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动”胜于“形动”,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动”胜于“形动”,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
【摘要】本文笔者围绕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学习语文这一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语文课堂个性阅读巧设导入学生思维
两年以来,我校“六环”课改逐渐走向成熟。近日,有幸听了学校几位同行的公开课。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老师把课堂的话语权交给了学生。
课堂上,老师的问题一出,各小组便活跃起来,各自组员打破座位限制迅速围拢,形成以组长为核心的探究组,迅速查资料,组织答案,准备展示,小组展示合作探究的成果更是热烈pk……整堂课,你听到最多的是小组热烈的讨论声、争辩声、全班同学赞赏发言者的鼓掌声。这不禁让人感慨,六环课改理念的确已深入人心,传统课堂一潭死水的局面早已荡然无存,这是可喜的。但另一方面又不禁让人担忧,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热闹了点?学生自上课伊始便处于一种想要表达、展示的冲动中,那他们什么时候安静下来思考呢?浮光掠影地了解一下课文就开始“讨论”,抓住只言片语便进行“展示”,长期下来,他们对文本的感悟体验又能有多大收获呢?
记得特级教师余映潮在遵义的一次研讨会上曾这样说:“语文课堂学生必须安静下来,老师也必须安静下来,上课不能急。”的确,只有静下来,学生才能用心思考感悟,老师首先必须安静下来,钻研教材,思考如何针对学生优化教学设计。做好新课导入,整合教材,选取教学切入角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静下来,“心
动”之后再“形动”。
一、巧设导入,做好心理铺垫
《背影》这样的文章,如不静下心来看,学生肯定会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为学生精心营造一种特别的阅读情绪,引导他们进入一个适宜的情感氛围。有人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提到中国现代文学,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提到朱自清先生,不得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1948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后,大街上的中学生拿着报纸惊呼:‘写《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见,‘朱自清’这三个字已永远和《背影》联系在一起了。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这段导语中发出“惊呼”的正是学生们的同龄人,故能马上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给课堂罩上了一层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使学生很快沉静下来,为下文的阅读与分析做出很好的铺垫。
教学《永久的悔》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尤其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方面卓有建树。在长达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季老从不敢对自己有丝毫懈怠。绝大多数情况下,每天四点半起床,五时吃早点,然后就开始写作。在上班族每一天的‘正式’工作开始前,他已做完了一天中要完成的学术研究和写作任务。他说‘我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用来工作’。这样一位惜时如金做出卓越成就的老人,还会有什么令他永久悔恨呢?下面我们来学习季老82岁高龄时写的一篇散文《永久的悔》。”这样的导入,能让学生对季老生出敬佩
之情,从而带着悬念进入课文学习。
新课的导入设计要避免漫无边际,随意而发,使学生废话连篇,半天收不回心。如以上两文由学生分别说父母爱自己的事,自己做过的悔恨的事导入的话,学生必然七嘴八舌,沸沸扬扬,很久静不下心来。
二、巧设教学的切入点,激活学生思维
长期以来,课文教学总是先讲字词,从头讲到尾,再归纳主题,分析写作特色,味同嚼蜡,师生都产生了严重的倦怠心理。好的切入点不仅能简化教学头绪,而且有利于学生沉静下来进入文本,让学生“心动”。如李卫东老师教《社戏》时,抓住最后一段文字:“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提问:那夜的戏真的好看吗?戏并不好看,作者又为什么有这样的结论呢?这样,先是倒嚼甘蔗,进而中间开花,最后收拢全文,收效自然不一般。
我在教学《满井游记》时,先把第二三段提前教学后再教学第一自然段:“作为一篇游记,游览的地点、春色、感情都已表达清楚,那么作者为什么写第一段呢?请倒回来阅读思考第一段,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这样的处理使各教学环节更紧凑,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沉入文本去思考,从而理解作者的匠心。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巧设教学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中不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去讨论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
作学习,就算探究了,思考了。教师要重视问题的设计,提的问题要有探讨的价值,诸如“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之类的提问是无效的。教学《桃花源记》,主题思想的理解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而如果用常规的方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请小组合作归纳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那学生必然兴味索然,精力涣散,而如果变换一下,这样来提问:“你愿不愿意在桃花源居住呢?请先思考再交流。”那么学生就会很有兴趣,沉静下来集中精力去思考,这样,主题思想就能在学生思考后的展示辩论中轻松解决。
四、重视默读,为个性阅读营造氛围
新课标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于是为了避免出现“冷场”,课堂上“默读”已经很少。我们的课堂除了需要整齐洪亮的放声朗读外,也需要给学生时间让他们默读静思。默读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最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感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悟情感。
我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课文时,先播放一遍课文录音磁带,学生静听默想,很快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感染,之后我没有急于让学生朗读,而是让他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尤其是描写青海湖湖水醉人的蓝色一段,这样让每个学生都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去体味语言,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理的对话,产生共鸣,达到心灵的沟通,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此时,良好的读书氛围就形成了,学生默默研读,神情专注,自主探究,没有喧嚣,
没有争吵,有的只是与文本的情感交流。
这样的“心动”之后,这样的研读之后,再讨论、交
流、展示,学生的发言岂能不精彩?
五、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堂笔记、阅读批注、即兴小练笔也是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的好方法
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桃花林的美好景色,要他们安静下来写完再交流,比较自己的语言与文中的语言,从而体会古文文约义丰的特点。写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它能让学生沉静下来,快速组织自己个性化的语言,这比让学生随意地浮躁地“讨论交流”“合作探究”要好。
此外,教师的陈述语言、体态语言、情绪语言都会被学生看着眼里,记在心里,极大地影响学生的情绪,教师要静下来,才能有效地带动学生进入良好的思维状态。
总之,语文老师应尽量让学生静下心来学语文,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空间,让他们认认真真地、安安静静地学习,激情发言、热情讨论、精彩表演当然需要,但一定要建立在先“心动”的基础上。
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用心教书育人,桐梓课改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