问题:“夏、商、周三代的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有什么特点?”结果教室鸦雀无声,本来抬起的头也低了下去。后来我和学生交流,为什么同学
们不愿意积极思考。学生的回答是对我的课堂提问不感兴趣,太笼统和抽象。经过这样效果不明显的问题设计后,我感到问题设计的内容应该变换了,尝试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于是第二课我的提问是:你知道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吗?他们与秦始皇称自己为皇帝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样的轻松、有趣的问题引领学生认真研读教材寻求答案,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这样就非常容易地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方法提示:一开始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有些问题可能因为认知水平的局限很难答出来,所以他们不敢发言。即使发言也很难答到点子上。于是我就将难懂的问题尤其是概念问题如自然经济、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化等概念问题先讲解明白,这样处理后提问的效果明显好多了。
适用范围:课堂的导入提问,引领整节课堂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兴趣点实施课堂提问。
(三)逆向式提问法
高中学生正处于比较自我和偏激的年龄阶段,对一些正统的观点抱有叛逆的心理特征,利用逆向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比如,在讲《中华民国成立》这一节时我曾这样设计过一个问题:如果孙中山不把临时大总统之位让给袁世凯,辛亥革命还会失败吗?这样一个问题,无疑会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可以创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效果,学生通过思辩更加深了对知
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顿悟性得到培养,从而达到培养创造性思维之境界。
方法提示:采取此方法时,首先要指导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等的分析要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件,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其次,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
适用范围:适用于剖析历史事件本质问题的学习。学生对某些历史事件抓不住实质本质问题,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对这些历史事件学生就容易产生不同的看法,得出不同的结论或假设。为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巧妙地设计逆向式提问。
(四)情景创设提问法
考纲明确指出要考查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题中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以材料形式出现,都注重创设历史情境。这迫使我思考平时的教学如何更贴切地创设历史情境,设计问题,引导思考,让学生在情境中活动,在身临其境中学会知识,获得能力,丰富人生的经历,感悟深刻的身边的历史,从而营造自主学习的心理环境。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和反思我归纳出以下四种具体的情景创设
提问法:
1. 图片创设情景法
如:在讲述《秦始皇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时,首先给学生展示
了战国时期各国的度量衡、文字和货币,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1)秦始皇在前秦国内为他的妃子做了一条长裙。到了前齐国旅游的时候又叫齐国的裁缝做同样尺寸的裙子,取货时发现:竟然是超短裙!付款时裁缝又拒收他的圆形货币而要他付刀形币。请问:
①你认为变成超短裙和只要刀形币是不是裁缝故意刁难?
②你认为这一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么样解决?
(2)秦始皇到了吴地,一进城就傻眼了,一句话也听不懂,写的字也不认识。想一想:
①你认为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将会出现什么状况?想一想,怎么办?
②你认为根据秦朝的规定,统一文字后人们使用哪些文字才算规范?
这种图片创设情景法的问题设计,极大地引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求知的兴趣,巧妙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2. 视频创设情境法
比如,在我讲述“抗日战争”时,我放映了一段视频资料片,在激发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深刻感悟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发性的问题:
先提供一段材料:《读者》2004年第20期上讲述日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目: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