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大型铁路枢纽的发展模式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摘 要】随着我国高铁时代的来临,铁路枢纽的规划建设已日益成为城市发展中的热点。针对传统火车站的现状和弊端,分析高铁时代铁路枢纽新的角色定位,提出新时期铁路枢纽建设模式,即发展客站综合体模式,旨在为高铁时代的我国铁路枢纽规划建设提供一种新的理念和建设思路。
【关键词】高速铁路;火车站;客站综合体
到2012年底,我国将超越日本和德国等高速铁路起步较早的国家,成为全球高铁运营里程最长的国家。而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总长度将达到1. 6万公里以上,成为拥有世界上规模仅次于欧盟的高速铁路系统,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我国的“高铁时代”已经来临。
根据日本、法国、德国等高速铁路相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铁路枢纽的建设将对城市或地区发展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能够集聚城市人口,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城市的可达性。而这些宏观的影响实际上是通过高铁站点及其周边地区的城市功能和空间的合理组织实现的
[1]。传统的铁路客站的建设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高铁时代的新要求,本文拟初步探讨高铁时代来临后铁路枢纽规划建设的一些思路,以期为我国高速铁路客站的规划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一、传统铁路枢纽的现状与改进方向
我国的铁路枢纽建设是随着时代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发展的,反映了时代的演变。在传统铁路时代,枢纽的站点功能、布局形式等方面呈现以下特点,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铁路大提速的要求,这些建设模式已呈现诸多弊端并期待改进。
(一)特点与弊端
1.站点功能:单一的铁路作业功能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传统铁路枢纽的建设受到生产力水平及人口众多、旅客出行经验较少等制约,在功能上,铁路站点仅是一种较为单纯的对外交通集散地,且车站规模较小。城市中的其他交通工具与车站的衔接不到位,难以满足路网和城市规模扩大的需要,也难以应对城市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枢纽内部缺乏为旅客服务的综合性设施,车站功能仅停留在单一的铁路作业上。
2.布局形式:孤立的站点布局形式
传统的铁路客站拥有自己独立而庞大的用地,基本上由周边城市道路和铁路分割形成孤立的站房、站前广场空间。平面上摊开的布局形式缺乏与周边城市用地的联系,仅依靠站前广场来连接站房与城市空间,不仅带来了旅客转乘效率的降低,同时旅客异地转乘给城市带来庞大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重复性的客站用地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土地资源,造成城市空间利用价值低下等缺点。
3.站前环境:拥挤混乱,景观性差
地区人流量大,活动主体以过往旅客为主,人员混杂,尤其是春运等节假日期间,“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等多路汇集;站前广场交通拥挤,尤其对步行交通限制较大;整体环境较差,相关服务质量较低,治安条件不好。站前人流大多数来去匆匆,是城市脏、乱、差地区,除乘火车出行外,本城居民较少到火车站地区活动[2]。
4.内部空间:候车空间为主,缺乏人性化
由于旅客在站时间较长,在传统客站设计中通常将旅客的活动作为一种静态来考虑,设计模式以“等候式”为主。我国客站设计中候车室的数量最多、面积最大,且内部流线较长。火车站总是聚集大量的人流,购票与进出站时不得不通过“隔离”的方法将人群分配在不同空间,因此多数大型车站的站台、候车室、门厅因分立而缺乏交流,难以体现以人为本、服务旅客的宗旨。
使命:加速中国职业化进程
(二)改进的方向
2003年以来,伴随着铁路建设的迅猛发展,我国铁路客运枢纽规划建设也随之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由于规模、功能、造型以及交通方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的运营要求,先后新建和改建了一批大中型铁路客站,如南京站、北京南站、上海南站、广州站等。这些车站与以往的传统铁路客站相比,已经从单纯的交通集散中心发展成城市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并且在交通组织、功能布局、建筑设计等方面得以完善和改进。
与传统的铁路客站相比,我国新建和改建的铁路枢纽的建设趋势开始呈现以下两种情况: (1)铁路客站的主要变革是将单一站房转变为由不同交通方式有机综合的换乘中心,把站前广场、站房和站场完全视为一个整体,并在平面位置、空间关系上相互重叠与复合,用立体的建造手法将其他各种交通方式融入这一整体,最大限度地缩短旅客换乘距离,避免流线迂回。(2)注重为旅客提供良好的综合服务和舒适的站内空间。从传统的等候式的候车模式开始向通过式模式转变,最大限度地向客流提供综合性的多种服务,由此减少乘客的候车时间,并满足多种出行的目的。
二、高铁时代铁路枢纽的新角色定位
(一)高铁导向下的枢纽建设要求
1.与航空竞争的高端化客运工具
由于高速铁路安全、舒适的服务特征,使其继航空运输之后成为商务旅行的重要选择。在一定的运距范围内,高速铁路已超过短途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带,成为出行的首选方式。针对日本新干线和欧洲高铁的研究表明2小时是高速铁路竞争的核心范围,当旅途长度为500~600公里,或者旅行时间为2小时左右时,高速铁路比航空运输更具竞争优势[3]。
也正是由于这种较高的建设投入和高速长距离(500~600公里)客运的“高端化”功能定位,使得高铁的服务人群多为具有较高收入、以商旅出行为主的客流人群,且这类旅客通常对时间成本比较敏感,对环境的要求也较高。
2.高速化的运营工具
与普通铁路相比,高速铁路最主要的特征是其“高速”,这一特征也是高铁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最重要原因。倘若乘坐高铁两地间全程只需1~2小时,仅仅在市内交通的换乘、进站出站的时间却要消耗达到与之类似的时间,这明显是与高铁的运行宗旨与目标不相匹配的。因此,高速化的运营工具必然要求快速便捷的综合交通换乘系统与之相匹配,“通过式”的设计模式必将取代“等候式”的传统模式,从而力求整体运行效率的最大化。
3.大运量的客运工具
铁路的运输能力强是其一大优点,且具备了朝发夕归、公交化运行的技术条件。高速列车将基本按照高密度、班列化组织开行,发车间隔时间较短(最短间隔时间4分钟)。因此,主要枢纽城市的大型高铁站点客流量将非常庞大。大量的客流使得高铁枢纽的功能也趋于复杂,国外很多城市不得不向立体空间处理的方向发展。如法国巴黎市里昂站不仅是欧洲铁路运输枢纽,在城市交通中的枢纽地位也非常突出,面对大量的换乘需要和复杂的各车流、人流组织,火车站在改造中采用了地下5层的立体空间系统,使乘客换乘时间缩短到45秒钟。除了满足大量人流的交通换乘需求以外,人流带来的活动需求也使高铁枢纽核心区增加了更多的服务功能。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高速铁路的自身特征决定了其所服务的人群特点,即决定了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