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数的简单用公开课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数的简单应用公开课反思
株洲县五中 罗 灿
2017年3月15日我在高三347班上了一堂第二轮专题复习课,课题是《导数的
简单应用》,感想颇多,反思如下:
一. 学生对导数的简单应用学习情况分析
从学生作业及平时月考和周练情况看,两个班大部分学生在导数章节学习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导数计算不准确,特别是复合函数求导,如x e y -=,)ln(x y -=等函数求导时经常有同学出错。

(2)导数有关概念不清或概念进一步理解不到位,如导数几何意义不熟悉,函数单调性与其导函数之间的关系不清晰,函数的极值定义理解上有偏差。

(3)有关导数的解答题书写不规范,如不记得求函数的定义域,讨论函数的单调性时思维混乱,分析无条理,分类讨论不全等,求函数极值时丢失过程分等等。

(4)分析能力欠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会转化问题,如应用切线解决最值问题,另一方面讨论导函数符号时把握不了变形方向,面对不同问题没有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

二.题组练习题选题的推敲
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我特别在题组练习题的选题上进行了反复推敲,首先是我对选题做了如下定位:(1)不易不难不偏;(2)突出重点概念;(3)不追求题型全面;(4)问答题突出高考解答题第21题第一问;(4)能力题突出学生学习问题中的两方面。

在上述定位下,我选了三道概念理解题分别是:
1. 已知)(x f 为偶函数,当0<x 时,x x x f 3)ln()(+-=,则曲线)(x f y =在点)3,1(-处的切线方程是012=++y x .
2. 定义在R 上的可导函数)('x f ,已知)('x f e y =的图象
如图所示,则)(x f y =的增区间是 ]2,(-∞.
3. 已知函数)(x f 的导函数为)('x f ,若x x xf x f x sin )()('2=+ ))6,0((∈x ,2)(=πf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D )
A. )(x xf 在)6,0(上单调递减
B. )(x xf 在)6,0(上单调递增
C. )(x xf 在)6,0(上有极小值π2
D. )(x xf 在)6,0(上有极大值π2
上述三道题突出了导数的几何意义,函数的单调性与导函数之间的关系,函数
的极值三个学生认知上有模糊,又是本章的核心概念。

为进一步的应用打好基础。

能力题我选了四道题:
1. 直线a y =与直线)1(2+=x y ,曲线x x y ln +=分别交于B A ,两点,则||AB 的最
小值为( D )
A. 3
B. 2
C.
423 D. 2
3 2. 已知函数x x a ax x f ln )2()(2++-= )0(>a ,讨论函数)(x f 的单调性.
3. 求函数3ln )(+-=x x
x x f 的单调区间. 4. 讨论函数ex xe x f x +=-2)(的单调性.
上述第一题简单的方法是转化为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决,上述的第二、三、四题
在导函数的变形和判号上层层递进,每题都有变化,但又不脱离解题的大方向。

如大方向都是尽可能将导函数化积式,求出导函数的零点,从而进一步分析导函数在被零点划分的各个区间上的符号。

不同之处是第一题导函数可通过因式分解化积式后直接求出零点;第二题导函数通分后,分子不能由和式化积式,从而不能通过解方程求零点,但可通过图象或通过观察分析获得零点;第三题既不能化积式解方程求零点,也不能观察或作图获得零点,只能再求二阶导数来分析导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判号。

规范书写我选了一题:
1. 已知函数x x
ax x f ln 32)(--=,其中a 为常数. (1)当函数)(x f 的图象在点))32(,32(f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1时,求函数)(x f 在]3,2
3[上的最小值;
(2)若函数)(x f 在区间),0(+∞上既有极大值又有极小值,求a 的取值范围.
主要强调学生在求极值或最值时要表格式书写。

此外上述题的第二问考了学生在
极值概念上的一个模糊点,大部分学生转化为022=+-x ax 在R 上有两个根。

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琢磨
我一直认为自己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是有特色的,能随时关注学生学情,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组织措施,保证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专注性。

本堂课在这一块我也做了细致琢磨,采取了一下形式:小题由学生主动上黑板讲评,老师小结;问题二的第
二、三、四题由三位学生主动上黑板书写,其他同学分组组织讨论。

问题三的第二题由师生共同分析思路,老师多媒体演示规范的书写过程。

四.对以后教学的思考
每一节课后好好想一想,对下一节课一定会有所帮助。

仔细思考这节课的得失,
我有以下收获:对每堂课学案的反复推敲都是有必要的,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领会教材和考纲,才能真正使课堂发挥最好的效益;相信学生,让学生大胆说,大胆演示,不要总是老师一个人表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