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与选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意与选材》说课稿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第一中学康保民

一、教材分析:

《立意与选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第六册·写作·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立意与选材”这个中心设置了两个大问题:一是了解立意和选材的要求;二是在写作实践中能处理好立意与选材的关系。“立意与选材”这个单元的写作教学是在前边五册书、两个阶段性写作训练的基础上设置的,是写作教学部分综合阶段的开始篇,更是学生能否写出一篇好文章的重心。因此,让学生明了立意与选材的原则和要求,掌握立意与选材的一些基本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学习了两年多写作,但是就教材安排来看,前边的写作教学都是分块、分点来进行讲练的,学生还没有系统地把学得的写作知识综合起来运用,也就是说学生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但是综合运用各种写作知识的能力还不是很高。

再者,由于现在高考升学的压力,很多语文教师为了快速地让学生写出优秀作文,出现了抛开教材,抛开写作理论,只练一种文体的现象。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使很多学生多了写作的经验,少了一些基本知识的积累。更因平时只是进行一题一练,很多学生一见了新类型,新题目,就慌了手脚,不知所措。

为了作文得高分,有些学生甚至干脆在高三这一年死记苦背几篇名作,死记苦背几位名家,以备高考时套用。2007年高考时就有学生因套用《忧患意识》这篇文章,结果因“文不对题”只得了可怜的10分。

这些状况表明向学生系统地讲解作文的写作知识是必需的,而不是多余的。

三、教学目标:

2002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作文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2007年河北高考大纲从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对学生写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其中强调最突出的几个词语就是“符合题意”、“深刻”、“丰富”、“有新意”。

基于以上的种种要求,也基于学生的作文实际,“立意与选材”这个写作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知识目标:

1.了解立意和选材的一些基本要求。

2.掌握一些立意的基本技巧。

3.掌握一些选材、用材的基本技巧。

4.在写作的过程中怎样有效地处理两者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达到提高学生立意、选材、用材能力的目标。

2.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写作技巧写出片断或整篇文章能力的目标。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一篇好作文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立意准确,选材得当”。教材上虽然已经介绍了“立意与选材”的一些要求,但是怎样在写作的过程中,把那些要求具体化呢?因此,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立意与选材”的要求和关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一些“立意与选材”的基本技巧,以及在写作的过程中如何让材料恰当地为中心服务。也就是把立意和选材的要求、操作方法作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把写作实践中如何落实这些要求和方法作为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平常的语文教学我一直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教学观”;思想上敬重“大语文”的教学理念;操作中遵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然后再到实践”的认知规律。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把教学生如何得高分作为目的,而是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点。

前段时间,在人教网上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的编审刘真福老师交流过作文方面的一些看法,他认为学生要想写好作文,一是苦练,二是借鉴和掌握一些技巧。因此,本单元的教学过程准备围绕两个字进行:导和练。

“导”就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不做知识的宣讲者,而是注意引着学生从荒漠中走出,走向那些有水有草的地方,让学生认清规律,掌握新知。具体的操作就是通过指导,让学生发现他们没有注意的地方,发现别人的长处并借鉴过来。

“练”就是实际操作,即通过展示病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什么是“审题不清,立意不准,选材不当”,在学生都认识这一不足后,再告知应该注意的原则,让学生从中吸取教训。然后再展示优秀作文,让他们借鉴优点。最后再实践操作,把学得的东西消化。

五、课时安排及教学内容分配

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先总的介绍什么是“立意”和“选材”,然后重点指导学生了解“立意”的要求,掌握立意的几种方法。

第二课时: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几种选材的方法。

第三课时: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处理好立意与选材的关系,也就是怎样让材料为中心服务。

第四课时:作文实践

六、教学流程:

四个课时分为两种课型,即前三个课时以“指导学生掌握写作知识”为主,第四个课时以写作实践为主。前三个课时的操作过程都按照“引——导——练”这样的程序进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课时

由2006年北京考生的一篇零分作文《西直门立交桥与<小径分岔的花园>》引入,通过学生从立意和选材两个角度进行的点评,使学生明白写作中不注意这两个方面会带来的后果。然后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从理性上对立意与选材的一些基本常识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有个总体的认识。

在“导”这个环节,则主要采用“一则优秀材料指点一种技巧”的方式指导学生借鉴“立意”方面的技巧。通过示例、点评、小结各个环节,让学生借鉴四种“立意”的手法。

“练”则是验证学生所学是否已经消化的环节。因此,本节课设置了“窗和雨”这样一个话题,让学生围绕这个话题,采用刚学得的手法(任选一种)来快速立意。

本节课的板书主要展示立意与选材的一些常识,比如有关它们的要求,它们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则是学生需要借鉴的立意手法。

第二课时

由平时学生的一篇“选材不当”的作文《不能称王》切入,通过指点学生分析点评,让学生明了选材不当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记住写作时不能走入的误区。在“导”这一环节,仍是采用“优秀片断作文示范、技巧点拨”的方式指导学生记住三种选材的角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环节不是给学生讲解“围绕中心选择什么样的材料”,而是告诉学生“围绕一个中心,可以从哪些角度考虑来选择材料”,目的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不要老是在原来的圈子里打转转。

在“练”的环节,这次预设了一则“材料”作文的片断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快速审题、立意的基础上,能快速地找到合适的材料,主要强调主题和材料之间的关联,至于怎样用材料来表达,这节课不做重点强调。

这次练习之所以预设一则材料作文,一是为了避免命题形式上的重复,二是为了提高学生适应“命题形式多样化”的写作能力。毕竟我们河北用的全国卷近三年来命题形式一直在变。

板书主要展示选材的几个角度。

第三课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