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考试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庄子比较:

宇宙观

道家 1. 道德為萬物之根物。

2. 道是一無形、無聲,超越感官和空間的萬物本源,亦維持萬物的原動力。

3. 宇宙之本體不能為人所認識。「道,可道,非常道。」

4. 承認宇宙是一元,以為宇宙一切皆生於一,並且相信有的運動和變化才是永存的。老子所謂道生一。

5. 認為一切事物之發展,都先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而至複雜,但其發展之結果,亦終必歸於消滅而恢復舊觀。「道生一,一生二,... 三生萬物。」

庄子 1. 與老子一樣,認為道乃世界的本源。

2. 自為本,自為根,未有天地之前,它己經存,其是無限;無時不存的。」

3. 莊子齊物論亦云:「己而不知其然謂之道。」

4. 莊子凡物無成與毁,復通為一。他又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5. 莊子認為道—德—命—形—性。

人生观及社会观

道家 1. 萬物的進必遵守「物極必反」,「禍福相倚」之道理。

2. 社會上人為了避禍息爭,必須篤守虛靜,柔弱不爭,無名以達,以詘勝巧,以柔克剛,以退為進,以弱制強

庄子 1. 莊子之人生觀以「一生死」為主,將生死作等齊觀之,因而推廣,更主張「齊萬物」超越相對的界限,進而與道合一,逍遙於世之外。故其人生觀與老子相較更為曠達。

2.一切文化價和知識都是相對的,對人生是無義的。

政治观

道家 1. 主無為而治,不干預的統治政策。

2. 視禮制律令為致亂之根源,反對賢人政治,倡絕聖棄智,使民去智去慾,回復自然自足之生活。

3. 倡小國寡民

4. 仍有國及治之觀念

庄子 1. 莊子以為社會,一切的政治,制度均只予人痛苦,故反對以「治」治天下。

2. 以為欲使天下治,則莫如以「不治」治之

3. 無國

4. 無治

老子的基本精神

人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存在所显示的意义:作为社会的存在的角色性、工具性、功利性:作为文化的存在的装饰性、造作性。

老子的批判反省及其对人的本真、本性的守护。老子的现实处境与问题意识

社会进步带来的困惑。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

文化进步带来的危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老子·十九章》)

老子的理想社会:回归自然

老子思想的三个路向

操作化的路向:“道”转为“术”

神仙丹道的路向:从万物回归本源的实验尝试

精神追求的路向:由庄子到魏晋玄学

庄子对老子的承传

对社会的批判与对文化的反省。

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

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胠箧》)

庄子对老子的展开

对认知可能性与可靠性的检讨:

认知的对象:万物存在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认知的主体:不同个人不同情境的主观随意性

认知的表达方式:语言词谓与实存物的非对应性

本真不可能由认知给出,认知只具器用的意义。

本真与器用的对置,体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紧张;

庄子面对生存处境的孤独感与绝望感。

庄子的荒诞意识与艺术人生

“以不真为真”的心态,化解理想与现实的紧张性;

由“不真当真”仍可以入世担当;

由“当真不真”仍可以出世逍遥;

“不真当真”体现了公共规则的游戏性;

“游戏”态度的非功利性使其成就的人生不是“混世主义”的人生,而是艺术性的人生。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

治教化,其作用偏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

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

静无为,顺应自然。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仙。

儒家的“四圣”

复圣——颜回(颜渊)宗圣——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轲

孟子对儒学发展的主要贡献 1. 孟子旗帜鲜明地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使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在战国时代,有了一个立场坚定而且充满激情的维护者和传播者。

2. 孟子力挽狂澜,与当时各种流行的与儒家思想相违背的“异端”“邪说”进行辩论,挽救了儒学衰微的趋势。

3. 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极大地丰富了儒家学说的内涵。

孟子在儒家学说理论上的贡献:

1. 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的“天道”与“心性”学说;

2.强调仁义内在的“性善论”;

3.以“仁政”和“王道”为内容的社会政治主张;

4. 以“民为贵”和“以民为本”为核心的政治理念。

荀子的思想: 1 .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

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

2.在伦理观上认为“人之性恶”,强调后天学习修养的重要性,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

3.在政治上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孟子:性善论与“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大学》之“三纲”“八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过犹不及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是君子和

小人处理人际关系的不同态度。所谓“和”,是指和睦共处,互相尊重;而所谓“同”,则是混同一气,同流合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