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要义(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力于优生学的潘光旦,著有《民族特性与民族卫 生》、《人文史观》等 致力于教育学的庄泽宜,著有《民族性与教育》 巨册 五、知足自得 九、韧性及弹性 六、守旧 十、圆熟老到 七、马虎 八、坚忍及残忍
比较公认的中国人的特点:
一、自私自利 二、勤俭 三、爱讲礼貌 四、和平文弱
以上十点,即中国文化所结之果,在论究 中国文化要义时,应当把它本原都予抉通,要 于其本末因果之间没有不洽不贯之处才行。
第八特征: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中国人自古在物质方面的发明和发见,原是很 多。如四大发明、钞票、算盘。在论理和数理方面, 论理曾有的百家争鸣,数理上有第五世纪世界最精 者——圆周率。可现如今,空间上没有推广发达, 时间上没有继续进步,出现了退而不进的现象。
第九特征: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 提出,及其法制不见形成
阶梯观与流派观
阶梯观,在此时指“独系演进论”,其是说文化演 进各处都循着一条路线,其表现之不同等,便是代表此 一条路线的各阶段。但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探究,此假 说几乎已全被否认。不但整个文化难以划分为阶段,即 便是文化的某部分也不能断定其有一定的阶段
几种迷误见解,即错误的各流派
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 的。 对各处社会文化的不同,不容否认时,则持大同小异之说, 以为不足重视。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是 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 用,亦出于中国人所创造, 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
第二章
• • • • • 一、冯友兰氏的解释 二、反证冯说未尽是 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四、阶梯观与流派观 五、申诉夙见结束上文
冯友兰氏的解释
冯友兰大致本于唯物史观,以产业革命 前后彼此的生产方法不同来解释家庭在中国 人生活里关系特见重要(第七特征)。
• 基督教的兴起有着巨大的革命性: • NO1:基督教推翻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反而对一切偶像崇 拜,不惜与任何异教为敌; • NO2:基督教打破了家族小群和阶级制度,人人如兄弟一般 来合组超家族的团体,即教会。 • 基督教带来的血的斗争促成其集团生活的形成: • NO1:凡团体必须有内外界别,并且界别愈严,则团结愈固 • NO2:团体必须有其反抗者或者竞争,来使生活振奋组织紧 张,若缺乏这种对象,则必日就懈散,甚至团体解散; • NO3:团体境遇不顺,遭受折磨,其分子向心力转强。而若 境遇顺好,则其分子或不内向,甚至且发生离心倾向而内 战起来。 • 综此三者看来,基督教引起的血的斗争则是锻炼西方人集 团生活的最佳机会了!
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本书观点: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 相远。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 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礼教化 为中心。“宗法社会的生活无所骤变(所改不骤 ),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中国遂逐渐以 转进于伦理本位,而家庭生活乃延续于后,西洋 则以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 以裂,此其大较也。” • 综述,西洋自有基督教以后,总是过着集团而斗 争的生活;而中国自受周礼教化以后,大体过着 散漫而和平的生活。
生产家庭化,未经过产业革命,生活方法在某一阶段 内都是以家为本位。人依靠社会史间接 的,直接生存依靠的是家。生产制度和 社会制度也都以家为本位。 生产社会化,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主要是用于机器 生产,即打破了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 而是以社会本位行其生产。人直接生存 依靠的是社会。
反证冯说未尽是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非 “生产家庭化”单这一点所能解释。
——梁漱溟
主讲人:赵孟丽 策划与制作:赵孟丽(1、2章) 张丹萍(3、4章) 党林媛(5、6章) 景倩(7、8章) 邵志威、马腾、屈臻、潘烨峰(9-14章)
• 一、此所云中国文化 • 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 三、试寻求其特征 • 四、参考佐证的资料
此所中国文化
通俗的讲,文化就是人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文化之形成,既非一元的,又非机械的。
经济为人生基本之事,虽在全部文化中影 响很大,但在文化中不具有决定力。文化中一 切都出于人的发明与创造,但文化并不是应于 人们生活所必须而来的。
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
中国人的家特见重要,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 性之一种表现。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家庭制度的敌人,但传入中国 后,却被很快的中国家族化。
中 国 文 化 个 性
二、自具特征,自成体系 三、绵永独立民族生命,至今岿然独存 四、伟大的同化他人之力 五、时间绵延最久,拓展空间最大 六、高度的妥当性,调和性 七、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即远且大
试寻求其特征
本书要进行的工作: 工作的进行:
第一步、将中国文化容易看出的特异之处,一一寻求罗 列起来。会发现某点与某点想关联,归并相关 联的部分。这样,特点就不再多了。 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征研究入手,彻底分解解析, 引出其他特征。这些特征贯串起来,都原本 于唯一的总特征。这样,中国文化便通体明 白,要义在握。
第十特征: 道德氛围特重
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
与第六特征(宗教缺乏)实为一事。宗教 缺乏为负面,道德特重为正面。
第十一特征: 中国不属于普通国家类型
第十二特征: 中国文化与中国兵值得研究探讨
第十三特征: 孝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关系
第十四特征: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参考佐证的资料
自由的要求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被提出过。平等 与民主精神在中国并不感生疏,但行动所发挥的只 有民有和民享的意思,始终不见有人提到民治的制 度和办法。
将第八、九两特征结合而看,科学与民主的不出现,可以归并 到第五特征所谓中国只有中古史而无近代史,文化停滞这一问题。 所以这三个特征分开说可以,归并起来也可以。
四点意见,在此提醒:
第一,中国非是迟慢落后。
申诉夙见结束上文
走路慢者,慢慢走,终有一天可以到达那地点;若走 向别一路去,则那地点永不能到达。中国正是后者。
第二,中国已是陷于盘旋不进了。
中国走上了与西洋不同的路,而在此路上,又 走不出去,遂陷于盘旋不进。
第三,中国较之西洋,是因其过而后不及的。
例如科学和德谟克拉西,在中国皆有萌芽茁露。后 来之不见,乃是它向别途发展的结果。因此中国文 化有些不及西洋处,亦有些搞过西洋处。
恒进步论,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
循序渐进观。
按作者的观点,人类文化史的全部 历程,应是:
最早一段,受自然限制极大,在各 处不期而有些类似,乃至有某些类同, 随后就个性渐显,各走各的路。期间又 从接触融合与锐进领导,而出现几条干 路。到世界大交通,而融会贯通之势成, 今后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在世 界文化内,各处仍有其情调风格不同。 其次,此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倒可能次第几个阶段来。
基督教传来···
• “罗马处于紧要处,无善法,直到基督教从东方 传来,才填补了这一空缺。” • 一新信仰代兴,一新社会组织随之以起。宗法制 度之破灭,超家族的组织之开出,实以这种新精 神为之先,这种新精神即基督教。由此,西方人 的大集团生活开始·· · • 我们不可误会大集团生活就从宗教家的意识要求 造出来,造成西方人之集团生活的,是事实而不 是理想。不过这些事实,却特别与基督教有关, 那就是从基督教所引起的血的斗争!
前三大特征: 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从以上三特征看,无疑有一种伟大的力量 蕴寓于其中。 然而,明明知道中国文化的伟大力量蕴藏于 知识、经济、军事、政治之中,却又的的确确指 不出其力量究竟在哪;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来, 又明明白白见其力量伟大无比。真是奇怪!这种 “矛盾”便当是中国文化的第四特征。
西方的集团生活
—从罗马帝国的兴衰说起· · ·
• 崇拜祖先,以家族体系组成的社会,所谓宗法社 会者是。 • 积若干家而“居里”;积若干“居里”而为部落 ;积若干部落而为邦。社会组织的扩大,与宗教 观念信仰对象之展开,要必相因相待。社会组织 最大止于邦;信仰亦至于邦神而止。然而每个小 范围(家、居里、部落)仍各自保有其祭祀、佳 节、集会和首领,此即谓之多神教。 • 罗马以希腊、意大利千数邦中之一,何以征服其 余呢?
器具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制度(农工生产) 国家政治、法律,宗教信仰,道德习惯,警察军 队等(维持有条理的社会秩序)
文化
一切教育设施(使文化传播、进步) 音乐,戏剧及一切游艺(精神食粮)
文化之本义:经济,政治及至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的我们 自己的文化。
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一、独创自发,非从他受
反证:
秦国要直接掌握其人民,奖励耕种,用 以对外,其势便不容家庭家族在中间横梗、 牵掣而弛散其组织关系。可见生产方法绝不 是家庭家族解体的唯一因素。 欧洲的瑞典于1907年新颁民法,颇重家 庭制度,特置家权一节,最重要的为家产共 有,且于亲权之外并立家长权。但瑞典到而 是世纪还未经历产业革命。 苏联重视对女子所应有的特别教育,使家 庭制度重新被看重而巩固起来。显然不是因为 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的变动。
第五特征: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
涵括两个问题:
从社会史上将,难判断出中国是什么社会。
后两千年的中国,不见进步。(只有中古,而无近代)
第六特征: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宗教
中国人缺乏宗教兴味,宗教在中国文化中 不居重要之位。
家庭制度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 第七特征: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社会生活。亲戚邻里 朋友等关系式第二重社会生活。在这两重生活生活, 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 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盛也宗教,衰也宗教!!
• “古人(初民)间彼此那般不同,那般不羁与善变, 社会的联系与统一是不易建立的。· · · 自然必须有件事 物,较实力为大,较利益为尊,较哲学学说为具体准 确,较契约更为固定;它即在人人心中而对人人有权 威——这便是宗教信仰。” • 罗马帝国这一伟大局面的形成,得益与宗教。它是人 们宗教信仰的神圣与差异与罗马拥有的杂糅宗教相契 合的结果。 • 然而,在罗马帝国这一伟大局面形成之后,它自己却 没有与这一伟大局面相适应的伟大宗教。“只以旧宗 教之衰而罗马兴;罗马盛时,旧宗教乃益衰。而由于 宗教荒虚,人们精神无主,罗马亦不能不衰矣。”
罗马有其特殊条件,并且遵循了巧妙途径
• 特殊条件:罗马不是单纯的一族一宗教,而是杂 糅的。在当时,两城邦若有共同信奉即算亲戚。 罗马宗教杂糅,故与多城邦都有关系,而罗马也 很注意保存这些亲戚关系的证据,如:它保存“ 爱纳”的纪念 ·· ·
• 巧妙政策:罗马不会强迫那些被征服者信奉它的 神,却将被征服者的神移来增加到罗马。罗马于 是有较他邦皆多的神,仿佛宗教的总汇,它就利 用宗教的吸引力助成其统治。
使大家洞然了悟中国文化的意义(或说精神)。
抗战期间,中国未被灭的原因:
国大(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国大,不易亡在亍此,不易兴亦在亍此
国 大 的 劣 个人的责任感觉轻微 势
国家不统一(领袖不易得人,其机缘会合资 望养成倍须时间)
感觉力迟钝(“事不关己”) 活动力减低(力不从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文化的特征
西方人产生的老问题—在团体与个人这两端,此高彼低 一轻一重之间,翻覆不已,出现种种所谓的“个人主 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 ·
• 德谟克拉西风气:“实为人类社会生活一大进步之见证” 。个人认为,其应该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构造、社 会本位的变化,这也应该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人们生 活的一种社会变化。 • 如:西洋社会人生,从中世到近代为一大转变,其间有“ 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人文主义”· · · ,这些都是 个人自由主义之抬头,它是过强的集团生活下激起来的反 抗。 • 那么:西方人究竟是怎样走进这问题之中,而我们中国人 何以会留在这问题之外?
第四,中国文化史人类文化的早熟。
第三章
• • • • • 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 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 四、欧洲中古社会 五、近代社会之萌芽
中西社会and中西文化···
• “中西社会:若从社会构造上,彼此两方差不多, 则其文化必定大致相近;反之,若社会构造彼此不 同,则其他便也不能不两样了···” • 由此,社会构造是一国文化的要领所在了。 • eg:英美与苏联:社会构造不同形成一个为个人本 位的社会,另一个为社会本位的社会。 • “英美、苏联经过许多婉转变化,诚然说之不尽, 然而亦可一言而尽。那就是各自守定宗旨不放,而 于团体与个人之两端,却尽可扬之抑之,时张时弛 ···” • So··· ···
比较公认的中国人的特点:
一、自私自利 二、勤俭 三、爱讲礼貌 四、和平文弱
以上十点,即中国文化所结之果,在论究 中国文化要义时,应当把它本原都予抉通,要 于其本末因果之间没有不洽不贯之处才行。
第八特征: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中国人自古在物质方面的发明和发见,原是很 多。如四大发明、钞票、算盘。在论理和数理方面, 论理曾有的百家争鸣,数理上有第五世纪世界最精 者——圆周率。可现如今,空间上没有推广发达, 时间上没有继续进步,出现了退而不进的现象。
第九特征: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 提出,及其法制不见形成
阶梯观与流派观
阶梯观,在此时指“独系演进论”,其是说文化演 进各处都循着一条路线,其表现之不同等,便是代表此 一条路线的各阶段。但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探究,此假 说几乎已全被否认。不但整个文化难以划分为阶段,即 便是文化的某部分也不能断定其有一定的阶段
几种迷误见解,即错误的各流派
把一切人类不分种族不分地域,都看成相同 的。 对各处社会文化的不同,不容否认时,则持大同小异之说, 以为不足重视。
总而言之,中国文化是 一个整体。它为中国人所享 用,亦出于中国人所创造, 复转而陶铸了中国人。
第二章
• • • • • 一、冯友兰氏的解释 二、反证冯说未尽是 三、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四、阶梯观与流派观 五、申诉夙见结束上文
冯友兰氏的解释
冯友兰大致本于唯物史观,以产业革命 前后彼此的生产方法不同来解释家庭在中国 人生活里关系特见重要(第七特征)。
• 基督教的兴起有着巨大的革命性: • NO1:基督教推翻各家各邦的家神邦神,反而对一切偶像崇 拜,不惜与任何异教为敌; • NO2:基督教打破了家族小群和阶级制度,人人如兄弟一般 来合组超家族的团体,即教会。 • 基督教带来的血的斗争促成其集团生活的形成: • NO1:凡团体必须有内外界别,并且界别愈严,则团结愈固 • NO2:团体必须有其反抗者或者竞争,来使生活振奋组织紧 张,若缺乏这种对象,则必日就懈散,甚至团体解散; • NO3:团体境遇不顺,遭受折磨,其分子向心力转强。而若 境遇顺好,则其分子或不内向,甚至且发生离心倾向而内 战起来。 • 综此三者看来,基督教引起的血的斗争则是锻炼西方人集 团生活的最佳机会了!
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本书观点:宗教问题是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 中国古代社会与希腊罗马古代社会,彼此原都不 相远。但西洋继此而有之文化发展,,则以宗教 若基督教者作中心;中国却以非宗教的周礼教化 为中心。“宗法社会的生活无所骤变(所改不骤 ),而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中国遂逐渐以 转进于伦理本位,而家庭生活乃延续于后,西洋 则以基督教转向大团体生活,而家庭以轻,家族 以裂,此其大较也。” • 综述,西洋自有基督教以后,总是过着集团而斗 争的生活;而中国自受周礼教化以后,大体过着 散漫而和平的生活。
生产家庭化,未经过产业革命,生活方法在某一阶段 内都是以家为本位。人依靠社会史间接 的,直接生存依靠的是家。生产制度和 社会制度也都以家为本位。 生产社会化,经过产业革命的地方,主要是用于机器 生产,即打破了以家为本位的生产方法, 而是以社会本位行其生产。人直接生存 依靠的是社会。
反证冯说未尽是
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之所以特重,并非 “生产家庭化”单这一点所能解释。
——梁漱溟
主讲人:赵孟丽 策划与制作:赵孟丽(1、2章) 张丹萍(3、4章) 党林媛(5、6章) 景倩(7、8章) 邵志威、马腾、屈臻、潘烨峰(9-14章)
• 一、此所云中国文化 • 二、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 三、试寻求其特征 • 四、参考佐证的资料
此所中国文化
通俗的讲,文化就是人所依靠之一切。
文化之形成及其个性
文化之形成,既非一元的,又非机械的。
经济为人生基本之事,虽在全部文化中影 响很大,但在文化中不具有决定力。文化中一 切都出于人的发明与创造,但文化并不是应于 人们生活所必须而来的。
任何一处文化,都自具个性。
中国人的家特见重要,是中国文化特强的个 性之一种表现。
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家庭制度的敌人,但传入中国 后,却被很快的中国家族化。
中 国 文 化 个 性
二、自具特征,自成体系 三、绵永独立民族生命,至今岿然独存 四、伟大的同化他人之力 五、时间绵延最久,拓展空间最大 六、高度的妥当性,调和性 七、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即远且大
试寻求其特征
本书要进行的工作: 工作的进行:
第一步、将中国文化容易看出的特异之处,一一寻求罗 列起来。会发现某点与某点想关联,归并相关 联的部分。这样,特点就不再多了。 第二步、拈取其中某一特征研究入手,彻底分解解析, 引出其他特征。这些特征贯串起来,都原本 于唯一的总特征。这样,中国文化便通体明 白,要义在握。
第十特征: 道德氛围特重
融国家于社会人伦之中,纳政治于礼俗教化之中
与第六特征(宗教缺乏)实为一事。宗教 缺乏为负面,道德特重为正面。
第十一特征: 中国不属于普通国家类型
第十二特征: 中国文化与中国兵值得研究探讨
第十三特征: 孝与中国文化有很大关系
第十四特征: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有相当的关系
参考佐证的资料
自由的要求在中国历史上没有被提出过。平等 与民主精神在中国并不感生疏,但行动所发挥的只 有民有和民享的意思,始终不见有人提到民治的制 度和办法。
将第八、九两特征结合而看,科学与民主的不出现,可以归并 到第五特征所谓中国只有中古史而无近代史,文化停滞这一问题。 所以这三个特征分开说可以,归并起来也可以。
四点意见,在此提醒:
第一,中国非是迟慢落后。
申诉夙见结束上文
走路慢者,慢慢走,终有一天可以到达那地点;若走 向别一路去,则那地点永不能到达。中国正是后者。
第二,中国已是陷于盘旋不进了。
中国走上了与西洋不同的路,而在此路上,又 走不出去,遂陷于盘旋不进。
第三,中国较之西洋,是因其过而后不及的。
例如科学和德谟克拉西,在中国皆有萌芽茁露。后 来之不见,乃是它向别途发展的结果。因此中国文 化有些不及西洋处,亦有些搞过西洋处。
恒进步论,以为历史总是前进的。
循序渐进观。
按作者的观点,人类文化史的全部 历程,应是:
最早一段,受自然限制极大,在各 处不期而有些类似,乃至有某些类同, 随后就个性渐显,各走各的路。期间又 从接触融合与锐进领导,而出现几条干 路。到世界大交通,而融会贯通之势成, 今后将渐渐有所谓世界文化出现。在世 界文化内,各处仍有其情调风格不同。 其次,此世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 倒可能次第几个阶段来。
基督教传来···
• “罗马处于紧要处,无善法,直到基督教从东方 传来,才填补了这一空缺。” • 一新信仰代兴,一新社会组织随之以起。宗法制 度之破灭,超家族的组织之开出,实以这种新精 神为之先,这种新精神即基督教。由此,西方人 的大集团生活开始·· · • 我们不可误会大集团生活就从宗教家的意识要求 造出来,造成西方人之集团生活的,是事实而不 是理想。不过这些事实,却特别与基督教有关, 那就是从基督教所引起的血的斗争!
前三大特征: 一、广土众民 二、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 三、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 从以上三特征看,无疑有一种伟大的力量 蕴寓于其中。 然而,明明知道中国文化的伟大力量蕴藏于 知识、经济、军事、政治之中,却又的的确确指 不出其力量究竟在哪;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来, 又明明白白见其力量伟大无比。真是奇怪!这种 “矛盾”便当是中国文化的第四特征。
西方的集团生活
—从罗马帝国的兴衰说起· · ·
• 崇拜祖先,以家族体系组成的社会,所谓宗法社 会者是。 • 积若干家而“居里”;积若干“居里”而为部落 ;积若干部落而为邦。社会组织的扩大,与宗教 观念信仰对象之展开,要必相因相待。社会组织 最大止于邦;信仰亦至于邦神而止。然而每个小 范围(家、居里、部落)仍各自保有其祭祀、佳 节、集会和首领,此即谓之多神教。 • 罗马以希腊、意大利千数邦中之一,何以征服其 余呢?
器具技术及其相关的社会制度(农工生产) 国家政治、法律,宗教信仰,道德习惯,警察军 队等(维持有条理的社会秩序)
文化
一切教育设施(使文化传播、进步) 音乐,戏剧及一切游艺(精神食粮)
文化之本义:经济,政治及至一切无所不包。 中国文化:未受近百年影响变化之固有的我们 自己的文化。
中国文化个性殊强
一、独创自发,非从他受
反证:
秦国要直接掌握其人民,奖励耕种,用 以对外,其势便不容家庭家族在中间横梗、 牵掣而弛散其组织关系。可见生产方法绝不 是家庭家族解体的唯一因素。 欧洲的瑞典于1907年新颁民法,颇重家 庭制度,特置家权一节,最重要的为家产共 有,且于亲权之外并立家长权。但瑞典到而 是世纪还未经历产业革命。 苏联重视对女子所应有的特别教育,使家 庭制度重新被看重而巩固起来。显然不是因为 生产工具生产方法的变动。
第五特征: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
涵括两个问题:
从社会史上将,难判断出中国是什么社会。
后两千年的中国,不见进步。(只有中古,而无近代)
第六特征:中国文化中几乎没有宗教
中国人缺乏宗教兴味,宗教在中国文化中 不居重要之位。
家庭制度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 第七特征: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社会生活。亲戚邻里 朋友等关系式第二重社会生活。在这两重生活生活, 集中了中国人的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 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治上的法律制度。
盛也宗教,衰也宗教!!
• “古人(初民)间彼此那般不同,那般不羁与善变, 社会的联系与统一是不易建立的。· · · 自然必须有件事 物,较实力为大,较利益为尊,较哲学学说为具体准 确,较契约更为固定;它即在人人心中而对人人有权 威——这便是宗教信仰。” • 罗马帝国这一伟大局面的形成,得益与宗教。它是人 们宗教信仰的神圣与差异与罗马拥有的杂糅宗教相契 合的结果。 • 然而,在罗马帝国这一伟大局面形成之后,它自己却 没有与这一伟大局面相适应的伟大宗教。“只以旧宗 教之衰而罗马兴;罗马盛时,旧宗教乃益衰。而由于 宗教荒虚,人们精神无主,罗马亦不能不衰矣。”
罗马有其特殊条件,并且遵循了巧妙途径
• 特殊条件:罗马不是单纯的一族一宗教,而是杂 糅的。在当时,两城邦若有共同信奉即算亲戚。 罗马宗教杂糅,故与多城邦都有关系,而罗马也 很注意保存这些亲戚关系的证据,如:它保存“ 爱纳”的纪念 ·· ·
• 巧妙政策:罗马不会强迫那些被征服者信奉它的 神,却将被征服者的神移来增加到罗马。罗马于 是有较他邦皆多的神,仿佛宗教的总汇,它就利 用宗教的吸引力助成其统治。
使大家洞然了悟中国文化的意义(或说精神)。
抗战期间,中国未被灭的原因:
国大(土地广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国大,不易亡在亍此,不易兴亦在亍此
国 大 的 劣 个人的责任感觉轻微 势
国家不统一(领袖不易得人,其机缘会合资 望养成倍须时间)
感觉力迟钝(“事不关己”) 活动力减低(力不从心)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中国文化的特征
西方人产生的老问题—在团体与个人这两端,此高彼低 一轻一重之间,翻覆不已,出现种种所谓的“个人主 义”,“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极权主义”·· ·
• 德谟克拉西风气:“实为人类社会生活一大进步之见证” 。个人认为,其应该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构造、社 会本位的变化,这也应该就是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人们生 活的一种社会变化。 • 如:西洋社会人生,从中世到近代为一大转变,其间有“ 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人文主义”· · · ,这些都是 个人自由主义之抬头,它是过强的集团生活下激起来的反 抗。 • 那么:西方人究竟是怎样走进这问题之中,而我们中国人 何以会留在这问题之外?
第四,中国文化史人类文化的早熟。
第三章
• • • • • 一、中西社会对照来看 二、中西文化的分水岭 三、基督教与集团生活 四、欧洲中古社会 五、近代社会之萌芽
中西社会and中西文化···
• “中西社会:若从社会构造上,彼此两方差不多, 则其文化必定大致相近;反之,若社会构造彼此不 同,则其他便也不能不两样了···” • 由此,社会构造是一国文化的要领所在了。 • eg:英美与苏联:社会构造不同形成一个为个人本 位的社会,另一个为社会本位的社会。 • “英美、苏联经过许多婉转变化,诚然说之不尽, 然而亦可一言而尽。那就是各自守定宗旨不放,而 于团体与个人之两端,却尽可扬之抑之,时张时弛 ···” • S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