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论(古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诗言志‛的含义有两个方面: 第一、认为诗的功能和价值在于‚言志‛。 从总体方面来观察,先秦人对‚诗言志‛中 的‚志‛的理解,主要是思想、志向、抱负之义 ,但也包含有情感的基因。 《庄子· 天下篇》:‚诗以道志‛。 《荀子· 儒教》:‚诗;言是其志也‛。 《礼记· 仲尼闲居》:‚诗,言其志也‛ 《孟子· 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我们可以说,‚诗言志‛,是先秦诗歌批评 理论的基本命题,是诸子百家的共同的诗学观念 。
17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 也。‛——《汉书· 艺文志》 《左传· 季札观乐》——陈诗观风。孔子论《诗》以前 最完整的文艺批评,将‚诗‛看作社会、政治状况 的反应,强调中和之美。 朱自清:‚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 说明: 言志和美刺都反应了古代人们对诗歌的认识,作者通 过诗歌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对社会现象和政治 情况的态度,并且希望诗歌对社会政治发生影响。
中国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一、儒家的文学观 二、道家的文学观
1
先秦时期诸子之学与古代文论
1、天人关系 这是先秦哲学中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先秦诸子之学 共同的话题。 首先看儒家的论说。 天人关系是儒家学说的中心问题,他们虽然众说不一 ,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一是天人相分,认为天与 人、自然与社会各有其自身职分和规律性。代表人物是春 秋时的叔向和子产,以及战国时期的荀子。 二是天人相与,认为天与人、自然与社会人事之间可 以互相参与、感应与影响,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子思、 孟子,后来汉代的董仲舒也提出了‚天人感应‛的学说。 三是天人合一,认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事是合二 为一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后来汉代的董仲舒在《 春秋繁露》中进一步提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人之 际,合而为一‛。
15
三、先秦时期文论的特点 1、文学尚未独立形成一种专门学科,文史哲 合一,文学理论批评还处在与其它学术混沌未分 的状态,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 当时的学术文化,文、史、哲不分家,一些重 要的文论观点混杂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之中。 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一些重要学说,也往往涵 盖了或运用于文论领域。 2、先秦文学理论批评以《诗经》为主要批评 对象,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诗言志 ‛是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一面光辉旗帜,也是中 国古代美学与文学理论批评的开山之祖。 3、先秦文学理论批评处于草创阶段,无理论批 评专著,其文论观点多见于诸子学说和文献典籍 中。但是,先秦诸子的文学观念与文学批评,却 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源头。
11
(二)‚诗言志 ‛:文学理论批评开山之祖 ‚诗言志‛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奠基之论,朱 自清先生在《诗言志辩》中称为‚开山的纲领‛ 。 据史料记载,‚诗言志‛之说,最先出自《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这是舜帝与其乐宫夔的一段话,其意是说, 诗是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抱负、志向的;歌是延 长诗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的; 声 音的高低又与长言相配合而成音乐,六律是用以 调和歌声的;八种乐器演奏达到和谐统一,不要 互相干扰,而打乱音乐的次序,那么神与人就可 以通过诗歌音乐来交流思想感情而能协调和谐了
7
6、诗乐关系
先秦诸子特别注重‚诗‛与‚乐‛的关系问 题。在孔子之前就有‚季扎观乐‛与‚诗言志, 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之说。 老子提出了‚大音希声‛。孔子以‚乐‛作 为‚六艺‛之一。并提出‚兴于《诗》,立于礼 ,成于乐‛的理性规范,使‚诗‛、‚乐‛、‚ 礼‛三位一体,融合为一,实际上是以‚乐‛为 ‚礼。‛ 荀子非常强调音乐艺术的审美功能和感化教 育作用,其《乐论》是中国最早的一篇音乐美学 论文。他认为音乐是抒情主体情感的自然流露和 艺术表现。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故人不能无乐‛。论音乐功能:‚夫声乐之入 人也深,其化人速‛。‚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美善相乐‛。
2
其次看道家的论说。 老子曾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 老庄都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与天地共存 ,与万物同体。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观念。 墨家、法家等对天人关系也作了阐述。 可以说,在整个‚天人关系‛中,人是主体 ,是天地万物中最可宝贵的生命之体,是天地万 物的主宰者。 先秦诸子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成为中 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体系及方法论体系的哲学 基础。这也正是‚天人合一‛学说的美学价值之 所在。
4
3、文质关系 ‚文‛与‚质‛是独立生成的两个概念。其 中,‚文‛表现为事物的外在之美,‚质‛表现 为事物的内在之美。 ‚文‛‚质‛统一观,是孔子确立的。 孔子在《论语· 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认为,人之为人,既要注重外在仪表之美 ,也要注重内在气质之美。二者统一,方为君子 风度。 ‚文质彬彬‛正是儒家对美及美德的理解。发 展到荀子,‚文质彬彬‛才成为一种独立的审美 形态,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借用。 文质统一论,后来发展成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 的一种审美要求,主要表现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 关系上。
5
4、道技关系
‚道‛与‚技‛的关系,就是‚道‛与艺术的关系。 庄子认为,‚道‛是本,而‚技‛是末。‚技‛与‚道‛ 可以相通。 庄子在《天地篇》中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 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 庄子以‚庖丁解牛‛作为比喻,说明‚技之通于养生 之道‛。 ‚道‛是什么?庄子认为,道的根本特征是‚无为而 无不为‛。其实质在于自由。 那么,‚技‛作为艺术活动,实质就是一种自由的创 造性活动。以‚道‛、‚技‛关系引入艺术创造,就可以 得出两个带规律性的结论:一是文学艺术创作是一种超功 利性的艺术创造,只有全神贯注地入于‚道‛才能达到自 由的最高境界。二是文学艺术创作是一种有规律可循的创 造性活动。
6
5、言意关系 言意关系是先秦诸子之学中一个重要的哲学命 题,对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批评影响极大。这种 ‚言‛、‚意‛之辩,实际上反映了人的思想认 识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之间的关系。 先秦诸子关于‚言意关系‛的观点,主要表现 为‚言能尽意‛和‚言不尽意‛两种观点。 孔子的‚辞达‛说,孟子的‚知言说‛,荀子 的‚正名‛说,墨子的‚墨辩‛,韩非子的‚难 言‛说,说明儒、墨、法家都肯定‚言能尽意‛ 。 道家却认为‚言不尽意‛。 《周易· 系辞》借孔子之口提出了‚言不尽意‛ 之说,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而‚圣人 立象以尽意‛。
16
孔子及儒家的文学观
一、孔子以前人们对文学的认识: 1. 言志——美刺——观风的艺术链 《诗经》:“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唯是 褊心,是以为刺。‛ ‚夫也不良,歌以讯之‛ ‚家 父作诵,以究王凶。‛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 律和声。‛ 赋诗言志,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18
2、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左传》“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 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8
二、先秦文论的主要成就及意义
(一)‚文学‛观念的萌芽及其内涵的演变 先秦时期还没有明确的文学观念,但已有文 学观念的萌芽。 ‚文学‛这一概念,产生于先秦时期,常见 于诸子百家的著述之中。孔子办教育时,列出四 门学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子游、子 夏是文学学科中的代表。 但孔子所说的‚文学‛与我们今天的‚文学 ‛的涵义是不同的。他说的‚文学‛是包括文章 博学的,即包括文学作品和学术性著作的。 我们说,先秦时期的‚文‛、‚文学‛均包 括文章博学在内,是一切文化学术的总称。那时 的‚文学‛,实际上是文章之学,或文化之学, 因此,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
9
两汉时期,‚文学‛与‚文章‛分用,但是 ‚文学‛却是指学术性著作,而‚文章‛则是指 文学作品。‚文‛、‚文辞‛也是指文学作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产生了新的变化, 南朝刘宋时文帝在儒学、玄学、史学三馆之外, 又设立了文学馆。将文学和其它学术文化门类完 全区分开来,‚文学‛即是汉人所说的文章,也 就是今人所说的文学作品。 魏晋时期,仍沿用汉代的‚文章‛观念,如曹 丕的《典论· 论文》所说的‚文章‛即有诗、赋等 文学作品,也有奏议、书论等应用文,不过他已 看到‚诗赋欲丽‛,即诗歌言辞丽这个特点, 是颇有见地的。
14
(三)先秦儒家与道家学说确立了古代文学理 论以政教为中心和以审美为中心的理论体系 儒家学说把文艺纳入到社会政治结构中,赋予 文艺以政治教化的地位。儒家文艺观强调文艺反 映现实,文艺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的规律 ,并提出了文艺的内容、形式和艺术风格、审美 标准的原则,从而建立起现实主义文论体系。 道家学说突出自然,即美和自然的独立,它是 以审美精神来看待自然人生,以特有的方式对‚ 道‛作阐述,并与艺术的精神相契合,启发后人 对文艺审美特征与艺术规律作更深入的研究。道 家在哲学上的那种超越感官契合,超越有限趋向 于无限,对道的直觉体悟与把握的思想,启发了 后世古代文学理论中一系列诸如形神、有无、虚 实、意象等理论观点的形成。
3
2、美善关系
由宗法制度孕育而生的中国宗法文化,素以‚善‛为 核心。以伦理道德关系为儒家学说核心的孔子,十分注重 ‚善‛与‚美‛的关系,主张‚美‛、‚善‛相兼,‚美 ‛、‚善‛统一,以‚尽善尽美‛为最高批评标准。 孔子曾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 》尽美矣,末尽善也‛。 孟子思想以‚性善论‛为核心,强调人性以‚善‛为 本,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把人格精神、道德之善 与审美快感联系在一起。 后来宋代的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美者, 声容之盛;善者,美之实也‛。这种以善为美,是符合孔 子思想的。 孔孟关于美善关系的学说,反映出先秦时代强调美与 善高度统一,把审美同人的人格精神与道德情操联系在一 起的美学思想和审美价值观念。 这一思想对后来中国古代美学、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 很大影响。
10
南北朝时期有‚文笔‛之分,刘勰在《文心 雕龙》中说:‚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 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这里,只是把握到了部 分文学作品表现形式上具有音乐性的特征,无韵 的文学作品则被排斥了。 经过文笔之辩,人们对文学的性质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梁朝的萧绎对文学作品与应用文作了区 分。他将诗、辞、赋等称为文学作品,将论章、 奏议等称为笔及应用文。 唐代强烈反对六朝忽视内容而片面追求词藻华 丽的形式主义文风,而主张文道合一和恢复诗之 比兴与汉魏风骨。 文章是包含诗歌在内的。如陈子昂在《修竹篇 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韩愈赞扬李 白、杜甫的诗歌作品:‚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 长‛。 陈子昂之后,‚文‛、‚文章‛与‚文学‛内 容上没有多少差别,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晚清。
13
第二、诗以言志,其表现形态并非仅仅在于语 言文学,而是诗、乐、舞三位一体,表现出中国 初期诗歌与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最初三者是 三位一体的。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特质,是从《诗经》时代开始形 成的。在中国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中,诗与音乐的密 切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诗经》的时代,诗、乐、舞三位一体,‚以乐 从诗‛,即‚雅乐‛时代。 二是汉乐府时代,‚采诗入乐‛阶段,即所谓的‛清 乐‚时代。 三是唐宋时代,‚依声填词‛阶段,即所谓的‚燕乐 ‛时代。 从雅乐到清乐到燕乐,这一切说明从先秦《诗三百》 时代开始,中国古典诗歌就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诗、音 、舞三位一体,乃是先秦诗歌艺术的基本形态和审美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