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和发展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和发展思路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报纸副刊研究》期末作业
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衍变和发展思路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专业:新闻(07级)
学号:07022069
姓名:梁梦菊
任课教师:杨小玲
摘要: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随报赠送“附张”《消闲报》产生了中国历史
上最早的报纸副刊。百余年来副刊一直是我国报纸的一个重要特色, 担负着关注现实,彰显时代特征、向读者传播先进思想、提供精神食粮的角色。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中国的新媒体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将我们带入了传播迅捷、信息海量新媒介环境时代,再加上社会的变迁、受众心理的变化,传统的文艺性副刊读者的骤减。在市场化、产业化、集团化的媒介运作中,副刊因势而动,不断深化和扩展。本文将着眼于副刊变革这一命题,研究新媒介环境下副刊的衍变,并寻找发展思路。
关键词:报纸副刊新媒介环境传播特征衍变发展
一,新媒介环境及其传播特点
《日本现代设计事典》中对新媒介的解释主要分为三个类型:(1)有线类:情报提供与终端均有线连接的。(2)无线类:卫星播送与高解像度电视、数码电视等,是电波传送的。(3)商品类:光碟,八毫米录像带等。在这个界定中,数字传输与数字制作成为新媒介的主要指标。本文认为新媒介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新媒体的定义娱乐服务
分报纸副刊的发展衍变可分为四个大阶段。
1,清末至民国初期:萌芽与初步发展阶段。最先把文学稿件纳入报纸版面的,是1872年问世的《申报》,但《申报》上刊登的文学稿件是与新闻混编在一起的,还没有开辟专门的版面,可算是副刊的萌芽。1897年上海《字林沪报》随报赠送“附张”《消闲报》是副刊的诞生。1921年10月12日,北京《晨报》把其专门刊载文艺作品的第七版,改为四版单张出版,并成为《晨报副镌》,从此这种“附张”被正式定名为“副刊”。此时副刊主要刊登一些小说街谈巷议供人娱乐消闲。
2,五四运动时期:改革阶段。这个阶段我认为是副刊大放异彩并反应现实,发出时代强音的时期。人们对于副刊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供人消闲或提供娱乐上,而是看到了副刊应当肩负的传播知识、启迪思想以及广泛开展社会批评的多项功能。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五四“四大副刊”——《晨报副镌》、《京报副刊》、《时事新报·学灯》以及《民国日报·觉悟》。四大副刊应运而生,又顺应思想界的潮流,丢弃陈腐滥调,关注社会的每一个的新思想、新动向。
3,五四后至建国前:在混乱中艰难发展。这一时期的报纸,由于处在特殊的战争年代,各种政治力量和不同角色的参与,使得这个历史阶段中报纸副刊的功能呈现出不同的倾向。但是不同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已经懂得将副刊作为实现其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理想的有力工具,并且对其可能承担与产生的作用仍在不断地追寻和探索。
4,建国后:和平年代的变革发展。十年浩劫期间,众多报纸副刊连同报纸本身,厄运临头,销声匿迹。直至粉碎“四人帮”以后,我国的报业获得长足的发展,报纸副刊才真正迎来新发展。各类副刊在新格局中争奇斗艳。副刊刊载内容突破了传统纯文学的框架,延伸到文化、生活、休闲娱乐、汽车、房产等领域;副刊的大众倾向日甚,尤其是其中的周末版、星期刊、特刊突出了社会性,强调了可读性和娱乐性,副刊变得异彩缤纷。副刊多元化的格局,彻底打破了过去报纸副刊的单一格局,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门类。
简要回顾一下中国的报纸副刊的发展历程,发现从它的诞生到今天,无论是形式、内容以及功能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着。本文将着重分析报纸副刊在当今新媒介环境下的衍变。
新媒介环境中,当代社会进入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发布和传递方式远比五四时代丰富得多,公众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加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作为资讯发布和传递者的报纸自然而然地加大了新闻(包括时政、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娱乐、国际等新闻)量的投入,公众的精神需求已不是文学所能提供的了。新闻信息可能比—篇小说一行诗歌更有吸引力。人们从对文学的虚拟生活的失望转向对更坚实的生活的追求,在这种情况下纯文艺性副刊的读者骤减。而年青的一代更倾向于使用新媒介获取信息。
报纸副刊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许多报纸压缩甚至取消了副刊版面。更有人提出了“纯新闻纸”概念。04年《南方周末》发表了《纸上风云:副刊时代的终结》,提出“副刊没落了”。
说副刊没落了应该是指它的辉煌时期成了过去式。副刊做为报纸内涵的体现和它的“留客”功能即使在新媒介环境下仍是有用武之地的。只是需要变革以适应新环境。于是由传统的文学副刊转向大副刊,即由单一的文学性副刊转变为向读者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精神思考和思想传递的载体了。
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大小报纸掀起了“周刊”热,90年代中后期又开始了“扩版”热,特别是2001年前后,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解放日报》等为代表的全国数十家党委机关报,从改革开放的大势着眼,掀起了新的“改版”热潮。一方面调整、巩固、加强了原有的副刊版面,另一方面又推出了一些别具特色的专刊、特刊、周刊乃至半月版式的副刊。譬如,《人民日报》的“大地”、《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经济日报》的“今日视点”。当然还有一些文艺性副刊也需要在保持文化品位和求新求变寻求生存发展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成为各自报纸的品牌。如”、《北京晚报》的“五色土”、《文汇报》的“笔会”、《新民晚报》的“夜光杯”、《羊城晚报》的“花地”。
新媒介通过新的技术手段提供了新的信息传播方式也在慢慢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适应了这种阅读模式的读者兴趣点广泛,却难以专注,厌恶长文和说教,喜欢短小的文字,新奇的变化,养眼的图像,个性化的表达,追求时尚,喜欢平民化。这一切对于传统的副刊版面从形式到内容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报纸副刊在内容和版式上都有所变革。
如《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每日专栏》、《小品》、《阅读周刊》等版面中,作品和文章的体例遵循的依然是传统的体例--随笔、小品、评论等。版面设计也十分时尚新潮。而且对文学艺术要求不像以前副刊那么高,如《城市笔记》的体裁是随笔和故事,多以第一人称为主。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遭遇和经历,真实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是当下生活的世说新语和真实比录。
报纸副刊的衍变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大型化专刊的出现。所谓大型化,即是版面和文字的大容量,如《南方都市报》的“地球周刊”一次刊出16版,“阅读周刊”一次刊出5个版;《新民晚报》的“时尚”和“环球”专刊,每次刊出16个版。充分的版面,容纳了多种选题,丰富了编辑和阅读的层次感,满足了当今读者对阅读量的需求。可以看做是传统副刊像新媒介靠拢扩大信息量。
三,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发展思路
一份好的报纸副刊不仅可以展示一份报纸的品位和风格,也可以第一线去争取读者。所以在新媒介环境下也不可轻言放弃。纵观新媒介环境的传播特点和报纸副刊自的发展历史。我认为新媒介环境下报纸副刊的发展思路是,实施优势竞争策略,既要扬长避短,巩固发扬报纸媒体的传统价值优势;又要与时俱进,借鉴利用网络媒体技术特点,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纸质媒体的竞争活力。
发挥报纸副刊的传统优势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和发扬自己的文化品位,营造报纸独特的文化氛围。新媒介时代信息易得但是传播门槛降低、传播渠道过剩,信息质量参差不齐。由副刊营造的独特氛围可以提高报纸的独家性耐读性。如《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多年来始终坚持兼容并蓄、雅俗共赏的原则、文章短小而富有生活情趣;它营造的文化氛围对读者的凝聚力、渗透力,是处于“浮躁阅读”状态的网络媒体难以媲美的。
2,坚持信息引导价值,传统媒体的优势首先在于信息权威。而网络资源固然丰富,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报纸副刊要坚持为读者提供雅俗共赏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