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模糊语言的产生及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之中,本文结合会话原则中的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形探讨模糊语言的产生,并进一步分析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即模糊语言会给人以意境美的感受。
标签:模糊语言合作原则审美特征违反
一、模糊语言的定义
Piece通常被认为是模糊语的最早提出者(Joanna Channell,2000:7)。Piece (1902)认为:“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人对这些状态进行了仔细的考虑,实际上仍然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于某个命题之外还是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模糊的。”Linda Claire Burns(1991)也从正反两方面给模糊下了定义,她认为“非模糊词就是有明确界限的词,它能区分物体能否被包含在这个词的所指范围内,但是如果一个词的正确定义允许难以确定的模棱两可的情形出现,那么这个词便是模糊的。”英国哲学家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论模糊性》一文中明确指出“整个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语言学家索绪尔、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也对语言的模糊现象发表过许多精辟的见解。模糊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陈治安、文旭,1996),所谓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语言的模糊性。Schaf(1960)也指出:“一种语言如果完全没有模糊性,该语言将是枯燥乏味的。言语交际中的语用模糊现象十分普遍(Foolen,1991;Thomas,1995;俞东明,1997;Franken,1997;Zhang,1998;Fredsted,1998),人们经常使用模糊限制语(hedges)。根据Lakoff(1972)的定义,模糊限制语就是指一些把事情弄得模模糊糊的词语。
二、合作原则违反与语用模糊分析
美国哲学家Grice在《逻辑与会话》(1967)中提出合作原则。Grice认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为了交际需要,双方都应共同遵守这些基本原则。
合作原则包含四条准则: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强调语言表达的充分性。不能使自己说的话比要求的更详尽。也就是不能出现语言冗余。质量准则,规定说话的真实性。关联准则规定说话要贴切、切题。方式准则规定不用语义含糊的词语,避免晦涩、赘述和歧义;说话要简明有条理。
合作原则通常被认为是言语交际中的基本原则。一般来说,人们在言语交际中都只因有了合作的愿望才将交际顺利进行下去,即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都是遵守合作原则的。但不可否认,在交际中有很多情形是违反合作原则的。在此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违反合作原则所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Grice曾经解释人们在交际
场合中经常违反合作原则会产生特别的效果——会话含义,模糊语由此而产生。我们在分析违反合作原则情形时,有必要观察模糊语言是如何起作用的。
(一)违反数量准则
(1)A comes into a room where B is sitting,reading a book.
A:What are you doing?
B:Reading.
例(1)故意违反数量原则而使用了“Reading”一词作模糊表达,表明B根本不愿意讲述自己所阅读的内容。如果B直接回绝了A就会显得冒昧,用这一模糊语委婉表达B不情愿。
(二)违反质量原则
(2)男孩:“我可以向你问路吗?”
女孩:“到哪里?”
男孩:“到你心里。”
违反质量原则很多情况下可用在言语交际中,能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在例(2)这则笑话中,男孩通过违反质量原则的方式,用一种模糊的表达方式,向女孩表示爱慕之心,颇具匠心。
(三)违反关联原则
人们违反关联原则时,一般会转弯抹角地使听话人感到其中必有缘故。
(3)(A and B are just coming out of the lecture-room.)
A:What did you think of the lecture?
B:Well,the professor spoke good English.
例(3)中,B违反关联原则,委婉地表达了教授的讲授不过如此。这说明B用模糊的表达方式更符合礼貌交际的需要。
(四)违反方式原则
(4)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例(4)是Hamlet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违反了方式原则,体现了Hamlet 的极度复杂微妙的情感,也是模糊语的千古典范,蕴含了经典之美。这也是为了迎合交际的需要。
从以上违反合作原则的表达可以看出,言语交际上交际双方在特定的交际场合,有时为了维持人际关系,发话人需要委婉,含糊其辞;有时为了自我保护。发话人也可能使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语言。有意识地使用语用模糊可显得很礼貌,同时又能达到交际目的,是交际双方常用的一种语用策略,它能实施很多语用功能,增强话语的感染力或使其陌生化以增强话语效果;协调彼此冲突的交际目的;出于“礼貌”考虑或照顾对方的面子。
三、模糊语的审美特征
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在交际中是不可忽视的。正是因为模糊而使得语言更美。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出于各种考虑,常常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使得语言更加模糊。除了常常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和句子外,还运用“反语”“比喻”“夸张”“委婉”等多种修辞手段,故意把话说反、说大、说小,故意不把话说全、说明、说准。可以说模糊语审美特征,美在意境,美在灵活,美在幽默。
(一)美在意境
汉语讲究神韵之美,文章以曲动人,曲径通幽。曲就是委婉、间接、含蓄。故意在模糊之美,美在意境。(5)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朱自清《荷塘月色》)
(6)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曹雪芹《红楼梦》)
例(5)作者通过模糊的语言,描写月色中荷的极致之美。如梦如幻的夜色,比喻的运用,衬托了荷的朦胧之美,如诗一般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例(6)是对林黛玉的描写,处处用了模糊词语。通过这样的模糊手法,林黛玉体弱貌美,多愁善感的形象栩栩如生。曹雪芹没有具体描写林黛玉的外表,而是通过眉毛、眼睛、病容,动静结合,把林黛玉孤单无依,渴望自由爱情,哀情伤怀的感伤形象呈现出来。这正是模糊语言的魅力。只有模糊语言才能将人们的这种情思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美在灵活
在交际中,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或尊重对方,使相处气氛更加融洽,有时说话更加模糊,说话人会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直白。模糊语言的灵活性,使语言更加灵活,有效率,更有效地为交际服务。
伍铁平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中举过一个例子:假如你要求某人到会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