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式水下航行器试验平台的设计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试验平台的设计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试验平台的设计张东昆;侯建钊;高菲【摘要】In order to supply a test⁃bed for the underwater detection,a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was devel⁃oped,which can be applied to the aspects of ocean resource investigation,portsecurity,aquaculture,geomorphology observa⁃tion,etc. With sensors like AHRS and SONAR,It can move and avoid obstacle autonomously,and plan optimal path in real time to realize the underwater geomorphology observation,resource exploration by means of navigation algorithm. It also has the ability to draw maps in unknown underwater environment.%为水下探测提供试验平台,设计了一台自主式水下航行器(AUV)。
该航行器可被应用于海洋资源调查、港口安防、水产养殖、地貌观测等诸多方面。
它可利用自身搭载的声呐、AHRS等传感器,实现水下自主航行、避障;并通过导航算法,实时地规划最优路径,完成水下地貌观测、资源探测。
同时它也具备在水下未知环境,构建地图能力。
【期刊名称】《现代电子技术》【年(卷),期】2015(000)010【总页数】3页(P115-117)【关键词】水下航行器;自主式;水下试验平台;地貌观测【作者】张东昆;侯建钊;高菲【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中国海洋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N911-34随着对资源的消耗量和需求量的与日俱增,人们开始加快对海洋的开发进程。
水下航行器模拟平台智能小车的设计
水下航行器模拟平台智能小车的设计摘要:为了使水下航行器装入密封舱后所有模块正常运行,设计了一个模拟平台,涵盖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信号处理、无线射频、电源、传感器等方面,特别是小车轨迹使用上层的PID 参数的智能化控制,具有远距离数据传输能力和远程控制能力。
通过平台模拟水下航行器的运动状况,对加速度与速度、周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电池的状态等参数采集,达到实验目的,同时节省人力物力,方便、适用性强。
关键词:水下航行器;模拟平台;智能小车;参数采集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陆地资源日趋紧张,各国便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海洋。
海洋监测技术成为海洋资源开发的支撑,随着海洋开发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实验需要在真实海洋环境下进行,实验时的海况成为了影响和制约实验可行性和结果正确性的关键因素,再加上海洋项目的成本比较高,就需要一个智能平台来实验水下航行器的功能,更加接近的模拟实验的环境,通过各种传感器的综合运用,这样才能在真实的环境中得到更加有效的数据,从而更加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海洋资源,造福人民,保卫祖国的海疆。
1 系统的总体架构整个系统由四部分组成:无线部分,数据采集处理部分,电机驱动部分和供电部分,每部分由单独单片机作为主控芯片,各部分间利用CAN 总线交互数据。
无线部分由GPS 模块、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和无线控制器组成,负责卫星定位、数据收发等功能;数据采集处理部分由各种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处理板组成,负责周围环境要素的收集、处理工作和转速的返回;电机驱动部分由空心杯直流电机、直流电机驱动器和编码器组成,负责驱动直流电机和控制直流电机的转速达到预期的速度;供电部分包括蓄电池、电池管理板和电压转换板,负责为系统各部分提供所需电压和能量。
整个系统的组成框图如图1 所示。
自主水下航行器自噪声控制及实验验证
自主水下航行器自噪声控制及实验验证自主水下航行器(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AUV)是一种可以根据预设任务,在水下自主航行的无人潜水器,具有自主航行、自主导航、自主探测的功能[1–4]。
近年来随着AUV能源、导航、自动控制技术等方面的提升,AUV作为移动测量平台逐渐被应用于海洋环境监测、水下目标识别、水底地形探测等领域[5–7]。
由于AUV平台较小,其自噪声严重制约搭载于平台的声呐系统性能。
如何有效控制AUV的自噪声,对于平台声呐系统实现最佳性能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AUV的自噪声主要由航行器舵机等产生的机械噪声、螺旋桨噪声和水动力噪声几部分组成[8–9]。
文中的AUV典型航速为3kn,航速较低,噪声主要由机械振动、螺旋桨噪声产生[10],本文主要对舵机等转动产生的机械噪声、螺旋桨噪声进行分析。
通过AUV平台与声呐系统一体化控噪设计,利用机械降噪、隔振材料、智能控制等手段,对AUV进行系统性噪声控制。
1.1 自噪声分析本文AUV推进系统采用单推进器、4个舵机驱动的方式,其结构如图1所示。
推进器电机固定于舱体内部,通过联轴器、传动轴驱动螺旋桨转动,产生推力;4个舵机固定于舱体内部,通过轴杆驱动舵板转动,控制方向和升沉。
图1 AUV推进系统结构图首先在室内对推进器噪声、舵机噪声进行测试。
推进器噪声分为电机噪声、电机加传动轴的噪声,以及电机加传动轴和螺旋桨的噪声。
电机噪声指拆除传动轴和螺旋桨,只将电机固定在舱体内工作所产生的噪声;电机加传动轴噪声指电机接上传动轴后工作所产生的噪声;电机加传动轴和螺旋桨噪声指电机接上传动轴,并且安装螺旋桨后工作所产生的噪声。
为了测试不同部件的噪声,本文对这几部分噪声单独测试。
声学测量设备为麦克风和一套数据采集系统,其中数据采集系统采样频率 52 kHz。
室内噪声测试结果已经做归一化处理。
图2为电机在不同转速下(分别为300,400和500r/min)的噪声,可以发现在15kHz附近有一个较强的单频信号,其频率值不随转速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其幅度会随着转速的增大而增大。
【毕业设计】水下自主航行器结构设计
ForAUVspecificdesignlayereddesignfromthestart,top-downdesign,respectivelyspecificdesign,conceptdesign,spaceforotherdesignmethods.Specificmethodsforthepreliminarydesign:Afterdeterminingthedesignrequirements,combinedwithpreviousdataanalysisdone,thechoiceoftheoptimaldesignforfurtherresearchfromavarietyofdesigns,andthenmakeapreliminaryselectionofempiricalformulascheck,completethepreliminarydesign.
海洋具有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可以食用、药用、科研、娱乐观赏与提取生物能等;海洋潮汐、温差等物理资源可以用于发电;海洋中的化学资源,例如海水中的淡水、痕量元素(金、铀、氘、溴、碘、镁、钾等)、化合物(食盐、芒硝、石膏、重水、卤水等)等;海洋中的矿物资源(锰核、石油、天然气、矿砂、底砂等);以及海洋的空间资源等[1]。
海洋的竞争是新一轮的国际竞争,开发海洋需要高技术手段,对于海洋的开发与保护是维护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由于人的潜水深度有限,水下机器人成为代替人类进行水下的作业的重要工具,目前开发海洋的工作离不开水下机器人的发展。
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水下机器人是一种专门用于在水下进行各种任务的机器人系统。
它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洋资源勘探和海洋工程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平台概述本文设计的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是一种具有自主控制能力的机器人系统,可以在水下进行各种任务,如海底勘探、水下救援等。
整个系统由机器人本体、传感器、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等组成,下面将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介绍。
二、机器人本体设计机器人本体是平台的核心部分,它决定了机器人的外形、结构和动力系统。
本文设计的机器人本体采用轻量化材料制作,以减小机器人的重量,提高机器人在水下的机动性。
机器人本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包括电池、控制部分和通信部分;下部包括传感器部分和运动部分。
机器人本体的外形设计为鱼状,以提高机器人在水下的流线型,并通过模拟鱼的运动方式来提高机器人的机动性。
机器人本体的结构设计为模块化,以便于部件的更换和维修。
机器人本体的动力系统采用电机驱动,以提供足够的推力和操纵力。
三、传感器设计传感器是机器人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感知水下环境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控制系统。
本文设计的机器人平台使用多种传感器,包括水下摄像头、声纳、压力传感器等。
水下摄像头主要用于观察水下环境的情况,并将实时图像传输给控制系统,方便操作员了解机器人周围的情况。
声纳主要用于检测水下障碍物的位置和距离,以避免机器人与障碍物发生碰撞。
压力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水下的水压,以确定机器人所处深度。
四、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是机器人平台的智能核心,它能够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实时调整机器人的动作,并将指令传递给动力系统。
本文设计的控制系统采用基于现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控制策略,以实现机器人的自主控制能力。
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实时判断和决策,并根据需要控制机器人的移动、潜水和上浮等动作。
控制系统还可以根据任务需求,对机器人进行自主路径规划和目标搜索。
auv水下自由航行器标准
auv水下自由航行器标准
AUV,全称为自主式水下航行器,是一种综合了人工智能和其他先进计算技术的任务控制器。
AUV集成了深潜器、传感器、环境效应、计算机软件、能量储存、转换与推进、新材料与新工艺、以及水下智能武器等高科技,军事上用于反潜战、水雷战、侦察与监视和后勤支援。
AUV是水下无人航行器(UUV)的一种,属于新型水下无人平台,可携带多种传感器和任务模块,具有自主性、隐蔽性、环境适应性、可部署性和高效费比等优点。
在人工智能(AI)、探测识别、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技术的驱动下,智能无人潜水器(AUV,也称水下自治潜水器)具有自主决策和控制能力,可高效执行各类水下任务,成为世界海洋强国竞相发展的重要装备。
对于AUV的设计与开发,需要关注总体多学科优化设计、结构与材料设计、动力与推进、导航与控制、探测与通信等关键技术。
同时,为了实现“进入海洋、探测海洋、利用海洋”的战略目标,也需要对AUV进行系列化、集群化、体系化、大型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和引导。
自主式水下航行体模块化设计关键技术
1 概
自主 式 水 下 航 行 体 ( U 是 水 下 无 人 航 行 器 A V)
1 )反 潜 战
A V上 可 装 备 先 进 的 探 测 设 备 和 攻 击 武 器 , U 用
于跟踪 或攻击 敌 方潜 艇 , 并在 完成 任 务 后 返 回母 艇 。 A V也可用 作诱 饵 , 开 敌方 潜 艇 。A V 还 可作 潜 U 引 U 艇 远距 离水 下通 信 的中继 站 , 加母 艇 隐蔽 性 。在搜 增
摘 要 : 针对 自主式 水下航行体 ( U 柔性化设计 问题 , A V) 通过对 国外 A V研制技术 的分 析 , U 突破了传统 的按
分 系 统 进 行 设 计 的模 式 , 出 了 面 向 A V族 的 模 块 化 设 计 及 其 关 键 技 术 。 该 技 术 的 提 出 对 促 进 我 国 A V 发 展 以 及 提 U U
备 小 型 化 、 挥 与 控 制 硬 件 、 辑 与 软 件 技 术 的 迅 猛 指 逻 发展,U A V得 到 了 大 力 发 展 。 由 于 A V 摆 脱 了 系 缆 U
索 侦察 方 面 , U A V可 作 为 艇 外 水 声 或 尾 流 传 感 平 台
进 行 区域监 视和情 报 收集 。
K e e h l g e f m o l r de i n f c n UV y t c no o i so du a sg a i g A
YAO e d n W n— o g,L i s n IJn—o g
( hn hp Ree rh a d De eo me tAc d my B in 1 0 9 C ia C ia S i s ac n v lp n a e , ej g 0 1 2, hn ) i
水下行走平台设计下位机部分毕业论文.doc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水下行走平台设计(下位机部分)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1、绪论. (1)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发展概况 (1)1.3研究内容及目标 (2)2、方案及论证 (4)2.1控制单元模块 (4)2.2动力驱动模块 (4)2.3电源模块 (5)2.4潜浮方式 (5)2.5配重方式 (7)2.6无线模块 (8)2.7水下平台转向部分设计 (9)3、系统总体设计 (11)3.1系统总体硬件电路设计 (11)3.2系统总体软件设计 (12)4、系统各部分硬件设计 (14)4.1稳压电源模块设计 (14)4.2驱动模块设计 (14)4.3温度检测模块设计 (15)4.4单片机最小系统设计 (15)4.5无线模块设计 (16)4.6下潜方式部分设计 (17)4.7上位机部分设计 (19)4.7系统整体外观部分设计 (20)4.8系统整体密封防水部分设计 (21)5、系统各部分软件设计 (22)5.1无线模块及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22)5.2转向舵机部分程序设计 (23)5.3 DS18B20温度检测模块程序设计 (24)6、结论与建议 (27)6.1结论 (27)6.2创新点 (27)6.3建议 (27)参考文献: (28)致谢 (29)附录 (33)水下行走平台设计(下位机部分)摘要水下行走平台的研究为水产养殖的环境监控提供了数据采集平台,对提高养殖质量有重要意义。
本文进行了水下移动平台的结构设计。
以STC公司的STC89C5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单元,实现了对水下行走平台的直线、转向、潜浮等的运动控制。
【毕业设计】水下自主航行器结构设计开题报告。
中国海洋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题目_水下自主航行器结构设计_ 院系工程学院机电系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级 2011 学生姓名孙健
学号 ************ 指导教师田晓洁
教务处制表
2015年 4 月 2 日
图2- 3 BPAUV 图2- 4 PTEROA150
图2- 5 Talisman 图2- 6 MIR2
图2- 7 HUGIN
图2- 8 CR-01
查阅的主要文献
[1] 马伟峰,胡震. AUV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2008,6.
[2] 高富东. 复杂海况下新型水下航行器设计与关键技术研究.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012,3.
[3] 王刚. 基于多传感器的AUV 控制系统.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3.
[4] 宋寿山. 基于多推进器的AUV建模与控制器设计. 西北工业大学.2006,3.
[5] 杨峻巍. 水下航行器导航及数据融合技术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6.
2、审核小组应至少由三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必要时可召集开题报告会。
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1. 引言1.1 背景介绍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在水下环境中执行任务的自主机器人,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随着海洋资源的日益枯竭和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水下机器人的应用需求不断增长。
水下机器人可用于海洋科学研究、海底资源勘探、海底管道检测与维护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水下机器人平台大多体积庞大、成本高昂,操作复杂,限制了其在某些特定环境下的应用。
设计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体积小、便于携带、操作简单,可以在狭窄的水下空间中自由穿梭,适用范围更广。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旨在研究其硬件系统设计、软件系统设计、实验验证和性能分析,以期为未来小型水下机器人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
【引言结束】1.2 研究意义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可以实现对不同水下环境的快速响应和灵活适应,能够在狭小空间下进行精准操作,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
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在海洋勘测和海洋科学研究中具有较高的适用性,能够实现海底地形测绘、水下探测等任务,有助于拓展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可以应用于海洋资源的勘探和开发领域,为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和设计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能够推动海洋技术的发展,促进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应用价值。
对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水下机器人平台设计要点1. 压力防水设计:水下机器人在深海中工作需要承受极大的水压,因此平台的设计必须考虑到防水性能。
选择高强度、耐腐蚀的材料,并进行严密的密封设计,确保机器人内部能够长时间稳定工作。
2. 浮力控制系统:水下机器人需要确保在水下能够保持平衡并进行稳定的潜行。
设计一个高效的浮力控制系统,可以通过调整进气或排水量来实现机器人在水中的浮力平衡,从而提高机器人在水中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低成本水下无人试验平台优化设计研究
低成本水下无人试验平台优化设计研究近些年,伴随着全世界对海洋资源的探索以及海军作战的研究,对搭载设备进行测试的试验平台的需求也应运而生,无人水下航行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UUV)作为一种机动灵活、成本低、搭载方便的新型水下装备则可以很好地满足对试验的需求。
本课题针对为提供的试验设备设计一个低成本的无人水下试验平台,将降低重量作为主要目标来体现低成本这一目标。
主要展开了对序列二次规划法、遗传算法以及自适应模拟退火算法的研究,无人水下航行器各单一系统的组合优化,以及对无人水下航行器的多学科优化技术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从无人水下航行器的优化算法入手,研究序列二次规划法、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这三种优化算法的数学基础和计算流程。
并且根据试验设备,对水下无人航行器进行建模,包括骨架结构、电池、耐压舱、舵机等。
然后,对多学科优化技术的框架种类进行分析和研究,综合研究目前六种主要的多学科优化方法,给出这些方法的计算流程,对各个方法的计算特性进行简要分析,侧重研究协同优化法和同时分析法的计算特性。
接下来,对无人水下航行器的各个子系统的单系统优化问题进行分析,将无人水下航行器看做阻力、结构、能源以及推进四个子系统,基于isight对每个子系统进行了建模与优化分析,选择序列二次规划法结合多岛遗传算法以及序列二次规划法结合自适应模拟退火法的组合优化方法进行单一系统的优化分析,并得出每个子系统更适合的组合优化方法。
最后,对无人水下航行器进行多学科优化设计分析。
在理解了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耦合关系后,对协同优化方法和同时分析方法时的多学科优化分析的模型进行构建。
在两个优化框架下分别选用序列二次规划法结合多岛遗传算法以及序列二次规划法结合自适应模拟退火法的组合优化方法对无人水下航行器进行多学科优化分析,得出合适的优化结果。
无人船自主航行设计方案
要点二
深入研究机器学习算 法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 我们将深入研究各种机器学习算法, 并将其应用到自主航行技术的各个领 域,以进一步提高无人船的性能和适 应性。
要点三
开发更加智能的自主 航行系统
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发更加智能的自主 航行系统,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 复杂的环境和任务需求。同时我们也 将考虑如何将自主航行技术应用到更 多的领域中,如海洋资源调查、海洋 污染监测等。
指令发布。
实验平台软件调试
03
通过模拟实验和实际场景测试,对实验平台软件进行调试和优
化。
05
无人船自主航行实验平台 测试和验证
实验平台的测试方案和计划
测试方案
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测试目的、测试 内容、测试方法、测试时间等,为实验平台 的测试提供指导。
测试计划
按照测试方案,制定详细的测试计划,包括 测试步骤、测试数据记录、测试风险应对等 ,确保实验平台的测试顺利进行。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器、通信等技术 的不断发展,无人船自主航行技术将 不断得到完善和提高,未来将有更多 的应用场景和更大的市场。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研究内容
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无人船自主航行系统,包括无人船平台 、传感器系统、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部分,同时进行航行 控制算法设计和实验验证。
创新点
本研究将采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高精度、 高效率的无人船自主航行,同时将进行实验验证,为后续的 应用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提高效率:通过智能化管理和 自动化操作,可以提高航行效
率和运输能力。
增强安全:通过实时感知和智 能决策,可以减少事故风险,
提高航行安全性。
无人船自主航行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前景
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试验平台研制与实验研究
DeVelopment and experiment of an 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 test—bed
XU Jian—an,WANG Yu—jia,ZHANG Ming~jun
(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 15000l,China)
系统结构
“海狸”水下机器人的研制目标是一个开放的、
第2期
徐建安,等:自主式水下机器人试验平台研制与实验研究
低功耗的水下机器人试验平台.作为一个自主式水 下机器人智能行为试验平台,水下机器人上搭载了 高性能的计算机系统、多种传感器来获取周围环境 信息.为了便于操作,与作业型水下机器人相比,它 的尺寸非常小,可以在水池中或者浅水的环境下进 行试验.其开架式结构如图1所示.
图2水下机器人系统框图
Fig.2 Block diagram of the AUV system
1.2计算机系统 为了适应结构紧凑、可靠性高的应用环境,水下
机器人上搭载了PCI04总线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 其核心模块为SCM/SPT3(PCI04+模块),它采用 Intel ULV Celeron微处理器,最高运行速度可达 650MHz,集成了10/100BaseT以太网接口,2个串 口,1个并口,2个USB接口,满足机器人快速计算、 无线通讯及调试的要求.
利用罗盘、加速度传感器以及压力传感器得到 的信息通过航位推算法可以得到水下机器人的位置 与姿态信息. 1.4推进系统
推进器是实现水下机器人在3维空间内运动的 关键部件.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机构专门开发适合 小型水下机器人使用的推进器,国际上出售如Tec— nadyne品牌的推进器价格昂贵,不适合于经济型水 下机器人的应用.因此,选用舟山普陀海强电器有限 公司生产的推进器,普通的PVC管作为导流罩,自 行开发了电流型的PWM驱动器作为电动推进器的 驱动系统. 1.5 通讯系统
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研究与应用
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研究与应用自主水下航行器是一种现代化的水下机器人设备,它能够在水下环境中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如海底勘测、工业生产、水下探险等。
为了确保水下航行器的运动稳定和精准性,在其设计与研发的过程中,运动控制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在基于传统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模型的基础上,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运动控制研究的关键点是如何通过引入新的自主控制策略来提高航行器的运动控制精度。
近年来,随着ROS(机器人操作系统)等技术的发展,新型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研究与应用在实现水下机器人自主感知、路径规划、运动控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以深度学习为例,研究者可以通过基于深度学习的水下目标检测和跟踪技术,将自主控制方案与实际控制系统结合起来,实现水下航行器的自主感知和定位。
同时,通过引入多个传感器,包括加速度计、陀螺仪、压力传感器等,研究者可以为航行器提供实时精准的反馈信息,以指导其运动控制。
此外,在新型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应用中,还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例如,水下环境中的浪涌、海流、摩擦等因素将对航行器的运动状态产生较大的干扰,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因素进行适当的校正和调整。
与此同时,水下航行器还需要对各种复杂的控制算法进行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为此,研究者需要依靠模拟软件、仿真实验系统和实际测试环境等多种手段,开展水下航行器运动控制研究和实验应用。
综上所述,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引进新的自主控制策略和芯片技术,可以提高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精度和稳定性,进而促进水下机器人的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相信新型自主水下航行器的运动控制技术必将在未来的水下机器人行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数据是最有价值的资产之一。
针对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相关数据也各自独具特色,值得我们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数据来源1. 社交媒体数据: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在其上交流、分享、发布内容。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模块化建模与控制的开题报告
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模块化建模与控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可以应用于深海探测、海底地质勘探、水下救援等多个领域,已经成为当前水下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
水下航行器的设计、建模及控制算法是水下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一直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
航行器的设计和建模需要用到多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包括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控制工程等。
同时,航行器的自主导航控制也需要涉及到机器人学、计算机视觉、自适应控制等领域,因此,航行器的研究具有跨学科的特点。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课题旨在研究水下航行器的模块化建模与控制方法,以实现航行器在各种海底环境下的自主导航和定位功能,具体研究目标如下:1.设计模块化的水下航行器,能够在不同场景中实现自主导航和定位功能;2.针对水下环境中的各种力和物理特性,建立航行器的多孔介质力学模型和流体力学模型;3.运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包括自适应控制、视觉定位等,实现航行器在复杂水下环境中的自主控制。
通过本研究,能够提高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控制精度和稳定性,为深海勘探、海底科学研究、水下救援等领域的应用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理论研究了解目前水下航行器的设计原理、结构和控制方法,阅读相关文献,掌握有关技术和理论知识,并结合实际问题提出适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航行器设计和建模设计一种新型水下航行器,结合多孔介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理论知识,建立航行器的力学模型和控制模型,确保航行器能够完成自主导航和定位任务。
3.控制算法应用先进的控制算法,对航行器进行控制设计,包括自适应控制、视觉定位等技术,提高航行器的稳定性、精度等参数。
4.算法仿真针对水下环境进行仿真,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对航行器的控制优化进行研究。
5.实验测试在实际环境中进行实验测试,对航行器的控制性能进行评估,验证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实用性。
四、研究进度和可行性分析目前国内外在自主式水下航行器的设计和控制算法方面已有一定的研究积累。
无人船自主航行设计方案
02
03
安全性问题
目前尚未考虑无人船与其他水上交通 工具的交互安全问题,未来需要加强 安全性研究,保障航行安全。
研究结论与建议
结论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GPS和航位推算的 无人船自主航行方案,实现了高精度定 位与导航、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功能。但 存在场景局限性和缺乏实际应用经验等 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无人船自主航行分系统设计方案
01 感知系统
02 决策系统
03 控制系统
04 导航系关键部分之一,需要 使用多种传感器获取周围 环境的信息,并进行数据 融合和处理,以提供准确 的航行环境模型。
决策系统基于感知系统提 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控制 ,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航 速、航向、风险评估等, 并实现优化决策和控制指 令生成。
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无人船自主航 行技术将朝着智能化、自主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未来, 无人船将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主决策、规划航行路径、规避 障碍物,实现更高层次的自主航行。
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设计一种无人船自主航行方案,包括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算法设计两个 部分。硬件系统包括传感器、控制系统、通信系统等;软件算法包括航行控制算 法、路径规划算法、障碍物规避算法等。
决策支持
根据感知到的环境和态势信息,为无人船提供航行决策建议或自主进 行决策。
无人船自主航行通信技术
无线通信
01
通过无线电通信技术,实现无人船与控制中心之间的
信息传输和指令下达。
卫星通信
02 利用卫星网络实现无人船与控制中心之间的远距离通
信,适用于复杂环境中的通信需求。
加密通信
03
采用加密技术确保通信过程中的信息安全,防止被窃
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水下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在水下环境中执行任务的智能机器人。
它具备自主导航、探测和执行任务的功能,可以在水下作业、勘测、探测等各种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一、设计目标和要求1.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设计目标是实现自主导航、水下探测和采集样本等基本功能。
2.要求设计的机器人平台具有较小的体积和重量,以便于携带和操作。
3.要求机器人平台能够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稳定运行,并能够承受一定的水压。
4.要求机器人平台能够通过无线通信以及传感器和执行器与外界交互和执行任务。
二、硬件设计和实现1.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硬件设计主要包括机械结构、动力系统和传感器系统三个方面。
2.机械结构部分采用轻量、坚固和防水的材料制作,以及铰链和推进器等机械装置,实现机器人在水下的运动和控制。
3.动力系统采用高能量密度的电池供电,以提供机器人的动力需求。
还可以考虑使用涡轮和推进器等装置提供额外的推力。
4.传感器系统包括水温、水压、湿度、方向和姿态等传感器,以及摄像头和声纳等探测设备,实现水下环境的感知和数据采集。
三、软件设计和实现1.小型水下机器人平台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控制算法和用户界面两个方面。
2.控制算法是实现机器人自主导航和任务执行的核心。
可以采用定位和路径规划算法,实现机器人在水下的导航和避障。
还可以根据任务需求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
3.用户界面是机器人与操作人员交互的窗口。
可以采用图形界面设计,显示机器人的状态和执行的任务,并提供相应的操作选项。
四、实验和验证1.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实验和验证以验证平台的性能和功能。
2.实验可以分为水下环境仿真实验和实际水下操作实验两个阶段。
3.水下环境仿真实验可以使用计算机模拟水下环境,并进行机器人的导航和控制实验。
这可以帮助提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
4.实际水下操作实验可以在实际的水下环境中进行,包括水池、湖泊和海洋等。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