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_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柳宗元一代大师的悲剧人生
本报记者齐霁
柳宗元
柳侯公园之罗池(先有罗池后有柳侯祠)
柳侯祠正门
刘禹锡
韩愈
宦海沉浮与生平友谊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若说柳宗元,有两个人物不能不提。一个是韩愈(768-824),另一个是刘禹锡(772-842)。韩柳并起于中唐,并称于宋代。宋代几大家之中,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喜欢韩愈,而有着漫长遭贬经历的苏轼却同病相怜,独推崇柳宗元。他说“柳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而后辈学人多有不以为然的,认为柳诗怨愤太多,并没有陶诗之超然自得。刘禹锡虽然没有进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但他也不愧为唐宋以来的名家(窃以为,他的文章更贴近生活,更通情达理),在友情上,他与柳宗元是莫逆之交,比韩愈和柳宗元的道义之交,泛泛之交要相近得多。用现在的话说,柳刘是兄弟,而韩柳不过是道义学问上的朋友。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当韩愈与柳宗元都年轻时,为什么没有成为很好的朋友?现在我发现,虽然韩愈比柳宗元年长五岁,但他当时在朝廷之上,并没有柳宗元那么得宠,也
没有那么大的势力。当时的韩愈是一个相对于持重保守的青年,他不认同柳宗元那帮改革派之所为。从出身上说,柳宗元出身贵族,26岁考上博学宏词科之后便一跃成为当时的政治核心人物之一,而韩愈出身民间,不仅25岁才考上进士,并且几次都没有考上博学宏词科,从而使他的仕途受到了影响。他只好一边看着柳宗元成为当朝的红人,又不得不把眼光向外看,走出长安城,走幕府僚属的迂回曲折的仕途之路。可想而知,这时的韩愈与柳宗元的心情是大不一样的,一个是热血沸腾,一个却有点灰冷。所以,当时地位在韩愈之上的柳宗元,肯定也无暇顾及他的那位才高八斗的韩兄,而两人此时也不过是学术上的知音和敬而远之的朋友罢了。此时的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俩都是政治革新派的核心成员,又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说得来的同事,后来又一同遭贬。应当说,他们成为一生的知己,是有过铺垫的。
然而,处于中唐的永贞皇朝只有一年,就被太子政变了,所有的革新派全部遭贬。所谓改革派的“二王八司马”统统赶出京城。二王是指王伾、王叔文,八司马是指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等。这些人从宰相、侍郎到监察御史等等当朝红人,一夜间变成了一州刺史的属下司马,掌管军事,据说是州军司令。而柳宗元只是一个员外司马,相当于州军副司令,或者候补司令。这时的韩愈应该是在外地的幕府任上,他肯定听说了柳宗元遭贬的消息,但他能做什么呢?是唏嘘几声还是有几分快意?这就不知道了。保守派执政之后,他也许感到有几分希望了?亦不得而知。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同日遭贬,又同路赴任贬所。一个在永州,一个是朗州(今常德),都在湖南境内。柳宗元在永州一蹲就是十年,而刘禹锡后来又贬到了江州。他们书信往来不断,每有文学心得,都要互相庆贺,各有牢骚也相互通气。对于柳宗元来说,永州的十年至关重要,他的文学名篇基本上是在永州完成的。这时的他不仅怨愤满腔,并且命运也十分凄惨。老母去世,不得离开贬谪之所送终和守孝。昔在长安时,妻子死后,虽没再娶,但他与一名坊间女子有了私生女名叫和娘,不知为何五岁才相认,带到永州,十岁上却夭折了。这一连串的打击都降临到了38岁的永州司马柳宗元身上,他怎能不怨愤呢?当然,永州也是他人生观念变化的时期,他因为接近人民而更加坚定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所以,才有了柳州刺史任上的大胆放言,他曾说出“官被民役”的惊人之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官要做百姓的公仆。在当官做老爷的时代,一位州牧大人竟然说出这样有失本分的话,难怪宋明理学家认为他有失体统。
在永州十年之后,奉召回朝一个月左右,又与刘禹锡一起再遭贬谪,一个是柳州刺史,一个是连州刺史。虽然这次都成了一州之长,升了官儿,但柳宗元并不是只当一个州长
的抱负啊。近代有学者为此也表示遗憾,认为假以时限,焉知柳宗元不会有王安石之政绩呢?他在柳州的四年,专心治理政事,诗文也顾不得多做了,对当时的柳州建设以及普及教育和宣传中原文化都做出了贡献,被后人称为惠政时期,照说也是他人生的一种安慰了。现在回过头来再说柳刘二人一路同行来到衡阳,站在南岳衡山之巅,极目远望之后,柳宗元吟诗一首赠别,其中有句:“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表达了依依不舍之情和耄耋之年两人相邻而居的愿望。假有时日,两杯浊酒喜相逢,谈古论今,将是何等快慰!或贬或升都已经置之不理了。没想到他们此次却是永别,四年之后,柳宗元客死柳州,时年47岁。一代宗师就这样早夭了。
实际上,他在永州的时候,身体已经基本上垮掉了,但为了生活下去,又娶了他一位朋友的姑姑、一个妓女为妻,给他生了二女二男,男孩子取名周六、周七。在病逝之前,柳宗元托孤的信分别写给了韩愈与刘禹锡,并且委托刘禹锡为他编辑全集。刘禹锡接到信之后,含泪回信,说他要把周六周七视为己出,让老友放心。而此时我想,当刘禹锡的回信到达柳州之时,恐怕柳宗元的尸骨已经寒彻。落叶归根,柳宗元亦不例外。他要把自己的骸骨送回老家河东,现在的山西永济。然而,扶柩者并没有像当代赵本山出演的电影《落叶归根》那样幸运,死去的柳宗元走到了陕西境内,却不知何故不走了,据说他从此长眠在了陕西,而并没有回到他的故乡河东——落叶终未归根,而现在的柳州也是个衣冠冢。当时已经当了吏部侍郎的韩愈,接到了刘禹锡的信,他央求位显的韩侍郎为柳宗元写一篇墓志铭,作为吏部高官的韩愈欣然答应,或许他觉得从吏部的角度,给他的老友、一个地方官员写一篇中肯的评价,也是分内的事。所以才有了今天的《柳子厚墓志铭》传世。
韩柳并起与韩柳并称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韩柳并起,说的是他们几乎同时发起了一场振兴古文的运动。现在的我又一次怀疑,在中唐的两个年轻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社会责任呢?这有些令人不解。其实,他们的作为是有渊源可寻的。先说韩愈,他三岁丧父之后,随兄长韩会长大。韩愈的叔父和兄长与当时的名士萧颖士、李华及元结交好,而此三人才是发起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们认为六代以来,文尚骈偶,离道统远矣。但他们才华不够,所以未能彰显。韩愈之兄韩会在少年的韩愈面前也总是鄙薄当日文格绮艳,无道德之实,而在叔父与兄长交往的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