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考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多余人: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由普希金开创的一类特殊的艺术形象。

他们反叛贵族上流社会的庸俗生活,要求改革封建专制农奴制的社会现实,但又远离人民,因而找不到出路。

于是,他们忧郁、苦闷,最后成为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他们是贵族革命时期优秀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到后来逐渐丧失了进步性。

2、社会问题剧:19世纪60-90年代,易卜生针对挪威社会存在的道德、法律、婚姻、教育、妇女解放和民主政治等问题,写出了十多部剧本。

这些剧本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冷酷无情的法律、以男权为中心的家庭婚姻关系,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庸俗和自由主义政客的丑恶。

这些剧本被称为“社会问题剧”。

其中最著名的是《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震动了西方剧坛,并引发了19世纪末的欧洲戏剧的一场革命。

3、废奴文学:美国十九世纪上半叶废奴运动的产物,从人道主义出发,以废奴为主题,反对南方蓄奴制,通过现实主义的描写,揭露南方奴隶主的残酷,为黑奴解放运动大声疾呼,亦批判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妥协、虚伪和叛卖行为。

重要作品如朗费罗的《废奴篇》、希尔德烈斯的《白奴》、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

其中后者影响最大,极大地推动了反对蓄奴制的政治斗争。

废奴文学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声。

4、白银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经济相对落后、社会矛盾尖锐,形成被称为“白银时代”的新的文化高潮。

这时期的俄国文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托尔斯泰等老作家继续在推出新作,高尔基、蒲宁等新作家又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新的活力。

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流派纷纷登场,出现了别雷(《彼得堡》)、勃洛克等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个新天地。

5、社会主义现实主义:30年代初期,这一概念出现在苏联文坛,后又被定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

这一概念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区描写现实,要求这种描写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们的任务相结合。

这一概念本身存在缺陷,并又遭到扭曲,对后来苏联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代表作家作品如高尔基的《母亲》。

6、解冻文学: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为标题,在苏联的50年代,出现一批真实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家作品。

在这之前们斯大林时代的文坛大都是歌颂文学,宣扬无冲突论,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粉饰生活、回避矛盾的状况,并且粗暴批判一些触及现实的作家作品。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第二次作代会召开,彻底纠正左的偏向,作家们开始大胆地表现生活矛盾和冲突以及黑暗面。

《解冻》一书的结尾有“你看,到解冻的时节了”的句子,因而西方评论界认为解冻影射斯大林个人崇拜时代已经结束,将这股新的文学潮流称作解冻文学。

简答:
1、《死魂灵》中普柳什金的形象。

1)腐朽无能,只知道残忍掠夺,不懂得经营管理;
2)只知道用敲骨吸髓的方式增加财富,不懂得在流通中增值,他的掠夺都转化成对社
会财富的巨大破坏;
3)是俄国农奴制末期旧式农奴主的典型,反映了俄国农奴制社会的无穷弊端,揭示了俄国农奴主阶级无药可救的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2、《安娜》中心理描写艺术。

小说心理描写生动、细致、深刻,是心灵辩证法的典型,即善于表现人物心灵的运动,描写人物由一种情感状态向另一种情感状态的不断运动、变化的心理过程。

1)通过特殊感受写心理。

2)通过别人的眼睛写心理。

3)通过幻景和梦境些心理。

3、《安娜》结构特点。

小说是严谨完整的双线结构,拱顶衔接天衣无缝。

主要由两条线索构成,一条写安娜和沃伦斯基之间的爱情悲剧,另一条写列文的精神探索。

表面看,两条主线平衡独立,缺乏内在联系,但事实上它们是巧妙地联结在一起的,这从两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小说在两条主线之间穿插了奥勃朗斯基和道丽的家庭生活这条中间线,它在外部结构上成了两条主线的拱顶结合处。

奥勃朗斯基是安娜的哥哥,他小姨子是吉提。

其次,两位主人公的探索起点都是在社会转变时期的精神探索,这构成了两者的内在联系。

两条主线相互呼应,形成整体,支撑起整个小说的结构,反映了俄国19世纪社会的全貌。

4、《罪与罚》复调型艺术思维。

1)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思想倾向所局限,与作家处在平等地位上。

2)小说中失去了明显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话语,因此,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都像乐曲中的不同声部一样,互相对话,共同构成交响曲。

作家在小说中提供了多种声音,多种音调,使得小说具备了一种新的品格。

在《罪与罚》里,几乎所有的重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声音,拉斯科尼科夫的“哲学”,索尼娅的“东正教观念”,预审员波尔菲里的“生活求实和法律的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同样极端的“边沁主义”以及地主斯维德里加洛夫的无耻哲学,等等。

好像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它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中,但互相之间并不融合。

每一个人物都成了直抒己见的主体,作品人物意识成了一种可以称之为“他人意识”的东西。

这就是“复调小说”的内涵和表现形态。

这种艺术上的创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5、以《格林童话》为参照,简述安徒生童话的特点。

1)格林童话大都是根据民间故事整理编作的,只是收集整理民间文学的副产品,而且尽量保留了民间故事的原貌,安徒生童话大都是自己原创,文人创作特征明显。

2)格林童话中假丑恶与真善美有着激烈对立,双方激烈斗争最终真善美胜利。

安徒生童话没有这样分明的界限,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为举止更接近现实中的人,很少写双方尖锐的对抗;同时更接近生活,更真实温婉地批评现实,更注重现实生活的意义,而格林童话则有着浓厚的道德教化意义。

3)格林童话是古典现实主义风格,情节交待井然有序,时间叙述非常清晰,是由一种很强的理性来支配整个艺术构思。

安徒生童话则广泛吸收了欧洲当时流行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以及唯美主义艺术流派特征。

6、《玩偶之家》中四个主要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

1)娜拉和海尔茂:恩爱夫妻关系;娜拉冒名替海尔茂向银行借款,被知情者柯尔克斯泰拿来威胁海尔茂,导致娜拉的出走。

2)娜拉和柯尔克斯泰:他们是朋友,是同学;同时也是债务人和债权人的关系。

3)柯尔克斯泰和林丹太太:过去的情人,现在依然关系很好;成为银行同一个职位的竞争对手。

4)娜拉和林丹太太:好朋友关系,娜拉想帮林丹太太摆脱困境;却因为解雇柯尔克斯泰抖出了八年前的债务,把自己推入了困境。

7、《瓦尔登湖》的思想主旨。

1)提倡在简朴的物质生活中升华精神。

2)提倡全身心投入的亲近自然,“发现大自然的奇妙神秘的美”,感受生命共同体中各类生命的休戚与共、息息相关的关系。

8、《草叶集》题解。

惠特曼选择了“草叶”这一简单又复杂的意象作为他的诗集的总名,草叶来自新大陆的泥土和空气,由充满希望的绿色材料组成,它是诗人“意向的旗帜”。

草叶是生命力的象征,不论高山平地,不论地方宽窄,它都能扎根生长。

草叶又是发展的象征,它自发性地生长、繁殖,不需要人们照料、栽培。

《草叶集》本身就是自发性生长的一个极好的例子。

最后,草叶又是民主的象征。

民主的理想和草叶的意象是合二为一的。

在诗人眼中,遍布新大陆的草叶集的草叶和星球的运行同样重要、同样神圣;正如在社会生活中,黑人与白人、男人与女人、总统与平民没有高下、卑贱之分一样。

9、马克·吐温式幽默的特点。

1)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他的作品揭露了19世纪中后期美国社会暴露出来的黑暗丑陋现象,把19世纪两股历史潮流,西进开发边疆,南下废除蓄奴制合流到他的作品中,在艺术表现上运用幽默讽刺手法,是美国幽默的典型代表。

2)他的幽默扎根开拓进取创业的美国人乐观而豪迈的精神世界中,是热情智慧力量的合成,启发人笑对人生不畏艰苦,开拓进取的,是独特的美国式的平民创业者性格的。

3)马克吐温对幽默性质功用的解释:幽默绝对不可以以教训者自居和以布道者自居,可是如果要永远传下去,必须两者兼而有之,这种幽默富于本土化美国精神,创业精神,是能够提升人情操的幽默,被称为“美国式幽默”。

4)这种幽默的艺术功能:表现为整体结构上的幽默,不是局部情调上的幽默,幽默成为了作品得以构成的基础性要素,使其主导作用的。

10、《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密西西比河的特殊意义。

1)艺术结构:它是小说的磁场,将一个个故事串起来,使得整部小说在结构上散而不乱,杂而有序,克服了流浪汉小说结构松散、缺乏中心情节的弊端。

2)思想感情:它象征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理想美国,没有残暴和种族歧视,是自由而光明的地方,是作者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境界。

11、高尔基的文化思想要点。

1)关于艺术的本质,他认为劳动创作艺术,创作了美。

2)关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他主张艺术形象必须既忠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而实现这一途径的就是典型化。

3)高尔基十分重视人,认为文学描写的对象是人和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提出了文学即“人学”的命题。

4)他主张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遗产,做一番分析和研究工作。

区分其中的“蜜糖”和“毒药”,吸取有益的东西,扬弃有害的东西。

5)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问题,他认为这种理论既要求用鲜明的色彩来描写英雄的现代生活,肯定和歌颂发展着的新现实;又要丝毫不讲情面地揭露生活中的阴暗面。

12、《人的命运》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史意义。

这篇小说的题名本身就含有人道主义的深意。

小说讲述一个普通战士安德烈·索科洛夫的故事。

他在卫国战争中经受了集中营生活的考验和亲人相继死亡的痛苦。

在非人的环境里他保持了一个战士的高尚品质。

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苦难的倾诉,是对苏联战士不可摧毁的坚毅精神的讴歌。

作品中虽然描绘了战争的图画,但更多的是表达对战争的感受,是作家对于战争、对于既往历史的思考。

为处理战争题材的文学作品开辟了新道路,它成为战争抒情散文这一文学潮流的先声。

论述:
1、安娜悲剧的成因。

安娜的悲剧是她对爱情和个性解放的追求与四种植根于俄国上流社会的旧势力、恶势力发生剧烈冲突的必然结果。

第一,以安娜的丈夫卡列宁为代表的官僚集团的压迫。

卡列宁是枯燥、冷漠、自私、虚伪的官僚典型,把安娜看作是附庸,他的思维和心态完全官僚化。

“安娜是热烈的抒情诗,卡列宁是装腔作势、文法不通的公文”。

以卡列宁为代表的官僚集团用“责任”甚至是法律来拒绝安娜的离婚要求,用不准跟儿子见面来处罚、折磨安娜。

卡列宁明明知道妻子已不再爱她,他也不爱妻子,他们之间早已不存在感情,却为了“体面”和私利保持表面的婚姻的关系。

他不答应离婚,堂而皇之是服从于宗教法律,是为了“拯救”安娜,不让她“堕落”,实质上他在用无形的利器置安娜于死地。

第二,以莉姬亚伯爵夫人和培特西公爵夫人为代表的上流社会集团,他们以虚伪的道德原则和生活原则给安娜以巨大压力。

以莉姬亚伯爵夫人为代表的“慈善集团”用宗教的名义把儿子谢辽沙从安娜身边夺走,成为卡列宁残害安娜的一个得力帮凶,一起把安娜逼上了绝路;以培特西公爵夫人为代表的“交际界”对安娜也亮起红灯,不准她再踏入社会界半步。

她们可以默许那些瞒着丈夫“不当回事地干着娼妓的营生,允许逢场作戏地调笑取乐,允许安娜有“影子”(情夫),却不允许真挚的爱情破坏交际界的的游戏规则。

交际界不但把她拒之门外,还狠狠地羞辱安娜。

当安娜抱着冒险的心态硬挤进交际圈——和瓦尔瓦拉公爵小姐一同去戏院看戏时,竟遭到旁座的卡尔塔索夫人的羞辱:“坐在你旁边也是丢脸的。


第三,安娜自身的旧伦理道德观念和犯罪意识。

面对着人性与道德,安娜进行了痛苦的抉择。

前面,美好的生活在向她召唤,礼教的樊篱又横亘在脚下。

是跨过去还是留在原地?跨过去就是自由幸福的爱情和有尊严的全新的人生;留在原地虽然保全了家庭、名誉和社会地位,但只能继续那充满虚伪欺诈、没有爱情、没有尊严的死气沉沉的生活。

跨越与否,似乎成了安娜幸与不幸的分水岭。

安娜陷入了痛苦,因为她跨越了虚伪的社会法则的同时,也跨越了自己的道德底线。

那种深入灵魂深处的道德感无时不刻不在折磨着她。

她感到对不起丈夫、儿子。

虽然厌烦、鄙视丈夫,但又深感自己对他有负罪感;她爱自己的儿子,却不能给儿子全心的呵护。

她的精神在“我是一个坏女人,一个堕落的女人”这种无休止地自我谴责中倍受煎熬,从此跨入心灵的炼狱直到自绝。

安娜的这种心态本身就包含了浓厚的悲剧因
素,是安娜悲剧的内因所在。

第四,沃伦斯基作为青年贵族的虚荣心和功名心。

他和安娜的出身、教养相似,都追求自由爱情、个性解放,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和理想却不能统一。

对安娜来说,爱情至上,人生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付出爱和获得爱,而且随着其它生活内容的丧失,爱情日益成为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沃伦斯基则不同,他是典型的贵族公子,又有很多超出其他纨绔子弟的优秀品质。

和安娜的恋爱最初是猎奇,由虚荣心引发,后来被安娜纯真热情的感情提升了他的精神境界,对爱情日益严肃,把自己的命运与安娜结合在一起。

但是对于整个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愿意孤注一掷在爱情上,不能长期脱离上流社会,一度被爱情战胜的功名心悄悄复苏。

他的冷淡,抽出了安娜最后一根精神支柱,导致安娜走向绝路。

2、《玩偶之家》的艺术特色。

第一,把社会剧情的讨论有机地融入表现日常生活情景的剧情,整个剧情的外部场景都是中产阶级家庭的的日常生活,但是内在意图都是指向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易卜生将圣诞节、吃点心、朋友聚会、弹钢琴、跳舞、逗笑、口角这些活动运用到戏剧之中,通过这些日常生活揭示出夫妻争吵的步步升级,直指社会问题。

第二,成功运用追溯法,基本符合三一律。

易卜生把情景设定在圣诞前夕,在娜拉家中,围绕冒名借款一事展开矛盾冲突,时间、地点、事情基本符合三一律的要求。

将八年前的借款事件放在当下矛盾中讨论,且让这件事成为导火索,是追溯法,也就是倒叙法的运用。

作品的关键情节即娜拉伪造父亲签字借债,早在八年前就发生了,剧中是通过人物的对话追叙出来。

第三,人物之间的明暗两重关系构成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几乎每一对关系中都有表里相违的隐情和危机,使喜剧结构非常紧凑。

娜拉和海尔茂表面上是夫唱妇随、举案齐眉的夫妻,但八年前娜拉背着海尔茂“假冒签名”借款一事,已在他们夫妻关系之间投下了阴影;娜拉和柯洛克斯泰,表面上疏于往来,实际上却是借债人和债权人的关系;海尔茂和柯洛克斯泰,过去曾是老同学,现在却是银行中的上司和下属,是剧情中矛盾冲突的对立面。

海尔茂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准备解雇柯洛克斯泰,而柯洛克斯泰则用“假冒签名”的杀手铜予以反击;阮克医生是海尔茂过从甚密的朋友,但私下里却在爱着善良、美丽的娜拉,他还是柯洛克斯泰人品的披露者,这无疑是火上浇油;林丹太太是娜拉旧时的同学,是柯洛克斯泰年轻时候的情人,现在却无意中踏上了和柯洛克斯泰争夺银行职位的独木桥,她还是力劝柯洛克斯泰收回成命,最终使矛盾缓解的解铃人。

这种极为凝炼而又脆弱的人际关系,为情节冲突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活动领域。

第四,人物心理刻画细致、深刻、真实。

《玩偶》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揭示内心世界。

例如娜拉由平静欢乐转向焦虑、烦乱、痛苦,最后幻想破灭,变得冷静、坚强,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就表现得淋漓尽致。

刚开幕,她手拿几包送孩子和仆人的圣诞礼物,兴高采烈地哼着唱着从外面回到家里,说明她内心的愉快和满足。

后来她发现八年前的事情已被丈夫得知,望着上了锁的信箱,心烦意乱,万分焦急,想方设法不让丈夫开信箱。

于是要求丈夫弹琴,她“慌乱裹上一块杂色的长披肩”在房中跳起舞来,她“跳得越来越疯狂……头发松开了,披散在肩上,她自己不觉得,还接着跳下去”。

她的狂舞就是内心烦乱的表现。

当事实粉碎了她对海尔茂的幻想后,她的“脸色冰冷铁板”,言语义正词严,因为这时候的她,已经过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做出了冷静的决定。

3、《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两个黑人小孩的人物形象特色。

哈克是美国文学史上描写得最完美最动人的儿童形象。

首先,哈克是个社会底层的流浪儿,这种饱受冷眼和歧视的卑微地位,铸成了他丰富复杂、豪放不羁、无法无天又讲究实际
的个性。

哈克从小没有母亲,被酒鬼父亲打虐,无家可归,镇上的人瞧不起他,说他是“又下流又没有教养,游手好闲,无法无天”。

他蓬头垢面,不识字,对宗教更是不屑一顾,渴望摆脱文明的约束,冷静务实,甚至具有某些早熟的特征。

其次,哈克性格最动人的特点是酷爱自由,富有冒险精神。

长期遭白眼的流浪生活,使得他痛恨虚伪的社会秩序,更讨厌小市民的庸俗生活。

所以他放弃了安稳平庸的生活,离开了因为赃物收养他的道格拉斯寡妇,离开了让他窒息的清规戒律,逃到野外和黑人吉姆坐上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冒险。

再次,哈克具有正直与善良的心灵,在帮助黑人吉姆逃亡的问题上,他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而他反蓄奴制思想的形成过程,是小说写得最为动人的篇章。

由于自小生活的社会环境,他不可避免地接受了种族偏见的影响。

当时的流言“如果谁帮助黑人逃跑,会被上帝送到阴间下油锅”,所以越是接近自由,哈克内心负担越是沉重,甚至打算写信告发吉姆。

但吉姆真挚的友谊与善良感动了他,他赞叹吉姆“人黑心不黑”,毅然撕掉告发的信件。

黑人吉姆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勇敢坚强,富有反抗精神,勇于追求自由,维护自己的人格。

他虽处于奴隶地位,却没有奴才的顺从和自卑自贱。

吉姆为了反抗主人将他转卖以换取财物,逃出家门和哈克一起乘木筏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投奔黑人获得自由的卡罗镇。

吉姆聪明能干,用木板搭建窝棚,连哈克都赞同说“吉姆差不多老是对的,他的头脑清楚极了。

”说明黑人完全有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其次,吉姆心地善良,有一副无私的好心肠。

在木筏上漂流的冒险中,他处处关心照顾哈克,为了让他睡个好觉,代替哈克值班守夜。

他还富有人情味,试试关怀远方的妻子和儿女。

他逃跑的目的之一是去北方工业城市打工赚钱,赎回自己的妻儿的自由身。

当然,吉姆身上也有缺点,他愚昧可笑,迷信思想十分严重。

他多次告诉哈克:“谁捉小鸟谁就会死”,“胸口上长毛的人一定会发大财”,“谁数锅子里煮的东西一定会倒霉”,太阳落上时抖桌布也一定“不吉利”。

这是因为他身处奴隶地位,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