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学习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政治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邓时君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将学校、教材、社会等各方面资源科学整合,选择恰当的教学信息与素材,注重课程资源选择的生活性和实践性特征,让小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关心生活,增加对社会与人生的感悟,更加主动、理性地思考社会事务、观察生活现象、体会道德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老师应该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创造性地开放和利用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挖掘综合性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一、开发和利用课堂生成资源
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主线,以课堂为展现舞台,课堂教学不是僵化不变的,是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师生应该充分挖掘课堂教学中的有利资源,体现学生在思品与社会课程中的主体作用。
1、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提高学生探究教材的积极性。教材运用文字传递信息,品德与社会课堂中,教师应该敏锐地寻找教材中学生的兴奋点和情感的触动点,创设出合理的课堂情境,让小学生在对教材故事和角色的体验中,感悟人生道理,获得社会交往经验和智慧。教师在课堂中巧妙设疑,充分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带着疑问和追求真理的积极性投入到教材世界中,教师利用课堂情感资源,引导学生与教材中的小主人公对话,让学生换位思考,与同伴讨论和交流,调动每个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激发思维的能动性,促进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你我同行》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探究教材中与人
相处的案例,让学生分别站在被打扰和干扰他人的两类人立场,想象他们不同的心态和行为根源,让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到与人和谐相处的黄金法则。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回顾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日常交往过程中,自己或者他人是否有类似让人不愉快的交往事例,重点描述当时自己的心情、现在对这件事的看法。小学生和同伴、老师交往中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将学生的切身感受作为课程资源的延伸和补充,能深化学生对教材理论和观点的认识,使小学生感受到尊重他人、友好交往、懂礼貌礼节的重要性。
2、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成为教材编撰的参与者。思想与社会教材精选了很多贴近小学生的案例和内容,但是受纸质教材形式的限制,只能从共性的角度编排,因此教材还有很多可以开发和拓展的空间。教师可以在教材规定的主干内容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和观察,在探究和讨论中编创教材,结合本地和本校实际,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阅历和知识,对教材进行创新和改造,让学生在参与教材编撰的过程中加深对道理的感悟,体会到成就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例如《我们能为地球做什么》教学中,小学生平时对环保和节能等问题没有太多关注,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我是教材小编辑,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从百姓生活的视角看,分别从如何节水、减少垃圾污染、绿化等方面展开探究和讨论,形成个人和小组论述,强化小学生对自己和家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责任感和行动力。教师可以布置开放性的作业:你能想象到我们将来生活在一个没有垃圾和空气污染的社会中是什么情景吗?引导学生对美好生活展开想象,培养他们对美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小形成良好的生态观和发展观,实现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引申,较好地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
二、开发和利用学校文化资源
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设置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学生参与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依靠对教材的死记硬背,还应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文化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校园文化环境,让学生耳濡目染生动的素材、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精神,进而增强自我修养和社会交往礼仪。
1、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小学环境建设应该发扬“孟母择邻”精神,注重校园和墙壁文化建设,在走廊张贴道德模范和名人事迹,同时可以在宣传栏中将本校小学生和毕业生的勤学、节俭、孝顺、助人等典型事迹大力弘扬,让学生感到思品与社会教材中的实例就在自己身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学校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使小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实现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
2、定期组织思想教育文化活动。学校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和教师节、国庆节等节日,组织多种主题的活动,如感恩会、班会、演讲比赛等,培养学生对祖国、人民和党的热爱,对老师、父母、前辈的感恩之心,小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力提升,心灵净化,师生和生生之间增加了沟通和感情,学会了相互包容和理解,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这些活动作为思品与社会课程的隐形资源,渗透了人文精神,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个性。思品与社会课教师可以将这些活动的照片、视频等制作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参与感,进一步深化对该学科的理解。
三、开发和利用生活实践资源
思品与社会的广义课程资源就是走出校门,真正走向社会与生活,这才是该
学科的最终任务。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消除,小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参与社会的要求并未真正落实。我们的思品与社会教学只有走向田间地头、工厂街道、社会基层,才能拓展小学生的视野,使教学资源和效果得到升华。
1、走向社会,体会生活。在环保日、无烟日等世界性公益纪念日期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街头发放宣传单,向行人讲解环保、节水、戒烟等行为的重要性。学校与有关单位联系,组织小学生深入各企业、事业单位,让他们进行角色扮演,真正体会交警、护士、工人、农民等职业群体工作的辛苦;让他们与各行各业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倾听他们的工作感受和心得,获得社会交往的经验和能力,提升学习和实践的自觉性、责任感。小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和学习,在能力范围内动手操作,增强生活与实践技能。
2、调查研究,关心社会。要改变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低能、自私等人格缺陷,必须让他们真正关心他人,改变家长只关注学习、单纯付出的现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作业,让他们观察和调查身边的事物,上网搜集信息和资料,例如:米价菜价的变动、留守儿童现状、学校周边交通安全情况、我家的邻居关系等,学生可以形成自己的社会调查报告,然后进行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形成小组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最后拟定一份社会建议书。小学生在调查中提升了独立思考能力,更加关心社会和生活,增强了社会主人翁意识。
综上所述,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开放性的渐进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进行实时更新与改进。小学教师应该把握儿童心理发展特点,抓住恩品与社会教材中的兴奋点,吸引小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同时还要针对教材中滞后和空白的地方进行拓展和开发,将课程目标和新颖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